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写作第十一讲
今天我们讲
华语语法教学
何谓语法?
一个语言的语法(grammar)是由语音、语素、词、短语、句子及结合这些成分而创造出来的规则所共同组成。
壹、语法的基本概念
1-1语法单位
二、词:
最小的语言单位。
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三、短语:
词和词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就成为短语。
是造句的基本单位。
例:东海、公共、回家、唉呀、为什么…
例:蓝蓝的天空、他的学生、一头秀发…
四、句子:
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有一定的语调。
能组成对话、篇章。
例:1.你来不来?
2.我上星期才回国。
3.走吧!…
练习
这些是“语素”、“词”、“短语”还是“句子”?
1.白菜
2.红花
3.茉莉花
4.伊甸园
5.生日快乐
6.一箭双雕
7.歌仔戏
8.当选
9.星星知我心
10.九九乘法
1-2汉语的构词法
根据构词法,分为
一、单纯词
二、合成词
三、复合词
一、单纯词
由一个语素构成,以单音节居多。
例:他、大、吃、偷…
双音节以上多半是译音、拟声或是称谓。
例:玻璃、咖啡、麦克风、奥林匹克…
砰、呼呼、唏哩哗啦…
奶奶、叔叔、宝宝…
二、合成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
构词法就是研究语素合成词的方法。
构成方式:重迭、衍生(附加)。
(一)重迭方式
(1)重迭同一语素构词。如:渐渐 、蓝蓝…
(2)重迭的两个音素加在另一个音素后面构成一个词。如:亮晶晶、眼睁睁 …
(3)重迭的两个语素加在另一个语素前面构成一个词。如:毛毛雨、穿穿看 …
(4)重迭形容词的第一个音节在两个重迭的语素或音节中间嵌入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 。如:傻里傻气、啰里啰嗦 …
例:试试看、亮晶晶、笑嘻嘻…
阿姨、老师、小孩、绿化、专业性…
国家、学习、放大镜、孤儿院、守财奴…
(二) 衍生方式(附加、派生)
衍生词的词义是由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组合而成的。词缀语素在词中,既有抽象的语法意义,表明由它组成的词属于某类词,也往往具有一定限制和补充词根语素意义的作用。汉语派生词的构成方式有三:
(1)前缀式构词,如:老虎、初一 …
(2)后缀式构词,如:刀子、木头…
(3)前缀和后缀合用的复杂方式,如:思想家、新娘子 …
三、复合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构成。
构成方式:
(一)并列式
(二)偏正式
(三)动宾式
(四)动补式
(五)主谓式
◎离合词→上班、倒霉…
(一)并列式
由两个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似、相反、或相对的词素并列在一起构成,各词素不分主次,平等并列。
如:道路、人民、清洁、优秀、学习、裁缝、褒贬等。
(二)偏正式
组成偏正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前一个语素修饰或限制后一个语素,后一个语素是中心词。
如:手表、京剧、雪白、笔直、移植、鸟瞰等。
(三)动宾式
由一个动词性语素跟一个与动词语素具有动宾关系所构成。
如:主席、司仪、干事、鼓掌、革命、出席等。
也有一些动宾复合词后面的词素是动素或形素。
如:挨骂、上算、认输、搁浅、耐久、入迷、认真等。
(四)动补式
由一个动作性语素后面加上一个补语性语素
构成的。
如:扩大、埋没、说明、延长、立正等。
按动补复合词的两个语素之间不同的关系又可分为:
A.结果动补复合词:改善、打坏、推出等,
B.趋向动补复合词:展开、回去、搭上等。
(五)主谓式
两个词根的结构关系类似句法的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如:年轻、心疼、地震、霜降、月亮、胆小、性急等。
练习
1.下列哪一个词汇的内部结构与其他三者不同?
