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研究院 研究:抑郁会给人带来一种“人格伤疤”|长期抑郁怎么办?



KY作者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之前,我们收到一条粉丝留言,Ta说,自己从记事开始就不是一个容易开心的孩子。情绪总是低落,时不时会想到死亡。 年纪小一点的时候,Ta还会和人谈论“不容易开心”这件事,也会写写博客抒发一下。年头长了之后,Ta不再和别人提起这件事——“别人也会觉得我是个麻烦吧”。Ta说,始终觉得自己身上哪里出现了差错,甚至因为自己经常情绪低落,对身边的人怀有一种愧疚感。


对一些人来说,他们的抑郁情绪可以是很长期的。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是“长期的抑郁情绪”。每个长期抑郁的人,体验到抑郁情绪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些人的情绪波动会比较大,状态好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抑郁,但状态不好的时候就会非常剧烈;也有一些人,会以更高的频率感受到抑郁情绪,但激烈的程度会时有不同。


长期与抑郁为伴的人,可能符合周期性抑郁症、或者持续性抑郁障碍(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PDD)的诊断,也有可能什么诊断都不符合,只是人格特质上不太容易感到高兴。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在长时间里,反复出现的抑郁情绪,都会给人带来一些特定的影响。




长时间和抑郁感相处是什么感觉?

 

觉得空虚,感受不到任何情绪。“什么也没有,什么都感受不到。每天、一整日、什么感觉也没有”(Knightsmith,2015)。甚至时间久了后,他们会想不起自己本来对一些事物应该有怎样的反应和感觉。生活对他们而言好似梦游,他们足够清醒到可以与人交流,但同时感觉生活并不真实,就像在做梦一样毫无意义。他们活得好像自己生活的“局外人”。

 

但是这不代表长期抑郁的人不会快乐。在某些瞬间、或者一段时间里,他们会突然感觉一切又“真实”了起来,好像回到了没有抑郁的时候。可一想到短暂的快乐会消失,他们会更加低落。也有人误以为当自己抑郁时不应该感到开心,于是当他们觉得心情很好时,他们反而会愧疚,或者觉得自己的抑郁果然是假装的(Knightsmith,2015)。

 

有时,抑郁的人们为了不让身边人过分担心,会假装自己好了起来。而由于身边人也总是盼望抑郁的人情况会变好,于是让人们相信这个假象会很容易。但对抑郁的人们而言,在人前一直保持“正常”的样貌就像活在一场谎言中,感到苦涩而疲倦:“早晨出门前,检查我的钱包、我的钥匙、还有我脸上的笑容是否装扮良好。(Knightsmith,2015)”

 

抑郁会引起自杀的念头。部分长期抑郁的人与长期对自杀的渴望感相处。刚开始时,自杀的念头可能会吓到他们,但是随着时间过去他们已对此习以为常,并且学会了在每次很想自杀的时候,试图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Borchard, 2014)。

 

还有一些和抑郁相处的人逐渐感到抑郁成了自己身份的一部分。“我不是患有抑郁,我就是个抑郁的人(I didn’t just get depressed. I was a depressed person)。”他们感到抑郁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生活和行动的中心(Folk-Williams, n.d.)。



 

长期的抑郁,会给我们留下“人格伤疤”

 

抑郁会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吗?在reddit上的一个网友写道,当他翻阅过去的日记,看着还没有患上抑郁时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感到那时的自己仿佛是“彻彻底底的另一个人”(Fauxypants, 2015 )。有研究支持了这个说法,认为抑郁发作会改变一个人的人格,并且这部分改变成为了抑郁再发作的诱因,这种改变被称为“人格伤疤(personality scar)”(Rosenstr?m, 2015)。

 

伤疤理论的提出是由于人们注意到,比起从没有患过抑郁的人,曾经抑郁发作过的人在将来也更容易再次发作抑郁(Wichers, 2010),就像受过伤留着伤疤的地方,下次也会更容易受伤一样。比如,抑郁症的首次发作会缘于一些比较严重的负面事件(e.g. 失去挚爱);而在这次发作缓解后,患者会因为更温和的事件(e.g. 失去宠物)、甚至在没有社会及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复发抑郁。

 

那,这种伤疤究竟是什么呢?

