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巧妙对联集萃【一】
苏门联艺女才子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出自《醒世恒言》和《今古奇观》的《苏小妹三难新郎》,本是虚构的故事,因为苏轼并没有妹妹,秦少游的妻子也不姓苏。但苏小妹却实有其人,确是苏门女才子。
原来苏轼的父亲苏洵和母亲程夫人共生了三女三男。长女和次女都死得早,三女成了人。这位三姑娘自幼即称小妹,十多岁又叫八姐,出嫁前后也叫八娘,因其在叔伯姐妹中排行第八。但八姐、八娘的称呼都没有传开,人们仍然习惯地称她苏小妹。她是苏轼和苏辙的姐姐,比苏轼大一岁,比苏辙大三岁。
苏家是书香门第。苏小妹的祖父苏序很有才学,教子有方。她的大伯父苏澹中过举、二伯父苏涣是进士及第。她的父亲苏洵虽是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但成就更大,成为“一时之述,百世所宗”。她的母亲程夫人也是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喜读书,并识其大义,尤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苏小妹在这这样的家庭教育和陶冶下,到了十四岁,已经聪慧异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同苏轼不相上下,各有所长,人才难得,像苏小妹这般才艺超群的奇女子更为难得。至今在四川眉山三苏原籍仍流传不少的有关她的轶闻佳话。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苏小妹刚满十四岁。正值端午节,家家挂艾插蒲包粽子。书院的学生也放了一天假。摆摊设贩的,赶场的,参加龙舟竞赛的,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的,使眉山县城和岷江滩上一早就人群熙来攘往。苏小妹二舅公程浚新修的花园刚赶在节前竣工,头一天已派人来邀请,这天上午,程家的二公子又过来催请。于是,程夫人禀告了公公,安排了家务,便带着一女二男,随着侄儿程之才往程府走去。
程府是眉山首富。程夫人之父官至大理寺丞。二哥程浚是天圣二年的进士,当了两年的苏州通判,又调任渭州知州。年前因父亲去世,丁忧在家,便仿照苏州园林的景致,修了一座花园,名为“娱心园”。四川自后蜀国君孟昶提倡对联以来,至此已有八十多年。写对联蔚然成风,家家户户各种门户以及亭、台、楹、坊都要有对联。好像没有对联便是愚昧的表现。程府的娱心园既已落成,便邀请了当地达官贵人和文士名流在园内各处题写对联。其中也有程之才题的。之才得到客人们的称赞,便想在姑妈和表弟表妹面前显示一番,所以他一吃过早饭就跑进苏府催请来了。
程之才这时已满十五周岁,比苏小妹大一岁,比苏轼大两岁,比苏辙大四岁。这四个少年四个性格。苏小妹很像少年时期的程夫人,静如白玉观音,淑静端庄;动如临风白燕,伶俐机智。苏轼却象程夫人的现在,稳重沉着,不苟言笑,非礼不行,言而必中。苏辙则像程夫人的幼年,天真活泼,聪明机灵。程之才的性格又不同。他一方面爱吃爱穿,易喜易怒,倜傥不羁,十分任性;同时,又喜强好胜。由于他不是长子,依照封建制度规定,不能承袭父祖爵位。因此要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只有走科举之路。每念及此,他就发愤读书了。如今他对“四书”“五经”能够背诵如流,对诗词歌赋也有一定的造诣。在程府小字辈里,他算是佼佼者了,所以程夫人也很喜欢他。
一行人来到程府门前,果见程府大门整修一新,连门的的石狮子也换了新的,比原来的更大、更威武了。进了大门,便见右侧有一园门,上书三个大字:娱心园。
门丁见是老姑奶奶来了,立即拱手问安。管家也迎上前求,弯腰一揖:“姑奶奶请,大人和夫人正在后堂恭候。”但程之才正要显示自己的得意之作,却拉着姑妈转弯进了娱心园。
走进圆拱门。便起一座假山。山上嵌有碧楼,悬在崖畔,楼下鲜花争妍。碧楼背后,二峰相峙,直上直下,中托一线之天。山下有彩亭,彩亭两侧二水奔流,绿树成荫。原来这是峨眉山第一胜景——清音阁和—线天的缩影呵!假山两侧还嵌有一副对联呢!对联写的是:
银河送来双江会;
峨眉献出数峰青。
“二表弟,这副对联是我写的,你看如何?”程之才颇为自得地问苏轼。他满以为苏轼姐弟也会像父亲请来的文人雅士一样,赞不绝口。却不料,苏轼微微一笑,说:
“通顺,颇有文彩,只是可惜……”
程之才理解错了,以为苏轼是嫌对联的字体写锝不好,连忙分辩说:“这字不是我写的。”
苏轼摇了摇头,说:“我不是指这字体如何,我是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诗若蛟龙惧水浅。这对联失之平浅二字。”
程之才一听,懵了,笑脸一下变成了冷脸,心中很是不服,暗想,你别自高自大,你做一个试试!
程夫人很不喜欢儿子当面揭人家短处,责备说:“不要吹毛求疵,你还写不了这么好呢!”
“那可不一定。”苏小妹嘴角挂出一丝微笑说:“二弟,你就题一个。”
苏轼脱口而出:“峨山飞来奇峰异秀。姐,你对下联。”
苏小妹也不禁脱口而出:“眉山新添妙谛清音。”
“妙,妙!”苏辙乐得拍着手叫了起来。“峨山飞来奇峰异秀,这飞来二字妙极了!眉州新添清音妙谛,使人想起峨眉山清音阁的和尚,好象听到和尚在念经。”
“清音妙谛一语双关,”苏轼接着说:“既指清音阁和尚念的经,又指眉州新添的哲理高论。”
程之才不得不服,禁不住面红耳赤。搭讪着说:“表妹表弟确实对得好,愚兄惭愧!”
“表哥谦逊了。”苏小妹既是安慰又是鼓励地说:“对联属于诗余词后,何足挂齿?听说表哥的文章写得很好呢!”
程夫人觉得女儿这话讲得十分得体,点头笑着说:“是呵,大丈夫应着眼在治国安邦。文章做得好才是最重要的。”
绕过假山,只见碧波粼粼,却是一片占地五十多亩的莲塘。半杖清波半塘莲,似有清香扑面来。四面垂柳,一阁出水。阁上有匾,上书二字:观鱼。这观鱼阁建筑颇为富丽:红柱碧瓦,雕梁画栋,回廊曲折,画栏环护,彩椽绘檩,现出各种花鸟虫兽,斑斓夺目。凭栏望去,远远可见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蛾山,峨眉四山逶迤相连。近看则翠柳环塘,彩阁映水,水清如玉,莲叶田田。俯视脚下,则见各种鱼儿追逐戏游,或疾或徐,忽上忽下,饶有情趣。
“表妹,你看这副对联怎么样呢?”程之才指着观鱼阁前的对联问。苏小妹抬眼看去,只见对联上写:
面山如观峨眉月;
临水喜见戏鱼图。
苏小妹噗哧一声笑了,指着远远的山影打趣地说:“蛾眉月呐?是被哪位文人雅士偷吃啦?”
苏轼把双肩一耸,接着说:“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看不见,怕只有二表哥才有此慧眼。”这一句话把大家都说得笑了起来。
”二表哥,这也是你题的吗?“苏辙仰着头问。
“不是的。”程之才小声说:“这是知县马大人题的,确实不怎么好。表妹,你题一个,好吗?”
苏小妹看了苏轼一眼,说:“二弟,还是你来吧。”
“好,还是我来上联,你来下联。”苏轼见姐姐笑着点头,便出了上联:
“面山喜观百幅锦。”
苏小妹低头略一思忖,下联就出来了:
“临水漫赏千出戏。”
“千出戏?哪里有人演戏呀?”苏辙故意四处张望,然后盯住程之才问。
程之才笑了,说:“小表弟,你也来逗我呀!鱼儿在演戏嘛!'百幅锦’,'千出戏’,真是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其乐无穷!等我记下来。”说罢就喊仆人,要来文房四宝,工工整整写在宣纸上。
忽地一个影子一闪,一只鸟儿落在含苞待放的莲花杆上。
“哈!翠鸟!”苏辙乐得低声喊叫,生怕把翠鸟吓跑了。
苏小妹也连忙低声招呼母亲和二弟:“快看,好几只翠鸟呐!”她忽地想起了杜甫的诗句:“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说:“皇帝出巡,都要拿翠鸟的羽毛装饰仪仗队,那要打死多少翠鸟啊!其实,活的翠鸟比他那拂天翠华美多了!”她扭头招呼程之才:“二表哥,这个地方应该叫'来翠阁’才对,你说呢?”
“好,好!”程之才连声称赞,顿生倾慕之情。七情六欲,最敏感的是眼睛。只见程之才那一双眼睛灼灼发光,目光不断地射向苏小妹。苏小妹只顾观赏风景,并未发觉,程夫人却已看在眼里,便有意用话转移他的心思。
“修这个园子,花了多少钱?”
“姑妈,表妹若是个男的,肯定能连中三元。”程之才所答非所问。
程夫人看着女儿笑而不言,小妹一头倚在母亲的肩膀上,说:“幸亏我不是个男的。若是个男的,成天读那些四书五经,那才烦人哩!”
