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的时候,情绪犹如晴朗的天空突然之间乌云密布,一下子坏到了极点。除了“晴天霹雳”的情绪转变意外,为什么会是我得糖尿病?这个疑问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徘徊,挥之不去。糖尿病是一辈子都治不好的病吗?
在我的印象中,糖尿病是慢性病,是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富贵病”,是一辈子都治不好的,尤其是这最后一点,更让我绝望。
在冷静下来之后,我的脑中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号:为什么同样生活习惯的人还健健康康的,唯独我得了糖尿病呢?原来那是因为糖尿病具有遗传倾向性的。“遗传因素将子弹上膛,生活习惯扣动扳机”,医学上有这么个比喻来解释糖尿病的发生。遗传这个神奇的事情,是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么来说,糖尿病确实是个一辈子也治不好的病。
在我伤感自己的糖尿病一辈子都无法治好之余,我开始担心我的子女了,具有遗传倾向性的糖尿病会让我的孩子也跟我一样吗?实际上,我有糖尿病并不意味着我的孩子也会一定有糖尿病,他们遗传的只是容易得糖尿病的体质,而不是糖尿病本身,着让我放心了不少,因此我也开始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把发病的诱因扼杀在萌芽阶段,让孩子能健康成长。
既然我无力改变容易得糖尿病的体质,那么我就要控制住糖尿病的发作,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不是空想呢?绝不是!只要我的病情是稳定的,我能与糖尿病和平共处,这样来看,我的糖尿病不就“治好”了吗?
我知道糖尿病的治疗涉及方方面面,但万变不离其宗,我的第一步是:改善我的血糖状态。我的第二步是:维持这种改善的状态。确定我要“治好”糖尿病的两步走之后,我不再那么悲伤了,开始主动参与治疗了。
主动参与,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糖尿病不是医生诊断之后,靠打针吃药能治好的,但光靠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并不能实现“妙手回春”,要治好我的糖尿病,还是得靠我自己。
糖尿病是由于我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是一种典型的“生活习惯病”。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不改善我的生活习惯,任何的“仙丹妙药”也是无济于事的。
医生在诊断之后,首先不是告诫我要按时吃药,而是要我必须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为此还给我提出了许多的建议。听了医生的建议之后,我不禁在想我是否要付诸行动呢?我的意志能否坚持这看似贪食、慵懒的生活方式呢?但能改变我的只有我自己了,我自己不行动起来,再好的治疗也是纸上谈兵了,我不能图一时之快而耽误了我的一辈子,就这样,我主动参与了糖尿病的治疗。
如何确实有效的开展治疗?
我在得了糖尿病之后,主动寻找了一些糖尿病的病友伙伴,我发现他们并不都是在遗传基础上得病的,有些是生活习惯实在太糟糕而最终发病的,而且发病的细节又各自不同。交流起各自的治疗方式,也都是不尽相同,但最终我们的目标都是相同不变的,那就是:使异常的血糖值恢复正常,并保持下去。
在我的糖友伙伴中,有个病友得了糖尿病有三四个月了,到现在都不能相信自己得病的事实,不根据医生的建议开始治疗,反而每天跟我们说糖尿病治不好,该怎么办才好,有没有什么治疗能一次就治好。不知道其他的糖友伙伴听了他的话之后心情怎样,但至少我会很不高兴。我们在知道自己得病的时候已经有过懊恼和震惊了,为什么要去反复让自己回味那种“酸爽”的感觉呢。
这位糖友伙伴的行为,让我想起了古语中扁鹊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翻译成人话的意思就是:得了病就要及早医治,如不及早医治,错过了治疗时间,那么扁鹊也没有办法了。糖尿病的治疗亦是如此,越早开展治疗越容易控制病情,不要等到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再来后悔莫及。
在跟糖友伙伴们聊到看医生的时候,病友们大多秉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原则,根据病情轻重找内分泌大夫或者专家来看病。我想起了我第一次看病时遇到的一个“专家庸医”。我费了老半天的劲,挂了一个糖尿病的专家门诊,结果那个老专家仔细询问了我的病情之后,也没有开药,就嘱咐我好好吃东西,好好锻炼身体。我回去之后就跟家人吐槽说“这什么专家啊,挂号两小时,诊断五分钟,都没有好好给我看病。”后来我才知道我自己曲解了老专家的良苦用心了,他其实已经给我好好看病了,只是我没有全方位的了解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只是固执的认为要吃药才能好的快。
当我知道我误会这位老专家之后,我才知道我对糖尿病的了解并不多。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都不了解这个敌人,我怎么能很好的去战胜它呢。于是在我看医生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多的去询问一些自己的疑问,也会去多跟我的糖友伙伴们交流经验,这样我糖尿病知识也日渐丰富了,我的目标就是:有一天能成为自己的“专家”。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我会定期随诊,医生的建议我会认真履行,不这样做的话,那么我看医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治疗糖尿病,医生只是给我锦囊妙计,我还是要靠自己来战胜它!
关注微信公号@糖尿病之敌 —— 一切为了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