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起个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刺激到那些迷路者呢?就是各类气感、放松着折腾关节那些搭搭手的。本篇的题目其实可以更专业一些,比如《内家拳骨力的秘密》、《秘技解读:接骨斗榫》、《站桩的要害》,更耸听点,可以叫做《松练形意拳太极拳的危害》等等,但是类似题目的论文充斥网络,实在无心争雄搏位,还是平常一点吧,就是继续铁萼奇兰教学心得外篇发点福利。
发福利前先说个民间小故事进入课堂,说从前,有一个马脑子女婿随着介绍人去拜访“媳妇她娘”,穿着很满意,情绪很得意,去到了就吆喝:“我岳母大人呢!我要拜见我岳母大人!”
介绍人就说了,“眼前这位,就是你丈母娘啊!”
这马脑子看了一眼,继续叫嚷:“我要拜见岳母大人!岳母大人安好?”介绍人赶紧提醒,“丈母娘就是岳母啊!”
“啊?”这马脑子女婿恍然大悟,很惊奇地感叹道:“啊!我媳妇她娘俩名儿啊!?”
教学进入第5批,发点福利给内家拳要领理解入偏者,为什么说是发福利呢?因为如果之前的教学心得,就分享之外是带有一定的教学宣传作用的,本篇就完全不为招生考虑了。因为是福利,近期又实在忙,所以就不斟酌字句了,各位自己凑合着领会吧。
先是给自己门生、学员的话,教学进入第5批,但这个批并不是完全以时间段划分的,更多是对应学员类型划分的。每一类型,就基准教程之外,也有相应的针对调整。也就是说,如果你报名较晚,哪怕是第5批学员开课时报名的,而你的条件是符合第3批的,依然是把你排除第5批之外,或者归入第3批,或者后排某一批。所以学习进度不受所在批次影响,不需要等待其他学员,也不需要赶超其他学员。
在第4批教学的时候,接收的学员则多是有其他拳种师承辈分的了,有的甚至已经有十多年习练史了,有的也跟随过多位老师学习,有的积累了相当的实战经验,有的也总结出了许多的所谓“内家拳门道”,但更多是在教学被我称为“游戏手法”的玩意儿。
原本教授这类学员是有忌讳的,但是经过诚恳交流相互理解,也就可以教学了。但因为他们是有过相当的学习、应用、感悟体验基础的,思维方式、武术观念基本固化,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他们自身的成熟期,这即是好事又不是好事,所以对于这一类基础好的学员,教学并不轻松,反而多了许多的讲解、嘱咐。
这些讲解嘱咐,其实是更多人所需要的,因为每一个学员都是一个个体,他是不可能做到真如他们自己所说“毫无基础,一切皆听老师安排”的,所以在他们的心中,也必然存在一些有问题的理念,只是他们自己还做不到如何归纳总结,表达出来,最多是“我听人说如何如何”,教学中也就不方便反馈提问了,所以问起来是“都没有”,但是实际有。因为这,聪明与不聪明,在学习进步上就有了反应了。
总之一句话,真是忠实接收、忠实练习、忠实反馈,也必然顺着最简捷的道路迅速进步(现在案例已经很多了)。学习之中你不需要马上弄明白,你也弄不明白,等你得到了感受,经过了发挥,自然也就明白了。这里分享一点第4批第1阶段第1正课的附加教学内容,即为福利。
铁萼奇兰国术教学,不依赖正宗名头、神秘传说,而纯以体验感受即教学质量为宣传保障,不是随便丢给你个“促使我、促使前辈们得大成就的某某真传功法”就不管了,也从不为不值得的人去得罪别人,所以在教学之中,对于只认“岳母大人”而不认“丈母娘”的学员,潜在着也把他们归入“第5批”往后了的不太可能成为“门生”的学员中了。
这一类马脑子学员,就是爱听你先把文化理论摆清楚了,来一顿牛逼闪闪放光芒去亮瞎他的狗眼,然后他用那马脑子判断出“这个好”、“这个是岳母大人”,然后他就放心踏实了。只是每一次新学习内容都是如此,那就让人苦恼了。如果他不知道“丈母娘就是岳母”,他就跟心中的“好”对不上号,也就是逛菜市场的眼光去逛古董城了,转来转去也看不出个好歹。都在练着真龙形(九式某隐含的)了,还在那哼唧,铁大,其实我还是最想学心意拳。心意拳标志很明显,就是鸡腿,自学就行了。
因为铁萼奇兰不指望学费发家致富,所以就宣传上很少去说这些没劲的,也是潜在的设置了一个门槛,省得一些鸡贼心的马脑子蒙混进前几批。
