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记硬背 数学 学经典,别怕“死记硬背”

学经典,别怕“死记硬背” (2011-01-05 23:18:29)  灯下涂鸦”系列之三:学经典,别怕“死记硬背”——兼谈“诵读”的四大功用

    据笔者观察,成都市的传统文化推广工作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2009年秋季开学,成都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即得到了一份《国学经典》教材,按要求是人手一册。这套教材总共有6本,幼儿园主攻《三字经》,小学的则分为低、中、高段三册,以《弟子规》和《论语》为主要内容,初中继续诵读《论语》,高中则是《道德经》。抛开“何为‘国学经典’”之类的争论不谈,客观上讲,这套教材还是花了不少功夫,编撰的初衷也是值得称道的。更何况,市教育局还规定每周应有诵读课的时间。


    不过,在这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却凸显出对于“经典”的学习仍有不少误区,例如:本该是“诵读”,却变成了“默读”;本该是“学生诵读课”,却变成了“教师讲解课” ──某著名小学的《论语》诵读课,就是老师手执一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逐条读给学生听!


    应该说,这套《国学经典》的编撰者是明白经典学习之道的,所以在封面的副标题上特别注明“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而且还配了一套范读CD光盘。没错,经典的学习并不要求学生能对字词文句一一理解,重点恰恰在于“诵读”,或者说得极端些,学习经典,首先就该“死记硬背”!


    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对于“死记硬背”极为鄙视,认为“会背诵并不等于能理解”。乍一看上去,这种批判相当有道理──学习的根本目标肯定不是“背诵”,而是“理解”。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责怪孩子们,说他们常常是“打开书了然,合上书茫然”,或是“翻开书全懂了,关上书全懵了”!


    如何看待“死记硬背”,复旦大学的洪涛博士说得很是精辟:“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活动,背诵固然并不意味着理解,然而,背诵是为了理解,而不背诵,就没有东西可以理解”!


    说到背诵,问题又来了。


    前不久,笔者所在单位承办了成都市的中小学生诵读比赛。半决赛之前,主办方召集了二十多所学校开准备会,当说到比赛题目主要是考查原文背诵时,多位学校代表提出异议:这么生僻的文言文,连老师都不一定背得下来,学生怎么可能背得了?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会,即认为孩子对经典不可能理解,又如何能记住呢?这是以成人的逻辑去推测孩子,恰恰说明我们对孩子还缺乏必要的了解。须知,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最开始都主要靠“机械记忆”,更有古今中外的研究表明,人在13岁之前,“机械记忆”的能力是一生中最强的。

死记硬背 数学 学经典,别怕“死记硬背”


    在侄女三岁多时,笔者曾尝试教她背诵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杜甫的《兵车行》等较长篇章,她都能在几天内全部背下,令家人惊叹,直夸孩子了不起、笔者有高招。


    其实,这并不是笔者有何教授高招,也不是孩子有何特别之处,而是几乎每个普通孩子都能做到的,因为其方法尤为简单──就是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领着孩子读──若是换成CD机反复领读,效果也是一样。现在,在笔者所遇到的孩子中,有3岁能背诵《道德经》的,有6岁能记住《兰亭集序》的,4、5岁能背《弟子规》全文的更是不下百人。这些经典的文字,成人尚且觉得艰涩,孩子如何能理解?当然不可能,可为什么他们能一字不差的记住呢?答案非常简单: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在他们眼里,本没有难易,只要重复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不仅仅是孩子,就是对成年人也一样。只要不断重复,无论是自觉记性差的,还是年纪一大把的,照样都能记住。笔者所认识的一位年近六旬的大妈,自己都不敢相信在退休之后,能把最开始读起来都拗口的佛经大段大段地背下来,而前后也只用了一年多时间。


    有秘诀乎?无他,唯“熟读成诵”!

 

    其实,诵读本身自有其魅力和功用,可谓学习经典的不二法门。以下,笔者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试从四个方面来谈谈“经典诵读”的功用。

   一、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由于现代教育太过强调理解,让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时候,凡是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句,立刻就去查看注解甚至译文。其实,我们之所以能对很多“经典”中的句子牢记于心,张口即来,正是因为其文字本身即是“经典”,查看注解和所谓的“白话译文”,实在好比往美酒佳酿中兑白开水,会寡淡无味的!所以,我们如果养成诵读原文的习惯,不断地诵读同样的内容,自然而然就能够明白其中的真谛,即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这一点,笔者还真遇到不少有趣的例子。一个会背诵《弟子规》的5岁孩子,当妈妈让他再吃一点米饭时,他居然回答“食适可,勿过则”,让没读过《弟子规》的爸爸为之侧目。还有一个上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和家人游青城山,刚进山门,看见路边溪流,即脱口而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并对长辈说这就是“清泉石上流”吧,令左右游人为之鼓掌。为什么只是让孩子背诵,他却能用得如此准确呢?的的确确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啊!