一行人说着走着,沿着莲塘,穿过竹林,绕过花坛,来到一所小院。院门上写有“点石斋”三字,院内却是各种盆景。盆景上都写得有字。在那奇峰青松的景盆上写着:黄山迎客;在那一路云梯上山来的景盆上写着:泰山登高;在那危岩高耸的景盆上写着:金顶观日……室内则有石桌石凳。石桌上刻有棋盘,两旁刻的楹联是:
一石点出重重趣;
百景吟成字字诗。
“二表弟,这副对联如何?”程之才望着苏轼问。
苏轼向姐姐笑了一笑,说:“你看呢?”
苏小妹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这副对联对仗工整,能启人心智,有助于对盆景的欣赏,但眼界不高,思路不宽,偏而不周,忘了还有这个。”她指向石桌上的棋盘。
苏轼点头说:“经你这一提醒,我倒想了一个上联:九州名山荟一堂,事在人为。”
“好!”苏辙叫了一声,马上跑到姐姐身边:“姐,下联!”
苏小妹对着棋盘看了一下,说:“一棋兵法卫八疆,功成身退。”
“好,高!”程之才跟着叫了起来。
“好在哪里哟?!”程夫人笑着问。
程之才指着原来的对联说:“这是我们寿昌书院的老师刘微之题的,我们就觉得很好了。可是一比,就觉得表妹和表弟的对联境界更高。棋下完了,人走了,自然是功成身退,但这里却又隐含另一层意思。事在人为,功成身退,一语双关,值得时刻记在心里。”
出了“点石斋”,经过桃树林,却见长廊曲折,百花竞艳,碧瓦红墙,檐牙高啄。门上悬一匾,匾上三个大字:“解颐堂”。堂内挂有古今名人字画,椅桌旁茶具井然有序,似在等待什么达官贵人到来。两旁楹联却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两句名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苏小妹看着这副楹联,嗤地一声笑了,说:“妈,这里不准我们进,回头走吧!”
“表妹为何这样说呵!”程之才诧异地问。
苏小妹指着楹联说:“往来无白丁,可我们都是白丁啊!”
程之才笑了说:“对联嘛,哪能认真罗!”
苏轼哼了一声,说:“这种对联,到处都在用,已经用俗了。好象除了抄人家的句子就写不出对联似的!”
大家说说笑笑进了解颐堂。
“二弟,我出个上联你来对。”苏小妹触景生情,看着四壁的字画出了一个上联:
“谈竹谈梅谈松柏。”
苏轼立即接着说:“友直友谅友多闻。”
“好,我给父亲说,统统换上你们的对联。”程之才接着又喊仆人,找来笔墨纸砚,速速记下。
一阵丝竹管弦之声传来,多么清新,委婉!细听下去,原来弹奏的是《胡笳十八拍》。
“二表哥,这是哪里弹唱?”
“沁芳楼,不远。家父从苏州带来两个艺人。我们又买了几个女娃儿,让他们教呢。”程之才边说边在前边引路,直去沁芳楼。
沁芳楼是一个四合小院。四面花楼,正面楼上正有艺人教徒授艺,其他三面均设有座位。这是程府老少欣赏歌舞音乐的地方。年过花甲白发苍苍的老艺人看到程之才陪着客人进来,连忙过来招呼。有一位怀抱琵琶的姑娘也跑了过来。
“二公子,给我买到了吗?”姑娘问。
“哎呀,还没有来得及呢!等会儿去看龙船,顺路给你买。”程之才转脸给苏小妹介绍:“她叫梅儿,苏州人,弹得好,又唱得好。”
梅儿生气了,“看龙船顺路才买,我自己不会!还是少爷昵!说话不算话。”一甩袖子走了。
程之才满脸陪笑,向老人解释。苏小妹不愿多等,回头看不到母亲和弟弟,转身走出沁芳楼,却见母亲正和二舅母、大表姐、二表姐说话呢。
“小妹,你二舅喊你去!”程夫人说。“两个弟弟都去了,你快去吧。”
二舅母娘家姓石,人称石夫人,年方四十出头,已经皱纹满面,说话有些中气不足了。她笑着解释说:“你二舅说你写得好,画得好,诗也做得好,会弹琴舞剑,可喜欢了。还让你给他画两幅呢!”
“我是乱画的,让人笑话呢!”小妹谦逊地说。
“笑语就笑话吧,让你舅舅笑笑也好嘛!”程夫人说。
二舅母笑了:“哪能笑话你哟!你这些表哥表姐哪一个会画呀?我都看过你画的了,那还是前年中秋节。而今你一定画得更好了。兰儿,快陪你表妹去吧!”
兰儿是苏小妹的大表姐,比小妹大四岁,嫁给宰相丁谓的幼子为妻。出嫁才半年,丈夫另寻新欢,把她当女仆使唤,稍不如意即拳脚交加。兰儿一气之下跑回眉山。不久,丁谓犯了皇法,父子两代一齐贬官,兰儿也就长居娘家。兰儿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一伸手拉住小妹,嘻嘻哈哈地走了。
苏小妹随着兰表姐来到二舅父的书房,只见二舅和几位表兄弟正在看二弟苏轼作画呢!苏轼画的是两枝青竹,一弯新月,月笼寒烟,竹影婆娑,上书两行题咏:
筛月牵诗兴,盼鸟传知音。
程浚连声称赞,扭头看到苏小妹,说:“快来,该你画了。”
“给二舅请安。”苏小妹行过礼,方才接过笔来。她画的是一树鲜妍可喜的红梅,只见老树发新枝,枝枝含春意,花姿百样新,朵朵浮幽香,上书题咏:
雪消因花妍,芳奇引蝶来。
程浚手抚长须,高兴得泪光盈盈,说:“奇才,奇才!我从蜀中到关中,从京都到吴苏,年轻学子我见的多了,都不能象你姐弟如此能诗能西,能书能文。快拿点心来!”
苏小妹忙用双手捂住脸,说:“二舅,别乱说了,我还差得远呐!”
一句话引起哄堂大笑。点心送来了,程浚亲自递给小妹和苏轼兄弟吃。他忽然发现画上没写名字,又叫小妹写上,见她写的是苏小妹三字,说:“怎么,你还没取个名字?”
小妹笑了,说:“二舅你是指学名、官名吧。我们女孩儿家一不能进学,二不能做官,取那种名字也用不上。”
苏辙在一旁笑着揭发了:“姐姐有名字,她自己取的。”
程浚父子纷纷追问,叫什么?
苏小妹含羞一笑,盯了小弟一眼,说:“我是给自己取过一个名。当时我认为父亲不公平,哥哥弟弟生下来就取了名字,我们三姐妹都只喊大姐、二姐、小妹,所以我也请父亲给我取个名。父亲不给取,我才自己取,也用车字旁,单名叫苏輗,就是车子旁加个儿女的儿。《韩非子》上有:'墨子大巧巧为輗’,我想学其巧。可是,上下左右还是喊我苏小妹,我才知道父亲的意见是对的。苏輗这名字早就不用了。”
恰在这时,管家引着苏府的秋菊急匆匆地来到门前,说:“大人,苏家老太爷突然病危,请始奶奶和公子小姐赶快回去……”
这正是:平地一声雷,惊破喜千重。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二】
梅凤姐巧对乾隆
乾隆皇帝巡视江南,那一日官船行到池州府秋浦县(今安徽省贵池县)的一个临江小镇——梅龙。这座小镇离江边约有两里路,有一条宽阔的大埂直通街镇,路面上铺着—层发亮的黄沙,沙粒在朝阳照射下,金光灿烂,耀眼夺目;沙埂尽头连接着无边蓝天,清新旷畅。眼前景色使久居宫廷内院的乾隆皇帝心驰神飞。御花园的曲径幽道又怎能比拟呢?于是,他下得官船,情不自禁地沿着大埂走去。贴身太监和护卫,欲跟随前去,乾隆扬手制止,太监和护卫只得站在远处守护。
乾隆皇帝信步走到街镇,他对镇上交易繁忙的店铺不加顾盼,只管默默地走着。走到街头尽拐弯处,兀的显出一座比较高大的旧宅院。大门上有一副红漆金字对联,虽然年久失修,漆身斑驳,但字迹依稀可辨。他仔细审观,这副对联全文是:
潜心读诗书,一轮明月眼前亮;
冷眼观世事,两袖清风心底宽。
他品味这副对联,揣摩:这定是个诗书人家,主人兴许是个清廉洁好之士。因为大门是虚掩的,露着缝,乾隆使推门走进宅院。
原来这家主人梅员外,祖辈曾数代为官,是个富贵荣华之家,到了他手上,因看透世事,埋头读书,闭门谢客,带着妻小过着平静小康生活,倒也自在。不料好景不长,天灾人祸相继而来,员外和夫人及公子都不幸先后逝世,身后,只留下爱女梅凤姐和寡媳。虽然,家道从此败落,但凤姐知书达礼,因此,与寡嫂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生活,也还平静无事。
再说凤姐的嫂子正坐在堂前,听得门声一响,闯进一个陌生的男人,便惊慌地告知正在书房读书的凤姐。梅凤姐和嫂子一同来到堂前。这时,乾隆已经跨到堂屋。梅小姐打量来人:虽是便衣小帽,但举止文雅,器宇不凡,非是轻佻之徒,也就放心了。
只见来人彬彬有礼地说:“适才欣阅门上雅联,知道主人志高才华,故不揣冒昧,特来求教。”梅凤姐听罢,轻轻叹了一口气:“唉!对联乃家君所作,可惜早已仙逝……”说着,潸然泪下。来人便问:“那府上还……”凤姐的嫂子接道:“眼下只有我们姑嫂相依为命。”
乾隆见屋内只有姑嫂二人,不便逗留,欲告别而去。梅凤姐出于礼貌,说了声:“既然光临寒舍,就请稍坐片刻,吃杯清茶再走不迟。”
这时,乾隆也走累了,正想休息片刻,于是便留步坐下。嫂子倒了一盏清茶敬上。乾隆端起茶盏呷了一口,不觉肚内一股清水直往上翻。原来,这时天已过午,因为走路疲芝,已是饥肠辘辘,可又不好开口求食,不禁皱起眉头。
梅凤姐看在眼里,便问道:“先生,莫非茶味不纯么?”
