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步入一家古玩店,以低廉的价格购得十架解放前形态各异的座、挂钟。打开钟表盒,擦去钟表内层层尘土。笔者发现这十架钟表除了一架为日本“马球”牌钟表,其余九架全部带有“宝”字。如此之多的“宝”字牌钟表引发了笔者的兴趣。经多方考究“宝”字牌钟表竟意外地得知它诞生于烟台,而且“宝“字牌钟表创始人李东山是威海人。
李东山(1873-1946),本名李秀桐,字东山,威海城里人。李东山幼年家境贫寒,早年当过北洋海军鱼雷营工兵,战后以肩挑小贩谋生。后赴烟台恒兴德丝行当伙计。遂在堂兄的接济下,自办一小杂货铺主要经营五金、油漆、杂货,包括进口的各类洋货。鼎盛时期有职工50余人,资金总额达6万元(银元)以上。同时,在威海建房16间,买地百亩。
进口的洋货中,从日本进口的马球牌钟表引起李东山的注意。他聘请钟表修理师傅唐志成为技师,他多次赴日本观摩学习,购置设备。1915年李东山在烟台朝阳街开办我国第一家民族钟表工业——宝时造钟厂(1931年更名为“德顺兴造钟厂”),自任经理,钟表外型是仿日本的,注册商标是五角星内一个“宝”字。1928年起,“宝”字牌钟表质量赶上日货,而且价钱还低于日货,很快击退了日货。开辟了胶东、北方及东北市场。1931年有职工500余人,年产座、挂钟5万余架。李东山也跻身于烟台五大家之列。自1932年起,他先后派出十几名技术人员分赴天津、沈阳、上海、青岛等地协助创办造钟厂。建国后,这些技术人员皆为国家钟表工业的中坚,他们奠定了国家手表工业的基础。
“这些钟表距今最近一架也有60余年的历史了,是否还能像以前一样?”朋友李君一直在好奇。笔者拨准时间、上足钟弦,钟表竟然还能发出清脆的响声。钟表背面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贴在上面的广告,“请用国货‘宝’字牌,本厂设於(于)山东烟台朝阳街东巷……挂钟准走八日时辰……山东烟台德顺兴造钟工厂谨启”。“宝时造钟厂”实为中国造钟工业第一家。李东山实为中国钟表工业第一人。
威海不同时代的“婚书”
威海旧时婚姻均为父母包办,由媒人提亲,甚至“指腹为婚”。一般“门当户对”,属相对头,岁数合适,一般男大于女二、三岁。两方父母同意后,则定亲,送柬。“送柬”是旧时正式签订婚约的一种形式。建国后,男女青年逐渐做到婚姻自主,婚事新办。市民结婚由民政科统一办理领取结婚证。近年来,笔者在威海民间收藏了20余份威海境内建国前后的“婚书”,现选择几份比较有代表性的“婚书”与读者朋友共同分享。
1、1939年的“娃娃亲婚书”
旧时的婚书又称“八字贴”等,一般用描金鸾凤朱纸,依男左女右次序,分书男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一式两份,择吉日请媒人传送,以为婚据。笔者收藏的这份婚书纸质粗糙,底为红色,黑笔书写,是1939年文登四区高村镇村民的“娃娃亲婚书”。订婚人男只有8周岁,而订婚人女只有3周岁。婚书外有封套,封套面有“龙凤呈祥、平安如意、福禄鸳鸯、天仙送子”等吉语。前几日,笔者多方联系得知当年的订婚人男方至今还健在,笔者在电话里与老人沟通,当说起70年前那段“娃娃亲”故事时,老人却“守口如瓶”,闭口不谈。
2、1946年威海市民的一份“订婚证书”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订婚证书”采用统一的格式。笔者曾经在威海民间见过威海卫管理公署印制制式的“订婚证书”,上面印有“威海卫管理公署印制”字样,“订婚证书”背面贴有印花税票等。这是一份1946年的“订婚证书”。“订婚证书”展开长35厘米,宽23厘米,“订婚证书”上的订婚男和女为威海人,另外上面还有书写男女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姓名,介绍人、主婚人的姓名都写得清清楚楚。“订婚证书”装在特制的铁筒内,铁筒外有“百年好合、鸿雁传书、孔雀开屏”等图案以及印有“上海新亚书店印行”字样。这是一份特别讲究的“订婚证书”,订婚人的身份应当不同寻常。
3、1955年威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给威海市民的“结婚证书”
这张结婚证书形状类似今天的奖状,中间上方有“五角星、五星红旗、麦穗”等图案。“五角星”上方有“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和睦团结、爱国生产”文字。“结婚证书”签发的时间为1955年1月18日,上面有结婚人的姓名、年龄、籍贯、编号、威海市人民政府和市长的印章等。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7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同年5月1日颁布实施,但新《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当时真正自主登记结婚的人却很少。这张保存了50余年的“结婚证书”更加弥足珍贵。
老威海摄影社拍摄的一张照片
笔者收藏的这张老照片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威海三位儒雅绅士的合影照,照片由当时威海卫大同福记摄影社拍摄。
说起收藏这张老照片还有一段小故事。笔者近几年在威海民间搜集了兆芳照相馆、美丽照相馆、寿星照相馆和亦我摄影社等一部分老威海照相馆拍摄的照片。笔者前几天在一藏友处获悉威海一郊区村庄改造时一村民在自己老屋中发现带有“威海卫大同福记摄影社”的照片。当笔者准备收藏这张照片时,却得来已经被烟台一藏者收藏的消息。接下来笔者一直千方百计寻找这张照片的下落。近日,笔者在威海的旧书摊上却发现了这张照片并被笔者收藏。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老照片上有三位站立男士,右侧为一老者,头戴瓜皮帽,威海人又称瓜皮帽为“西瓜皮帽”,这种帽子常为有身份的人所戴,一般百姓只有在节日期间戴用。老者身着长袍,长袍又称大褂,有单棉之分。这是清末民初威海民间男子的主要装束之一。长袍皆右开大襟,布盘纽扣,开叉及手,下垂中指末端。一般用棉布为料。老人面对摄影师的镜头略显得紧张,表情很不自然。笔者猜测老人可能是第一次照相吧;中间站立者为年轻男子,头戴礼帽,礼帽一般为乡绅、商人及知识分子所戴。身着长衫外加穿马褂,马褂,长仅及于脐,这种穿着称为“长袍马褂”,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左侧年轻男子应当为一知识分子,着装与中间男子基本相似,只是手握礼帽,该男子可能刚刚走出理发店就来到了照相馆,也许在向他人炫耀一下自己时髦的发型吧!这张黑白照片镶在洒金纸片里面,照片的右下角有“威海卫中山路大同福记摄影社”红色字样。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威海卫中山路大同福记摄影社”由黄智轩经营,固定资产1千元(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