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 电视剧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的故事 韩信始为布衣时

  韩信始为布衣时

  韩信始为布衣时是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传》中的《淮阴侯列传》中的一句话,说的是韩信从前是平民百姓时的意思。在这句话的段落中,介绍了韩信出人头地之前的生活场景。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记载下的韩信落魄时的生平。

韩信剧照

  在司马迁的记载中,韩信原本是淮阴地区的人。他在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庭贫困。但是韩信本人一没有突出的品格能够被大家推举为官员;二没有出色的经商能力,所以他的日子过得十分困苦,自己连谋生的能力都没有,只能不断地靠着同村的好心人的接济。

  后来淮阴那里的亭长看到了韩信,认为韩信不是池中之物,就多次接济了韩信。但是亭长之妻十分厌恶韩信,就故意早早地做饭躲在房中吃掉。当韩信来乞讨时,家中已经没有多余的饭可以给他了。几次之后,韩信看穿了他们的用意,十分生气,就与他们绝交后离开。

  多年之后的韩信被封为了淮阴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再一次见到了这个亭长,就赐给了他一百钱,并且说亭长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做好事不能够持之以恒。

  而韩信始为布衣时就是出自这里。韩信此人本身才能卓越,青年时期之所以过得如此困苦,不过是因为还没有他施展才能的机会。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韩信就迎来了一展能力的机会。在他的谋划下,刘邦逼死了项羽成为了汉室王朝的建立者。

  韩信胯下之辱故事

  韩信还过是白丁的时候,家境贫困,淮阴地区就有一个屠夫想要羞辱他,彰显自己的本事。之后就成了我们常谈的饭后谈资,其实胯下之辱,对韩信来说意义重大,后人对其的说法也是各不相同。

忍辱负重的韩信

  假如是明事理的人,在看到屠夫的话说出口之后,就已经是在侮辱韩信,不管韩信采取何种措施,屠夫的本意已经做到。并且钻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用来加深对韩信的羞辱,韩信钻过胯下之后,其实是把这个羞辱实体化。并让那些找事的无赖牙口无言,找不到何种借口来羞辱韩信,韩信此举真是神来之笔,并且把旁观的同情心激发出来,假如无赖还要愈加羞辱,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比较自找倒霉。这是其中的一种看法。

  第二种说法就有点偏激了,认为当时社会早已混乱不堪,各地诸侯起义,欲推翻暴秦的统治。可想而知,连当时的统治者都敢推翻,韩信并没有杀掉这个无赖,行事这般畏缩,认为不是大丈夫所做之事,怪不得项羽不会重用他。

  第三种的说法就有点取巧,把韩信比做成黛玉,韩信看不起这些无赖,何必跟他们一般见识,反而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假如我因此而生气,岂不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因此韩信心里并没有生气,更加谈不上受辱。对他来说,钻个胯下,只不过是躲避这些恶少的烦扰。

  第四种的说法是可信度最高的,赞扬韩信忍辱负重,就是想凭借有用之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了声名远扬。

  以上四种说法,我更偏向于第四种。

  项羽为什么不用韩信

  韩信领兵打仗的本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也正是因此,让很多人感到奇怪,项羽为什么不用韩信?虽然项羽本身的能力很强,但是在那时的社会现状下,有一个韩信这样的帮手难道不是更好吗?

项羽画像

  项羽最后死在韩信的逼迫下让无数欣赏项羽的人为他惋惜,同时感到好奇项羽为什么不用韩信。倘若项羽当初能够重用韩信,那么就不但不会被韩信逼死,还能得到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如果得到了韩信,也许得到天下的人就是项羽了,根本不会有刘邦什么事了。

  其实项羽不用韩信的原因其实有很多。第一,韩信是一个颇能隐忍的人,而项羽自小就轻而易举地得到一切,所以养成了他骄傲自负的性格。这样的项羽是最看不起会钻人胯下的韩信这种人的。项羽本身连看都看不起韩信,又怎么可能会重用韩信呢?

  第二,项羽自己的本领很大,从前攻无不克的战绩让他无比的自信和自负。在他眼中,除了自己之外的人,不论是能力还是忠诚,都是不被项羽信任和看重的,而亚父范增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样自负的项羽旁边说要给他出谋划策,对项羽而言简直就是一个玩笑,所以他怎么可能会重用韩信呢!