乾隆见这位小姐娴淑文静,便试探地说道:“盏中香茗清汤,难压空爷虚火。小姐然否?”
梅凤姐知道来客有求食之意,便从容地答道:“厨下淡饭粗菜,聊添曲道生机。先生可乎?”
乾隆细听小姐答话,不但领悟他委婉求食之意,而且与自己的发话正好成一副上下联,内心十分敬佩,不禁脱出而出:“小姐实在聪明超群!”梅小姐随即羞谦地答道:“先生未免夸张失度。”说完,示意嫂子一同下厨做饭。
姑嫂二人来到厨房。嫂嫂感到为难:家里清贫如洗,拿什么好菜招待客人呢?可梅凤姐胸有成竹地从菜园拔来一些菠菜、蒜叶,并把过年剩下的几块豆腐和豆渣,与嫂子一起动手做了三样菜:炒菠菜、油煎豆腐片和豆渣炒蒜叶。
菜炒好,嫂子说:“三个菜端上桌招待客人总不像样吧?至少,能凑成四个菜成双。”梅凤姐细想也是。可哪儿再凑一个菜呢?她打开碗柜一看,只有一碗鱼冻,虽然鱼吃残了,但鱼冻封面,倒也光光整整的。于是,就这样凑成四个菜端上饭桌。
乾隆皇帝在宫中用膳,每餐都是一百个菜上桌,野禽海味、珍馅百鲜都吃腻了,而眼前这么四样菜,他非但没吃过,连见也没见过;加之,此刻腹中饥饿,食欲正旺,于是,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先尝炒菠菜和油煎豆腐片,连连啧啧赞叹:“吃到这样味美的菜,真是一生幸事!”
梅凤姐一旁细察客人的举止和谈吐,断定准是出身于高贵人家,从未吃过这样的粗菜素食,便打趣地说,“先生,这菜不但味美,而且名字也美哩!”
乾隆惊异地问:“哦,什么美名?”
梅凤姐俏皮地指着油煎豆腐片说:“黄金白玉砌。”接着又指着炒菠菜说:“红嘴绿鹦鹉。”
乾隆一听,这菜名的确很美,而且这两样菜名正好是一副对联哩。于是,又指着热腾腾的豆渣炒蒜叶问:“这菜名?”
梅凤姐从容答到:“雪花裹翡翠。”
乾隆把筷子一放说:“小姐真有才华!”不过——”说到这里一顿。凤姐心里一怔:“难道他知道这菜是豆腐渣吗?”只见乾隆慢条斯理一字一顿地说:“热雪怎裹粒粒翠玉?”
梅凤姐把眉头一皱,心想:这分明是诘难——哪有热气腾腾的“雪”呢?更重要的是以此为上联而求对。这一下可难倒了她。于是,沉吟不语,眼珠子直转。当她眼睛看到桌上鱼冻时,心机顿开。便捧着鱼冻往乾隆面前一推,答道:“软冰能封根根银针!”
乾隆见这碗软软象冰一样的东西,好奇的用筷子头挑了一点,送到嘴里品尝,味道倒也不错。接着又把筷子往鱼冻深处一戳,夹出几根鱼刺——这下可露馅了!乾隆没吃过鱼冻,可这碗内残剩的鱼刺,他是认得出的。怎么把残剩鱼刺给他吃呢?可看到聪明伶俐的小姐,特别是这联文对得俏——上联八个字几乎都是仄声,出得绝,而她对的下联八个字几乎都用平声,对得巧。想到这里,乾隆的心境也就平和了。于是把这鱼刺——根根银针放到嘴里品尝。凤姐姑嫂心里也松缓了。
乾隆吃罢饭,精神焕发。为表感谢之情,便问凤姐:“不知小姐贵姓芳名?”梅凤姐顺手指着堂上悬挂的一幅水墨画说:“尽在画图中。”
乾隆这才注意到堂上一幅水墨画,画着一只彩凤登在腊梅上。便问:“不知小姐姓梅还是姓凤?”
这时,嫂子上前搭了腔:“姓梅叫凤姐。这画和两旁对联都是我姑娘的手迹。
乾隆细看这副对联写的是:
凤不凌云去;
梅将傲雪开。
乾隆不住地赞道:“梅小姐既有出众才华,又有不凡抱负,敬佩!敬佩!” 梅凤姐谦虚地说:“先生见笑了!”并指着中堂画幅说:“小女初学丹青,不成规范,望先生多多指教!”
乾隆细细端详画幅后说:“这画润墨适度,运笔如神。自成格局又有神韵,不过——”说到这里顿住了。
梅凤姐急切地道:“先生尽可直言。”
乾隆哈哈一笑,抑扬顿挫地说道:“何曾寒梅栖彩凤?”
梅凤姐接口就答:“会由浅水引游龙。”
本来梅凤姐只是引用“龙游浅水遭虾戏”这句成语演化而得句以应对,并驳答他的诘问。不料,言者无心,闻者留意。乾隆顿时一怔:难道她识破孤的身份么?下意识地将长衫牵了牵。这一突然举动,倒引起了凤姐的注意。她从长衫开衩处看到龙袍一角,心里不觉暗暗叫了一声:“啊!他原来是当今万岁!”
乾隆意识到不能久留,随即辞别主人欲去。但对眼前这位才貌双全的佳人,不禁动了“龙心”。临行语意双关地对梅凤姐说:“但求彩凤迎红日。”凤姐知道这是“万岁”欲施“恩泽”,于是躬身下拜,对道:“只盼金龙降瑞云。”乾隆急忙扶起凤姐,从身上解下一条金丝带赐与凤姐而去。这时,太监和卫士已经前来接驾了。
再说乾隆皇帝回到京城,每当用膳,总想起梅凤姐做的那四样美菜,又由菜引起了对凤姐的思念。可讲出菜名字,御膳房谁也不知道是什么菜。还是一位思想灵活的小太监,猜到“万岁”心思,便向乾隆献策道:“皇上何不传旨宣梅凤姐进宫侍候皇上御腾。”乾隆道:“传一个民间女子到御膳房合适吗?”小太监献媚地说:“传旨让她拳握御膳宫,请万岁封赐她……”乾隆皇帝大喜,便道:“封赐梅凤姐为御膳娘娘。”于是小太监领旨,率领护卫和宫娥一班人坐官船前往梅龙镇迎接梅凤姐进宫。
大队官船来到梅龙,派人上岸打听梅凤姐的家。这一下可把当地绅商各界吓倒了。以为前些日子皇上来到镇上,梅凤姐冒犯了圣驾,今特派皇差前来查办。这下可糟了!不但梅凤姐一家满门抄斩,恐怕要株连整个梅龙镇黎民百姓。于是大家商量出个主意:就说此地叫梅埂,不是梅龙。皇差询问百姓,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悔埂,不叫梅龙。而且江边至街头有一条大埂,皇差信以为真,就把官船开走了。
梅小姐得知此事,匆匆赶到江边,而官船已经远去。街坊百姓又纷纷斥责梅风姐。梅凤姐背屈含愤,捧着乾隆皇帝赐她的金丝带投江而死。
至今梅龙镇,除官府管辖行政区域称梅龙(如梅龙乡政府)外,老百姓仍称为梅埂,连小轮停靠站名都叫梅埂。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后来,有人曾为此事戏编一副对联:
游龙嬉戏,瞬间戏言早散,依旧高踞金銮殿;
孤凤遗恨,终生恨海难填,只能展投水晶宫。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三】
杜牧巧对考杏云
相传晚唐诗人杜牧于会昌初年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刺史期间,经常于公余之暇,便衣小帽去杏花村酒肆饮酒赋诗,留下许多趣闻轶事。这里,记述他与卖酒姑娘杏云巧对的故事。
十里杏花村上,处处酒旗飘扬,其中有一家小酒店,店主是一个年方十五岁的小姑娘杏云。她父母早年亡故,堂上只有老祖父一人,祖父读过诗书,又是酿酒名师,可惜年岁大了,这爿小酒店全靠杏云姑娘操持。杏云十岁开始就在酒店营生,没有上过学。幼时,只凭老祖父手把手地教她描红习字,识得几个字,但她聪明好学,来酒店饮酒的客人,不乏秀才雅士,她逢人求教,有空就学,而且过目成诵、过耳不忘。后来,诗词歌赋她几乎样样都会,尤长于对联,出口成章,甚至与人对话,也经常用心尽量求对,成了个对联迷。