 

研究发现,抑郁发作后,人们“回避伤害(harm avoidance)”的程度会增加(Rosenstr?m, 2015)。伤害回避程度较高的人会更神经质、对让人不舒服的刺激反应更激烈。并且即使在安全的、支持性的环境中,他们依然会感到害怕,这种下意识的“感到世界很危险”的感觉不受自己控制。同时,他们应对外界刺激时也会表现的更消极,更容易感到疲劳,也相对更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

 

如果你是一个高伤害回避的人,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

· 你觉得自己一定会把事情搞砸。

· 你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在一个对你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你担心自己身上会发生各种可怕的意外,而且你觉得自己面对这些意外无力抵抗,只会被深深伤害。

· 即使现在的生活好像一切都好,但是在内心深处,你觉得最糟糕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 你希望一切都井井有条。

· 他人对你表现出喜爱会让你很满足,但一旦当他们有一点冷落你的迹象(大多数时候不是故意的),你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讨厌了。

· 过度道歉。

 

研究者认为,之所以伤害回避的程度会上升,是人们患病后的适应性调整(Rosenstr?m, 2015)。当我们在抑郁的时候,生理和心理状态不佳、应对危险的能力有所下降,于是会自发采取更谨慎的态度来应对外部环境,也会对负面的刺激更加敏感,这些原本是为了更好地自保。但事实上,这种变化反而使得人们更容易抑郁。以社交为例,抑郁症患者会过分担忧社交时被拒绝带来的痛苦,一方面,痛苦给他带来的感受会更强烈;另一方面,对痛苦的担心会让心情更糟。于是,TA自发地将自己和他人隔离开。而这种自我隔离带来的孤独感反而加重了抑郁(Steger& Kashdan, 2009)。



 

一些治疗抑郁的新型疗法

 

1. 钻开头骨治疗抑郁(Deep Brain Stimulation)


对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无效的难治性抑郁患者来说,深度脑部刺激(DBS)技术或许可以帮到他们。这项技术最开始被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但之后被神经学家Helen Mayberg (2005)用于尝试治疗抑郁症。

失眠抑郁研究院 研究:抑郁会给人带来一种“人格伤疤”|长期抑郁怎么办?

 

治疗开始时,患者的头骨上会被钻开两个洞,两端电极被置入脑中。 (Gupta& Segal, 2012)。在手术的过程中,患者会全程保持清醒,一边听着自己头骨被钻开的声音,一边和医生交流他们的感受,以便医生根据他们的反馈调整,打开或者关闭触点。在治疗期间,患者的感受就会发生很积极的变化。而根据Mayberg (2005)的实验结果,在手术治疗结束以后,病人可以获得持久的缓解(sustainedremission),即抑郁症状消失且功能恢复良好。

 

DBS起效原因目前没有答案。但Mayberg (2005)假设这和降低大脑25区(Area 25)的活跃性有关。25区是情绪控制通路的枢纽,抑郁患者的25区异常活跃,而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都会降低25区的活跃度。难治性抑郁患者在其他疗法无效的情况下,只好打开头颅,直接用电极改变大脑的25区。

 

2. 熬夜用来治抑郁?(光照疗法bright light therapy)

 

经研究发现,一种“睡得少+光照”的疗法可以迅速地缓解抑郁。参与治疗的人在过程中将经历几天的部分睡眠剥夺,并在睡醒后接受强光照射。

 

比如,在Sahlem等人(2014)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治疗开始前一天整日整夜不能睡觉,之后,在治疗第一天晚上,参与者们被允许从6点睡到凌晨1点;在治疗第二天,他们的睡眠时间变为从晚上8点到凌晨3点;到了第三天晚上,则变成了从晚上10点睡到早上5点;在余下的治疗日子里,睡眠的时间便固定在从晚上10点到早上5点。每次睡醒,参与者们都会接受30分钟的强光照射。研究发现这种疗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大部分参与者身上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疗效。

 

虽然这种治疗方法背后的机制还没有彻底地弄明白,但研究者们猜测,通过改变睡眠时间和进行强光照射,改变了人体内部分神经递质与激素的分泌与吸收,从而缓解了抑郁症状(Wirz-Justice & Van den Hoofdakker, 1999)。



 

说点有用的:

长期感到抑郁,我该怎么办?

