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佛教求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就是佛弟子请求师父将五戒授予弟子,弟子从师父那里接受了五戒,知道什么是戒,五戒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受戒,如何受戒,矗何持戒等等,从此后发愿依照戒律去落实,发愿不破戒。
比喻我们从法律工作者那里知道了刑法,并且接受了,发愿在生活中遵守刑法,不犯法,不做法律禁止的事,这就叫受法。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解答二:佛教的皈依和受五戒的区别?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你要是没有皈依的话,你自己持戒,功德很小,因为你不是佛门弟子,你只能有一点人人天福报;二、你要是皈依,但是没有受戒的话,功德很大,但是没有受戒以后的功德大,三、你要是受戒的话,持戒功德很大,但是如果你一旦犯戒的话,罪过也很大;你不受戒,只是持戒的话,要是犯戒,罪过也很小!!!!!!所以,你如果持戒的话,不如皈依佛门,皈依佛门很简单,找一个跟前的寺院,或者远一点也行,提前到寺院说好,你要皈依,然后到佛会的时候,找一个好的师父,在他那里皈依,那个师父就是你的皈依师,皈依师很重要,但是以后可以换,换皈依师要重新皈依!!!!!!!如果你还年轻,建议不要受戒,年纪到50---60以后受戒比较好!!另外,现在寺院中,经常有刚皈依的,寺院有一些“热情”的居士,就拉着去受菩萨戒,这是非常不对的,受戒是一件非常严肃的,非常重要的事,必须考虑清楚!!!!!!!!
相关解答三:佛教徒受持五戒
一、为什么要受戒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受持戒律是信仰的实践。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应该进一步发心受戒。因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好比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即使平坦如高速公路,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时有发生车祸的危险;同样的,在人生旅途上,如果不持戒,也随时会有犯过招祸的可能。所以,学佛的人必须要受戒。
戒,分为出家戒、在家戒。又可分为大乘戒、小乘戒。属于在家信众受持的戒有: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以下分别略述之。
二、五戒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1、 五戒的内容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忏悔的。如果杀死蟑螂、蚊蚁等,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
此外,浪费时间,破坏物质,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的。
戒杀生,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涅槃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是为了长养慈悲心。有人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因此吃素不算杀生。
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简单的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盗窃。根据戒律,盗取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钱币单位)以上的东西,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子笔等,乃至借用东西未还,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的。在戒律中,最难受持的戒律,就是盗戒,因为凡将无主以外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
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例如强奸、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口、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都犯了邪淫戒。至于心中恋慕某人,但未付诸行动,虽然没有触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净,烦恼妄想扰动,日子也不好过,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净。
邪淫,是社会混乱的导火线。例如乱伦、雏妓问题,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他如同性恋衍生的爱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纪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夫妻坚持不邪淫戒,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是个守礼的社会。
不妄语:妄语,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口、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语。妄语依其性质又可分为: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三种。
大妄语:指没有证果的人,说证果了,没有得到神通,说得神通了。此种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属于大妄语的行为。另外说四众的过失,尤其说出家二众的 过失,也犯了严重的根本大戒。