有天清晨,杏云在闺房一面梳头一面默诵诗书,祖父连喊杏云数声,都未见应,发了火:“丑丫头,真会装聋作哑!”杏云忙陪笑答“好祖父,为何冒火生烟?”祖父忙道:“快,快将店堂收拾,酒客快要进店!”杏云即答:“慢,慢把发髻卷起,孙女慢些出房。”
这一下老祖父真发火了:“我叫你快、快、快,你偏要慢、慢、慢!”杏云忙解释说:“不是孙女偏爱慢,是祖父说的话连叠三个'快’字,我怎能不对三个'慢’字呢?”弄得祖父啼笑皆非。这样,杏云姑娘爱对联韵事也就传开了。因而招引不少文人雅士上门饮酒出联求对,当然,也有些前来凑热闹的,酒店生意异常兴隆。
池州刺史杜牧,听说有这样一位聪明的卖酒姑娘,便有意走访。一日,公余之暇,着一身书生打扮,随身带着一个年轻衙役打扮的书僮,漫步来到这家酒店。
要说酒店不如说是酒亭,这座酒店实际是在一座八角亭上。亭子是用白茅草盖顶,栏柱亭檐也未加雕琢粉饰,非常简陋。虽比不上那些雕梁画栋、朱栏飞檐华丽的亭子那样耀眼引人,可是,一眼望去,古色古香,质朴无华,倒也雅静宜人。
杜牧和年轻衙役上了台阶走向亭内,见亭子正面堂中有一扇木板虎壁,虎壁正中张挂着一幅水墨中堂《醉八仙》,两旁配上一副对联: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这是酒店一般通用联。木板虎壁后面,有一排茅草披屋,大概是店家住处和烫酒浇菜的厨房。亭堂面积倒不小,中间摆着四张方桌,成正方形;靠中堂虎壁,横靠一张条台,条台上放着文房四宝,大概是供那些文人墨客,雅兴来时咏诗题联之用。靠左边亭角摆着一张茶几,上面放着酒具碗筷。迎面两张方桌,也有两个人在饮酒谈天,只有后右方一张方桌是空的。杜牧便在这张空桌坐下。在一旁站立的年轻衙役向杜牧问道:“大人,可要……”
杜牧忙把年轻衙役手袖一牵,把眼一翻:“嗯——!”年轻衙役看看自己随身书僮打扮,随即改口道:“相公,可要些什么酒菜?”杜牧把衙役按到座位坐下:“别急!”
这时,只见一个身穿淡红色衣裳的姑娘,从虎壁后面飞一般地转到杜牧桌前,一边用抹布揩桌,一边问道:“先生,初次光临小店,幸甚!幸甚!”杜牧并未答话,只是把眼睛向年轻的衙役瞄了一下,示意衙役发话。
这位年轻衙役,人很聪慧灵敏,深得杜牧喜爱,因而选为贴身衙役,闲时,在衙门后堂杜牧也经常教他诗书,受杜牧的熏陶,他也能吟诗联句。他见杜牧示意,便上前答话:“姑娘,几番欣闻大名,拜访!拜访!”
杏云一听这位“书僮”答话,与刚才自己的发话,正好对仗,寻思,这一主一仆上门,可能是有意考她来的。而且,“书僮”竟有如此口才,谅主人一定是个博学多才之士。杏云是个好学的姑娘,心想:即使对不过他们,向他们求教倒是一个好机会。于是,不动声色地依然笑脸对这伴“秀才”问道:“先生,请点美酒佳肴,以助雅兴。”
杜牧不经意地说了声:“随便来点什么吧。”杏云原以为这位“秀才”一定有妙语对偶,可“秀才”如此出言,好像是个目不识丁的家伙。心里估摸着:莫非此人是个富豪,胸中无墨,而故弄风雅!带着这个年轻“书僮”(可能是他们家教门馆的先生装扮的)故意前来戏弄她?然而,细看这人四十出头,已是不惑之年,而且眉清目秀,举止端庄,不像是个花花公子轻佻之徒。常言道:“半油篓子晃荡,满瓶子稳当。”也许,这位“秀才”真是个有识之士……她边思索边下厨房去取酒菜。
杏云刚离开,年轻衙役轻声地对杜牧道:“大人,你怎么……”不等衙役把话说完,杜牧即制止:“慢慢来,见机而作。”
这时,杏云一手端着两碟菜,一手持酒壶杯筷来到这“秀才”桌前,把两碟菜摆在桌上,又将杯筷整整齐齐地摆在这主仆二人面前,然后将手中锡酒壶,用肩上搭的手贴揩了揩,高高握在手中道:“一把酒壶手中拿。”说完,双手恭恭敬敬地往“秀才”面前一放,把眼睛扫了一下,意思是说:“请对呀!”
只见杜牧笑了笑,依旧把眼睛向“书僮”示意。“书僮”酒壶拿在手先给“秀才”斟上满满一杯酒,然后把自己的酒杯斟满,望着杏云两颊绯红的脸庞答道:“两朵杏花腮边开。”
“秀才”随即赞道:“妙对,妙对!”然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杏云并无娇羞之态,她一心想的是:这位“秀才”到底是饱学之士,还是个大草包?于是,乘机向这位“秀才”挑战性地说:“先生,贵书僮有如此学问,谅先生一定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当垆女很想聆教!”
“秀才”望着这位天真的姑娘笑了笑,然后拿起那闪光锃亮的银白色锡酒壶,抑扬顿挫地吟道:“白锡壶腰中出嘴。”杏云一听,心里不禁暗笑:堂堂秀才竟出这样俗不可耐的上联。于是,不假思索地指着桌上的竹筷说:“金竹筷身上刺花”,原来这竹筷是比较精致的,上面有用火刺烧的花纹。
“秀才”听罢,哈哈大笑,这笑声中分明含着嘲讽的成份。杏云原以为要得到这位“秀才”的赞赏,却想不到竟受一番嘲笑。便问:“难道这下联对不上么?”“秀才”一本正经地说:“姑娘,对得倒也可以,不过,我这上联是拟人化的,'腰’乃是人的躯干部分,而'嘴’是五官之一,在人的头部,可你的下联'身上刺花’,这'身’算人的躯干部分倒还可以,而'花’呢?人的头部,只有耳、目、鼻、口、眉毛、胡须……哪有'花’呢?”
杏云听他这一剖析,意识到这上联看上去平庸,而细想起来,倒是有点奥妙哩!这一下,杏云好像囫囵吞了一个糟米团子,咽不下又吐不出。一下哽住喉管,直翻白眼。这时,邻桌上有人呼:“再来一壶酒!”杏云便转身过去,总算脱出窘境。
当她把酒送到邻桌,安排妥当,“书僮“便高呼:“杏云姑娘,我们相公要酒!”杏云姑娘只得跑过来,拿起酒壶欲去打酒,“秀才”一把按住酒壶:“不用,还有大半壶哩!”杏云冲着“书僮”说:“你不是呼唤要酒吗?”“书僮”神秘地一笑说:“姑娘,你有下联还没对上,我们相公这酒也咽不下呀!”这一军“将”得杏云两颊唰地红到耳根。刚才两腮是两朵杏花,这时倒像两朵火红红的石榴花哩!
接着,“书僮”又加楔地说:“要是对不出,酒店就乖乖关门吧!”杏云不禁脱口辩道:“关门?我是卖酒的,对不上对联有什么关系?!”“秀才”看杳云急得一脸傻相,故意严肃地说道:“不但要你关门,我还要拿一把大铜锁把门锁上,什么时候对上,什么时候开锁!”
杏云毕竟是个伶俐姑娘,他看到“秀才”脸上虽然严肃,而嘴角却挂上—缕笑纹,特别是“大铜锁”三字,一字一顿,加重语气,知想是有意点拨。于是脑子转了转,忽然灵机一闪,便道:“紫铜锁腹内生须。”
这时,“秀才”畅怀一笑地赞道:“姑娘真聪慧!”杏云羞歉地向“秀才”欠身道:“先生巧指引!”
“秀才”见杏云姑娘如此聪明乖巧,不胜欣喜,举杯畅饮,钦毕,付了酒帐,和“书僮”欲走。杏云忙上前问道:“请教先生贵姓大名?”“秀才”说:“问我姓甚名谁嘛……”顿了一下,心想:我再出一副谜联来考考她。便道:“我的姓名是:
半边林靠半坡地;
一头牛同一卷文。”
杏云低首细细琢磨:半边林乃“木”,半边坡地乃“土”,“木”“土”相靠“杜”,而“牛”“文”同列为“牧”。啊!原来是刺史杜牧大人!杏云“卟通”往下一跪:“刺史大人!民女失敬,恕罪!恕罪!”