(A) 睡觉 (B) 结婚 (C) 休息 (D) 帮忙
2. “喜欢”的构词法是:
(A)词组 (B)单纯词
(C)复合词 (D)附加词
3.下列何者不属于“派生词”?
(A)国家 (B)现代化 (C)老师 (D)拳头
(二) 衍生方式(附加、派生)
衍生词的词义是由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组合而成的。词缀语素在词中,既有抽象的语法意义,表明由它组成的词属于某类词,也往往具有一定限制和补充词根语素意义的作用。汉语派生词的构成方式有三:
(1)前缀式构词,如:老虎、初一 …
(2)后缀式构词,如:刀子、木头…
(3)前缀和后缀合用的复杂方式,如:思想家、新娘子 …
3.下列何者不属于“派生词”?
(A)国家 (B)现代化 (C)老师 (D)拳头
4.复合词的特征是什么?
(A) 由两个单音节词相互结合
(B) 由词根和词根相互结合
(C) 由汉语词和外来词相互结合
(D) 由词根和词缀相互结合
正确答案
1.(C);2.(C)3.(A);4.(B)
1-3词的分类
根据语法功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一般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虚词主要表达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气、感情,一般不能单独充任句子成分。
1-3词的分类
根据语法功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一般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
虚词主要表达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气、感情,一般不能单独充任句子成分。
一、实词
名词 →桌子、天空、母亲、头发、孔子…
动词 →喜欢、是、坐下、打呼、看见…
形容词 →黑、高、漂亮、硕大、甜蜜…
数词 →一、二、九、百、千、万、亿…
量词 →个、双、杯、公分、次、遍…
代词 →你、我们、每、这、那些…
副词 → 很、都、又、永远、渐渐、时常…
二、虚词
介词 →从、往、在、给、自…
连词 →和、与、虽然、即使、再说…
结构助词 →的、地、得、等…
时态助词 →了、着、过…
语气助词 →啊、啦、吧、吗、嘛…
叹词 →唉、哼、喂…
拟声词 →咚咚、轰隆、劈哩啪啦…
大家讨论一下
1.“实词”与“虚词”在语法中的作用何在?
2.哪一个较重要?
1-4短语/词组
短语的类型
(一)实词与实词构成(词组)
(二)实词与虚词构成
(三)缩略
(四)固定短语
(一)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
通常有“中心语”,
例:松树、柏树、杨柳树…。
其类型:
1.名词短语,
例:鲜艳的衣服…。
2.动词短语,
例:吃得下、喜欢唱歌…
(二)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
其类型:
1.介词短语,
例:给他(写信)…。
2.“的”字短语,
例:买来的…。
(三)缩略
由表示事物的全称短语(词组)缩减成几个语素,再按原来的次序组合成词。
缩略词又称缩合,构成方式:
(1)取全称中心词:这种缩合词的意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明确。如:101
(2)并列几个全称名词中的修饰成分再加上中心成分 。如:中研院
(3)提取短语中各词的第一语素 。如:故宫
(4)用概括方式呈现。如:四季
(四)固定短语
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等。都是一种相沿习用并有特定意义的固定短语。其特点有:
1.形式上具有固定性
2.词序不得交换
3.意义上具有约定俗成的用法
4.介于口语与书面与之间
5.具极强的造句能力
例:千言万语、七上八下、洋洋得意…
词与语在语法中的关系
一、词类的转变是句子里的语法功能。
二、词类有12类,直接牵动语法的有7类:
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三、语法有6语,2派
六语: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补语、定语
二派:结构派、语义派
六语
主语→是句子陈述的对象
谓语→是对主语部分的陈述
宾语→动词谓语所指涉的名词性对象
状语→在谓语前起修饰作用
补语→在动词谓语后作为补充之用
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
一、按结构分类
1.主谓句:由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构成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2.非主谓句:不确定主语或谓语所指涉的对象
→下雨了。
→当心行人。
二、按功能分类
1.陈述句→他从上海回来了。
2.疑问句→你去上海吗?