进入第5批预备,明年主业收成好的话,就越来越保守招生了,所以也可以泄露点内容给一些马脑子补补脑。也是纠正几个自认为得了内家拳窍门的偏解,就是那些渴望拥有传统武术,也每天都坚持练着但就是不出水平的朋友的。当然更多是说的我的在数几个往期学员的从前状态,别人我也不敢说,新招生有师承这拨我同样也不敢说。
这几个马脑子学员说是没基础、没师承、不懂理论,他是没师承没基础、理论也不懂,但是他们没明白这话的真正用意(这不怪他们),他们没少看理论、没少琢磨技术、没少羡慕师承,也没少网上找着什么高手揭秘去瞎琢磨,他就是不成型、不系统而已,单纯之心令人怜惜。但是就九式功法的原理,直接告诉他们真就白瞎了,所以还是采用的引导式教学,以功夫上身为先,保证他们在功夫不高的时候理论也不高,杜绝为武术圈养成一个理论妖邪。这也算是一种德的培养了,还好,全部学员中,也就出了这么三两个,而以下教学分享,就是针对这三两个还有那些没有跨过入学门槛的说的,如果谁感觉说着自己了,允许受启发,但不提倡忌恨,因为那样你就真是马脑子了。
以上闲话,是课堂中来不及上的理论课,是学员都应该思索一下。
就着正规心得分享的“支撑论”往深入讲讲,引出偏差三论——“支架论”、“叠骨论”、“撕鸡论”。其实都是一回事,那些喜欢搜罗文章做汇总分析、沽名钓誉找存在感的马脑子鸡贼心们看清楚了,别拿着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揭秘害人了。
有基础特别是太极、形意、八卦、桩功基础的学员,在练第一式体验课时,会尽力去做“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裹胯溜臀”等等内家拳要领,但是却很委屈地发现“根本做不到哦”,意念的力量真是靠不住。静静地不使劲,感觉自己如何如何得心应手,而实际上都不用外力考验,自己做点游戏都发现问题了,就连呼吸这么轻松的事儿都控制不住,还怎么去奢望在实战中用意念去影响别人呢?
然后过去那肩关节一松、肘关节一垂、胯关节怎么一开一合的硬实感也都一并找不到了。是不是找不到,就说明这个功法不合内家拳的要领啊?可为什么练了之后,之前的拳法竟然不自觉提高了呢?再给个反问,实战当中,难道你仅能以那个框框内的招式应敌么?一旦被逼入其他形式,就不得不放弃了?
记着,不顺意的时候,才是考验你能力的时候,才是更需要你练就的部分。这是余地论,变化余地越多,同样条件下,你可把握的机会就越多,可制胜的手段就越多。
如果把心思放在练习上监督自己的要领到位上,而不是去思索为什么要“四点对位”?为什么要那样的绷紧?为什么要抽气顶气?会不会因为追求极致而产生不良作用?不是前辈说,松着柔着练就可以了么?老师为什么这么安排……这些无聊问题上,不这么去浪费心思,也不用多长时间自己就感受到了:浑身更柔活了,但也更浑厚了,精神也更足更充沛了,更关键是之前的一些隐隐的担心竟不自觉消除了,有的学员反馈是一下子解决了大疑惑,有的难除病患也得到了改善……
一阶段的三个式子里,还不是以争取战机的流淌式训练为主,就是横平竖直的功力式,从筋骨、气血、呼吸、平衡、感应几个方面同步下手,因为其中复杂性,也只能简单概括,无法全面解说。有基础的学员们感受较多的多是“筋骨”部分,所谓的“隐隐担心”、“大疑惑”都是对应筋骨说的,无论技击还是养生,这都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大难题。
大凡以游戏模拟训练实战感受的,因为放缓了速度与力度,游戏双方好似调节天平一般,这边轻轻加个砝码,那边轻轻加个砝码,虽然感受细微,但此中感受的形成却来自瞬间状态的延长,这就使得这类游戏获取的体验跟自学对拳论的,就实战上没有多大区别。所以以实战应用为用意的一些动作,他就无法从此中理解体会了。所以大多以松柔入手的人也必然先后地进入这样一个阶段,这样一个他们容易认可的阶段——它的特点是:以松开关节错位骨节面为方法,重新叠合形成一个新的结构,以求“顶得硬实”,以此对应节节贯穿与所谓枪劲。
他们包括他们的老师,会把这一玩弄关节叠加的小伎俩当做是内家拳核心秘密,而越发地排除肌肉能力,去运用拉抻、撕扯、自我较劲的方式去折腾这些关节及周围的韧带,特别是大的球窝关节,以企图获取这种“结构能力”,并幻想可以随着“打熬筋骨”的练功方式不断地强化这个能力。
是吗?可以吗?
