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文人壶至少包括三个典型范畴,首当其冲的是清初的鸣远壶,陈鸣远顺应同时代文人饮茶习惯,并镌刻直抒胸臆之诗句的紫砂茶壶;其次当属最负盛名的曼生壶,以陈鸿寿为首的赏玩群体,依据个人志趣定制的紫砂茶壶;再次是以后朝以文人雅士审美取向为先导的定制紫砂茶壶,例如玉成窑、子冶壶、石梅壶、申锡壶等。
开文人壶一代风气之先的当属陈鸣远,而后蔚为大观的则非陈鸿寿莫属。此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乃是清代嘉庆一朝时的地方官吏,西泠八家之一,善书法工冶印,并非明代浙江人物画大师陈洪绶。曼公曾曰:古人皆可师、今人皆可友。与杨彭年的相识,得以把个人的情怀在砂壶的制作上纵情释放,砂壶也借着曼公的情怀流芳百世,曼生壶可谓在明末伊始的紫砂文人器的发展过程中又踏出了极为辉煌的一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构成曼生壶的两大主体,一是陈鸿寿、二为杨彭年,若将两者各自独立割裂开来,曼生壶便无从谈起。故而可以理解为:杨彭年所制之器并非皆为曼生壶,而只有杨彭年为曼公所制之器才是具备文人情怀、严格意义上的曼生壶。
陈鸿寿对于紫砂的贡献还不仅限于曼生壶的成就。清代自开国之后,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一朝已达政治、经济、军事的巅峰,三朝积累的巨大财富,使得乾隆一朝形成穷奢极欲、极尽奢华、铺张华丽的审美取向,这种风格也浸淫到了紫砂行业。追求精致工艺、华丽装饰、规制器型的制作方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鼎盛时期,紫砂制作变得越来越精致的同时也越来越僵化、匠气。以曼生为代表的文人阶层早已厌倦了这种奢靡之风,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追求和有别于皇家制式,重新恢复了全手工制壶的工艺,使得每一把紫砂壶都具备独特手工艺韵味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点,并且重拾紫砂茶具古拙朴素的审美特征。造型上要么追求自然、生活中的情趣题材,要么具有人生启迪、哲理思辨寓意的题材。使得紫砂茶器的制作返璞归真,回归到反映其本来面貌的轨迹上来。
如前所述,紫砂茶器一诞生,就注定他与文人墨客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和挥之不去的逻辑关系,从明末清初开始,紫砂茶具就受到文人雅士的重视,并且参与设计和铭刻,只是到清中嘉庆道光时代,作为西泠八家之一的江苏溧阳县令陈鸿寿,进一步深化了与紫砂匠师互动的关系,为严格意义上的文人壶确定了一系列的审美标准。这种深度的合作体现在:作为消费者的陈鸿寿,从最初泥料的选用、形制的设计、整体的气息到制作的手法、铭刻的内容以及刻饰的规制等全程参与其中。并且带动身边交往笃定的一个文人群体共同参与,围绕着曼公形成了一个紫砂茶器的文化圈,其影响力远远超过某一个个体,这也正是曼生壶取得盛誉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的文化现象在紫砂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対紫砂艺术的影响极其深刻和长久,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
南京博物院馆藏曼生柱础提梁壶
南京博物院馆藏曼生乳鼎壶
南京博物院馆藏曼生井栏壶
上述内容可谓是曼生壶的隐性特征,那么什么是曼生壶的显性特征呢?从存世的曼生壶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曼生壶除去有陈鸿寿亲自确定壶型以外,还应该具备最少以下特征:其一要有陈鸿寿的用印落款,例如阿曼陀室、桑莲理馆、种榆山馆等典型的浙派冶印风格的底款;其二要有落款曼生铭的刻饰;其三盖内或壶把有杨彭年的制壶的款识;其四要使用特选的紫砂泥料,以大颗粒五彩泥料为最上乘。此外,还有一个曼公同好镌刻、落款,由杨彭年制作的茶壶也可称为泛曼生壶,例如改七乡、江听香、郭频迦、查梅史等人。曼生壶不仅仅影响了同时代的制壶风格,还影响到了民国和当代的紫砂茶具制作,当代制壶名家顾景舟与海派书画界的联袂事迹,可谓是直接受到了曼生壶影响的典型案例。顾老对杨彭年壶艺成就的评价众人皆知,他虽然厘清了彭年和曼生的关系,但却在评述杨彭年时并无溢美之词,这又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确实耐人寻味的……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曼生延年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曼生提梁壶
在紫砂茶具装饰上,曼公也经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茗壶刻饰的法则,即紫砂茶壶宜书不宜画,这样的装饰理论贯穿于曼生壶的始终。从目前掌握的曼生壶资料来看,确实只镌刻书法,而未镌刻绘画。另一个规制就是曼生建立起来的紫砂茶具刻饰的字体,他认为紫砂茶具刻饰字体不宜书写草书,因其不易识别,难以明白无误地传递壶之寓意,同时也不适宜楷书,楷书刻于紫砂茶具之上有呆板和过于郑重之嫌,也与文人的闲情特征相背离。故而提倡使用行楷字体,既可以容易识别、又具备轻松肆意的特点,因此曼生壶上的刻字都是镌刻行楷字体并始终如一,未曾改变。曼生壶镌刻内容皆为切壶、切茶、切型、切情、切景之诗句。这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唐云老的收藏中可一窥究竟。唐云老乃为曼生壶的超级粉丝,他前前后后收藏了八把曼生茗壶,且极为珍视。并将自己晚年的斋号以这八把曼生茗壶命名,曰:八壶精舍,还特请冶印名家叶潞渊先生亲自操刀为斋号篆刻一枚印章。从这些明确记载的曼生壶的刻饰来看,曼生茗壶刻饰的风格、字体、内容等特征体现的极为明晰。
唐云收藏曼生壶(一)合欢壶
唐云收藏曼生壶(二)合欢壶
唐云收藏曼生壶(三)汉扁壶
唐云收藏曼生壶(四)匏瓜壶
唐云收藏曼生壶(五)井栏壶
唐云收藏曼生壶(六)笠荫壶
唐云收藏曼生壶(七)石瓢提梁壶
唐云收藏曼生壶(八)满瓢壶
曼生壶的影响力之大还体现在其身后仍然有一大批追随者,继续使用阿曼陀室的款识落于壶底,以示对曼公的敬仰之情,但款识已经明显有别于陈鸿寿所冶之浙派风格的印章。还有很多后世砂壶镌刻曼生刻款,字体也与曼生的行楷有着较大的区别。不管是出于模仿也好、致敬也罢,毕竟应验了曼公那句话“古人皆可师、今人皆可友”。
茶器山房秉承传统、坚持原创。
走进茶生活、体验茶文化。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