3.祈使句→别去上海!
4.感叹句→上海的房子太贵了!
三、按谓语性质分类
1.名词谓语句→今天星期六。
2.动词谓语句→我有两个女儿。
3.形容词谓语句→耶诞晚会真热闹。
4.主谓谓语句→这门课 我没有信心。
练习
1.华语中出现最多的语序类型为:
(A)SOV (B) S V O (C)V S O (D)V O S
S(主语)O(宾语)V(谓语:动词)
2. “今天星期几?”是属于哪一种结构的句子?
(A)偏误句 (B)名词谓语句 (C)主语省略句(D)谓语省略句
答案:1.(B);2.(B)
贰、汉语词类的特点
一、个体量词
二、语气词
三、方位词
四、介词
一、个体量词
(1)类别词,用于个别事物,是汉语特有的
如:本、台、辆、张、粒、棵、颗、株…
(2)度量衡单位词
如:尺、丈、厘米、克、吨、两、斤…
(3)名量词,借用名词为数量单位
如:一杯酒、两桌菜、一屋子人…
(4)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
如:走一趟、看一遍…
二、语气词
汉语的语气词很重要,其用法很复杂,是外国人很难掌握的语法难点之一。语气词的特点有:
(1)一般位于句末。
(2)一般都读轻声,句子语调的高低升降变化主要体现在语气词前的音节上,语气词本身的音高也会受影响。
(3)语气词是一种非常抽象、复杂的现象,所表达的情意要靠句中其他语言单位和语境来决定。
例:啊、啦、吧、吗、呢…
三、方位词
表示方向和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的词。
(1)单纯方位词:都是单音节。
如:东、南、上、下、前、后、左、外…
(2)合成方位词:在单纯方位词前面加上“以”或“之”、“边”、“面”、“头”等字,或是两两组合成另一个方位词。
如:以东、以西、之上、之下...
西边、北面、上头、西南 、前后、右下方…
四、介词
汉语大多数的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词的语法特征与动词有相似之处。介词位于名词(短语)、代词前,与名词(短语)、代词构成介宾短语。
介词后的名词或代词是介词的宾语。
例:在家、给他、在椅子底下…
介词短语在句子里作状语,作用是介绍出跟动作行为、性质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范围、对象等。
例:向他说明、靠父母过活…
介词特点
(1)介词是虚词,通常不能单说,也不能充当主语、谓语等成分。
(2)介词不能重迭,也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等。
(3)介词后边必须跟一个名词性的成分,组成介宾短语。
----------------------------------------------------
一 骈赋的难点:词汇
要想写好骈赋 必须有古文基础 以及 优美而不落俗的 词汇
这是大家最困难的部分 因此我们今天的问题就来解决 积累词汇的大问题
积累词汇的办法很多
1:分类积累 大家去参看一下教室里的别人积累词汇的方法
2: 从哪里来积累呢 来源很多
《1》从你读的古文中 来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者词汇 这个是最重要的词汇来源。
《2》从古诗、古词、古联当中选出优秀的句子或词汇
《3》从歌词、小说(比如红楼梦)、电视剧插曲中也有很多表达感情景色的句子可选
《4》戏曲中:比如黄梅戏 京剧 越剧。。。都有太多漂亮的词汇和句子 可以选用
《5》其他:只要在任何场合发现好的句子词汇 都立刻记下来
【一】辞赋:
1、什么是辞赋?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因此,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2、辞赋的流变:大致经历了 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
组成辞赋的基本单元:
有人总结为:赋是以骈句为骨、以铺陈扬厉手法状物事而述情志的韵文。以骈句为主,兼有散句。
【二】骈句
1、什么是骈句: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
2、骈句与诗句的区别:
骈句与近体诗句的区别是什么?一是节奏点不同;二是骈句有领字(包括提引词);三是虚词在骈句中的广泛使用。
(1)节奏点不同
节奏:每个节奏的最后一个字称为节奏点。
骈句与律诗两者的区别在于:律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基本是“尾三字连读”。骈句则多是“尾两字或四字连读”。
(1)虚词的后面是一个字的,虚词在节奏点后面;如杠上花朋友的作业:笔溯千秋//之事,心怀万里//之天。
(2)虚词后面是两个字的,虚词在节奏点的前面。如四叶草朋友的作业:修心而//明志,养性而//怡情。
注意:凡逢虚字后尚有两字的,在虚字后暂顿;若在虚字后只有一字的,则在虚字前暂顿。
骈句的节奏 可两个字一个节奏,也可三个字一节奏。
如中一阁朋友的作业:
断雁疾下//而无落处,流霞消散//而失丽形。
诗情//浩荡于//千江//之上,幽思//缠绵于//万壑//之间。
(2):虚词在骈句中广泛地运用:
诗句几乎没有虚词、注意:骈句从五个字的句子开始大多都有虚词。加上虚词后便会有赋的味道。
虚词常用的有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等等。其中最常用的有之、于、而、乎、乃、 且、以、则等八个虚字。大家要分别掌握这八个虚词中各个虚词的作用及意义!
(3): 骈句中可以有领字:
诗没有领字 骈句可以有领字,注意:领字单独一个节奏。如渔乡朋友的作业:望//明月而//思乡;洞//古今而//明理。
3、对偶及平仄:对偶是骈文最基本最主要的艺术特征。辞赋中要求:句脚须平仄交替,上下两句节奏点须平仄相对。
如玫瑰雨朋友的作业:
蛱蝶舞,桃花//乃娇;
黄鹂鸣,杨柳//乃翠。
上下两句的节奏点:舞-鸣,花-柳,娇-翠就是平仄相对。(而舞-娇,鸣-翠亦注重了平仄交替。这句不对)
(应该是 舞 花 娇 三个节奏点 不需要平仄交替.这点跟诗是不同的 )
【三】赋句的句式:壮、紧、长、隔、漫、提引词,共六大类
1、壮:
1)概念:即是3字成句相对偶者。注意壮句前加提引。如:
观夫喷薄出,烙金回(作者:雪舞霓裳)
然则秋霜至,落叶飘。(作者:月满西楼)
乃功名就,事业成。(作者:安晴)
以上三个例子大家都加了提引。如“观夫、然则、乃”即是此类。
(2)“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
3)用法:在辞赋中需要简短有力的说明或肯定时,常用壮句。在辞赋中常不能连续使用,宜用在关键处。
2、紧:
1)概念:即4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1)“轻摇竹影,暗送荷香”---- 作者;蝶儿舞心菲
(2)“捉摸不定,变幻无穷”--作者:紫紫
(3)“养育山河,泽润天地”--作者;二家姐
2)用法:
“紧句”使用非常普遍,它在一篇骈律赋或骈文中,既可用于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无定式。但是忌连用.一般只可连用两组紧句.连用多了显得呆板无变化.
