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为何成为一种潜在的流行文化?为何带着这么多消费文化色彩和精神按摩色彩?昨天的头条推送《国学为何日益低俗化》引发了不少读者的评议。这其中不乏专业者的批判和吐槽,也有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坚守和持平之论。总之,“国学热”这个话题引发了大家不吐不快的评说欲,因此今天书评君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留言,和大家分享。这些观点或者表述都极其精彩,从中能窥测出大家对于“国学热”这个问题的理性思考。
国学当然不是万能的。在物质欲望得到充分满足、而心灵愈加空虚的时代里,有人开始反思——国学是否承担了过多的、原本不属于它的功能?一些读者认为“国学不是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更有读者认为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国学断裂、三十多年来的“全盘西化”,导致中国的土壤已经发生改变,国学将不会占据思想的主导地位,而仅仅作为调解自身的途径之一。
但是,也有读者坚持,对“国学”最好的继承应该是将其融入血脉,心中认可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对自身历史的基本认知,有对传统道德的敬畏,则自然具备了接近国学的端庄态度。正如一位读者恰切地写道“热,不坏,表示还有气,还活着,或者又活过来了。”
冷静分析者则认为,如今国学所缺失的,恰恰是正常的大众化。正是因为普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知半解,给了各种歪门邪道生长的空间,从浩瀚且良莠不齐的古籍中挑选最适合大众的读本,国学学者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的才是最重要的角色。
1
批判国学热 :
“国学不是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
@旧楚狂客
因为一批半吊子的人拿着国学作幌子,从中渔利,甚至坑蒙拐骗,不是国学低俗化,而是骗子们装作懂国学,并忽悠更不懂国学的二逼们。
@Shirley 袁
现在好像国学是个能医治百病的狗皮膏药,谁都可以拿来贴来一用:我儿子学校组织咏诵《弟子规》并各式花样比赛,感觉封建社会的那套君君臣臣借尸还魂;也很讨厌很多机构打着国学的名号唯利是图,其实也没感觉到他研读了几本古籍,但满嘴’之乎者也’,言必称’易经’‘老子孔子’,让我想起来一个词‘沐猴而冠’。
@小邱同学
我有朋友在做国学班,为什么热?真是人傻钱多,而且运营成本很低,利润超高,税率低甚至不交税(民办非企业)有利可图这才是主因,加上政府支持,中年人群大多没怎么接受过正规科班教育,过来学学东西,这些附带的原因。
@西关九月
国学有很大一部分被解读为成功学,在很多所谓的企业家和失意者中间很受追捧,究其原因,就是一些所谓的国学家迎合受众心理,胡乱解读,用自己的错乱逻辑把国学变得无比世俗、低俗、谄媚和商业化。
@张海
国学中必然有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内容,没有这一点基本常识为前提和底线,学国学无异于喝狼奶,还是不喝为妙。
@郭海洲
今天的国学热和炒股一样,炒概念忽悠人。
2
反对国学热:
“社会格局日益西化已不可避免,国学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GFL
现代人因为快节奏导致要应对各种压力,挣温饱还时有困难,必须得赶时间讨生活,实在没空潜心国学。不说了,房价又涨了,得赶紧干活儿攒首付去。
@Teenlum
人们借以立身的中国的土壤已经慢慢质变,国学已经不会再占主导地位了,只能作为一种调节自身的方式,让人们生活的更从容、更轻松而已。“安贫乐道”、“父母在不远游”?如今我们处在这个变化如此迅速的社会,不求生存就等着永远饿着肚子,不往大城市争取人才就永远没有回流的可能,社会格局日益西化已经不可避免了,那采取正当手段谋生,合理待人,追求人格平等本是西方的理念,可又何尝不是中国传统的精粹?如此一来还嚷嚷什么复兴国学,搞自我安慰那一套?好好尊崇社会道德法律走下去,全民都能做到有礼有序,尊重规则,那一天到了,国学就复兴起来了。
3
坚守国学派:
“有辨别价值观的能力,才会有真正接近国学的端庄态度”
@杨超
