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到2014年,火爆电视荧屏的综艺节目,不再是海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些原创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标签的节目模式取得了收视、口碑上的双丰收。6月10日,“探索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前行之路”主题论坛在第四届上海电视节举行。如何更好地鼓励创新,让国内电视节目从“模式引进”走向“自主研发”再到“模式输出”,成为与会国内外电视界知名人士最为关心的话题。
节目模式螺旋式上升
回顾近10年来的节目模式发展之路,世熙传媒CEO刘熙晨认为,中国的节目模式引进,已经从最初的单纯引进,到了内容形成影响力、商业模式不断"拓展"的阶段。模式节目已经成为了电视产业中的一个成熟产品,电视台们也都认可了节目模式的价值。
对于引进还是原创,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李勇认为,节目模式正如语言和文化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引进、吸收、创新这样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融合发展的,兼容并蓄才形成了最终的多元化视角。
节目模式其实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意和生产水平,刘熙晨说:“我们要更多地从节目模式中学习,比如说制作方法、创意方法、创意理念等。”
山寨跟风能否孕育精品
对中国原创节目模式的发展,与会嘉宾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原创”与“模仿”上。
有感于当下“国外模式+中国制造”的节目风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把“模仿”分为了四个层次:最高级别是节目模式的购买引进,其次是元素借鉴,再恶劣些就变成了抄袭,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叫“致敬”。他强调,除了购买引进外,其他方式都是对节目模式创意的不尊重。
对此,爱奇艺首席内容官马东的心态显然更加开放,尽管他也有过作品被别人抄袭的经历,但他认为不必过分苛责抄袭与致敬。恰恰相反,行业需要鼓励高手段的致敬。他认为,从某种意义来说,整个文化的堆积是金字塔形的,总有些节目为了脱颖而出,会比恶意的抄袭高明一点点,脱颖而出的人多了,就会出现高精尖的节目。
云南电视台长赵树清坚决反对这一说法,他认为抄袭绝对是贬义词,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更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让中国节目模式、尤其是原创模式,有一个健康、规范、有保障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政府应该为市场的规范化做出更多努力。
来自韩国的金牌制作人——《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创意及制作人、韩国MBC娱乐部部长金荣希道出了他的经验。他认为,从韩国综艺节目发展的历史来看,引进到原创输出会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的节目引进、学习;第二阶段是中间过渡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差异化改造,最后才是完全的自主创新。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王丹彦表示,中国的电视节目虽然跟风现象不断发生,但总体来看是向着健康、有序、令人欣喜的方向稳步前行。这几年电视创新的需求空前旺盛,各电视台创新的内在需求、活力、积极性都空前高涨,相应的市场回应、社会制作力量、各界参与创新的资源整合力度也在不断提升。电视创新的路径、元素、机制也呈百花齐放的多元态势。总体来说,全国电视的创新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黄金阶段。
好节目要反映社会现实
在对“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前行之路”一天的讨论中,几乎所有的发言嘉宾都支持了一种观点:成功的节目模式要能够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要有人文关怀精神。
王丹彦认为,好的节目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时代表达,比如像《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不过,原创节目在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上,还应该有更开阔的思路、更多元的表达。
马东也认为,做原创节目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在节目形式上博取眼球,而是要拨动大众的心弦,节目要能够切中时代脉搏,引起观众共鸣。每一代人有不同的心弦,因此节目模式也可以各美其美,有多样化的存在。
李勇亦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节目模式无论引进还是原创,都只是操作路径,重点还是看节目价值观想表达的是什么。做节目就是要切中当下的社会现实。
金荣希跟同行们分享了韩国综艺节目模式的创意来源。他说自己每天早晨都会花至少一个小时以上,仔细阅读当天的报纸、新闻,并长时间地思索人们对哪些话题感兴趣。当他制作新节目时,就会从他一直思考的、观众特别感兴趣、特别渴望听到的话题中得到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