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健忘的人应该记得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曾被指为剽窃《哈扎尔词典》的那段文学公案。如今,美国文学大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也因《洛丽塔》而遭遇同样指责。这个关于《洛丽塔》的新争议,可能为文学界屡屡出现的“剽窃”事件提供一个思考的新角度。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这些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纳博科夫的那些有争议的故事情节上,据说,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的故事主线,来自1916年一篇同样也叫《洛丽塔》的德国短篇小说。这个观点是在4月份的伦敦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上由德国学者迈克尔·玛尔所提出来的。
在名为《第一个洛丽塔的咒语》的文章中,玛尔告诉人们,早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之前几十年,就有一篇只有18页的短篇小说,名字也叫做《洛丽塔》,出现在1916年的一本不起眼的、名叫《可憎的蒙娜丽莎》的德国短篇故事集里,这本书里的作者使用的大多是假名。写这个《洛丽塔》的作者使用的假名是海因兹·冯·林奇伯格,他的真名是海因兹·冯·施韦格。
《Ur-洛丽塔》
一本著名的文学作品在存在多年后遭遇后来学者的质疑,这在文学史上并不少见。在西方,最有名的要数对《哈姆雷特》的争议了。据说这部戏早在大家耳熟能详的莎士比亚版本问世10年前,就已经出现在舞台上,那个《哈姆雷特》被人称作《Ur-哈姆雷特》。许多人相信《Ur-哈姆雷特》是由托玛斯·基德或者其他人所创作的,一些人则认为它也许是由莎士比亚写的第一稿。这个争议导致了对莎士比亚整个创作过程的大辩论。也许人们也可以把这个18页的故事叫做《Ur-洛丽塔》,因为也许相似的争论也会在关于《洛丽塔》的问题上出现。
玛尔告诉我们,1916年的《Ur-洛丽塔》中的故事,也是从一个年长的男人被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弄得神魂颠倒开始的,“像纳博科夫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一样,我们的作者在遇见这个早熟的新房东的女儿时立刻被迷住了,然后就再也不想离开。这个洛丽塔也同样是一个情绪变化极大的小姑娘。在1916年的书里,也同样是洛丽塔引诱了作者。”
接下来的情节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一样,作者越来越沉迷于这个精灵一样的小女孩,但是和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不同的是,这个洛丽塔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诅咒之下:因为家族中女性先辈的毁灭性的行为,家族中的每一个女人都会变疯,并在生下一个女儿后很快地死去,而这个女儿也要重复这个命运。
“潜意识”中的谜团
纳博科夫是否真的剽窃了《Ur-洛丽塔》中的情节?现在既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曾经读过《Ur-洛丽塔》。不过,玛尔的研究表明,纳博科夫在1920年到1930年左右的时候居住在柏林,和林奇伯格的住所在同一个区。在玛尔的文章中提出了很多疑问,比如说纳博科夫是否读过、记得、或者收集过早期那些阴森怪诞的类似故事?他是否有意无意否认和隐藏了他“潜意识”中所受过的影响呢?如果他读过《Ur-洛丽塔》的故事,他真的会完全地把它忘掉吗?或者如果他记得它,他为什么要拒绝承认这件事?
根据玛尔的研究,林奇伯格曾经短暂地作为希特勒的宣传员。这也许是纳博科夫故意忽略《Ur-洛丽塔》的借口。因为他是著名的反纳粹人士。如果他知道作者对纳粹的狂热,也许他并不希望把他的小说的灵感追溯到一个这样的作家身上。
而纳博科夫的儿子迪米特里,将玛尔的这个推断称为“一个记者茶余饭后的小题大做,或者一次处心积虑的炒作”。据他说,尽管他的父亲住在柏林已经15年的时间,但仍然不会一点德语。但是有据可查的是,在《巴黎评论》杂志的一次采访中,纳博科夫曾说他有一定的德语基础。
纳博科夫的“栅栏”
如果他真的读过这本书,那么纳博科夫一定是以一种古怪的方式隐藏了这个事实。他其实根本没必要把他的女主人公命名为洛丽塔。实际上,纳博科夫从来没有提起过《Ur-洛丽塔》。在谈到他的小说的灵感来源时,他给了我们另一个形而上学的玩笑,“我能想起的最初的灵感碎片,不知道为什么是来自一份报纸上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猿猴的故事,它在科学家的不断哄骗下,画下了也许是第一幅动物用木炭画的画:这幅草图表现的是这只可怜的动物所处的牢笼的栅栏”。
这个回答确实非常精明,其中审美和哲学上的比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全都生活在私人的真实中,我们所考虑的现实只是被画出的我们知觉牢笼的栅栏。但是然后他补充了更多的令人信服的细节:“这个故事出现在我过去写的小说的原型中,那是一个大约30页长的短故事。”那是他在俄罗斯时期写的,然后,纳博科夫把它扔掉了。1986年,这个故事在他死后以《巫士》为名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
对一位艺术家来说,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读者很难确定一个作家是否剽窃了过去的作品。但是在历史上,有很多艺术家都有过这样的冲动,从过去伟大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并将这些灵感锻炼成自己的作品。如果抛开道德不谈,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否真的剽窃了《Ur-洛丽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洛丽塔》是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它已经使许多不同时代的读者从中得到了文学的快乐。(来源:腾讯-大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