国学是一种精神追求,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与人为善、温良恭俭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所以我不相信跟风能复兴人的精神,根子还是在社会的重建。喝茶的不一定就懂中国文化,那些家学渊源的大师们是喝洋墨水也能弘扬中华传统的。
@差不多先生
国学式微,的确令人痛心。最好的继承应是将其融入血脉。不刻意追逐、不刻意冷落,如涓涓细流于行。心里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对自身历史的基本认知,有对传统道德的敬畏,更有那份对中华的骄傲。那么,国学就会一直不热亦不冷,而是一直在。
@吴雨桓
中国人对中国文化饱有血缘之亲,这应该是中国人能够触摸国学的一大优势。而今也许在国外,你有辨别价值观的能力和空间,才会有真正接近国学的端庄态度。
@沙皮狗狗
即便现在人心浮躁,无论什么时候,其实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流淌着传统国学的血脉,表现的地方可见处处细节,以及做事的潜在意识,只是大家有时候自己都意识不到而已。
4
顺其自然派:
“国学大众化是一个过程,无需刻意的热捧与保护”
@乜子Vivian
作为一个大学本科学国学的人,表示国学复兴本就该是个缓慢的过程。但是没有办法,当下社会很多人的误解,就是所谓“国学大众化”就应该让大众几乎不用经过大脑思考就可以接收,而这也势必导致低俗化此起彼伏。
@時の流れる
本就有生命力的万物,自然会萌生尔后繁盛,只要不受人为灭绝行为的侵扰。同理,国学亦毋庸热捧与刻意“保护”,自有一批乐学者受之尔后授之,以承古今,只要不受反文化势力的阻挠。
@就酱。
大概是一种过程吧。低俗化反映出的是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国学,但是坚持到最后的肯定为数不多,而这时,就到了国学又再是国学的时候。
@匡武
西方压倒东风的一百多年,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达至高潮,国学也即中国文化被打压到低谷。后三十年的经济成就,促进了本土自主意识的复苏,有钱了,得有个系统权威的理论,来证明自己牛得有道理,国学应运复苏。大家说的国学,实为中国文化,即为中国人看待自己的方式。这种复苏刚刚开始,复苏路径是从易到难,从低到高,所以看起来就低俗了。
5
冷静分析派:
“如今国学欠缺的,恰恰是正常的大众化”
@小乔
同意要有开放的视野,学习的心态,把国学放在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来学习和认识,既有文化自信,又不妄自尊大。最怕看到那种一说老祖宗的东西就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容不得半点批评意见。
@子木
一种文化潮流或趋势的形成,都离不开背景时代的烙印,特别是经济形势,政治体制对其的影响。当今社会,物质的空前富足,人心开始膨胀,盲目的追求,以弥补心灵上的空虚与困顿,诱导浮夸的文化跟风。心空需补心补脑,但非一蹴而就的。
@于骁原
最怕的是把国学变成信仰,任何东西一旦被神圣化绝对化,就再没有发展的可能。而今国学欠缺的恰恰是正常的大众化,正是因为普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知半解,给了各种歪门邪道生长的空间——大家都不懂,谁会忽悠就听谁的咯。从浩瀚且良莠不齐的古籍中挑选最适合大众的读本,国学学者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的才是最重要的角色。
@紫雪斋主人
国学无论限定在什么范围,都是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实用,之所以有今天变态的国学热,这个原因也是重要之一个。这也是与某些领域西学的一大差异,你所说的学者们恰是中西合璧之后的产物。
6
言近旨远者:
“热,不坏,表示还有气,还活着”
@西江·月
热难免成为一种病,譬如人之肺热,胃热,国学亦然……
@王特
投机贩子与速成主义者的狂欢,一个投其所好,一个囫囵吞枣,各取所需。
@李燚淼
热,不坏,表示还有气,还活着,或者又活过来了。
@尊前客
心悦静美才是王道。
@手触彩云雨缤纷
当年指鹿曾为马,而今缘木欲求鱼?
@兜兜他爸
因为大多数人要的并不是国学,而是功利和鸡汤。
@榴英
我读小学的时候发的是《新三字经》,自学课本,那会偶尔读,长大后还记得几句,觉得这书好。
@人间客
想攀经学的高枝,攀不上,自然就露出低俗相。
@sunkcost
李零有句话:国学就是国将不国之学。另,台湾人的文化骄傲可真够自负的。
挺一下坚持原创的书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