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是崇祯帝在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于煤山自缢前,留在衣服上的那份遗诏。崇祯是个亡国皇帝,但奇怪的是,他是一个比较不挨骂的亡国之君。且看历史上有名的几个亡国之君:汉末的汉献帝,软弱无能。陈后主陈叔宝,是个荒淫无耻有了名的皇帝。隋炀帝杨广,不说了,暴君的名气可与秦始皇并列。南唐后主李煜,长于妇人之手,几曾识过干戈?虽有一手的好词,却是以三千里江山为代价。这些人在历史上,是骂名多于同情的。但崇祯不一样,先看看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是怎么形容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同为亡国之君,崇祯到底有啥能耐,可以赢得死对头的同情?崇祯,十七岁即位,三十四岁殉国。在位十七年,饱受后人非议。是睿智,还是无能?是真相,还是阴谋? 在明代诸帝中,崇祯是个比较注意恭俭并颇为勤政的皇帝。文献记载,崇祯即位后做了很多实事,先是清除擅权乱政的太监魏忠贤,调整“内阁”班底。后以封疆多事,“罢苏杭织造”,又“禁衣饰侈僭及妇女金冠袍带”。他白天上朝,晚上加班,常召对群臣开会议政至深夜。明朝这位亡国之君苦苦支撑了十七年,却终于没能在明末的内忧外患中力挽狂澜。“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是当时民间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些史学家认为,崇祯皇帝的亡国是“有君无臣,祸贻邦国”所致。就连崇祯自己也认为,他并非“亡国之君”,而大臣们都是“亡国之臣”。他在遗书中道:“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之误朕也……”
然而,在郭沫若眼中,崇祯帝的性格确是十足的“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他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有言:崇祯皇帝为政“刻薄寡恩”,“急剧失措”;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看上去尽管像是想要有所作为的“明君”,会做些表面的仁义功夫,实际上却是“十分‘汲汲’的‘要誉’专家”,对种种积弊并不真心设法去解决。大明祖训曰: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无论如何,崇祯帝还是守住了这最后的底线。他的离去,无声无息。煤山之上,仅留下那棵“罪槐”,几百年来默默地诉说着他的满腔愤懑与不甘。崇祯帝于煤山自缢的情节颇为著名,如今,北京景山公园里的那颗歪脖树仍是众人探寻的一景。然而,崇祯帝的尸骨并未出现在乱坟岗,而是被葬于明十三陵的思陵内。
乱世之中,是谁料理了他的身后事?又是出于什么目的?话说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农民军攻入皇宫,在清宫过程中,没有找到崇祯,遂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二十日中午,才发现崇祯帝已自缢身亡。李自成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装入柳木棺内,搭盖了临时灵棚。三日后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帝后棺椁在东华门所设灵棚连停数日,明朝的官员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将他抓住去见李自成,他“以头触阶,血流被面”。李自成劝其投降,李国桢回说:让我投降必须答应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应。
蓝月传奇 美女陪玩 热血传奇 套装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