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安排我晚自习值班,我请大家提出问题,然后答疑。
老师们提出了五个问题,都是与考试相关的,可见在教师工作的现实生态里,他们尤其关切“怎么考”与“怎么教”,即希望获得最佳的教学方法,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不得不承认,现实的,基于教师层面的教学改革,较多体现在教学技术的运用与变革。
面对教师实际教学中的诸多细碎的,或许还显得稚嫩的问题,要给予让他们感觉解渴、有用的解答,这对于每一个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
因为目前的所谓研究,从专业研究的队伍形成和他们一般习惯采用的书斋检索文献的方法来说,这个研究是架空在高端的,不屑于关注学科教学实际中无数衍生的小问题、小疑惑。
也就是说,按照现在的教育教学研究的事理逻辑,关于教学走向的大问题,教育教学一般模型的研究,可能容易聚集一批学者,而在一事一议的小问题,更需要仰赖教师在实践环境里的智慧型劳动,由此积累技术经验,或者做技术革新。
在与教师的对话时,反而是在学术圈子边缘的一批骨干教师,以及熟悉教学、有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教研员,可能更容易与教师形成默契的和谐的互动关系。所以,未来的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的专业引领,颇有必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理论工作者,要视角向下,立足校本,甚至把中小学当做工作场,把课堂当做实验室。理论要落地生根,力戒空谈或从国外拿来主义,卖弄新名词。二是在实践层面的教师行动与经验积累,要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与促进教学改革的奠基部分,不要忽视这近乎野地里的自然草场的繁荣。
草根研究的价值在于普及面大,问题研究具体,技术转化很快,所以长期坚持的教学层面的变革,主要依靠的是这只民间生长起来的技术骨干和专业力量。我称其为民间力量,并不是说他们游离于教育管理与政府主导教育的影响范围之外,相反这些涌现出来的骨干教师,正是在政府投入与政策支持之下,他们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而这些有民意基础的优秀教师,正是以他们的民间立场,草根角色,与教师的天然亲近,可以在与教师进行的教学对话中,被教师信赖,有效传播了很好的教学经验与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骨干教师发挥作用,传播经验,需要有一个与教师亲近的渠道和平台,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无疑可以更为有效提高教学改革的效果。
本世纪初夜,我国基础教育面对未来,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着眼在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战略,提出课程改革的设计与启动实验,力求在课堂上发生一场革命,扭转教师代劳过多而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的局面,那时最需要的做的事,是旗手引领,聚集民意,推进改革。
所以当时改革的领军,更多依赖的是理论创新,即培植一种先进的,国际化的思想和理论。无论我们引进的教育样本后来怎么被人质疑,以为不足以关照中国教育,我们的教育独有独特性,都要看到,若不是由领风气之先的一批学者,这么振臂一呼,我国基础教育恐怕还在旧的习惯性行为中,沉睡不醒。这个呐喊的时代,以焕发民意支持改革,的确产生了积极效果。
![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 怎样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指导力](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295/5216060404523196997414.jpg)
我们不要轻言改革的无力或无效,在一个历史阶段,作为历史人一定要做历史的事。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候,我们期待好的理念和思想在课堂,在学生学习中,有所体现,形成新的模型。这种舆论期待,于是成为了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教师培训,经验培植的新的发展阶段的奠基。
如今发生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注定是师本的,校本的,课本的。简而言之,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校本教研为基本形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途径。
改革的接力棒已经由专家移交给了更多跟跑的优秀教师。自然这里主要指的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骨干教师。
在教师发展中,需要专家引领,而更主要的提升其专业能力的办法是同伴互助,以及身边的模范人物的示范和点拨,以及他以专业态度,努力进行改革实践的精神。
现在我们反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前一阶段的问题的时候,清醒看到,很多很好的设想,以及空灵的思想,都还飘在空中。它要成为种子,落地生根发芽。教师就是最为基层的实践工作者,他们对于自己的教学最有主动改革的力量。说白了,他想改了,才能改革,否则压迫式的被动态的,要他改,在他自主的教学环境里,很难有自觉的行为相应。
我们看到在面子上的改革,依然形成风气;而在教学的里子,还有很多方面并不乐观。校本改革、师本改革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有效性也打了折扣。
我们作为教师发展的引领者,提供的标榜先进的东西,不一定是高大上,乡土一点的,土得掉渣的,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东西,需要好好研究。若理论工作者参与到中国本土经验的研究上来,转一转向,则可以把学校和老师在做的事,引导他们做得更好。
中国基础教育的经验,因为是民间的,经验式的,所以一定是问题与经验并存的。这样的样本一定不够完善,或者完美,而以宣传为口径的渠道,让人听到的都是它完美的经验,这反而给大众认知带来误导。既然承认它是经验,就有好的与不好的,是辩证存在的。科研介入不要单纯鼓吹,要冷静和清晰化分析,引导大众舆论慢慢回归到理性认知上来。
就在这间教室里,或许听课的老师都不是高大上的,他们经历了这次培训也无法变得高大上,若能够在一次精神洗礼中,让他们焕发改革热情,在教学的局部进行多方面的尝试,积累点滴经验,或许就改变了一间教室里几十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状态。
我所期待的教师培训的结果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