3、长:
1)概念:即5至9字成句相对偶者。例句:
五字长句:“春花之绚烂,秋叶之缤纷”--作者:水儿
五字长句:“栽花于别院,种竹于幽庭”--作者:光脚丫
六字长句:“无鸿鹄之壮志,有燕雀之乐康”-- 作者:墨秋
六字长句:“望海潮于亭上,醉月影于栏前”--作者:纤影
七字长句:“静观三径之荆棘,长叹八荒之寂寞 ”--作者;青青小草
七字长句:“气若幽兰之芳香,心如明月之皎洁(入声字)”-- 作者:梦沈园
八字长句:“寻文章之秀于古籍(入声字),赏旷世之才于今朝”-- 作者:绿野无踪
八字长句:“白云出于青簪之隙,丹鹤鸣于玉镜之前。”--作者:天末永不违
九字长句:“观沧海而知世界之大,望星空而感宇宙之奇”----作者:林中水滴
九字长句:“绢带飘舞于崇山峻岭,珠帘倒挂于湍流险滩。”--作者:紫芯
2)特点:
(1)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读的时候换气麻烦.影响朗读效果。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长度时,通常就使用“隔句”了。
(2)“长句”它能够以细腻的笔调去描写一些景物与感想,所以是赋文家们非常重视的一种句式
3) 用法:
一般不在开篇使用。(开篇多用四字的紧句)
4、隔句:隔:即分句相对偶者。
“隔”句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可简称为“隔句对”(亦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
【1】、轻隔:上4字,下6字。如:
(1)“月隐朱窗,偷书香于几案;风临竹苑,摇影碎于长亭”-----作者:月华韵荷
(2)“闲云欲闭,妒秀眸之静美;山鸟欲惊,嫉芳步之娴淑--作者:一缕风
【2】、重隔:上6字,下4字与轻隔颠倒。如:
(1)叹满月之皎皎,家山千里;悲浮生之草草,岁夕经年。-----作者:飞花若梦
(2)借风云之灵气,极展缤纷;掬日月之精华,尽开灿烂。--作者:孤鹜
【3】、疏隔:上3字,下不限多少字。
(1)似红云,其锦绣扬晖于碧水;若君子,其名流玄泽于清风--作者:渔乡
(2)似淑女,娉婷独立篱角;如凝玉,温润尽展芳华。----作者:行者
【4】、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包括5.6字)
(1)遍布山野之中,尽是夏花之绚丽;整卷诗书之上,满是骚客之疏狂 -----作者:画外灵狐
(2)“爱其明媚鲜妍,而邀君子以共赏;慕其淡泊明志,而携佳人以同行”--作者:林中之溪
【5】、平隔: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
(1)梅花之香气,沁心而入肺;松柏之精神,立地而顶天----作者:清远
(2)“点点清辉,洒于窗外;盈盈玉色,悬于空中”--作者布衣兰心
【6】、杂隔:上4字,下5、7、8字不限;或下4字,上亦5、7、8字不限(既不符合“轻隔”、“重隔”、“疏隔”的归在此类谓“杂隔”)。
(1)青山自在,与天共浴春江之水;皓月殷勤,邀我倾杯荷叶之舟。--作者:无畏
(2)“时圆时缺,常牵离愁之别绪; 或落或升,遥寄相思之情怀”-- 作者:丹心
隔句的明显特点:
一:就是上下分句中间有“;”。
二:是其作用极易调动文章气氛。
三:是字数较多,容纳性大,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
四:是每个分句的句脚 要走马蹄。(同于两个分句的楹联句脚 平仄仄平 或 仄平平仄)
五:是“隔句对”常是一篇骈文或骈律赋的重点。注意无论是哪个分句, 都要是骈句的节奏。绝对不可写成诗句。
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如白居易的
“其工者,究精微,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
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这一类的隔句使用较少,属于“非常式”的范畴,这里不做探讨。
5、漫句:即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可一句 或两句、 三句)如:
星稀而月明,而今君安在---作者:西海明月
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决事之难乎其难也----作者:一人
6、提引:
【1】什么是提引?
“提引”即用于开篇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如:
壮:即是三字成句相对偶者。如:
(1)、“若夫雨霏霏,山隐隐”--作者:幽月寒星
(2)、“所以积小流,成江河”--作者思梦
(3)、“由是远红尘,亲山水”--作者:秋莎
以上例子中 “若夫、所以、由是”即是提引词。
【2】、提引词有哪些?(提引词 不要按照词谱说的分那么细 词谱里面也没有把分类说的那么清楚 我们把这类词统称为 提引词. 具体每个词的用法 参考 文笔要诀)
这类的词汇非常丰富,除我们上次已经学过的几个“由是、尔其、所以、士有、乃“外,还有如:“若夫”、“观夫”、“稽夫”、“伊昔”、 “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 “矧夫”(况且,且)、“于是”、“已而”、 “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之类, “观其”、“稽其”“嗟乎”、“至矣哉”、“大矣哉”之类等等。这些内容大家要掌握,以便以后的写作中用到!
