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9月12日左右,儿子不知何因咳嗽不止,饮食、二便正常,舌苔厚腻。妻给他喝了姜、葱红糖水,效果不明显。第二天母亲找了些蛤蟆皮(一种草,不知道学名为何,治咳屡验),准备炒鸡蛋给儿子吃。
这就是蛤蟆皮
回忆上次我感冒服桂枝汤稍解后咳嗽不止,一服小青龙汤而愈,《金匮》治痰饮咳嗽以苓甘五味加减,先圣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正好我也有点咳嗽,就买了一付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煮后我喝了200ml,儿子喝了约七八十毫升。勉强睡下约一小时后又咳醒,无耐又给他炒了蛤蟆皮吃,第二天又喝了七八十毫升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还是时不时咳,喉咙有痰,难咳出,观舌苔已薄白,不腻,有红点。考虑是上焦有热,家里还有念慈庵枇杷川贝,给他喝,妻又买了些复方鲜竹沥,麻甘颗粒,交代他带些到幼儿园中午也喝些,晚上又吃紫苏炒鸡蛋。
这样治了几天,白天咳轻,晚上重,16日至18日这几天晚上三四点钟老是要咳醒一次,早上起来又狂咳一通。饮食、二便仍正常,精神也挺好。
再观舌苔,薄白,上面红点更多了。应该是伤燥上火了,先圣治燥咳有麦门冬汤,于是开了一付麦门冬汤(麦门冬200克,半夏40克,炙甘草20克,党参20克,大枣8枚,大米一小把),煮了一大碗,晚饭前喝了约100ml,睡觉前喝又喝了约100ml,这一夜睡得真香,一声未咳,也没起来撒尿,早上起来也没咳一声,早饭前又让他喝了约100ml,一天未咳一声,应该是全愈了。
《金匮》还没有完整的看过一遍,只是上次自己咳,翻看了“痰饮咳嗽”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两章,服小青龙汤一剂而愈,于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牢牢记住,所以一见小儿咳嗽即想以温药和之,不知伤燥也能致咳!“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通过这个案例,再次体会到经方的神效。但前提是辩证准确、用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