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下面,爱华网网小编为您搜罗整理,月饼是谁发明的,一起来看看吧!
月饼是谁发明的
周朝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京式糕点中有一种太师饼,据老糕点师傅说,这种饼是商朝纣王的太师闻仲发明的。武王伐纣,纣王派太师闻仲率兵抵御,闻仲制作了一种甜味糕饼,作为行军干粮。后来这种饼传到民间,就被叫做太师饼。闻仲也因此被糕点业供奉为祖师。
云南昆明也有叫太师饼的风味小吃,配以一杯热茶食用,大有太师风度。太师饼皮酥,味香,咸甜皆备,而为文人会友的必置佳品。
汉朝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朝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据说,中秋节流行的月饼即由胡饼而来。当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八月十五得胜归来。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将胡人献的祝捷饼分食群臣,此后遂有中秋吃胡饼之俗。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此后遂有中秋吃胡饼之俗。
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尽管此说查无出处,但唐代八月十五有吃饼之俗确有记载。
宋朝胡饼在宋朝皇室中很流行,称作宫饼,传入民间后,俗称“小饼”、“月团”,
网上有说,苏东坡有《月饼》诗: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应是讹传。
而实际是,苏东坡有《留别廉州张左藏》诗中云:
编灌以豆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是苏东坡在合浦居住时(元符三年7月—8月、即1100年),对合浦猪仔饼的咏诵。诗中的“编灌”就是用一种灌木条编的小猪笼,笼里装着用黑豆做眼睛的猪仔饼,猪仔饼的身上还涂了各种颜色的涂料。有一种包馅儿的面点,还被宋朝皇帝吃出了名。当年还是北周大将的宋太祖赵匡胤,率军进攻南唐,在安徽寿县发生激战,因战事不利,操劳过度,赵匡胤茶饭不思,是当地一种带馅儿面点救了他。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此面点被称为“大救驾”。
但这些似乎都和现今的月饼有所差异。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西苑鹿藕。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乾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南宋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那时的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物,后来才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
元朝元朝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后来军师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a href='http://www.aIhUaU.com/wenhua/kepu/15553.html' target='_blank'>酱ι⒉剂餮裕涤卸亮餍校羌壹一ЩФ荚谥星锝诼蛟卤闯裕拍鼙苊狻H嗣锹蛄嗽卤氐郊抑校⒕趵锩娌刈胖教酰厦嫘醋牛?ldquo;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或许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明朝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说:“八月,月饼,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
清朝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慈禧一向都挺喜欢吃月饼的。不过,因为“月饼”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认为不雅,于是改名为“月菜糕”。中秋节,在慈禧执政时期,可是大日子,共有三天。八月十四是“迎月”,八月十六是“送月”,这三天都是中秋节。
就按照慈禧所定的三天来过中秋,这是咸丰去世后,慈禧定下来的;至于慈禧自己,自然要比所有人都高等,于是慈禧给自己定的中秋节,总共有五天,就是从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