这一陡然举动,惊动了四座,许多目光一下子射向杜牧。衙役唯恐酒客中有人识破大人真面目,有失官体,便轻声提醒杜牧速速回衙。杜牧随扶起杏云,就匆匆和衙役下亭阶而去。杏云姑娘却紧紧追送,离酒亭有些路了,杜牧嘱杏云回酒店照应生意,杏云正欲转身,忽然年轻衙役想起了什么,便道:“慢!杏云姑娘,你姓什么?我和大人还不知道哩!”
杏云答道:“民女名和姓都在酒亭正面那副对联上。”杜牧和年轻衙役注目望去,只见酒亭正面那副对联是:
但凭水流浇红杏;
借助火光烧彩云。
年轻衙役琢磨:上、下联最末一个字合起来正好是“杏云”名子,而姓呢?一定是在联谜之中。可一时解不开,便用询问的目光望着刺史大人。杜牧却笑道:“有水能'浇’,有火方'烧’,如无水火呢?”年轻衙役灵机一动,脱口而出:“啊!杏云姑娘姓'尧’!”
杏云羞涩地一笑,辞别杜牧和年轻衙役,转身飞步,奔向酒亭,就像一朵杏云飘然而去,一路红霞。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四】
一门才女两联家
明朝末年,吴江女子沈宜修有三个女儿:叶小鸾、叶纨纨和叶小纨,她们都才貌双全,驰名乡里,号称“一门四秀”。陈维崧《妇人集》记其事:叶氏三个女儿,“俱有才调,而琼章(小鸾的字)尤英彻,如玉山之映人,诗词绝有思致”。尤工对联。
叶小鸾(1616-1632)十岁时的这年秋末冬初,其母沈氏以秋景为题出上联曰:
桂寒秋露湿;
枫冷乱红凋。
小鸾不假思索即对出下联。其联写秋景甚为生动形象。后小鸾夭折,时人谓之“联谶”。
小鸾父亲见她娥眉杏眼,樱唇柳腰,天姿国色,俨然西施再现,贵妃重生。小鸾却不以为然,以联答曰:
倾城倾国,焉知祸福;
如柳如桃,总惹是非。
联语充满了辩证法,见解不同一般。小鸾订婚后,因家道中落,经济日困,难备妆奁,父母很难过,觉得对不起女儿。小鸾知道后就以对联解劝、安慰父母说:
荆钗布裙宁淡淡;
烂纸秃笔也陶陶。
她不以“荆钗布裙”为淡,却以“烂纸秃笔”为豪,在那以“功名利禄”为荣、以“金银财宝”为贵的社会里,一少女却以“经书、诗词”为乐,实在难得!只可惜在她结婚前五日却夭逝了,年仅十七岁。留下诗词联集《返生香》。
叶小鸾去世后,其妹叶小纨非常悲痛,写了杂剧《鸳鸯梦》,以寄哀思和悼念。剧本中说,小鸾死后,家里人请寺中大师为她招魂,小鸾之魂愿从大师为之记别(即佛为弟子预记死后托生处、未来成佛的劫数、国土、佛名、寿命等事项),大师要求皈依受戒时,先要审戒,即询问小鸾生前有无“犯杀”、“犯淫”、“犯盗”等情况,小鸾都用对联回答询问。
“仙子曾犯杀戒否?”大师问。小蛮答曰:“犯了。”犯得是为花除虫伤了蝶翅。其联是:
曾呼小玉除花虱;
也遣轻纨坏蝶衣。
“仙子曾犯淫戒否?”大师问。答曰:“犯了。”犯的是“窥眉曲曲”、“绣鸟双双。”其联是:
晓镜偷窥眉曲曲;
春裙亲绣鸟双双。
“仙子犯盗戒否?”大师问。答曰:“犯了。”犯的是:偷看了人家“新绿树”,偷听了别人的“清箫声”。其联是:
不知新绿谁家树;
怪底清箫何处声。
“仙子曾犯妄言否?”大师问。答曰:“犯了。”犯的是“欢喜地”、“辩才天”。其联是:
自谓前生欢喜地;
诡云今坐辨才天。
“仙子犯绮语(佛家语。涉及爱情或闺门的艳丽辞藻及一切杂秽语,佛家列为四口业之一。引见《辞海》)否?”大师问。答曰:“犯了。”犯的是“制……夫人字”和“装……幼妇词”。其联是:
团香制就夫人字;
镂雪装成幼妇词。
“仙子曾犯两舌否?”大师问。答曰:“犯了。”犯的是“对月愁喜”和“拈花短长”。其联是:
对月意添愁喜句;
拈花评出短长谣。
“仙子曾犯恶口否?”大师问。答曰:“犯了。”犯的是“讥燕子”和“骂东风”。其联是:
坐怕帘开讥燕子;
为怜花谢骂东风。
“仙子曾犯贪婪否?”大师问。答曰:“犯了。”犯的是“帙成千轴”和“花满一庭”。其联是:
经营湘帙成千轴;
辛苦莺花满一庭。
“仙子曾犯嗔(怒)否?”大师问。答曰:“犯了。”犯的是:“怪道韫”和“薄崔徽。”其联是:
怪她道韫敲枯砚;
薄彼崔徽扑玉钗。
“仙子曾犯痴呆否?”大师问。答曰:“犯了。”犯的是“收汉玉”和“葬花魂。”其联是:
勉去珠环收汉玉;
戏损粉盒葬花魂。
对大师的询问,叶小纨代叶小鸾用对联随即作答,并且对答如流,这种用对联答问,尚不多见,以对联家称赞叶小纨也不为过誉。正因为如此,所以日本学人八木泽元在他著作的《明代剧作家研究》一书中有专题介绍叶小纨和她的杂剧《鸳鸯梦》。
叶小纨实可称古代的女对联家!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五】单相思先生惹羞
从前,某员外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儿和一个小儿子,儿子尚年少,员外便请来一位先生教儿子读书。一日,先生出了一句上联叫学生对句,这上联是:
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学生对不出来,就请他姐姐代对,小姐对曰:
无人共枕,枉费一片痴心。
先生一看下联,猜想十有八九是姐代弟对,自以为小姐对他有心,便自作多情地再出一联试探:
六尺彩绫,三尺系腰,三尺坠;
小姐看了,毫不介意,依然代弟对道:
一床锦被,半床遮体,半床闲。
先生看罢,得意忘形,满以为小姐钟情于他,便欲与小姐订情,又赤裸裸地写一上联:
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
小姐见先生心术不正,即回复下联,请先生弃除此念,联曰:
山高水深,劝渔夫及早回头。
先生自讨没趣,作联自我解嘲:
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
小姐以联表示自己清白无暇,联曰:
藕虽有孔,心中不染垢尘。
先生连遭训斥,心中凉了半截,但又不死心,仍然出联纠缠:
桃李杏梅,这些花哪时开放?
小姐厉言正色对曰:
稻麦黍稷,此杂种是何先生?
先生黔驴技穷,情场失意,心中忿忿然,一直怀恨在心。在小姐出嫁,生了双胞胎之后,先生又戏弄小姐,出一联曰:
谁是先生子?
孰为后生儿?
小姐见先生无赖之极,毫不客气地说:
后生为我子;
先生是我儿。
先生的恶迹,令员外七窍生烟,不久,员外就将先生赶出门去。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 【六】
小尼巧胜歪和尚
仰天庵,又叫碧云庵,坐落在健跳镇东门到南门城脚中间的山冈上。庵里住的全是和尚。和尚庙怎么叫“庵”呢?这还有一个有趣的来历呢!
这仰天庵本是一座寺庙,主持和尚法名叫做智礼,虽称不上饱学之士,但也精通文墨,颇有名气。他自恃才高,傲气十足,且喜欢寻花问柳,是个不正经的花和尚。
离寺庙一里路的山脚,有一座观音堂。堂里的主持师太叫秋辇,法名清贞,在此静心修行。离观音堂上方一箭之遥,清贞师太的徒弟——一个才貌双全的小师姑碧云,结草为庐,晨钟暮鼓,念佛诵经,兼种田园。这茅庐称为上茅蓬,是寺庙和尚下山的必经之路。
这年春天,智礼来到观音堂,清贞师太以礼相待,命碧云泡茶,并端出几样水果、点心招待他。
智礼盯着这俊俏的小尼姑,真想过去把她搂进自己怀里。但在清贞师太面前,又不敢放肆。他对碧云说道:“听说师妹善对,今天我特来拜访,不知能否赐教一二?”
碧云见他口你师妹,虽感不悦,但也不便发作,即以礼相答:“小尼是雏鸭下水,不知深浅,还望大师多多指教。”
智礼见碧云并不推辞,心中大喜:只要你敢答应,就不怕你不落入我的掌心。于是对清贞师太说道:“师太,贫僧与碧云师妹对对子,可要打个赌才好啊!”
清贞师太虽知碧云的才学,但还是怕她吃亏,连忙答道:“碧云小徒,岂是大师对手?如有冒犯之处,还望大师恕宥。至于打赌,此非出家人所为,还是免了吧!”
“哪里,哪里。”智礼道,“碧云师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若她胜了贫僧,岂不为师太增光?”
碧云见智礼一副傲气,心中忿忿不平,说道:“请问大师,该是如何赌法?”
