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节 读书笔记 盂兰盆节读书笔记

孟兰盆会起源及有关问题新探 陈洪

孟兰盆会是印度佛教原有的仪式, 远源于婆罗门教的“祖灵祭”, 近源于原始佛教以来的“腊佛”, 非汉邦所新创。

《清稗类钞 》 ( 十 ) 第 4674页 : “盂兰盆 ,梵语也 , 本作乌兰 ,谓以盆贮百味 ,供养诸佛 ,藉救众生倒悬之苦也 。昔目连之母入地狱 ,食物入口 , 即化为烈火 , 佛教作此以度其难 。世俗于七月之中元 , 延僧结盂兰盆会 , 诵经施食 , 义起于此 , 俗谓之放焰口 。

兰盆会是印度佛教原有的仪式 , 远源于婆罗门教的“祖灵祭”,

中国佛教史上,孟兰盆会是流布最为广泛和绵延最为长久的重要宗教仪式之一,它的反复演示,将佛教一系列的观念、意识 、情感灌注于广大民众的心田,并形成中华民族史上的“复活节”。在中国文学史上,盂兰盆会的长期演示则又凝聚 和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某些“集体无意识”,最终升华为目连变文、目连戏等艺术形式的文学原型。

浅析盂兰盆会在中国的民俗化 谢婉若

释教节日盂兰盆会古印度本无, 是中国汉传佛教徒据《佛说盂兰盆经》而建成的“救拔父母”度七世父母的一种法会, 在中国本土文化冲击下, 深受儒、道、俗的影响, 孟兰盆会由庄重肃穆的佛教行仪日益演变成中国的一大民间节日。 由“斋僧”到“荐亡”, 由寺院到民间, 在其民俗化进程中传载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

盂兰盆会, 本为释教之节日。 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供佛、供僧以度饿鬼及七世父母等法事活动。 佛教于东汉初传入中国后, 其教义学说不断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 民俗礼教相趋同。盂兰盆会也“入乡随俗”, 融儒、道二教, 受民俗的同化而日渐成为中国地地道道的民间节日, 其供佛及供僧的佛教意义日益淡化。 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常与中土的“中元节”、“鬼节”互称, 实与“梵国俗世原一家”

盂兰盆0是梵语 Ullambana 译音, 意为“救倒悬”。( 唐.释慧琳: 《盂兰盆经卷十三·一切经音义》)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载:大目犍连始得六通, 欲度父母, 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 见其亡母生饿鬼中, 不见饮食,皮骨连立。 目连悲哀, 即以钵盛饭, 往饷其母,母得钵饭, 即以左手障钵, 右手搏食, 食未入口, 化成火炭, 遂不得食。 目连大叫, 悲号涕泣, 驰还白佛, 具陈如此,佛告目连: 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 僧自恣时, 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 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 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行慈孝者, 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 佛欢喜日, 僧自恣日, 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 施十方自恣僧, 愿使现在父母, 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 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 生人天中, 福乐无极。(《大藏经卷十六·佛说盂兰盆经》)

盂兰盆会本为供佛及僧以藉其神威之功德,超度父母脱离三途之苦。后演变为大做法会, 放焰口, 烧法船, 普济孤魂, 甚至以“鬼节”代称, 乃因道教“中元节”的渗入。道教的中元节, 是为鬼魂赦罪乞恩的。盂兰盆会建成以后, 渐与道教的中元节结合。

由“斋僧”到“祭祖”、“荐亡”、“祀无主孤魂”。在汉地, 据《盂兰盆经》举行仪式并成为朝廷认可的定制, 始于梁武帝,此后盂兰盆会在中土民间日渐盛行, 俗化。最初是为了“斋僧”“度七世父母”,但唐代宗以后盆供对象就成了死去的亲人,遂与传统的祭祖习俗相趋同。盂兰盆会供佛及僧的意义日渐淡化。传统的祭祖活动在佛教盂兰盆斋中成为主要活动之一。不仅如此, 宋代以后举行盂兰盆会的目的不仅有“祭祖”, 还有“荐亡”,“祀孤魂野鬼”。

以报现生父母恩, 救七世父母罪,

恭敬虔诚地奉佛献僧是《盂兰盆经》宣扬的佛弟子积功德度七世父母脱离三途之苦的途径, 本是庄重严肃之举, 但因盂兰盆会日趋俗化, 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性节日, 其供僧法事活动也渐趋于娱乐性活动,放焰口的艺术性更能取悦民众, 其宗教仪式已逐渐脱离了佛教原意而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盂兰盆节”俗称“中元节”,放河灯自然是盂兰盆会不可或缺之举, 用来祭祀孤魂野鬼, 为冤死鬼引路, 普渡水中的水鬼与孤魂, 这与《盂兰盆经》所宣扬的已相去甚远。

