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般骨科医生处理病人的三部曲是这样的:
在急诊:你这骨头断了,得手术!
手术室外:手术挺成功,骨头对的严丝合缝!
在病房:在医院输液输的差不多了,给你开点长骨头的药,回家躺着吧,过1个月来复查!
至于病人是否来复查,在家该如何进行康复锻炼,术后有没有留下后遗症,医生仿佛不是特别关心。
在骨科医生眼里,仿佛手术是最重要的,只要手术做的好、骨头接的严丝合缝就万事大吉,自己算完成任务了。很多病人也想当然的认为只要骨头愈合了,自己的肢体就会恢复到没受伤前的功能。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我们必须承认,很多中国骨科医生的手术水平和国外的医生水平相当。但病人的术后效果和国外却有很大差距。中国骨科病人术后出现后遗症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国外。这其中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骨科医生和患者都忽视了一门学科,那就是康复医学!
很多人不理解康复,不知道康复是做什么的,有的人即使知道,也把康复看的很轻。觉得康复不就是给患者抻抻胳膊拽拽腿么?仿佛是可有可无的事。其实,康复医学远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它的作用对于骨科病人而言绝对是无可替代的,甚至和手术同等重要.
我们以一个常见的腕关节骨折的患者为例。当我们通过手术,在患者的骨折部位植入钢板后,虽然能保证骨头可以位置非常好的愈合。但是患者如果不进行康复治疗,而是让其一直保持固定的姿势不动,就会出现如下的问题:
1、手腕因为长时间的固定而产生僵硬,活动受限。
2、手指因为长期得不到有效锻炼而出现手指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活动无力,不能做精细动作。
3、手部因为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长期肿胀。
4、患者因为术后长期不能恢复功能,影响生活、工作,进而产生的悲观、沮丧情绪。
这些在骨科医生眼里的小问题,放在患者那里就是大问题。患者因为一个手腕部的骨折而丧失了手腕甚至是手指的很多功能。这代价太大了。所以,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一下手术的的意义。手术到底是仅仅为了骨折愈合还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术前的功能?如果没有了功能,我们要一个僵硬的、不能活动的肢体又有多大意义?我们说,骨科手术绝对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而康复才意味着治疗的开始!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从患者整体出发,以患者功能为导向,利用声、光、电、磁、力量、速度、温度等物理方法来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一种医学模式,被认为是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驾齐驱的「第三医学」。康复师针对患者个体化设计治疗方案,其目标是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到以前的活动能力。
康复医学有哪些治疗手段?那康复医学科主要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1. 物理治疗
是指通过康复师的指导进行运动锻炼,患者力量、关节活动度、耐力、姿势、运动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整体运动能力,能有效得到提高。
适用于:外伤或手术后神经、关节、肌肉问题引起活动受限的患者,治疗中,治疗师会关注患者的肌肉、韧带、肌腱、肢体血循环状态,以及是否疼痛、是否存在异常姿势等。
2. 作业治疗
这种治疗的关注点在于患者的日常吃饭、穿衣、洗漱、大小便、上下楼梯、行走这些动作,能不能独立完成、是否需要被别人帮助、需要多少帮助。
通过指导下的精细肢体活动练习,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能够实现最大化。
3. 言语治疗
这种治疗关注的是患者语言表达、发音、进食吞咽、呼吸控制的能力。
适用于:中风后、脑外伤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言语、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
4. 认知行为治疗
该治疗是针对有逻辑思维、推理、记忆、定向力障碍的患者的训练。通过一对一的记忆技巧、思维训练,或小组形式的支持治疗,如购物、参加聚会等,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认识、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重新融入社会。
5. 职业治疗治疗前,先要进行职业功能评定,了解患者以前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负荷、职业要求,以及目前患者的身体状况、运动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对于由于残疾不能从事以前职业的患者,治疗师可提供个体化的职业训练,让患者重获新的技能和工作。
具体治疗内容有:职业咨询、时间管理训练、面试技巧、工作准备训练、工作安置、持续的就业后再支持治疗等。
6. 娱乐治疗
治疗师会把常规的娱乐活动调整为患者能够参加的形式,帮助患者快乐地学习集体活动所必须的技能,不仅能锻炼患者肢体、改善患者认知,还能起到减压、激励、改善情绪的作用。
很多患者在治疗前会说「我不能」「我不行」,但治疗后,当他们把亲手制作的食物、花草、手工项链送给朋友或分享给家人时,却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