“好说,好说。”智礼道,“若是师妹输了,我也不要你身外之物,只要你陪我痛饮三晚。”
碧云见智礼如此无礼,不由大怒,但她还是强压怒火,问道:“若是大师输了呢?”
智礼想都没想就答道:“若是我输了,那我寺庙的主持就让你来当。”
让尼姑去管寺庙,亏他想得出来。但碧云不管这些,她当堂与智礼言定,由智礼出上联,她续下联,一个月内连对三次,若碧云续不上下联,就算输。
智礼大喜,对碧云说:“咱们以自己的寺、庵为题,先自续一联如何?”
碧云点头称是。智礼吟道:
长啸一声山鸣谷响;
举头四望海阔天空。
以此来赞美自己寺庙方位之美。碧云不甘示弱,她略一思索,随即自吟一联:
幽星淡月寒天碧;
碧草芳花野径幽。
智礼一听,这丫头把自己修行之地说得如此清静、优雅,而且还是一副回文联。他举目四顾,只见桌上放着碧云刚才端出来的一盘水菱,就伸手取了一只,随手折断,吟道:
水菱双角,铁裹一团白玉;
吟完,得意地望着碧云,跷起了二郎腿。碧云一眼望见了盘中的石榴,轻轻拿起一个,慢慢劈开,续上了下联:
石榴独蒂,锦包万颗珍珠。
智礼想不到碧云才思如此敏捷,把他的上联对得天衣无缝,心中暗暗称奇。但他相信凭自己的才学,胜这个黄毛丫头是十拿九稳。于是,他又出了一副上联,想以此来难倒碧云:
沧海汪洋,潮涨潮落波涛澎湃;
谁知碧云比他来得更快,随口接道:
崇山峻岭,崖巍崖崛峦巘嵯峨。
这下智礼再也想不出好的联句来了。他起身向清贞师太告辞,并与碧云约定:三天后,请她们去寺院答对。
第三天,碧云与清贞师太应约前往。智礼早在山门外的古松下设了一副围棋,邀师太入座对弈,碧云就侍立师太背后。正下着,有一颗松子落了下来。智礼见状,随即吟就上联: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吟毕,举着棋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碧云,等她续下联。碧云抬头远眺,只见城外塘边的柳树下,有几个人正在钓鱼。她心中一喜,即对出了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智礼又吟: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碧云微微一笑,接口吟道: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聚会。
吟罢,拉起清贞师太,从容下山而去。
智礼连输两次,心里也有些不踏实了。好在还有一次,他决心定要胜过碧云。
这天,他来到上茅蓬碧云的住处,准备作最后一搏。此时正值三月天气,春风得意,花红柳绿,上茅蓬四周经碧云的辛勤劳动,更是美不胜收。
“哈哈师妹,想不到你这里有如此美景!那我就借此景出联了!”智礼说罢,欣然吟道:
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
碧云细品智礼这副艳丽的上联,一时竟被难住了。这时,只听得“嘭”的一声,石子砸在松树上,惊起了几只在树上歇息的黄莺,扑棱棱地飞了起来。碧云回头一看,见是师太,立即领悟了她的用意,随即续了下联:
莺穿柳枝,恰似金梭织翠丝。
对仗工整,把一派春天的景色,尽收联中。
智礼眼看就要败在一个小尼之手,确实有些心慌意乱了。但他的确也有些肚才,绕着院子一转,看见放生池中的点点荷花,露珠盈盈,煞是好看,随口吟出:
荷叶贴波,数点散成千点绿;
碧云看着映在池中的桃花倒影,不慌不忙地接吟:
桃花映水,一枝分作两枝红。
智礼见自己真的输在一个黄毛丫头手里,惭愧万分,也不向清贞师太道别,拂袖而去。
隔了一天,他让小和尚下山,给清贞师太送来一封信,信的抬头直呼师太名字,请她上山研究一下怎样处理打赌之事。谁知他心神不定,落笔时竟把“辇”字写成了“辈”字,“究”字写成了“宄”字。碧云见了,觉得十分好笑。她当即拟了一联,交小和尚带回,作为清贞师太的复信。
智礼展开一看,只见这副对联写得是:
辇辈并车,夫夫竟作非非想;
究宄同盖,九九难得八八除。
对联不但指出了智礼的错别字,而且意思也十分明了:你不用胡思乱想,这寺庙我接管定了!智礼又羞又恼,但他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心想:“我这偌大的寺庙,你一个丫头敢来当主持?你若不敢来,我也写副对联取笑你。”正当他胡思乱之际,小和尚跑进来说,清贞师太和碧云上山来了。智礼只得率众僧到山门外迎接。
只见清贞师太和碧云抬着一包用黄布包着的东西,也不知何物,往山门前一放。清贞师太对智礼合掌作揖,说道:“智礼大师,小徒接管山门来了,请你摘下山门上的挂匾,把这块换上吧!”
智礼揭开黄布一看,惊得目瞪口呆。只风匾额上用金粉写着三个大字:碧云庵。好好一个寺庙,变成了庵,这丫头竟真的来接管了。但他又不能失信,只得叫小和尚摘下原来的挂匾,换上“碧云庵”这块挂匾。
碧云又亲手将山门两边的“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的对联取下,换上她拟写的对联:
智山仁水,诵经才能修正道;
礼门义路,潜心方得悟真谛。
然后对智礼说:“请大师恕小尼无礼。佛门无戏言,因此小尼前来接管寺院。这山门上挂着我的法号,就等于是我接管了此庵。但庵内一切佛事、众僧事务,还全仗大师好生主持。我特地将这副'鹤顶格’联悬挂山门,正是为了说明碧云庵主持禅师智礼也。请大师以佛门为重,休生妄念,谨记此训,回头是岸,南无阿弥陀佛。”说完,与清贞师太一起,下山而去。
智礼禅师自觉羞愧万分,无地自容。他为了取得清贞师太和碧云的谅解,亲率僧众,在碧云结庐之处,盖起一座庵堂,供碧云参禅之用。并请她们取回山上的金字挂匾,悬挂在碧云参禅之处。碧云也感到将一座和尚庙改称为“庵”,有失雅观,智礼既已吸取了教训,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要求,将“碧云庵”之匾,移挂自己住处。因此,碧云住的上茅蓬,也叫碧云庵。
智礼从此断绝尘念,潜心苦修,终成一代大师。为了接受这次教训,他在寺门上挂了一块“仰天庵”的大匾,取“仰赖上天好生之德”和“仰天长叹”之意。从此,这座寺庙又称为仰天庵了,直呼至今。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 【七】
岳飞吟联遇奇女
南宋爱国名将岳飞,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由武昌北上抗金。途经池州(今安徽贵池)时,登临城南齐山翠微亭,面对齐山秀丽景色,曾满怀豪情地写下了千古传扬的诗篇《登池州翠微亭》,抒发他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挚意真情。据说,在写这诗之前,还有一段激发他豪情的吟联奇遇哩!
当时,岳飞行经池州,正值洪汛期间,江水泛滥,把齐山脚下的白沙湖、齐山湖连成一片,齐山几乎成了水上孤岛。岳飞在郡守陪同下,登上南门城楼,纵览水中齐山,豪兴勃发,意欲前往。郡守却委婉地劝阻说:“将军,洪水势猛,登齐山必须绕道,路程太远,是否……”岳飞中是微微一笑,自言自语道:
皆因洪水猛;更显齐山奇!
郡守细想,登关览险乃将帅用兵之常事,便不再多言。护卫也熟知岳飞脾气:细语轻言,胜似军令。于是随岳飞策马出西门,绕道直奔齐山而去。
到了齐山,岳飞和护卫下马,信步登上翠微亭。岳飞纵览这秀丽的湖光山色,不禁雅兴勃发,口占一联:
翠色盈盈投锦袍;
波光闪闪映征衣。
谁知岳飞下联刚刚吟完,忽听亭阶下草丛中传来一女子的吟哦声。虽然音调轻细,却字字分明,十分清晰:
丹心冉冉化尘灰。
岳飞听出吟哦之句与自己刚吟的上联正好对偶,好生奇怪,便命护卫前去察看。护卫走上前去,发现草丛里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正在拾枯枝碎柴,便喝道:“你怎么与我们将军对起联来?”小姑娘不屑一顾地说:“我自己念给自己听的,对什么联?”护卫说:“那你说'丹心冉冉化尘灰’是什么意思?”小姑娘眼珠一转,挥一下手中枯柴答道:“这柴薪一燃烧,不就化尘灰了?”护卫反驳道:“那'柴薪’为什么叫'丹心’?”小姑娘把嘴一努说:“你看,晚霞染林,这'柴薪’不就成了'丹薪’么?”护卫无言答对,只得返回亭上向岳飞回禀。
岳飞听罢,觉得一个小姑娘能把丹心辩解为“丹薪”,确实不凡,便直下亭阶向草丛中走去,却不见人影,忙问护卫:“人呢?”护卫好生奇怪:刚才明明见其形,闻其声,怎么倏地不见了呢?二人正四处张望,忽听不远处传来嘤嘤啜泣声。他们寻声来到一个岩洞前,只见一个小姑娘正伏在一块石墩上哭泣。护卫细一辩认,正是刚才那个姑娘,便指着对岳飞说:“就是她。”
岳飞走上前去俯身问道:“姑娘,为何啼哭?”那姑娘抬起头来,见岳飞金盔银甲,虎虎然一员武将,不觉一惊。岳飞见这姑娘身穿粗布旧衣,头戴笠帽,似渔姑模样,但眉清目秀,两眼闪波,拙中藏慧,便轻声问道:“姑娘,读过书吗?”小姑娘点点头,岳飞又问:“懂得诗词吗?”小姑娘见岳飞如此和谒亲切,胆子大了些,答道:“跟爹爹学过。”岳飞又问:“你最爱读哪些诗词?”小姑娘不假思索地说:“《满江红》。”接着兴致勃勃地说:“我最喜欢这两句。”便念道: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一听,原来是自己填的那阕《满江红》词,便问:“全文都会背诵吗?”小姑娘答道:“会。爹爹每天早上都要我背诵这首词。”岳飞不解地问:“为什么?”小姑娘说:“敬重岳将军呗。”岳飞十分激动地捏着小姑娘的手说:“这首词下阕还有两句,你知道吗?”接着念道: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小姑娘答道:“知道。”
“那为什么灰心丧气?”岳飞指着石墩上一摊泪水风趣地说:
洗石空扬泪;
小姑娘起先脸上有点羞红,当听到对方出一联嘲笑她时,便毫不相让地对出下联:
寻芳枉多情。
护卫见这位小姑娘不知高低地冲撞岳将军,忙上前说:“小姑娘,你知道这位将军是谁吗?”