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 目连戏内容带有宣扬儒家的教化伦理, 渗透有东土思想; 其形式亦结合多种传统民间艺术。佛经中“目连救母”故事演变成中国民间传说, 劝人行善, 广为传诵。盂兰盆会俗化现象在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可能还存在诸多形式。

盂兰盆会的俗化是中国民俗影响的结果, 各地风俗与盂兰盆会举行的日期、内容、形式有不同之处, 但一般都与中元节共同进行。盂兰盆节的佛教意义日益淡化, 成为中土化的民俗节日。其俗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是儒、道、俗的互相渗透使然。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文化冲击下的合流趋势。

中古孟兰盆节的民族化衍变 张弓

唐代宗大历元年内道场的孟兰盆会, “播花鼓舞, 迎呼道路” , 也是欢腾热烈的氛围。北宋东京每年自七夕以后, 小贩便开始巡游市井,叫卖冥物、食品。人们聚集而来, 采买供品, 焚化冥盆, 观赏杂剧演出。热闹的祝节活动, 至七月十五日达到高潮。六朝时期往往弥漫着凝重凄清氛围的孟兰盆斋, 到两宋之际, 终于转型为洋溢着乐观质素与淳朴情趣的欢悦性岁节—中元节。

中国节俗文化的美学基调, 属于内向的愉悦逸兴型。七月十五日的欢乐盛会, 无不反映中国中古时代节俗愉悦逸兴的特性。这一节俗的基调, 既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乐观、淳朴的民族性格的弥散,又是儒学为本、杂以释道的封建文化传统及与其相应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的折光。这种内向的偷悦逸兴的基调, 既有别于古天竺节俗的内向的沉郁悲苦, 也有别于古印加节俗的外向的雄张狂放。它是世界节俗百花苑中的一丛奇葩。所谓“偷悦逸兴” , 归根结底, 对栖伏在封建剥削制度重扼下的先民而言, 毕竟只能是他们“无穷劳碌的间歇, 沉重跋涉的小憩, 过量付出的些许补偿”;节祀之际的腾欢, 只不过是为疲惫的身心造设一片仅供暂栖的绿荫而已。

浅论唐宋时期佛教盂兰盆会的民俗化 梁霞

释道在敬养、孝亲、祭祖思想上的一致性,以及儒家伦理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使得中元节和盂兰盆节在唐宋时期并行不悖,尤其在崇佛亦尊道的李唐王朝,两节均受重视而并行于世。但自宋代开始到明清, 盂兰盆节在民间更加淡化了其斋僧供佛的佛教正统意义, 而演变成了普度鬼神的“鬼节”,盂兰盆节的佛教意义日益淡化,成为中土化的民俗节日。其俗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儒、道、俗的互相渗透使然。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文化冲击下的合流趋势。明清之后至今,“中元节”“鬼节”这两个名词成为这一节日通行的称呼,并且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目前,盂兰盆法会在中国还在佛教寺院举办,但民间的盂兰盆活动已荡然无存,中国人已经不知盂兰盆为何物。但盂兰盆节习俗传入日本后得以较好的保留和发展。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传入日本,现在已成为日本仅次于元旦的盛大节日。盂兰盆节在日本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现在在盂兰盆节前后,学校放暑假,公司企业也都要放假7 天到15 天。大部分日本人会利用这个时间返乡祭祖。此时,日本家家设魂龛,点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京都的“大文字烧”就是这个活动的顶峰。另一种欢送的形式是盂兰盆舞,夏夜,在太鼓声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现在已成为日本著名的观光活动。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试论中日盂兰盆节俗之异同 刘晨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甚至整个东亚地区的节日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盂兰盆节俗比较的重要性,在于它在两国的节日体系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而且与宗教、信仰等深层文化密切相关。

盂兰盆节的宗教源流 范军

盂兰盆节之所以在中土大受欢迎, 影响深远, 正是由于它与中国传统的祭

祖文化的密切融合。在中国的宗法社会中, 家族祭祀是中国家庭中十分重要的事件, 在佛教的观念流行之前, 中国的祖先崇拜和家族祭祀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宗教制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 它的弃亲绝嗣的出家制度与中国固有的强调家族繁衍和孝道思想的传统相冲突, 为此经常受到儒士们的反对。但是《盂兰盆经》中的目连却表现出了伟大的孝心, 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救赎母亲出离地狱的行为对中国民众具有十分强大的感染力, 人们很自然地接受了《盂兰盆经》的思想, 而目连也因此成为国人心目中孝子的楷模。由此, 信仰佛教和参与盂兰盆节不再与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冲突, 而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斋僧祭祖也成为了中国的孝子贤孙实践孝道的重要途径。所以《盂兰盆经》的弘传对中国民众接受佛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盂兰盆经》而形成的“鬼节”在中世纪以来的中国广泛传播的情况, 说明了佛教对孝道思想的引进已经使它逐步进入中国家族宗教的核心。这时的佛教僧人已经不再是中国家族祭祀活动的局外人, 而变成整个祭祀活动中的核心——僧伽与祖先的亡灵一起享受世人的供养与献食。