【3】、提引词的特点:
(我们先看例子:
(1)“是则谢氏林亭,尽在回眸之内;梁王池馆,无非跬步之中。”--林滋(唐)《小雪赋》
“是则”即为句与句之间的提引词。
(2)“安得不燎熏炉,命芳酒”-- 林滋(唐)《小雪赋》
“安得不”亦为以上之类。
(3)“或有惜佳节,纵良游”-- 王棨《江南春赋》
“或有”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提引”
(4)“悲夫!艳逸无穷,欢娱有极。”--王棨《江南春赋》“悲夫”即开始发感之意。
(5)“吾尝文战将北,羁游极西”--“吾尝”即开始之意。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见其特点:)
一是:从一字到三四字不等。
二是:一字多用在发篇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词”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
三是:“提引”不需要对偶,故判断句式应加以剔出后再论。
四是:虚词在对偶句中的使用致使阅读节奏与诗不同,加上“提引词”的大量使用,亦是赋文与诗的又一区别。
【4】、提引词的作用及与领字的区别:
(1)作用:“提引”用好,可使通篇赋灵气逼人,无论是段与段之间,或是句与句之间皆毫无滞碍。
(2)提引词跟领字的区别:提引词后面是两个分句的对偶,放在前分句的前面就够了 后分句不要再对偶这个提引词
领字则不同了 领字如在对联中前后分句的领字要对偶(平仄不拘)(律诗里面没有领字)
【5】、提引词的使用:
一是用在文章开头; 二是用在同一段里换韵;三是用在状句前面;四是用在各段落开始;五是各段中间的地方可看情况用来加强语气!
八个虚词讲解:之,而、乎、乃、且、以、于、则
一、之: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总之:
1.的;例:缓兵之计、莫逆之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平;
2.代词:代指某人、物。例:置之度外。
3.这、那:
举例: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眼之于人,乃心灵之窗
之:代指眼,于:对于
二、而: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1.并列:例如
2.承接:然后
3.递进 :而且 例:
4.转折:但是 肯定与否定之间,例:似是而非、侃侃而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黑质并且白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承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之:代青;而:而且
吾恂恂而起----承接
君踏节而歌---承接
徐徐而行---承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以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而:难道,表示反问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而:好象(不常用)
烁景气而澄氤氲 而:而且
无心而生,应德而出 而:以,而就是一个连词
因病而死
三、则:
“则”字的用法
表示1.因果关系,就,便:闻过~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2. 表示转折,却:今~不然。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3.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此~余之罪也。
4.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一~房子太小,二~参加的人数多。
人皆好名,我则不然-转折:却
水至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则:因果,转折都有,因果成分浓一些
良宵则明月斜挂 则---递进,补充说明前面的意思,也有承连的关系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 则-转折,然后,那就
就会---那就是
客则鼾睡 则---呢;却 ;
却
四、于:
1. 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指向;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指向;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1.指向:观沧海于泰山,垂钓于河畔,前面的动作指向后面
2.表示比较:
失之、于野
失之于朝,求诸野---诸:之于,此处不是众多的意思
射于家圃---指向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指向
告之于帝---指向
语于富者-指向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于:都是是指向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善于表达
以免于难。
叹人世 天涯
五、且:
1. 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大。尚~。况~。
2. 表示暂时:苟~偷安。姑~。
3. 表示将要、将近:城~拔矣。年~九十。
4. 一面这样,一面那样:~走~说。
5.递进:并且,柔且亮
6.并列:而且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行牧且荛。--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连拜且泣。--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香且甘者。--清. 周容《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
贼能且众。--清. 魏禧《大铁椎传》
贫且贱且战且退---一边,一边
绿且直---递进
青松挺且直---递进
某善舞,且善画---递进
窃针为罪,且窃国者---且:况且、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尚且、况且
六、以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
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
不~物喜,不~己悲---因为
何以为继----用什么
以彰其慢-用
以夷攻夷-用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用
以众暴寡-用
以刀劈狼-用
以德服人-用
酬宾客以管弦-用
情何以堪---用
以膺大统---用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于
于
长江以东---表方向 的
以下之人---表方向
以繁调简-用
吾以捕蛇独存---用
成以其慧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以:于,在?