小姑娘气愤地说:“管他是谁!在国家危难之际,谁叫他——”
“怎么样?”岳飞微笑着问。
只见小姑娘一脸怨气,对岳飞一字一顿地吟一上联道:
黑石山头,面对柳色花容,
坦坦乎能无羞容愧色?
岳飞知道小姑娘对他误解,不禁坦然地哈哈大笑。
小姑娘立刻尖刻地问道:“笑什么?”
岳飞从容不迫地吟出下联作答:
翠微亭上,胸怀山情水意,
浩浩然自有厚意深情!
“自有厚意深情?”小姑娘咀嚼着这句话的含义。
这时,护卫走到小姑娘的身边,悄悄地告诉她:“他就是忠诚爱国的岳将军。”
小姑娘一下子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羞愧地低下头来。岳飞和悦地走近她身边,赞了声:“好姑娘!”小姑娘倏地跪下,对岳飞躬身三拜,然后飞跑下山去。岳飞和护卫连声呼喊:“姑娘!姑娘!”她头也不回,直向湖边跑去。
这时,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岳飞为眼前这位小姑娘关心国家兴亡的赤诚之心所感动,陷入了沉思。
“将军,天色不早了,回城吧。”护卫的催促声把岳飞从沉思中拉回来。山路已模糊难辩,护卫建议到湖边乘船渡到南门,免得绕道太远。岳飞说:“好吧,咱们顺便再访访那位可爱的小姑娘。”湖边正好停泊着一艘大渔船,船头坐着一位老汉。岳飞他们跟老人招呼了一声,便连人带马登上渔船,直向对岸南门驶去。
这时,新月初上,映入湖心,与山色倒影叠印在一起,十分清丽可爱。岳飞胸中油然生起一股爱国之情,不禁赞道:“月色妖娆,山河俊俏!”
“唉——”渔船老汉一声长叹。岳飞不禁一怔,忙问:“老伯,有何不顺心的事?”只见那老汉望着湖心月影,潸然泪下。岳飞好生奇怪,劝解道:“有什么心事,说出来痛快些!”
“唉!”老汉又叹了一声,接着满怀怨愤地吟出一联:
缺残明月团圆易;
破碎山河收拾难。
岳飞借着月光打量这位老汉:只见那苍白的面庞上布满愁云,年纪不过五十挂边,虽一身补缀旧衫,但质地却是柔软丝绸。再从他的举止谈吐判断,不像个长年累月穿风闯浪的渔夫。经岳飞细细询问,老汉才诉说了自己的身世:他原在京都礼部衙门任职,因不满秦桧一伙奸党祸国殃民,私下发泄怨愤,被人告密,遭到奸党迫害,妻小皆死于非命,家破人亡。幸得女儿的贴身侍读丫环月翠设计,他们从后花园越墙逃脱。主仆二人来到家乡池州,隐居水上,后又收月翠为义女,相依为命。
这时候,舟正行在激流漩涡上,老汉全力撑篙,船身仍旧摇晃不前。岳飞看着在激流中摇晃的月影,信口吟道:
急流揉碎湖中月;
他正欲吟下联,却听一女声答道:
奋浆冲开水底天。
岳飞回头一看,从后舱里钻出一个小姑娘,挥起双浆,奋边摇动,船儿顿时驶出了急流。
岳飞细看,正是在翠微亭下岩洞口见到的那位小姑娘,便喜滋滋地叫道:“月翠姑娘,是你!月翠这时反而羞涩地低下了头。老汉忙唤月翠到船头向将军行礼。月翠说:“爹,他就是您老敬慕的岳飞将军!”随后把刚才翠微亭下见到岳飞的情况如此这般一说。老汉又激动又内疚地拉着月翠向岳飞跪拜道:“有汉有眼不识泰山,小女无礼冒犯将军,望祈恕罪!”岳飞忙扶起他父女俩,慨然道:“民心可贵!”
船靠了岸,岳飞命护卫付渡船钱,父女俩执意不收。老汉说:“要不,就请将军留下几句金言,我一定领受!”岳飞面对这不幸的父女俩,想起靖康之耻,奸佞之乱,心潮起伏难平。为抒爱国赤诚,激励这父女俩振作精神,随口吟一上联道:
白沙湖,湖沙白,捧出赤诚天下白;
岳飞吟罢,即和护卫牵马登岸,告别这父女俩而去。忽然,老汉高喊:“岳将军,请留步,老汉这就对下联!”于是老汉抒胸坦怀地吟道:
齐山石,石山齐,扫除哀怨人心齐!
岳飞拱手道声“谢谢”,然后与护卫纵身上马返城。回到馆衙夜不能眠,遥望齐山,感奋不已,遂铺纸磨墨,飞笔疾书,写下了早已凝成腹稿的《登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欢未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八】
才女联句羞学究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老秀才屡试不第,只得在家办个私塾,当了教书先生。他总觉自己才华横溢,满腹经伦,经常咬文嚼字,吟诗作赋。有人送了他个绰号——“老学究”。
有年暮春,一个儿童来拜师就学。老学究想试试他的功底,随口出了个上联:
四野绿阴迎夏至;
学生一听,傻了眼:这个上联景致、节气同时出现,不太好对,便摇了摇脑袋,没言语。老学究暗道:“此徒虽不伶俐,好在诚实老实,孺子可教,先收下吧!”
谁知,第二天一清早,学生风风火火地跑来找老学究,迫不及待地对了下联:
一庭红雨送春归。
“哎呀,好!”老学究禁不住大吃一惊,这下联和上联可谓对仗贴切。“一庭”对“四野”,“红雨”对“绿阴”,“送春归”对“迎夏至”,真是珠联壁合!可转念一琢磨,这学生昨日还很愚钝,今朝怎么变聪明啦!不对,一定是别人帮他对的。仔细一问,学生照直说了:“是我姐姐对的。”
“什么,你姐姐?令姊芳龄几许?”老学究欣喜若狂,死皮赖脸地问。
“年方二八。”学生毫不介意。
“啊!好,好!正是及笄之年。”老学究好不得意。
傍晚散学,老学究特意把学生叫过来,满脸堆笑地说:“爱徒,尔姊乃当世罕见才女,为师再出一联,请她一对。”说罢,嬉皮笑脸地吟了上联:
好书勤诵读;
第二天一早,老学究早候在门外,等那学生来到,忙问:“可有下联?”学生随口回答说:
佳句费推敲。
“啊,又是一个绝妙佳句,难得,难得!”老学究简直其懵了,手舞足蹈地赞不绝口,他真想会一会这位才女。于是到了晚上放学的时候,又把那学生叫来,别出心裁地出了一上联:
有约桃花坞;
吟罢,再三叮嘱学生,要他姐姐来对,千万不要忘了。翌日,下联对了回来,也是五个字:
无心坐杏坛。
这下可把老学究乐坏了。哈哈,看来无心坐杏坛,是有意赴桃花坞啦!索性停了一天课,要前去拜会学生的姐姐。邻居小秀才见了,却“哼哼”冷笑起来。
这一笑不要紧,把老学究闹了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忙问是怎么回事。小秀才酸溜溜地作了回答:“老先生,您的上联云'有约桃花坞’,想前去会面,欲交桃花运。哈哈,不巧啦!这位千金回说'无心坐杏坛’。你有约,人家无心。这杏坛不就是孔夫子讲学的地方吗?毫无疑问,是看不上你这个儒生。哈哈哈!”