在印度和中亚, 僧伽结夏安居一般是在夏季, 但是具体时间不固定, 而中国僧伽结夏安居结束的日子定在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 是有特别用义的, 这是佛教主动适应中国固有的传统的举措。佛教中这一辞旧迎新的日子, 与中国道教于三元日忏悔罪过和七月秋收农事结束的荐新祭祖仪式在“更新”的意义上有暗通之处,所以中国佛教结夏安居固定在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特别选择这一天作为安居结束日, 是有深刻意义的, 这也就是佛教盂兰盆供与道教中元节结合形成中国鬼节———“盂兰盆节”的深层原因。所以, 在《盂兰盆经》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节日“盂兰盆节”, 实际上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礼俗文化的密切融合。

盂兰盆节在南北朝时期的民间已经兴起, 且这个时候盂兰盆节已经将佛教的观念、仪轨与中土的祖先崇拜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盂兰盆节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节日, 它就像一个三棱镜, 通过它可以显现出中国古代民众的信仰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折射出盂兰盆节所承载着的

多重丰富的文化意义。了解盂兰盆节的宗教源流, 对认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了解中国宗教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日盂兰盆节的传承及现代意义林贤明

在中国,由于《盂兰盆经》倡导的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孝道相同,所以佛教《盂兰盆经》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了中国历代帝王的推崇,在民间广为传播,南朝梁武帝时期形成盂兰盆节日,在长期的推广中,又受到中原本土追思亡灵的儒家传统思想和民间道教中元节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民间节日。盂兰盆节的兴盛,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也正是在这时,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如今,日本全国各地七月十五都有大小的“盆祭”就是歌舞大会。但现在的盂兰盆节,虽保留了供养死灵、慎终追远的原意,但形式上已几乎却尽阴森的气息,而全然是喜悦的歌舞情调了。在盂兰盆节前后的这一段时间,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7 - 15 天,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会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在这个节日里民众会相互馈赠礼品,以联络感情,也有日本人会利用这个难得长假,做国内或海外旅游。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在成为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

中日两国盂兰盆节都体现了追思亡灵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佛教的盂兰盆会、道教的中元节、儒家追祭祖先与民间的鬼月俗信之间,在精神实质上有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度为主题,蕴含着儒释道“追思亡灵”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人向来重视亲情、以死者为尊,有“追思亡灵”的传统。日本的“盂兰盆会”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中追思亡灵的传统。盂兰盆节表达了日本民族对佛陀和先祖的尊敬,和中华文化中“慎终追远”的儒家观念相同,同时也是对仍在世的父母、亲戚、长辈和曾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谢之意。如今,中日两国的盂兰盆节演变成为在外工作的人们与家人团聚的日子,增进了人与人之间联系。

盂兰盆节 读书笔记 盂兰盆节读书笔记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5051/387964752022.html

更多阅读

飘——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飘》—读书笔记《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作品。小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一直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巨著之一。但小说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的故事,更有立体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极具表

西游记读书笔记600字 《铁丝网上的小花》读书笔记600字

《铁丝网上的小花》读书笔记600字《铁丝网上的小花》是一本绘本,并且是带着许多寓意的绘本,其中的小主人公罗斯·布兰奇,是一个小女孩,她非常有特征的地方就是她头上戴着一个蝴蝶结,如果纳粹的旗帜是邪恶的,那么小女孩的蝴蝶结就象征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读书笔记600字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读书笔记600字罗兰和我——读《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有感《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是“小木屋”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如果要了解这套书,就要从这套书的作者——罗兰·英格斯·怀德讲起。罗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书笔 《名人传》读书笔记400字

《名人传》读书笔记400字余文婷有那么一些人,给他们一个支点,就可以撬起地球。他们是:研究苹果的牛顿,从梯子上摔下来的爱因斯坦,孵鸡蛋的爱迪生,光着身子在大街上疯跑的阿基米德,被炸弹炸得血淋淋的,还高兴大叫的富兰克林科……我想,你一定

苦儿流浪记读书笔记 《苦儿流浪记》读书笔记400字

《苦儿流浪记》读书笔记400字他,是命中注定的贵族,却不幸成了巴黎街头的弃儿。他,因为失去亲人的爱,却有幸得到了跟多人的爱。因为贫穷,他小小年纪就走遍法国,尝尽人间冷暖。因为信念,他克服种种困难与命运抗争,终得人见真爱。他,就是雷米

声明:《盂兰盆节 读书笔记 盂兰盆节读书笔记》为网友把心痛当拥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