淮阴侯韩信 电视剧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的故事 韩信始为布衣时

  从这两点可以看到,项羽和韩信其实是不可并立的存在,这两人相处必然会有一方式微。最初时是韩信在项羽军中默默无闻,后来是韩信在刘邦军中将项羽逼得自尽身亡。

  韩信走马分油

  据说,西汉的大将韩信,他在年幼的时候,就聪慧过人,特别爱动脑筋。

韩信分油的童话故事

  有一天,韩信在大街上闲逛,看到两卖油的人正在争吵不休,出于好奇,他就前去观望。他观摩了几分钟,就懂得这两个人是为何在吵架。原来这两个原本是一起卖油的,只不过因意见不合,就准备把油桶里剩余的10斤平分了,然后两个人各奔东西。但是分油不均,使他们两个争执不下,这才有了现在的局面。

  韩信仔细想了一下,他们两个卖油的人是没有秤的,只是有一个可以装三斤油的油葫芦和一个能装7斤的瓦罐,可以用的道具很少。故此,他们两个把油倒来倒去,总觉得自己亏了,因而吵了起来。

  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够把油分的精确些,韩信不断地在自己脑海中推测,试想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突然眼前一亮,大声喊道:“你们两个可以不用吵了,我已经想到了,虽然你们没有秤,我也能把油分的平均。”

  韩信是这么分的,先是把油倒入油葫芦中,因为油葫芦能装3斤油,然后把油倒进瓦罐中,连续三次,那么瓦罐中的油肯定是7斤,已经装满了,油葫芦中肯定还剩余2斤,油桶中还有1斤。然后把瓦罐中的油全倒回油桶中,那么油桶中有8斤,油葫芦中还是2斤。之后把油葫芦的2斤倒入瓦罐中,最后从油桶中倒出3斤油把油葫芦灌满,那么油葫芦和瓦罐中的油加起来就有5斤,油桶中还剩余5斤。

  就是这样的方法,就解决了两个卖油人的争执,可见生活中想点小办法,总能解决很多问题。

  韩信儿子

  韩信作为汉朝的开国大将,最终却被刘邦灭族除宗。由于韩信本身的军事能力出色和他灭七国中从无败绩的生平,让很多人对韩信十分欣赏和惋惜。因为韩信被灭了三族,所以有关于韩信儿子是否逃过一劫的讨论一直存在。

韩信剧照

  有这样一种说法。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那里,以姓韦的人居多。而这个韦姓是韩信儿子流传下来的。据说,韩信被吕雉和萧何所杀,而刘邦则更狠要斩草除根,就决定灭了韩信的三族亲人。萧何因杀了韩信心中有愧,就让蒯彻将韩信的儿子带走。之后韩信儿子就一直在南粤这个地方,也就是如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这里存活下来。为了不被官府发现,他将韩姓的一半作为自己的姓氏,所以就有了韦这个姓氏。

  这只是关于韩信儿子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应该是喜欢韩信的人不忍心韩信断子绝孙而编造出来的,毕竟发生这种事的概率极小。

  刘邦是什么人,他的心胸极其狭小,生性多疑。就连一直扶持他的萧何都被刘邦怀疑。这样的刘邦怎么可能坐视萧何送韩信的儿子离开呢?他对韩信可不会怀有什么愧疚之心。除此之外,他也不可能放过这个最有可能向自己报复的人。而萧何自己本身就已经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怎么可能还会冒着被刘邦怀疑的风险去帮助已经死去的韩信呢?况且韩信还是死在自己的计谋之中,难道会不怕韩信儿子长大之后来报仇吗?

  所以说,有关于韩信儿子最靠谱的应该就是和史书记载的一样,在刘邦灭韩信三族时,被刘邦的手下杀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3551/481971675344.html

更多阅读

《淮阴侯韩信》阅读答案及翻译 淮阴侯韩信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淮阴屠中少年有侮

《史记*淮阴侯列传》无标点无句界版本 淮阴侯列传翻译

史记*淮阴侯列传[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2]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400字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一)《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用为人物立传的方式写史。《淮阴侯列传》就是其中的一篇文章。“淮阴侯”就是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它讲述了韩信的生平经历。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很贫穷。他不愿劳动,经常去别人家蹭饭吃,大

声明:《淮阴侯韩信 电视剧 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的故事 韩信始为布衣时》为网友取苍穹一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