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玉山(1979-),男,安徽蚌埠人,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南京大学2013级历史学系博士后,研究方向:涉台周边问题。
摘要:19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发起了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岛的保钓运动,随后保钓左派将运动转化为“中国统一运动”。这批老保钓有一些早在80年代初已经回国服务,还有更多的老保钓流散在世界各地,但他们的心里始终装着祖国,也盼望着能够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如今他们很多已退休,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和地位,争取他们回国服务一方面满足了他们报效祖国的心愿,又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老保钓在两岸保钓人士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发言权,他们利用自身与台湾的个人关系等还可以在两岸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则就此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老保钓;保钓;回国服务;两岸关系;作用一、保钓运动概况
保钓运动于1970年11月中旬发轫,及至后来的中国统一运动,延续近10年。保钓运动是在一个大的冷战时代的美苏对抗的时代背景下爆发的。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不可自拔;与全球学生反抗运动相呼应的美国学生言论自由运动、反越战运动以及黑人民权运动等又在美国的天空下迸发出反抗的因子,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运动的重镇柏克莱和哥伦比亚大学日后都成为钓运的中心;中国经过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美国虽然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但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起着领导的作用,美国也不得不正视这些变化;中国大陆1966年爆发的文革在当时对世界的影响是很大的,美国的学生界也深受影响。正是在这样的“天时地利”背景下,当得知日本驱逐我渔民、撕旗的情况下,对于抗日战争的集体记忆一下子迸发出来,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就在北美、台湾、香港、欧洲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爆发。
各地保钓会风起云涌地建立起来,他们举办了一系列的示威游行,重要的有“一.二九”、“一.三0”以及“四.一0”大游行,这些游行促进了同学们的觉醒,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面对北美如火如荼的保钓运动,台北当局开始派人来美进行所谓的“疏导”,疏导人员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多发无知之语,一时引为笑柄。同时在美的职业学生不断“打小报告”,国民党特务也开始对保钓学生进行迫害,这都引起了同学们的普遍反感和抵制。同学们开始反思在台所受的教育以及在美所受到的迫害,钓鱼台列屿只有等到两岸统一才是收回之时,同学们开始将目光瞄向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保钓运动转化为中国统一运动,一部分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右派学生则退出了保钓运动。
中国统一运动期间,统运群体编印了反映大陆建设成就和新面貌的刊物,播放宣传祖国建设成就的优秀电影,美中西南部甚至形成了二十八家单位循环播放的电影网。美中西南部还建立了经常性的报道各地统运单位近况与交换经验的《工作通讯》联络网,《新中国》杂志也成为美中西南部统运组织集体的“机关刊物”,美中西南地区统运工作一时做的有声有色。
保钓运动前,留学生群体也没有想到大家会联合起来参与进一件足可以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中去,去做一件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大事。保钓健将谢定裕认为:“在美国的留学生,除了读书、工作以外,共同的嗜好是打麻将与看武侠小说。钓运之后,至少有一部分人开始摆脱了麻将与武侠,开始认真地看看世界,看看自己。更也有相当数目的年青人,放弃就可到手的学位、脱离本位的专业,选择了自觉更直接可以为人民服务的道路。”[1]由保钓乃至统运,使得留学生们走出书斋,关注社会现实,注意自我思想改造,他们开始关注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在部分回国参观访问人士的影响下,很多留学生开始认同社会主义祖国,许多人日后回国服务,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实绩。
二、启示与建议
一、充分挖掘老保钓现今对两岸三地民间保钓的影响力,维护我国神圣领土钓鱼岛,促进保钓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钓鱼岛,中日拼的是实力,也拼“狭路相逢”的勇气。两岸共同维护主权权益,既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呼声,更是两岸合作的民意基础。岛内民众对日本在钓鱼岛海域强硬干扰台湾渔民的捕鱼作业,驱离、扣押船只与人员,甚至撞沉台湾渔船的做法积怨已久,大陆民间屡屡声援,两岸民间要求两岸合作维权的呼声逐渐升高。
我们欣慰看到,两岸三地的保钓健儿(老保钓也躬逢其中)经常进行民间性质的交流与合作,当年在美国“打”的不可开交的所谓保钓左派和右派,如今又再出发,继续为维护我国神圣领土钓鱼岛而携手合作,这为两岸解决一些涉及共同利益和民族大义的问题如钓鱼岛、南海问题等相互合作提供了一定的范本。维护钓鱼岛主权是我国的核心利益,2008年11月9日在台北成立的中华保钓协会理事长刘源俊先生,就是70年代老保钓,70年代老保钓成员还有林孝信、刘沅、胡卜凯、钱永祥、郭誉孚等。2011年是保钓运动爆发40周年,1月,两岸四地与美国保钓人士在香港共同成立民间“世界华人保钓联盟”,以整合全球华人保钓力量;4月,洛杉矶华夏政略研究会会长王中平呼吁两岸政府共同保卫钓鱼岛,也希望保钓活动能为两岸关系开展合作的新起点。