经过了积年累月的练习与发挥,至少我的学员中的所有的此类有基础的学员,他们都发现了其中问题——这是多么的难以长进又不堪一击,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对待。
其实传下来的拳谱的一些说法是对的,就这些名词、字句自身都没什么错,但是后来的理解出了差错,再用错误的逻辑引为证据去解读原句,那就错得不易动摇了,除非他从吃亏上认识到弊病所在了。为了探讨方便,我们把这个技巧称呼为“叠骨支撑法”。
从大范围讲,传统武术的存在,自创造那天起就是为不公平的争斗做准备的,出现必须用肉体搏斗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必然是极不公平的,所以自早的打斗理念都是一对多、多对多的,虽然它的练习养成多是从一对一、自顾自开始。
这样,你就必须放弃对“方向”的依赖,也就是减少自己的背势可能,而必须练就、发挥好辗转反侧的特别能力,这也是人类直立起来以后获取的一个大优势。先不说叠骨支撑法是否妥当,就说以此类要领把自己陷入一个只能正面相对的进退状态,就已经是一种实战束缚了,分明了阴阳,也就分明了正背强弱,也就必然不能以小的动作来调整补救明显的背势,更不能在补救中同时攻击了。这部分,实战经验少的不理解就跳过去好了。这是九式功法三阶段学习实战连动式的时候,为什么一些顶肘不是直接的朝前顶击的缘故,直接用你用不上的。
一些貌似不利攻击的动作,反而是真正在实战中保护你自己而提高命中率的关键,你直接去打击是有冒险成分的,而且成功率并不大。这也是需求筋骨柔活能力的一个地方,理论上讲:拳势如水,见隙而入,让人无从招架;攻势如风,扑身而来,让人难以遮挡。所以用拳(攻击部位)必须流淌连续,用势(攻击组合)必须多方多变。在这种高级状态的需求下,你的筋骨、肌肉也必须有力,仅仅靠着放松是根本不够的,哪怕你柔韧性够了,而你不能随意恰当地紧固起来,这个柔韧也就没做多大攻击作用了。这块不明白也可以跳过去,这就是你要学习,必须从头开始学的道理。
非要解释一下,就是一阶段培养发挥打法的身体条件,二阶段感受劲力的流淌回还,三阶段则是打破阴阳正背的身法部分。而大多人还在简单的“支撑论”阶段转悠,所以不理解也正常。下边说的应该就能理解了,特别那些有体会或者正在体会的,因为这跟教学“支撑轮”有不少联系,就是传说得多么牛逼的上乘法门“接骨斗榫”、“打熬筋骨”、“软硬盘功”。
这些多年的学员的担忧也在此,因为他们玩拳多年,一些要领自然有了体验,被很多“门内人”引为骄傲的这些玩意儿,他们也早有体会。但是问题也在此,在于他们五分钟就学会时的情况一样,五年下来,也依然是那五分钟时的状态,有的甚至一些动作不敢猛烈去做了,目前有三个例案例,但我没有追问细节缘故,所以排除他们不论,以我的另两位现实中的拳友补上。我这两位现实中的拳友,一位是做一些动作的时候,肩关节会习惯性脱臼,另一位则是用所谓撑崩劲打过我一拳,我没咋地,他自己的肩关节却夸张地“个冷”一声不敢动了,很负责地说,当时但凡加点劲他关节就得脱位。而之所以出现这个状况,是因为他们在练拳中,特别注重沉肩坠肘、接骨斗榫这些要领及内涵,因为他感觉这会让他的拳劲透彻,威力大增,放松之中就能发挥足够强的杀伤力。
