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湘子和何仙姑
韩湘子,别名清夫,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也是八仙之一。说到八仙,与韩湘子最为藕断丝连的便是何仙姑了。何仙姑本一个普通的女子叫何琼,很喜欢荷花。到现在,凡是有何仙姑的画像就能看见一身着飘飘白衣,手持荷花的女子,那,便是何仙姑了。
何仙姑画像
传说,何琼一天去山上采药碰到修道的韩湘子,当时韩湘子已奄奄一息,何琼看他觉得可怜便从自己的盘缠中取出一部分拿给韩湘子充饥,韩湘子对她感激涕零。后来时隔五载,何琼在悬崖挖野菜,恰巧碰到羽化成仙的韩湘子,韩湘子碰到恩人甚是高兴,韩湘子挥了挥袖,地上就长出了桃树和枣树,并将结出的桃和枣给了何琼,何琼吃过这些桃子后,顿时觉得身轻如燕。
于是何琼也成了仙人,至于这传说是否属实,现在已经无法核实了。有人说韩湘子一定是喜欢上了何琼,又有人说,韩湘子只是报恩,世人们也因此而争吵不休。毕竟是传说中的故事,所以谁是谁非也说不清楚。
传说就是传说,既没根也没底,韩湘子和何仙姑,从神话的角度来看,一个是练道而成仙的而另一个是被给予而成仙,在仙列里也可算的上是师兄妹的关系了。至于韩湘子和何仙姑之间的具体故事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在历史上的记载他们之间的事也是寥寥无几,不是每个故事都有结局,就像他们一样。
韩湘子的故事
众所周知,韩湘子是我国道教八仙之一。在我们的记忆中,韩湘子总是身着白衫,手拿一支横笛,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但是韩湘子在成仙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而他又有哪些故事呢?
韩湘子雕像
据悉,很多人盛传韩湘子在修道成仙之前,是我国著名诗人韩愈的侄孙,但后来考究之后发现,这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而关于韩湘子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我国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到现在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韩湘子曾是一位韩姓员外的儿子。据悉,韩湘子成仙之前,家境其实是非常殷实的,父亲是一位员外,母亲是大家闺秀,而韩湘子的生活也是十分的安逸逍遥。韩湘子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做一个学者,或者是做一位文官。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给他请了先生,叫他读书习字,希望他将来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无奈,韩湘子本身对于读书进入仕途非常不感兴趣,生性放荡不羁的他,甚至对入仕是非常不屑的。韩湘子很爱喝酒,经常是酒瓶不离手,横笛技艺也非常高超,但无奈,就是不喜欢读书。父亲无奈,便自作主张为他娶妻,希望他可以一改往日放荡不羁的性格,成家立业。
但是韩湘子却并不喜欢父亲事事都为他做主,即使与新娘子拜了堂,入了洞房,韩湘子自始至终也未曾碰过这位姑娘,令她十分恼怒。后来,韩湘子无意间偶遇了吕洞宾,便一心向道,最终修炼成仙。
韩湘子吹笛
我们都知道,八仙过海中的韩湘子总是手拿一支横笛,白衣飘飘,十分俊美。而韩湘子吹笛子的技艺也是十分高超的。我国现代也有韩湘子吹笛——不同凡响的歇后语,用来形容事物不同寻常,形容人的技艺高超,由此可见韩湘子横笛技艺的娴熟。但是这位翩翩公子在成仙之前,也是很放荡不羁的。
韩湘子画像
据历史传说记载,韩湘子在没有成为神仙之前,是韩愈的侄孙。但是这位公子却并不喜欢读书,甚至可以说是厌恶。他生性放荡不羁,而且非常喜爱喝酒,经常整日酒瓶不离手,脸色微醺。而且韩湘子自小便对佛教道教的文化情有独钟,如此种种,令韩愈颇为苦恼,恨铁不成钢。相传,韩湘子在二十岁时回乡探亲,因留恋山川之色而归隐山林,长达二十年之久音讯全无。
二十年后,又回到长安,但是衣衫却破烂不堪,行为也是相当怪异。韩愈让其与其他人一起读书,但是韩湘子还是如以前一样,终日饮酒作乐,一点读书的意思都没有。韩愈见了,十分失望,便对韩湘子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是街上的小摊贩,那你的长处又是什么呢?韩湘子笑笑,对韩愈说,我也有一门技艺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说罢便拿出了自己的横笛吹了起来。当时正值冬初,所有的花都已经开败了,但是一听到韩湘子的笛声,竟然又开放了。可见其横笛技艺的高超。
据悉,韩湘子后来又从师吕洞宾,修道成仙,位列仙班。
韩湘子上寿
《韩湘子上寿》是一个很有名的戏曲的曲目,门类属于梅花大鼓。同时也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字叫做《韩湘子讨封》。不过后面的这个名字不如前面的,好不好听尚且不说,少了一种格调感。
韩湘子剧照
这出折子戏虽然剧情短小精悍,但是胜在寓意丰富。在民间百姓的口口相传里面,韩湘子是个无所不能的大神。既然是神了,那么就是比人高出了一个等级。唐王虽然在人间厉害,而且口碑很好,但毕竟是人。因此作为神仙的韩湘子是不在乎什么封号问题的,他来到唐王府邸,只是为了单纯的拜个寿而已。
韩湘子是在传说中的神仙山——终南山修行的,他来给唐王庆祝寿辰,就是因为他认同唐王的爱民如子,为百姓服务周到。所以他就带着花篮驾着云来了,这里的唐王其实就是唐朝的皇帝。那个时候韩湘子的法术已经很厉害了,就各种的变出瓜果,还展现各地美景,让仙女给皇帝跳舞看。皇帝一看很有面子,而且也很高兴,就要赐给韩湘子封号。
如果韩湘子那个时候真的成了道士的话,其实是不稀罕这什么封号的,但是他还是接受了,大概是因为不想驳了唐朝皇帝的雅兴,还是感觉有个封号对自己来说也没什么不影响修行?之后再次腾云而去,这幕戏圆满落幕。
这出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候我国戏剧工作人员的智慧,现在应该向老一辈的艺术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