成以其慧-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因为
以私害公-因为
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
智叟无以应---用
可以---以:用,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
七:乎
1.吗:不美乎?
2.叹词、语气连词:啊,常在句子中间,也有用在句尾的
3.于: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巍巍~泰山---叹词,常用于中间
汝识之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
学有难易乎-吗
巍巍~泰山:啊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吗,有假设之意
今虽死乎此-于
于、在
素富贵,行乎富贵-于
八、乃
1.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不常用)
2. 是,为:~大丈夫也。(最常用)
3. 竟:~至如此。
4.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表示因果
5.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乃、乃 nǎi
父亡,乃泣
今~得之
乃至
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于是、就
才至于
竟然至于
家祭无忘告~翁-你的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就是
就是
唯虚心乃能进步
方、才
第一,是,就是
第二,因果,递进
最常用的
报阿斗者,乃赵子龙也!
是
因家累,乃无忠于心---于是,表因果关系
于是
对,递进和因果
就
说,乃不可乱用
咱们只管常用的这2个方法
课堂练习:
一:造句
1:造三句含 而 的骈句(注意节奏点要符合骈句)
2:造三句含 则 的骈句(注意节奏点要符合骈句)
二:以春、雨为主题,每个骈句的最后一字需押“一东”或“二冬”中一字。
1. 造一紧句
2. 造一壮句
3. 造五长句(五、六、七、八、九言各一句)
4. 造六隔句(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各一句)
写辞赋要“摛藻掞华”、“熏香摘艳”,创作上也往往要求作者注重个人言志抒情在文章中的体现。
唐代佚名《赋谱》里说:“凡赋句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合织成,不可偏舍。”其中的“发”就是今天所说的发语词,它独立于对偶之外,以两到三字为主,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提示文意的转折或递进,可看做文章分层的一个标志。
举例:“于是”“莫不”“则见”“遂使”“夫其”“况乎”、“徒见”、“是知”、“迄今”、“所愿”、“见夫”、“遂令”、“纵教”。
发语词皆包含至少一个声调为去声的音节。
《白雨斋词话》说:“词之音律,先在分别去声。不知去声之为重,虽观词律,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词的领字中,去声的应用尤为重要。
领字用去声的技巧运用于辞赋创作的发语词中,能取得了良好的声音效果。领字“算”、“正”、“况”、“问”、“诉”、“定”在清代北京音中全是去声。去声的应用能够在句首起到强化音节的效果。