小妄语: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四:佛教的三皈依受五戒是指那五戒?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而且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渔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弗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受不杀生戒意味著】: 1,不杀人、伤人或参与、指使杀人、伤人;正当防卫、集体防卫等特殊情况除外,这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第一条外加不杀生、伤生,只食五净肉; 3,以上两条外加不食所有荤腥,但牛奶、不能孵成小鸡的鸡蛋等动物副产品可食。 4,第二条加纯素食。 一般受不杀生戒应受到第2至第4项。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浑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 受不偷盗戒意味著】: 1,不明抢、暗偷; 2,不获坑蒙拐骗、偷税漏税、贪污腐败、非法行业等所有不当赢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佛门对居士的不邪淫戒,大致定义为只允许婚内性行为。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受不邪淫戒意味著】: 1,已结婚者只可与婚姻对象发生性关系;除非对方犯邪淫否则不可主动提出离婚;不可故意设计使对方犯邪淫或主动提出离婚(这实质上亦应看作主动提出婚姻);己方无咎,对方提出离婚,可答应;已婚者为求佛道而离婚,不犯戒; 2,未婚者只可在真诚的以婚姻为目的的情况下,与恋爱对象发生性关系;发生性关系后如发现确实不合适,可分手;若对方提出分手,可分手;为求佛道而分手,不犯戒; 3,明了戒淫的深层意义。性生活不可过度。性行为要有所禁忌,避开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五:佛教中受了五戒的居士是否必须食素?求解
佛教中所说的五戒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依照上面所述,五戒之中根本没有食素的要求,食素是大乘菩萨戒的规定。持五戒的不杀生,是讲不得亲自杀生;不得劝他人或者教他人杀生。如果买肉食的话也要买已经屠好的肉类,这不在五戒的禁止之内。当然如果能发心食素,是最好的。食素是大乘佛教的美德,是汉传佛教的根本精神,食素是杀戒精神的进一步的具体表现。所以希望受了五戒的居士,最好能够素食,否则也没有什么关系。
相关解答六:如何求受五戒
大型寺院每年都会举办三皈五戒法会,有些举办几次,只需要带身份证到寺院登记,等举办仪式的时候,按时去参加,就可以了。
建议去之前,先在网上学一下《三皈五戒仪轨》,避免到时候不懂。
相关解答七:佛教 受五戒后可以吃三净肉么?
佛教一向是提倡素食的。佛祖在经文里已经说的很明确了。
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不想多说了。直接上原文。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节选)
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即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尚为地行罗刹。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罚度後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奈何如来灭度之後。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相关解答八: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徒第一步必须受三皈依法,即归顺、依附佛、法和增三宝。“皈”字还有反黑为白的意思,即将黑色的罪业,转为白色的净业。在家的男女教徒进入佛门后,必须求一位法师为他接皈依法。这位师父系代佛宣化,告诫弟子皈依“佛”后,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后,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后,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受三皈有一种简单的仪式,叫“方便皈依”。如果举行正式三皈仪式,须两个小时左右。所谓五戒,第一是不可杀生,第二是不可偷盗,第三是不可邪淫,第四是不可饮酒,第五是不可妄语。受五戒也有一种简单仪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须经过类似比丘的受戒仪式,一般由法师传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后,方能称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出家僧尼都应遵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不着彩色衣服和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的十种根本戒,并由此再扩充为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戒者,不但行动上不能犯戒,而且思想上也不能有犯戒的动机。传授戒法,根据《归戒正范》,要由三师《得戒、教授、羯摩)、七证(七位高僧证明),才能圆满戒法。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十二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再燃香疤。
相关解答九:我想忏悔,我是佛教受五戒居士?
“佛言善男子。见所作者。发露诸恶从生死际所作诸恶悉皆发露。至无至处。以是义故是处无畏。喻如人王所游正路。其中盗贼悉皆逃走。如是发露一切诸恶悉灭无余。,,,,,,,,,”---------《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卷第九 如来性品第四之六。
随喜师兄发露忏悔!对于凡夫来说不值一紶的事,师兄能如此在意,说明对自己要求甚高。学习了。
相关解答十:佛教受五戒与菩萨戒的区别
区别很大很大 嘿嘿
五戒 就是很基本的 但也绝不能忽视
不喝酒 不妄语 不邪淫 不杀生 不偷盗
![佛教五戒 受佛教五戒有什么要求?](http://img.aihuau.com/images/e/77376/5409060409543525178597.jpg)
菩萨戒 那就厉害多了
十个大叮 四十八个小戒
也有稍稍 轻一些的
六大戒 二十八小戒
但不关怎样 五戒这五条戒律
在菩萨戒里面 都是大戒 所以说不能忽视
但看看 时间
五戒有时在皈依法会后受 一会儿就完了
但菩萨戒 比如北京居士林 要三天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