他这个说法其实也对,但是理解跟方法有误差了,这就是一些道理不容易讲的原因,即便在教学中,这些道理要一一讲清,那费用所及的课时是根本不够用的。所以教学还是以给予方法为主,所以头几批招生就需要杜绝马脑子鸡贼混进来了,也就不适合打标榜能力的广告了。
九式功法入手第一式的鹤式,开始即是一个看似平常,但却很难做到位的伸展动作,而且要求肌肉绷紧,还得是有特殊配合、特殊方式的绷紧。高级点说,对应着之上的特殊形态紧固论,就是让你身体的“弓”可以不断变化,而摆脱了固定为所谓“五弓”而分了大势正背的局限。另外一个低级的作用,就是改善大多人的误区“支架放松论”——什么“玉树挂宝衣、自撑天王伞”的阶段性偏解,技能练成这些,又避免了偏差。所以对于感觉这套功法跟什么气功很像,或者感觉我以形意拳、心意拳的著作成名,教的却与心意拳、形意拳无关而不用心体验的马脑子学员,我确实是有点反感,不是自己学员才不管他怎么去想呢,但教学是还得负责。
教学中我多以比喻说明,好比丝瓜、葫芦架子,竹竿交叉搭制,再用绳儿绑住,只要“筋骨”结构对了,放松着就能承受住很大的分量。是的,估计也有别的老师拿这个打比喻来解释骨头斗榫的高明,可是问题来了,能够形成这个现象,关键不在竹竿的对位,而是绑缚竹竿的绳子的结实程度。也就是说,你看着它们受力没变化,但实际那绳儿是随着压力越绷越紧、越扯越用力的,是它们承受着结构的压力,相应地付出着对应的力量,并非毫不用力,而且要用强力,如果换成皮筋的,这就很直观了。所以说什么根本不用力,只是说你自己承受自己分量的时候,不用你主动用力而已,一旦外力加强,你意识不主动,筋肉自身也要自行抵抗的,不然你就跟那破败的老房子一般,被轻易压垮塌了。
俩人做做游戏,给劲很正很缓和地顶一顶,感觉够实在,可一旦变换了分量、速度,能不能受住就两说了,更别说顺着你正背换了角度了。所以越要往松了发挥,就越要往紧了练,因为搭个架子是技巧,绑缚紧固的筋肉变强才是功力。
然后问题又来了,怎么去练?放松着打熬筋骨吗?想必十有八九玩这个的朋友,练习方法也是在拉抻状态下继续拉抻,说白了还是往开了使劲松。兄弟,感受到“熬”了,那是“支架”的分量在你肌肉尽量放松后,全部集中在韧带上去拉扯撕裂的疼痛感,你要这样能变强,那恐怕就是钙化增生了。
在这种状态下,你的韧带不会因为你的拉扯而变强的,只会变松,会让你跟我这几个对身体负责的学员一样,感觉到“有点担心”,跟我那没纠正过来的朋友一样,在这种放松状态下都玩不了猛的,只能柔和的“弄两下”,一旦松又加了速度,一个控制不住势头就把韧带伤了,甚至关节脱位了,那个给我一拳自己差点脱环的,他那个马脑子崩拳就是这么杵的。
所以“支架、叠骨、撕鸡”三论是一回事的三个说明,撕鸡论是个形象说明,有点危言耸听感是吧,就是撕扯一只完整的烧鸡的时候,如果这个鸡是有点筋骨的,你扭它翅膀、大腿往下拽,通常是旋拧上劲,感觉搅合实在了再撕扯,“嘎巴”一声会感觉暗爽一下是吧?在这个状态下,不用费劲拉拽是不是就轻易扭断韧带了?兄弟,这就是你接骨斗榫后的那个所谓的高级状态,你自己把你自己定死在一个少有变化的框架里了,还幻想什么一冲之下如何凶猛,这跟把自己反着关节绑起来送给对手有本质区别么?都顶死了,就是只柔不刚你也变化不及时的,还那一摆一杵的练暗劲……这个玩意用练么?