辞赋的押韵与平仄等声韵问题应以《广韵》为准,即按照中唐、五代音评判。
辞赋的主体壮、紧、长、隔四种句式则必须严格地遵守平仄规律。一般来说,辞赋的平仄主要考察出句与对句对应音步上的音节是否平仄相反。然而,当句相邻音步上音节平仄亦相反也有人用这么一条规律。
除了发语词和平仄以外,在辞赋的声音结构安排上还有:迭字、连绵词。迭字的特点在于两个紧邻的音节相同,构成一定的音乐性,与之近似的有双声迭韵连绵词。双声迭韵连绵词也很早就在中国古代韵文学中出现了。常见到双声迭韵连绵词也充分地融入了辞赋创作之中,
举例:试观其树树如浮,帆帆相属。纹作靴回,罗将带束。蜻蜓偷眼而空窥,翡翠潜身而出浴。吹来圆沫,齐化绀珠;折出方流,都疑碧玉。船真天上,扪星斗而皆青;人在镜中,染须眉而尽绿。然且照影徘徊,临涯踯躅。薄采则一匊难盈,相思则千寻欲续。蘼芜浩渺,写空江如梦之时;杨柳迷离,唱何处寻君之曲。
“树树”、“帆帆”迭字相对,“蜻蜓”、“翡翠”迭韵连绵词相对,“徘徊”迭韵对“踯躅”双声,“浩渺”、“迷离”迭韵连绵词相对;此外,“蘼芜”与“杨柳”是非双声迭韵连绵词相对,“欲续”、“之时”、“寻君”构成迭韵关系,“空窥”构成双声关系。这种对于双声迭韵连绵词的熟练运用,正可用周春所谓的“或各相对,或互相对,调高律谐,最称精细”予以赞美。
双声迭韵连绵词的对仗安排,会使得整个段落的音韵结构非常整齐。
另外,还有将律诗中的“黏”嫁接到律赋中来的作法以保持音韵结构的整齐。
律诗中的“黏”指下一韵出句的平仄关系必须与上一韵对句的平仄关系相同,看似简单的一条规则,要移植到辞赋之中却需要至少两个条件:一、只能出现在隔句对中。因为仅针对“黏”这一条规则来说,律诗的平仄关系不看句末字;但辞赋的句末字往往是音步上的音节,涉及平仄关系,只有隔句对的句末字平仄正好相反,能够为“黏”提供一个基本的条件。二、句子的音步数须前后一致。如果音步数前后不一致,那么也就无从谈起律赋中的“黏”了。如“吹来/圆沫/,齐化/绀珠/;折出/方流/,都疑/碧玉/”“船真/天上/,扪星斗/而皆青/;人在/镜中/,染须眉/而尽绿/”的音步数都是双音步,停顿皆为两次。而“珠”与“玉”,“青”与“绿”都平仄相反,使得“流”在黏“珠”,“中”在黏“青”的平仄时还能够保持与“玉”、“绿”相反的平仄关系。这又可以说是将律诗音律特点“破体”运用到辞赋中来的一个实践。
声音的前后呼应也是韵文音韵结构中的重要一环,根据清代北京音,〈春水绿波赋〉第一段中的“雪水消而烟水活,大波澜而小波沦”一韵,“水”字、“波”字前后呼应,“沦”与“澜”也在声母上前后呼应,这是一种声音技巧上的手法。
-------------------------------
本周作业
找出以下赋文的 韵字
注意:做的时候把韵字用颜色标出来,不同的韵部不同的颜色,平韵用兰色,仄韵用红色。 不对偶的散句没有韵。
林表吴岫微赋
楚江之阴,岩壑重深。参差远岫,掩映遥林。带残霞之隐隐,含暮景之沉沉。耸孤峰之万仞,擢乔木于千寻。仰之弥高,倚青冥而直上;瞻之弥远,凝黛色而旁临。窗微明而可见,云出没而无心。微雨新晴,阳乌乍晓。芊芊芳树,历历飞鸟。森罗广泽之间,半出重林之表。天高地远,混烟霭而虽微;虎踞龙盘,等衡巫而不小。形标回汉,势混全吴。众鸟所托,群仙所趋。林隔岫而相映,岫依林以相扶。幽兰所生,知其芳矣;仁者所乐,不亦悦乎?春思感于春林,远情驰于
远岫。心悠悠以遐想,色遥遥而层构。度材任土,挺翘楚而敷荣;蕴玉藏珍,分而增秀。信乾坤之覆载,承雨露之繁茂。当峻极于长空,岂蔽亏于侧陋。兰青青兮雨霏霏,望乡路兮吴山微。折芳怀远兮送将归,桂枝片玉兮生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