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向来崇尚军功,又十分重视门阀制度,故此出身士族又英勇善战的名门子弟大批脱颖而出,成为托起大唐天下的支柱,也构建起大唐军人的辉煌。西平郡王李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是陇西李氏之后,和皇室同宗,凭借着自己的胆色和忠诚创立起属于自己的时代。
李晟的父亲是朝廷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使,祖父李思恭死后赠幽州大都督,曾祖父李嵩是洮州刺史。这一家是典型的关陇军事贵族世家,靠军功打天下。李晟从小跟随父亲练习武功骑射,练就一身好本事。
李晟18岁就效命于另一位大唐名将王忠嗣麾下。有一次出征,李晟一箭射死了一个彪悍的吐蕃将领,“三军欢奋”,王忠嗣抚着小伙子的脊背,赞叹道,“真是个万人敌”,李晟因此一战成名。
李晟多年征战,屡破吐蕃、羌人和党项人,最后被封合川郡王,马璘嫉妒李晟的战功,让他返回朝廷,李晟成为唐德宗的亲兵将领(右神策都将)。
唐德宗时,正在外和吐蕃作战的李晟得到惊人的消息,长安出事了。泾原军哗变,唐德宗逃出长安,急诏李晟等人救援平叛。
这次因为赏赐问题引起的军队哗变让唐德宗狼狈不堪,当李晟等人救援率兵赶到长安附近的渭南时,正遇到了败退的大将刘德信所部大肆劫掠,李晟斩杀了刘德信,接管了刘德信的部队。这时的长安城已经天翻地覆,太尉朱泚被泾原兵拥戴为首领,悍然称帝,并一口气杀掉了没来得及逃出长安的77位李唐宗室。
朝廷军队拼死才打退了叛军的进攻,赶来支援的朔方军节度使李怀光却连见到皇帝的机会都没有,这使他产生了“养寇自重”的想法,李晟多次催促李怀光和自己一起合兵破敌,但是李怀光就是不肯进兵。
李怀光的朔方军在长安城外大肆抢劫,李晟的部队则军纪严明。李晟向唐德宗请求移师,以防意外。唐德宗派人到朔方军了解情况,李怀光却大倒苦水,说“神策军赏赐丰厚,朔方军赏赐微薄,叫朔方军如何作战”,言下之意就是皇帝亲疏有别,自己穷,所以要抢劫。
李晟明白李怀光话里有话,很爽快的表示“你是元帅,统领军政,我们但听你的命令,如何增减用度,你安排就是了”,李怀光没想到李晟如此圆滑,又不愿承担克扣神策军用度的罪名,只好把满腹怨气咽进肚子里面。
李怀光拖的时间越来越长,反心也渐渐露出来。再加上反叛的朱泚和蠢蠢欲动的吐蕃,三面受敌的唐德宗慌了,加封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了他平叛。李怀光害怕李晟对自己下手。连夜逃出长安附近,奔往河中。
现在,唐军各路援军都到齐了。李晟提出,要是先攻外城,再攻皇城,容易遭到伏击和殃及百姓,叛军重兵在皇宫,不如直接攻皇宫。于是神策军直接从宫城杀入皇宫,叛军逃入宫城后闭门不出,
这时唐军中有人提议,等其他部队到齐之后再发起总攻,李晟认为兵贵神速,机会稍纵即失,等叛军缓过气来,唐军就要蒙受更大的损失。夜里,李晟派兵凿开了一段皇宫的苑墙,预备第二天从这里发动攻击。
叛军也是训练有素的队伍,当即砍伐树木,围成栅栏,阻挡唐军的攻势,天亮之后,栅栏后射出很多冷箭,唐军攻势受阻。李晟大怒,“你们要是放跑了敌人,我先杀了你们”,大将万顷亲自跃马冲锋,推开栅栏,唐军鱼贯而入。泾原兵素来畏惧李晟,顿时溃不成军。
朱泚带领一万残兵离开长安。不久后,朱泚被亲信杀死,人头被当作投降的进献礼。如何处置李怀光,则成了朝廷争议的话题。
唐德宗顾念李怀光的救驾之功,希望宽恕李怀光的罪过。李晟坚决反对,提出了五条不能宽恕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能向藩镇示弱,纵容他们的窥视之心,再则国库空虚,已经捉襟见肘,如果赏赐不能让李怀光满意,又会激起叛乱,危害国家。唐德宗委派马燧、浑瑊讨伐李怀光,短短的几十天,李怀光众叛亲离,绝望中自杀身亡。
随后唐德宗任命册封李晟为西平郡王,拜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整顿泾原军。当时的宰相张延赏与李晟不和,屡次中伤李晟,终于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进封李晟为太尉、中书令。
张延赏是个文人,不似武将飒爽磊落,他私人恩怨贯注到国家事务中,与李晟唱起了对台戏,主张大唐与吐蕃会盟。会盟中,吐蕃的数万伏兵冲出,数千唐军全军覆没,大将浑瑊因为武功超绝,夺得一马逃走,仅以身免。张延赏被罢免了宰相,为自己的私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李晟是个武将,性格直爽坦荡,他不信运势之说,他做宰相的时候,看见议政厅的里有张桌子污秽不堪,竟有五十年没移动过,原因是有人曾言道,如果移动桌子,就会丢掉宰相官位。李晟当然不把这种危言耸听当回事,马上叫人移动桌子,将议政厅打扫得干干净净。
但是,另外一种危言耸听,他决不能置之不理。有望气之人说道,李晟的深宅大院中树木葱笼,蕴藏帝王之气,李晟赶紧叫家人把树木砍光,搞得宅院中光光秃秃,以免引起唐德宗的疑心。
唐德宗后来将李晟的画像放在凌烟阁太宗旧臣之侧,彰显他再造大唐的功绩。公元793年(贞元九年),李晟病逝后,唐德宗用诏书的形式立下誓言,要为李晟“存保世嗣”。唐僖宗避难四川的时候,朝廷编辑《兴元圣功录》,记载李晟匡扶大唐的丰功伟绩,“遍赐诸将”,希望他们都以李晟为榜样,无私无畏,效忠大唐。
李晟的儿子当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李愬雪夜入蔡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途奔袭的战例,成为平定淮西至关重要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