 

1. 药物治疗


有时候,药物治疗是必须的。很多人会担心吃抗抑郁药会导致成瘾,因此抗拒用药。实际上,抗抑郁药并不会让人成瘾。但每个人对于每种精神科药物的反应都可能不一样,你需要花一些时间去尝试和调整,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药物。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John Preston, PsyD, 和James Johnson, M.D. 在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made ridiculously simple 第七版中提出的一张图表。值得注意的是,本书采取的诊断依据是《精神卫生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目前使用的版本为第五版,但仍有参考价值。

 

a. 什么情况下,我需要选择药物治疗?


如果你持续的存在植物性症状(vegetativesymptoms),应该考虑寻求药物治疗,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患者在生物化学层面上出现了紊乱。和抑郁障碍有关的植物性症状有:睡眠改变、食欲改变、疲劳感、性欲减退、注意力严重无法集中、记忆显著减退、白天感觉很不好(特别刚醒来的时候)、完全无法产生愉悦感等等。

 

具体哪种情况下该采用药物治疗和/或心理治疗,可以参考下面的自查树状图(decision tree):




b. 用药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首先,虽然药物可以帮助消除或减缓植物性症状,但抗抑郁药不是快乐药。它无法让你的空虚与不快乐消失不见。

 

其次,药物的生效需要时间,一般2~4周起效。很多人没有立刻看到效果,以为药物无效而私自断药。而随意停用药物会增加复发几率。切忌在和医生讨论前就擅自停药,不然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但如果过了6-8周,你依然没有感受到抗抑郁药带来的效果,应该和医生讨论,医生可能会更换药物剂量或种类。

 

而服药开始后,个体需要的服药时间不同,通常服药6-8周会度过抑郁急性发作期,但这时不能停止继续服药,通常需要继续服药6个月,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用药剂量。如果过程中复发,则恢复用药。

 

另外,抗抑郁药可能会有副作用,比如刚开始用SSRI时,可能会感到嘴干、恶心、头痛甚至失眠。有些药物的副作用会随着时间过去而逐渐好转。如果没有好转,可以告知医生,医生能通过更换药物或改变原有药物剂量等方式降低副作用。

 

最后要说的是,抑郁症患者因为受到抑郁影响,容易对治疗感到绝望和消极。特别对周期性抑郁症患者来说,反复经历发作会让人沮丧而疲惫(Van Rhoads & Gelenberg, 2005)。但保持对治疗的期待是重要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越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在治疗中获益,那么治疗的效果也会更好(Rutherford, et al., 2010)。

 

2. 日常自助


除了向专业人士求助外,也有些日常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抑郁。

 

你可以写日记。不止记录发生的事件,而是要记录围绕这个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时常会描述自己的思想像是“被困住了(stuck)”,好像头脑结成了一块,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写日记正可以帮助我们同自己的心智(psyche)对话。在写作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察觉自己过去没有意识到的、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当个人主观的想法变成客观的文字呈现在纸上,你就可以去观察它、去改变它、甚至去摧毁它,你可能会发现面对同样的事情,你可以用一种与当时不同的方式去描述,用不一样的感受去应对(Grayson-Mathis, 2002)。

 

记住自己感受良好的时刻。即使接受了治疗,我们也会有感觉非常糟糕、甚至生不如死的时候。但是,记住自己曾经感受良好的时刻,这样我们会知道抑郁带来的痛苦不会是永恒的,而自己有能力感到快乐。

 

最后,要对抑郁有合理的期望。和抑郁为伴可能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会经历一次甚至多次反复;而即使经过治疗,我们在将来可能依然会因为一些事感到低落或痛苦。虽然治疗无法彻底消除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更好地和抑郁共存,到那时,可能你会发现抑郁也并非那么可怕。


说了这么多,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至少希望你能了解一件事:抑郁确有其事。它是一个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并不是一种臆想。如果你自己深陷抑郁情绪,要寻求治疗和帮助;如果你身边有人表现出抑郁,你可能无法理解,但至少可以尊重——抑郁的痛苦极端起来,是可以让一个人毫不犹豫地同意在自己头骨上钻洞的。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国心理援助联系方式黄页。请随手把本文转发给有需要的人。


以上,晚安。



References:

Anacker,C., Zunszain, P. A., Cattaneo, A., Carvalho, L. A., Garabedian, M. J.,Thuret, S., ... & Pariante, C. M. (2011). Antidepressants increase human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by activating th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Molecularpsychiatry, 16(7), 738-750.

