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斯简述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 。后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 。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然后任丞相,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
2、仓鼠厕鼠论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 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认为人的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
3、师于荀子
为了改变自己的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子为师。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到秦国去。
3、佐于赢政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赏识,当上了秦国的小官 。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
一次,李斯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对于六国,李斯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秦王很赏识他,于是提拔他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4、谏逐客令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他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从外地求贤任贤,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卫国人),秦国强大起来。 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对秦国才做出了贡献。如果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会使国家没有富利之实,秦国也没有强大之名。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事实上这是明智的,不能因噎废食,郑国渠还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
5、位相后主要成就
秦统一后,李斯升任丞相。
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斯认为周统一以后,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不能禁止。所以郡县,天下才得以安宁。
所以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废分封、行郡县,这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李斯还建议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6、书法鼻祖
统一后的中国急需一种统一的官方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
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
李斯的小篆写的比较好,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
鲁迅曾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称为书法鼻祖。
虽然李斯以小篆著称,其实他也写隶书。隶书是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隶书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
7、被杀灭族
李斯在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可是却无法善终。
始皇逝后,秦二世胡亥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
当时中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
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
赵高忌惮李斯,便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这个借口被历代使用),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被腰斩。夷三族。
“牵犬东门,岂可得乎?”这是秦相李斯在腰斩前,对他一起俯首就刑,一起奔赴黄泉的儿子,既是临终,也是临别的一句有名的话。死在当头,能有心思说出这番言语者,非常人也。
意译过来就是:“小二子,你还记得嘛,那时候,我领着你们哥儿几个,牵着一串黄犬,出上蔡东门去猎兔的情景么?看来,这样的闲情逸致,大概是不可再得了。”
每一次看到东门犬,就难免惆怅,千古一相,“仓鼠”一生。
8、道德争议:妒杀韩非
上面我们对李斯的描述和评价多处于政治和社会作用方面,关于李斯有一个关于道德层面的争议,那便是妒杀韩非。
《史记》记载: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很明显,李斯姚贾是同谋,一起害死了韩非。李斯说韩非身份太特殊了,若是入朝为官,他作为韩国的公子必定阻碍秦国攻韩(这是韩王遣韩非去秦国的目的),拖延秦国统一的步伐。若是回国,作为韩国的公子而且很有才华也必定协助韩国防御秦国,到时候又会成为秦国的阻碍。总之在李斯看来,韩非是早晚要除掉的,既然自己走上门来,就趁机借秦王之手杀害他(“以过法诛之”)。
但秦王没有立即杀死韩非,李斯姚贾是同谋逼迫韩非自杀。
关于韩非子之死,有人说是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能,有人说是李斯替秦始皇背黑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也无从考证,因为别人心里怎么想的,面对面尚不可完全知晓,何况相隔几千年。
就像现在这个社会,如果老夫少妻,丈夫比较有钱,我们就说妻子是看上丈夫的钱才嫁给他的,而不认为他们会是真爱。
所以李斯就这样被贴上了妒才的标签,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但是我们知道,不管评价一个人物,还是一件事件,简单从一个方面评价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对于人物,我们不看怎么想,怎么说,更多看他做了什么,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