    对于孩子诵读经典,更有不少研究者认为,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反刍”式的学习:在孩子记忆力最佳的年龄阶段即3至13岁,让孩子牢牢记住经典文本,日后再慢慢来理解与领悟,显然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学经典就不该读注释或译文,而是强调首先应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再看历代注疏,一定会获益良多。元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就规定,8至15岁时诵读经典正文,教师的工作只是领读,而不是解释;15岁至20岁,才要求学习各类注疏。


    就像一位推广传统文化的老师说的那样,与其听十场有关《论语》的专题讲座,不如自己大声读一遍《论语》全文;而如果能完整诵读《论语》再来听讲座,一定会体验到“飞跃”的感觉!这好比练武功,有句行话叫“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所言甚是──背诵就好比是练基本功,基本功都没练好,就想一下子学得绝世武功,怎么可能?即使学像了,也不过是花拳绣腿罢了。

二、大声读“经”  静心净心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如今朋友或熟人一见面,第一句问候语往往是“最近忙吗?”这已是自然而然,习以为常的事。似乎在这样一个时代,“忙”是很正常的,是理所当然的;若“不忙”,那肯定是不正常的,有时还会让人觉得是比较无能的表现。而我们把“忙”这个字拆开来看看,您会吓一跳:“忙”者,心亡也!有时候想起来真是这样,我们一天从早忙到晚,究竟为何而忙,究竟最后想得到什么,常常在一忙起来,就来不及思考了。心都没了,还忙什么呢?

 

    我有一个朋友曾感叹说,一大早起来就忙着送孩子上学,然后在公司里一忙就是一天,晚上要忙到孩子睡了,才终于有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我问他:“这个有限的时间会做些什么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打游戏啊!”我笑了:“朋友,你不还是很忙吗?”他先是一愣,然后也笑了:“是啊,还是没让自己闲下来……”其实,每天能让自己有一段安静的时间,哪怕就是短短的一刻钟,进入所谓冥想的状态,那将是真正让自己放松和休息的时间,这甚至比睡眠还管用。

 

    不过,作为普通人,要想一下子把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想,实在是有相当的难度。这个时候,大声诵读经典,就能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了。把经典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而不是默默地看,这时的你一定是极为专注的,是比较容易让自己安静下来的。而经典本身是圣哲们的教诲,时常会有一些历久弥新的语句叩开我们的心扉,启迪我们的智慧。

 

    说到“智慧”,其实这是很有趣的两个字──“智”可以说是获得一定知识后,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通通透透,就像随时在太阳光之下一般;“慧”的上半部分“彗”,其本义是“扫帚”(所以彗星又叫“扫帚星”),扫帚放在“心”上,这是说只要是人,就必然有人性的各种弱点,必然有各种肮脏的念头,而只要时时清扫,“心”方才可能变得洁净。大声诵读经典,一方面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和解决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好比一把特别的“扫帚”,让心灵时常可以得到清扫。

 

    一位听了我讲座的家长朋友曾与我交流说,她理解的大声诵读经典,就像宗教信徒虔诚地念诵经文一般,可以让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同时也是经常给沾满尘埃的“心”洗洗澡的方式──此说甚为形象!

笔者虽不是宗教信徒,但深信宗教经文的诵读也一定有此用意:“静心净心”!

    三、潜移默化  逐渐力行

    前不久,笔者去某幼儿园为家长做讲座,其间有一位爸爸提问:“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背《弟子规》了,感觉他还是没什么变化呢?”有趣的是,同样的问题,笔者的母亲以前也问过,说我侄女会背“父母呼,应勿缓”了,怎么长辈有时喊她,她还是答应起来很缓慢呢?

 

    难道是“背”归“背”,“行”归“行”?其实这是一个一点就通的问题。孩子是人,不是变形金刚,不是说你输入程序按下按钮,他就马上能改头换面!正因为这样,圣贤们才给我们留下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再退一步说,即使是成年人,我们欲改掉一个坏习惯尚且不易,为什么要苛求我们的孩子呢?教育有其自身规律,怎可急功近利啊!

 

    所以,诵读经典,是希望经典中的智慧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给孩子从小埋下一粒能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而一旦数万字甚或数十万字的经典扎根于孩子的脑海,定能渐渐融于其血液,成为其一生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又怎么会不影响其行为呢?

 

    仅仅以《弟子规》为例,笔者身边就有好些生动的例子,能说明诵读经典对诵读者行为的影响力。一位二十七八岁的同事,在笔者的引导下每天坚持读《弟子规》一个多月,其后告诉我说,以前自己做事急躁、经常丢三落四,而现在只要一忙起来,《弟子规》里的六个字“事勿忙,忙多错”,就立刻浮现眼前,想摆脱都摆脱不了,做事情明显沉稳多了,出错的几率自然少了。这位同事开玩笑说,这是自己完全没料到的诵读效果,《弟子规》还真像个“咒语”!

