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妈妈有了小弟弟,不喜欢你了怎么办?”,“来,陪叔叔喝一口”,中国人爱逗孩子,特别爱逗亲戚朋友的孩子。但中国人逗孩子的方式不是夸孩子,而更多是恶作剧,有时甚至会酿成惨剧。近期就发生两起大人“逗”小孩喝酒,造成孩子一死一痴呆的悲剧。
中国式逗孩子
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武志红(心理专家)
1、逗孩子抽烟、喝酒
在很多国家,禁止未成年人抽烟、喝酒是社会共识。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骨骼、内分泌有害,对大脑也会造成严重损伤;吸烟则对孩子的肺、口腔、消化道、心脏等有害,在损伤健康的同时也会对孩子的心智造成很坏的影响。但在中国,怂恿小孩模仿成人抽烟、喝酒却是许多大人们乐此不疲的找乐子方式。
第一眼很酷?第二眼细思恐极?
你会逗小孩抽烟吗?你会容忍其他人这样逗你的小孩吗?
醉酒的小朋友看起来憨态可掬?
逗小孩喝酒是为了从小培养酒量?如果知道孩子喝酒可能致呆或致死你还会容忍家人、亲朋逗孩子喝酒吗?
典型案例:今年4月,四川一个父亲带着2岁的儿子到朋友家赴宴,3个朋友在餐桌上逗孩子喝酒,结果孩子真的喝下了二两白酒,随后昏迷不醒,最终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
今年2月,2岁的小思在二伯哄逗下,喝了1两自酿米酒后,出现呕吐、抽搐等症状。经诊断,小思因酒精中毒致脑损伤和癫痫,智力、运动、语言发育迟滞。
2、“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早期教育专家周令瑜说,逗孩子的实质是成人居高临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来取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吓唬孩子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欺骗孩子让孩子不敢信任别人。被大人们欺骗、引诱、愚弄和吓唬,孩子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这让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敢相信别人,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可能造成障碍。
“你爸妈不要你了”
“你妈妈有了小弟弟,不管你了怎么办?”
这些话绝对是童年最恐怖的梦魇!!!
叫叔叔,叫了给你大红包
“快让我抱抱,不然阿姨把你带回家啦!”
这些话是不是听着很耳熟?
(周令瑜分析“逗”孩子的实质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典型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孩子听完大哭说不是的。见小孩被逗哭,那些大人更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这孩子胆子真小”。孩子哭着跑开,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后来发现小孩精神已不正常。
3、怂恿孩子做坏事、给孩子“下套”
怂恿孩子做坏事会让孩子是非不分,对孩子的影响都是长远甚至终身。有的家长逗孩子玩会鼓励他们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打人、抢别人东西等,这会强化孩子的负面行为,助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的自我判断力弱,会误认为家长鼓励的行为都是正确的,不利于宝宝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去打爸爸一下,妈妈给你吃颗糖!
大人怎么有那么多的圈套,让小孩防不胜防?
故意和孩子对着干,
让孩子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
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看,也算中国特色吗?
典型案例:在《爸爸去哪儿》第四期的游戏设置了一个“护蛋”的“小测验”:爸爸们先骗孩子说有一种“神奇的鸡蛋”,能很快孵出小鸡,然后让孩子们负责看护鸡蛋,再让另一位爸爸扮演“坏人”,想方设法砸掉鸡蛋,看孩子如何反应。看到自己精心呵护的鸡蛋碎了,镜头前孩子们伤心得哇哇大哭,爸爸们在监视器前偷着乐。网友评论说,“实在看不出这样的测验与‘孩子的责任心’有半毛钱关系,我只看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战“逗”贴士
Q:家长在孩子被“逗”时怎么做呢?
★当孩子被愚弄的时候,家长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
★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劝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释,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立,连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孩子的内心力量便会慢慢增强。
★如果家长能够理性而得体的处理“逗”孩子的问题,孩子会潜移默化的效仿家长,学习如何应对自己不喜欢的场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