(排版编辑:陈楠涯)
早就想写一写这个题目,彼时正值深圳“阿玛尼少年”旁听两会放话“不要让一张考卷来决定我们的未来”,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不过当时已经放假回家,一本重要资料《无声的革命》还在北京,所以回京之后赶紧整合手头资料,来讨论一下高考的问题。
一、无声的革命
公元581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隋文帝杨坚继位,随即废除了实行了三百余年之久的九品中正制,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先河。从此,我国历史告别了士族地主阶级的统治岁月,进入了庶族地主阶级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史学家们吸取马克思阶级史观的养分,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战国、秦、汉——贵族地主阶级统治阶段;(2)魏晋南北朝——士族地主阶级统治阶段;(3)隋至清——庶族地主阶级统治阶段。字面意义来理解就好:贵族是看血统;士族除了血统,也要看门生、学徒、同乡、故吏;而庶族,就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地主阶级。
科举制度的成熟与完善证明了,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帝国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确定统治阶级的方式——既不是靠血统、也不是靠门第,而是考试,看你的读书能力、文化能力。同为地主阶级,庶族地主既无高贵血统,又无显赫门第,只能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政权,反倒更能保证帝国的中央集权和行政效率,成为了最适合帝国的统治阶级。
首先明确一点,就算是科举制,也跟最下层的农民没啥关系。这里不要用个例举例,茫茫两千年历史,肯定有不少中农、贫农让他们子女走上读书这条路的,但我说的是整体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下损失一个男性劳动力而去读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往往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科举制度选拔的对象是地主阶级——庶族地主阶级。
毫无疑问,科举制度不但对于帝国来说是一个最有效率的官员选拔方式,而通过给予庶族地主阶级执政的上升途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对广大农村的控制。虽然对于农民来说压根谈不上公平平等一说,但必须承认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进步?原因很简单,这种进步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王朝的长治久安。
让更多的人获得上升机会,建立一个更平等、更公正的社会,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封建社会的地主和农民、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工人、再到现在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福利制度和工会制度,特权阶层对于下层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是在不断减轻的。这要归功于下层人民不断地反抗和特权阶层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
总而言之,我们为什么对“阿玛尼少年”的言论所群情激愤?关键不在于高考制度如何,关键在于,依照现在社会发展的态势,我们除了科举制度还能如何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只剩下九品中正、举孝廉、和世袭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