 

    在郫县的一次活动中,笔者认识了一位吴大妈,五十多岁开始读经,她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变得那样“大方”:汶川大地震之后,她拿出辛苦攒下的积蓄中很大一部分去给都江堰的孩子购买了文具和书籍。她说,每天这样一读,渐渐就觉得自己心情好了,不会像从前那样,动不动就想不开了……

 

    而一位曾在商界叱咤风云的朋友告诉笔者,他读《论语》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所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所谓“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这种思维方式让自己愉快多了,而面对矛盾采取的应对措施也显然比以往明智多了!

    这正是诵读的魅力所在。

 

    孩子如能坚持诵读经典,在其熟读成诵之后,家长还应善加引导,将其所背诵之内容一步步、一点点落实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家长一定会有在孩子身上逐渐看到经典诵读对孩子行为产生的作用。而这种引导,《弟子规》即有明确表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四、增强记忆 开发潜能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了,对于学习的看法也被打破了。有大学生就坦言,在大学学了几年都白学了,网上一查,啥都有!

 

    其实,这显然是误读了学习本身的作用:知识仅仅是学习的一种,思考力与创造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终的学习目的。没错,互联网上什么样的知识都有,但它只是为你提供了一种“检索”的方式,它无法替代你个人的学习和思考。而如果我们什么都靠检索,就好像现在连写年终总结都能通过“粘粘贴贴”完成了,那么我们的思考力显然就下降了,那些内容依然在网上,而不在你心上,它自然也不属于你。你的能力,尤其是你的学习能力,你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而笔者这些年看到的资料表明,人只有大量的去记忆,才能刺激你的大脑活跃程度,尤其是在大脑正在发育过程中,即十三岁之前,一旦通过大量的背诵将记忆之门打开,也就是把学习潜能的大门打开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将让我们惊叹!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孩子会轻松愉悦地面对功课,而不是一说到学习、一听到考试就愁眉苦脸、苦不堪言。

 

    这两年,不断有笔者所教经典诵读班的孩子家长反映:怎么现在诵读的内容加多了,孩子诵读的时间没有加长,反而都能背下了呢?一位妈妈甚至说,有时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像记忆机器,太厉害了!这几个孩子都是坚持笔者提倡的“每天一刻钟,诵读很轻松”活动超过三年的,个别已有五年。笔者欣慰地告诉他们的家长,其实这是能预期的结果:一来是孩子对文言的语感培养起来了,二来就是他们的记忆能力增强了!笔者甚至可以断言──这些孩子在以后学习其它功课时,将同样感到轻松和愉快!而这还仅仅每天诵读一刻钟,要是一个钟头甚至更长,那将会有怎样的效果啊……

 

    很多朋友都看过《大清留美幼童》。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自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四批10至15岁共一百二十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在美国求学的故事。因为提前要签生死状,所以他们大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达官贵人们是不愿让子嗣去一个陌生之地冒险的。对这些留美幼童的主要选拔要求,是必须会背诵四书五经,这在当时实在是很平常的考试。而他们却以惊人的速度越过了语言障碍,很快成为各学校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同时,他们也迅速适应了异国文化,并成为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回国后,这批学子中有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有今天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最早的校长,也有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官,甚至还有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总理。

 

    虽然我们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会更多地关注留美幼童离奇曲折的命运以及他们美丽忧伤的故事,而倘若我们换成教育学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往事,一定会从中发现──诵读经典,“死记硬背”原来会有那样大的作用和力量!

              
                                                       己丑年岁末初写
                                                庚寅年十一月二十夜改
                                                         陈岳于本心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4151/166024936315.html

更多阅读

国美托管大中:别怕

  国美托管大中:别怕 文/罗清启  帕勒咨询资深董事,多家跨国电子企业发展顾问  来自《V-MARKETING成功营销》 

学困生辅导计划 数学学困生辅导计划

篇一:数学学困生辅导计划一、情况分析四年级共有学生21 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1人。从学习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情况来看,大部分女同学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数学课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各科作业能按时

请把翅膀借给我 别怕,哥借给你翅膀飞

  1)有哥别怕  我站在高高的楼顶,周围有风在游荡,就这样纵身跃下,会不会有飞翔的快感?那些如影随行的忧伤烦恼,会不会随之抛到九霄?这样想着,泪水模糊了双眼。  佳明哥站在离我几步之遥的地方,他好看的脸因焦急而扭曲,声音也走了调

别怕我伤心表达的寓意 别怕我伤心的歌词

 别怕我伤心的歌词  别怕我伤心-张信哲  好久没有你的信  好久没有人陪我谈心  怀念你柔情似水的眼睛  是我天空最美丽的星星  异乡的午夜特别冷清  一个男人和一颗热切的心  不知在远方的你是否能感

声明:《死记硬背 数学 学经典,别怕“死记硬背”》为网友不如笑着自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