Borchard, T.(2014). What suicidal depression feels like. Everyday Health.

Fauxypants,2015. Anyone else feeling like the depression has changed their personality?.Reddit.

Folk-Williams,J. (n.d.). Has depression become part of your identity? Storied Mind.

Grayson-Mathis,C.E. (2002). Writing your way out of depression. WebMD.

Knightsmith,P. (2015). This Is what depression feels like -- In thewords of sufferers. Lifehack.com

Lambert, K.,& Kinsley, C. H. (2011). Clinical neuroscience: Psychopathology and thebr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yberg, H.S., Lozano, A. M., Voon, V., McNeely, H. E., Seminowicz, D., Hamani, C., ...& Kennedy, S. H. (2005).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depression. Neuron, 45(5), 651-660.

Rutherford,B. R., Wager, T. D., & Roose, S. P. (2010). Expectancy and the treatment ofdepression: a review of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and effects on patientoutcome. Current psychiatry reviews, 6(1), 1-10.

Rosenstr?m,T., Jylh?, P., Pulkki-R?back, L., Holma, M., Raitakari, O. T., Isomets?, E.,& Keltikangas-J?rvinen, L. (2015). Long-term personality changes andpredictive adaptive responses after depressive episodes. Evolution and HumanBehavior, 36(5), 337-344.

Sahlem, G.L., Kalivas, B., Fox, J. B., Lamb, K., Roper, A., Williams, E. N., ... &Guille, C. (2014). Adjunctive triple chronotherapy (combined total sleepdeprivation, sleep phase advance, and bright light therapy) rapidly improvesmood and suicidality in suicidal depressed inpatients: an open label pilot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59, 101-107.

Steger, M.F., & Kashdan, T. B. (2009). Depression and everyday social activity,belonging,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6(2), 289.

Theobald, M.(2013). Depression, memory Loss, and concentration. Everyday Health.

Van Rhoads,R., & Gelenberg, A. J. (2005). Treating depression to remission: Targetrecovery, and give patients back their lives. Current Psychiatry, 4(9), 14.

Wichers,M., Geschwind, N., van Os, J., & Peeters, F. (2010). Scars in depression:is a conceptual shift necessary to solve the puzzle?. Psychological medicine,40(03), 359-365.

Wirz-Justice, A., & Van den Hoofdakker, R. H. (1999).Sleep deprivation in depression: what do we know, where do we go?. Biological psychiatry, 46(4), 445-45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6051/725165943236.html

更多阅读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报告:美国人寿命更短、健康更差

尽管美国在卫生保健上的花费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许多其他高收入国家相比,美国人的健康越来越差,寿命越来越短。为了对这个问题获得更好的理解,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要求美国研究理事会(NRC

女性老年人失眠的原因 老年人为什么会失眠

 老年人为什么会失眠爱华阅读配图  1、心理因素:如思虑过多、被迫退休、与社会隔离、担心睡不好等而致失眠,越紧张越容易失眠。  2、年龄因素:老年人由于主控睡眠的松果体素分泌减少,对睡眠的调节能力减弱,入睡时间延长,深睡

男性抑郁症的表现 男性抑郁会怎么“隐藏”

  男性抑郁易忽视爱华保健知识配图  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或期盼总是比较坚强与刚毅,总要扮演保护者的角色,因此,“男儿有泪不轻弹”。当他们遭遇情绪困扰或挫折时,不易寻求帮助,通常把内心痛苦隐藏的很深,使人们难以判断或察觉。女性

声明:《失眠抑郁研究院 研究:抑郁会给人带来一种“人格伤疤”|长期抑郁怎么办?》为网友與空氣碰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