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有两大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不吃饭人就会饿死,但说话则不同了,可以多说,可以少说,也可以不说,这就有个该不该说的问题。在说任何话之前,先问问自己,是否有必要说?若是不必说就别说。这是训练心的第一步,因为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嘴,又如何能控制自己的心呢?
为人处世难免有话要说。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应该有所“讲究”。可以说,“说话”也是一种艺术。很多时候,有些人吃亏就是因为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谈论自己,更不要议论别人。谈论自己往往会自大虚伪,在名不副实中失去自己;议论别人往往陷入鸡毛蒜皮的是非口舌中纠缠不清,背后议论人总是不好的,尤其是议论别人的短处,这些会降低自己的人格。若在说话时,稍留意自己说话时的神态、举止及旁人的面貌及反应时,可有发觉自己兴奋到忘“嘴”的境界。
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带他的弟子周游列国,行至陈国和蔡国的交界处被困了。整整七天没吃没喝,极尽饥寒后,大弟子颜回讨得一点米回来,便赶忙拆柴弄饭。煮熟的当口,孔子发现颜回从锅中捞出一把饭先吃了,顿时心里就有了疙瘩。想:我一个传播礼教的圣人,自己的得意门生还有偷吃的坏德行,那真是辱没了一世盛名。痛惜之余,孔圣人灵机一动,等颜回盛了一碗饭毕恭毕敬地呈上来时,朝他吱声道:唉,刚刚我梦见祖宗了,要我把饭弄干净了给他们吃。这话里面的机关是很多的,其中暗藏的一点,是要看颜回是否会老实交待问题。
然而,事情却完全出乎孔夫子所料,颜回说:哪里还弄得干净呢!饭快熟的时候,我想掀开锅盖看一看,谁知道上面掉下来一块黑灰,弄脏了一撮饭,扔了可惜,我就抓起来吃了。孔子晓得是自己把事情弄错了,于是当着众弟子的面向颜回致歉。这则故事提醒人们:世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也有信不过的时候;世人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判断,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只眼睛一张嘴,就是让我们多看少说。
是否应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敢于纳谏、从善如流的明主毕竟太少,喜听恭维赞颂之辞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劣根性致命弱点。杨修的被杀,显然是由嘴巴引来的横祸,其教训是惨重的,其启示是颇耐人寻味的。有嘴巴可以说话是幸福的,然而也正应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从口出,嘴巴竟会导致杀身之祸,我们从中读出了古代智者所说“慎言”二字的沉重分量。文怀沙先生在谈“知道”时,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有些人受人尊敬是因为知道——知了才道;而有些人则惹人讨厌,这是因为不知道——不知却要道。知道,在平古县的方言——“知不道”,就是明明知道却不随便讲话,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胡说八道。
让嘴巴宽容些
一些人的嘴巴越来越挑剔,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越是珍稀越要吃,越是野生越要尝,这些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难以估计。现今正在召开全球气候大会,环保也应从嘴巴开始,地球上很大一部分能源、资源是为嘴巴服务的。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吃野生鸟类等动物,这就是对众生的最大关爱。
议论是是非非的人,嘴巴却成了别人的,但人生却是自己的;嘴巴长在别人嘴上,说三道四造口业,但自己却要走属于自己的道路。祸从口出,此言不虚。无论失去什么,就让它失去,但千万别失去了慈悲、感恩、平等心。
止语是一种修行
有一个流浪汉,走进寺庙,看到菩萨坐在莲花台上众人膜拜,非常羡慕。
流浪汉:我可以和你换一下吗?
菩萨:只要你不开口。
流浪汉答应了,于是菩萨让流浪汉扮作自己坐上了莲花台。他的眼前整天嘈杂纷乱,要求者众多。他始终忍着没开口。一日,来了个富翁。
富翁:求菩萨赐给我美德。磕头,起身,他的钱包掉在了地下。流浪汉刚想开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萨的话。
富翁走后,来的是个穷人。
穷人:求菩萨赐给我金钱。家里人病重,急需钱啊。磕头,起身,他看到了一个钱包掉在了地下。
穷人:菩萨真显灵了。他拿起钱包就走。流浪汉想开口说不是显灵,那是人家丢的东西;可他想起了菩萨的话。
这时,进来了一个渔民。
渔民:求菩萨赐我安全,出海没有风浪。磕头,起身,他刚要走,却被又进来的富翁揪住。为了钱包,两人扭打起来。富翁认定是渔民拣走了钱包,而渔民觉得受了冤枉无法容忍。流浪汉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声:“住手!”把一切真相告诉了他们。一场纠纷平息了。
你觉得这样很正确吗?
菩萨:你还是去做流浪汉吧。你开口以为自己很公道,但是,穷人因此没有得到那笔救命钱;富人没有修来好德行,渔夫出海赶上了风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开口,穷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损失了一点钱但帮了别人积了德;而渔夫因为纠缠无法上船,躲过了风雨,至今还活着。
流浪汉默默离开了寺庙……
许多事情,该怎样,就怎样。等待它顺其自然的发生,结果会更好。可面对现实的时候,有谁又知道,事物本身该有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呢?
静观其变,是一种能力!
顺其自然,是一种幸福!
止语,俗话叫“闭口禅”,这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止语,就是要杜绝狂言妄语,断绝一切痴心杂念,以求更大地精进。
我们因为太多的争辩,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想想看,争辩会有什么结果?争不过别人,只会徒增烦恼;即便争赢了又如何?如果你能听见对方内心的声音,他人又何尝真正认可你的观点?
我们热衷于争论是非长短,是源于执著心,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标准。
所谓止语,并非只是语言的止息;而是内心的无念无住,回归更深的醒觉与自由,在沉默与独处中,才能真正懂得修持。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学会无诤,才能安住内心的平静;
懂得沉默,才能体悟空性的智慧。
欢迎你进入威灵仙的360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my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