老学究如梦方醒,在小秀才的笑声中,羞得满面通红,抬不起头来。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 【九】
秀才出联试才女
从前,某县有个年轻秀才,二十多岁了,尚未娶妻。这秀才仪表非凡,文才又好,是当地有名的才子,不少人家愿意和他结亲,都被他一一拒绝。秀才择偶倒不论门第,却一定要找个才貌双全的女子。这小县城的女子不是无才便是无貌,才貌双全的又有几个?因此,秀才的婚事便拖了下来。
有一天,秀才出城访友,来到一个小镇,镇里有个小药铺,他走得口渴,便去讨碗水喝。铺中有一少女正在煎制膏药,秀才见她容貌端正,便有爱慕之意,只不知她是否有才,便上前试探道: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岂可吃?
少女闻声抬头,见他是个秀才,知道是在索对,心想秀才都有些酸脾气,我何不如此对答!于是一笑对道: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秀才见少女应对巧妙,很是高兴,心想再试她一试,抬眼看到门外药圃之中长有芍药,张口又吟道:
春暖带云锄芍药;
不想,少女张口即对道:
秋高和露种芙蓉。
此时,秀才对少女已是倾心爱慕,但是素不相识,又不便开口,只得怏怏而去,心中却一直放此女不下。朋友见秀才一直心神不定,问明缘由,笑道:“兄台果然好眼力,此女一心想嫁个才子,至今尚未许人。以兄台人品,此事包在小弟身上。保管一说便成。”后来,朋友果然出面做媒,少女见过秀才,心中也自愿意。秀才终于如愿以偿,了却终身大事。
如何标记批注?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 【十】
刘墉山西认义女
一年夏天,刘墉带着家将刘青到山西私访。这天到了一处鸟语花香的所在,毒日当头,热得骇乎。二人感到大渴,便四处寻找水喝。正行间,见一村姑在井上轱水,刘青乐得一步三癫跑到井边,摸出钵子就向桶里舀水。“慢!你这人连句招呼都不会打,这水随便喝得吗?”“咋啦,还得花钱不成?”“钱不稀罕,讨水先得对诗,对得上喝菠萝蜜也不难!”刘青听了连忙说:“好,俺对!”村姑微微一笑连出四句:
“哪样东西高起天,哪样东西矮起地,
哪样东西苦中苦,哪样东西甜如蜜?”
刘青嘻嘻一笑,慢悠悠地回答:
“上有瑶池高起天,下有龙泉矮起地,
唯有黄连苦中苦,菠萝汁子甜如蜜。”
“俗,太俗!另从孝字打头开。”
“这……”刘青一听直挠头皮,张口结舌没词了。刘墉见家将出丑,赶紧帮腔说:“俺来对:孝顺爷娘高起天,后娘的孩子矮起地,无儿寡妇苦中苦,过门的新娘甜如蜜。”
“嘻嘻,您老人家胡子一大把,学问还不浅呐,索性再考考你吧,听着,我出个上句。”
吕梁山前一门独户三进士;
刘墉立即对道:
齐鲁大地一山一水一圣人。
村姑一听,又甩出一绝句:
传山西鬼君窃师扬四海;
联中的鬼君窃师分别指鬼师张陵,君师赵中元,窃师时迁。刘墉不慌不忙地对道:
话山东皇帝仙君震环天。
联中的皇指三皇,帝指五帝,仙君指泰山供奉的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那村姑听完对句,情知碰上了“大学问”,不再发难,拎起水桶扭头就走。刘青一看急眼了,“你等等,想打赖毛不成,快拿水来!”
“傻样,姑娘早把菠萝蜜泡好了,快领那位大爷随我来沙……”
刘墉打心里佩服姑娘的才智,当场认作了干闺女,又把她许给了刘青。隔了几年,刘墉抬举刘青做了吕梁山左一路副将,继之调任山东督台府总兵官,村姑一跃成了三品诰命夫人。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 【十一】
母女巧联诉衷情
苏小妹是文学史上一个奇特的人物,在无法确定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却有许多有关她的故事流传。这个母女巧联诉衷情的故事就发生在苏小妹身上。
传说苏小妹女儿是个很有志气的女孩子,特别是在婚姻问题上她很有主见。父亲的包办,母亲的“参谋”,媒婆的牵线搭挢,都没有起作用,最终是自己作主嫁给了一个家境不好却十分有才气的穷秀才。
女儿嫁出去之后,苏小妹很不放心,总担心闺女在夫家受不了那份罪。有一天,风雨交加,苏小妹想起女儿住的那两间房也不知漏雨不漏雨,便带了丫环,撑上雨伞,顶着风雨到女儿家去了。一进女儿家小院便听到女儿与丈夫在一起的念书声。苏小妹未急于进屋,先打量了一下两间顶上半瓦半草的房子,窗子已经因年久失修而坏了,大概是为了遮风雨吧,窗台上一盆挨一盆地摆满了海棠花,海棠花的枝叶把大半个窗户都遮住了。苏小妹走上前去,刚到窗下,便听到室内的读书声骤然停止了,女儿欢笑着冲出屋来,把母亲让进屋中。苏小妹坐定之后,环顾室内,见摆设虽然简陋却有条不紊,便她指着摆满窗台的海棠问女儿:
半窗红花为防风雨?
女儿刚要点头说“是”,又一想,“不对,母亲这不是说了半副对联叫我对吗?”便马上改口说:
一阵乳香便知母来。
苏小妹知道女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因为自己在上联中用了“红花”、“防风”两位中药名,机灵的女儿不但巧妙地用“乳香”、“知母”两味中药相对,而且说明了刚才读书骤停的原因,看来女儿出嫁后才学确是长进了。
这时,女儿端上茶来,一边请母亲饮用,一边问母亲冒雨而来有何急事,苏小妹说:“哪有什么急事,就是为了来跟你对对子的。”说罢,她又道出了一个上联:
高阳台上酷相思,为娘心念天仙子;
女儿听母亲是因为放心不下才来的,并在上联中用了“高阳台”、“酷相思”、“天仙子”三个词牌,对起来不易,便故意在母亲怀中撒了一会儿娇,拖延了一段时间后,下联也构思出来了:
满庭芳中诉衷情,小女难得相见欢。
下联中也用了三个词牌名;“满庭芳”、“诉衷情”、“相见欢”。苏小妹见女儿生活虽然清苦,但夫妻相亲相爱,志同道合,便给女儿留下一些钱,放心地回去了。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 【十二】苏小妹三难新郎
宋朝词人秦观,字少游,才华过人。他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一日闻小妹要到庙中进香,便扮作游方道人,亲自相看,以试其才。待小妹到来之时,少游双手合什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见是化缘的道士,便应道: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再施一礼: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随口就答: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秦少游心下欢喜,又上前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见道人罗唣,已有些不耐,便含嗔应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秦少游见苏小妹果是名不虚传,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
“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
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发现秦少游原来是“疯道人”,便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一联让少游对:
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
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才女巧妙对联集萃 【十三】
苏小妹三难佛印
传说苏小妹不但三难新郎秦观,还曾三难和尚佛印,其联其事都很有趣。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相善,暇时常去寺院与佛印谈古论今,弈棋联对,佛印和尚也常来拜访苏东坡。时间一长,苏小妹也与佛印混熟了。苏小妹常听哥哥夸奖佛印博学多才,才思敏捷,虽然表面没说,心中可不服,总想找机会难一难佛印。
一天,苏小妹有事外出,正好在门口碰上了来拜访苏东坡的佛印。佛印彬彬有理地问:“轼兄在家吗?”小妹一见机会难得,对佛印的问话置之不理,却要佛印先对一副对子: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此联是个很巧妙的拆字拼字联,“僧”是“人曾”相拼,“佛”是“人弗”相联而成,而其中又暗藏不恭。佛印闻言一愣,小妹却在一旁暗喜:“什么饱学之士,被我一难就难住了!”孰料佛印见小妹一脸得意神态,立即慧至心灵,脱口对道: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竟然对得天衣无缝。小妹见没有难住佛印,便冲书房大喊一声:“哥哥,有客来访!”自己快步出门去了。
一日,小妹身体不适,其兄正为她煎药,佛印正巧又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烹茗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小妹受了佛印上次之辱尚未泄恨,这次又见其兄重他而轻己,心里怨愤突生,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而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忙中断谈话去为她送药。一旁的佛印可苦了,既听了“骂声”,还要对下联。他知道上次得罪了她,这次可要对得雅些,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东坡见小妹消了气,也微笑着对佛印跷了跷大拇指,赞他对得妙。自此以后,小妹对佛印也有了好印象,深感佛印虽是个光头和尚,毕竟是满腹才华。一年中秋佳节,苏东坡邀请佛印来家饮酒赏月,小妹也在座相陪。三人饮到酣处,一起走到后花园池畔边饮边谈,但见一池碧水,两岸青草,清风徐拂,明月倒映,甚得意趣。小妹见池水清清,倒影幢幢,兀地有感,回头对佛印言道:“我有一联,不知师傅能对否?”佛印说:“试试看吧,请赐上联!”东坡也在一边连声催促。小妹不紧不慢地吟出上联: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东坡一听也觉难对,内中既有数字,且波心的千佛乃渡江的五百罗汉及他们的倒影。佛印也在一旁沉思,无意间低头瞧见小妹的倒影清晰地映在池水中,顿开茅塞,随口对道:
一位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苏东坡闻言,拍手称好:“妙,妙极了!”小妹虽然三次都没有难倒佛印,却也真心佩服佛印的才华,大家从此成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