为什么鹤式四点对位已经很背常态了,甚至不用力都做不到,但又不感觉关节承受着伤害呢?包括那肩关节容易脱臼的学员,也感觉挺舒服?因为那四点对位,还有其他高低屈伸的限制,这个虽然没有明告诉你,但是恰恰保护住了你的大关节。这就是体验课为什么知道沉肩坠肘但做不到,而正课学了我教给的小游戏之后却莫名其道就提高能力了的原因,一些人甚至感慨之前的那通折腾是白练了。
真正沉坠,不是折腾那个脆弱而复杂的肩关节,而真正下沉了,两臂、胸背紧固一体,上撑之力也就自然形成了,这样在对敌中,你不用主动抵抗,因为这份与体重的联系,也会让你自生抗力,而且变化很快的,不会像“入榫”那般卡死你变化都迟钝。而这种功法训练出来的沉坠,因为动用了更多的骨节与肌肉,所以它的余地是很丰富的,所以进入三阶段身法训练时,就真能感受到周身一家一动俱动了,两手抓的擒拿就再也拿不住你了。
这是一些马脑子老师宣扬的把对方的力量引入大地,让他再有力去跟地球对抗的叉叉论现象的真正原因。前辈们的功力现象、言论,被投机取巧的马脑子们利用为错误理论的证据了。就像《六合大拳师》的发布,给许多马脑子内家拳老师长了声势一样,我们说的原本不是一回事好吗?你可以拿着铁萼奇兰的文字往心意拳、形意拳上套,但别再往你学的那套马脑子“同门学问”上套了。说具体点,别人很痴呆地一抓你,你一旋拽开,这样菜市场大妈本能就有的手法值得庆幸吗?还用每日练习吗?
此类功法用意,说出来简单,但没告诉你之前,是你能揣测出来的吗?所以告诉怎么练就怎么练,然后反馈就好了。像这篇道理原本是没必要讲的,因为知道多了就会去想,一想就会多事。可是我不说,又怎么保证那些马脑子铁杆们会不会拿着我的作品、理论、现象暗自地往那些半瓶咣当的大仙言论上套呢?不服,马后炮们再说说呼吸跟这些的关系如何?
出过这么一例马脑子学员,嘴里说着听我安排、怎么教怎么学,失联数周,说要除名了才答复,说到自己以前跟上网上某老师视频练过心意拳踩鸡步,说自己错了,按着我的教学心得再反思一下再说。马脑子,都跟我直接交流了,还去依赖这些网络理论。必须严肃一次了:不走鸡步的就不是心意拳吗?不是心意拳的拳就是低级的吗?你是不知道《六合拳宗》是你的老师铁萼奇兰写的,还是感觉《六合拳宗》不够你看的,九式功法不够你练的?就是直说“功法效果不咋地”或者“不够练的”,我也可以安排往后的内容给你,甚至你渴望的心意拳。自己在心里瞎捉摸,又不说出来,定义为鸡贼心马脑子可真就没治了。招生少时多杜绝了,之后扩招就不保证了。
到了第6批的预备招生,也可以试着说点亮堂的话了,现在的二学期学员,已经从鹤式的变式里练出来龙形崩拳、封门抽剑这些趣味打法了,一个远打两米半,什么时候跟对手碰一起都能变化相应攻击,一个近打挨身靠,什么时候都能打出针对要害的攻击。诧异了吧?练的时候没想到能出来这些,丈母娘站面前,不说是你岳母大人你就不认识了,功法都明摆着了,百万字著作也都陈列着,还去偷偷折腾丹田养就、接骨斗榫、鸡形步法……我能连这个都不知道吗?都收为学员了,有什么不能教的?站都站不好,还鸡步呢,你以为自己是买壮图、郭云深,得着个一招半式持之以恒就成大师了,故事是这样的吗?
第6批招生一放开,想必有不少观望的开始咨询了,咨询前应该好好看看这一篇,估量一下,同样的成绩,不同的过程,感觉自己事儿多的,在对于老师的态度上,也多加一些感激与尊重吧。
自学折腾大关节那些,还有着急写论文汇总天下武学,但又看得起我叫声哥的那些,也好好想想,要素在头几篇教学心得里都提到了,你当时注意到了吗?是不是发现目前的论文又需要补充修改一下了?
自本篇后报名的学员,申请介绍中需要加一条,说明是不是看过本篇之后坚定了旧日想学的信心,不忠实回答的,中间出现相应问题你就知道不老实的危害了。下周新书应该进入排版阶段了,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就不用费心教学了。【铁萼奇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