老保钓在两岸三地民间保钓运动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何让民间保钓运动在与国家的外交政策相吻合,民间保钓人士在与国家层面更多达成默契,这些方面都可以通过对老保钓的统战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与影响力,从而最终使我国的民间保钓运动在国家的政策法律允许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争取术业有专攻的老保钓科技人才回国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当年老保钓以不畏困难,艰难求进的精神为两岸关系打开了一扇窗口,今天的老保钓分散于世界各地,大陆、台湾、香港、欧美都有,分布于学界、政界、商界等各阶层,他们当年大都是在美就读博士学位或是博士毕业已经工作,是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验,包括学术、阅历以及专业所长都因时代的久远而越发弥香,因此,我建议国家要重视老保钓这部分人在两岸关系和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国家能否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发挥余热。我们看到在保钓运动中很活跃的周本初教授,为了参与保钓与中国统一运动,到了55岁才拿到博士学位,任教于休斯顿大学。现在已经年近八旬,可还是义务给吉林大学培养人才,笔者在采访他的过程中,他说他就是希望给中国培养一些科技人才,每天吃个馒头、咸菜就投入工作。像这种具有为祖国大陆服务的老保钓还有很多,还比如谢定裕,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近年来受聘于北京清华大学应用数学中心主任,为祖国积极培养数学人才。这些例子都是他们自己主动要求回国服务的,如果我们的政策能够主动邀请他们为国服务,这些老保钓、老华侨一定能够“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因为在1970年代他们就很希望报效祖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回国的不是太多。即便如此,1980年前后回国服务的老保钓如吴国祯,现任台盟中央副主席,还有林盛中、夏平生、杨思泽、廖秋忠等,他们一起在北京成立了“台湾同学会”,“台湾同学会”就是老保钓精神在国内的延续。如今流散在国外的很多老保钓大都具有博士学位,多在国际知名企业或者高校任教,现在都已经退休,这部分人有为国服务的志向,何况这也是他们早年发动保钓运动的后续——中国统一运动的初衷,现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既急需要人才,这些老保钓无疑能够将他们先进的经验在专业内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如何能够找到尽可能多的术业有专攻的老保钓,可以利用“台湾同学会”的优势,来进行调查摸底,征求哪些愿意回国服务。三、老保钓在两岸关系中有一定的影响,争取他们为两岸关系做出贡献是统战工作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耶鲁大学高士顿教授在1972年访问中国时带回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给保卫钓鱼台运动委员会的鼓励信,信中说:“保钓运动充分表达了你们的爱国热诚,钓鱼台是台湾的一部分,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任何分裂的阴谋必会失败。”[2]周总理在接见回国参观访问的钓统人士时称保钓运动为“海外的五四运动”。“保钓五人团”是两岸关系的“破冰者”、“开拓者”,在两岸关系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一水之隔,却咫尺天涯,因为政治原因,两岸的官方和民间的交流都几乎停滞。到了1970年代初留美台湾学生为主体发动的保钓运动,让广大台湾留学生认识到了蒋介石政权的媚外本质,而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也让他们看到了解决钓鱼台列屿的希望,从心里拉近了与祖国大陆的亲情。如果说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话,那么保钓五人团对祖国大陆近两个月的“零距离”接触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尤其是受到周总理的亲自接见,彻夜长谈,“保钓五人团”对两岸关系的“破冰”之功在历史上是要记上一笔的。在这之后不久,当时很多的钓统运人士陆续访问北京,他们大力介绍和宣传大陆的情况,大陆也了解了台湾,钓统人士在其中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为两岸的大和解的进程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都起到了开路先锋和铺路石的作用。所以2006年11月3日在台湾同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上,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在致辞中说“二十五年来,台湾同学会充分发挥优势,紧密团结和依靠海外保钓、老统运人士,广泛联系台籍知识界人士,深入宣传和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积极投身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不断推进两岸学术、文化、教育等各项交流,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和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台湾刚刚解严不久,著名的老保钓王晓波为首的岛内统派人士就组团来大陆进行沟通交流,可以说这次破冰之旅比连战2005年来大陆访问的所谓破冰之旅要早了30多年,在两岸关系上的标志性意义应该得到重视。如今台湾岛内的主要统派团体如“中国统一联盟”、“夏潮基金会”等领导人很多都是老保钓人士如王拓、陈映真、王津平、纪欣、苏庆黎、陈鼓应、王晓波、毛铸伦等。正是由于岛内统派力量与老保钓有很深的渊源,做好老保钓的工作,也是争取岛内统派力量,增进两岸交流,扩大互信的一个有效途径。(作者单位: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福建省教育厅A类研究项目“19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保钓统一运动研究”(JA12304S)、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全球华人第一次保钓运动研究(1970-1980)”(13YJC770033)
参考文献:
[1]丁一(谢定裕):钓运十年有感》,林国炯等:《春雷声声》[M].台北:人间出版社,2001年版,第624页。
[2]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致保卫钓鱼台委员会的函,《群报》47期,第2版。文件编号48-00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