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与知识阅读答案 境界与知识阅读答案 三个境界”知多少
说起三个境界,读书人无人不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萧瑟的秋景,西风惨烈,绿树凋零,黄叶飘落,“我”独自倚楼,望尽了天涯路。王国维将此句化用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勘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简言之,要志存高远。此第一境界。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中的词句,表现作者为爱艰辛地付出的无悔。王国维别出心裁,以此两句来比喻为求大事业、大学问,必须要经过一番艰辛努力,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以至人瘦带宽也不悔。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是引用于南宋辛弃疾《青玉案》,意思是寻觅心里的理想佳人,虽然千百度地寻寻觅觅,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蓦然的一次回首的时候。却发现佳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认为成大事、做学问,就像寻觅佳人一样,要不断地求索,执著地追寻,最终才能豁然贯通。这是第三境界,也即最高境界。
宋代禅宗将修行也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个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苍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元”,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著名小说家池莉曾说过(可能是引用青原行思的话),人生也有三个境界。人生的第一个境界:看山是山。此时少不更事,目光短浅,只看到了表面,见到什么就是什么,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很难理解山是什么。人生的第二个境界:看山不是山。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一些经验积累,遇到事情时,可以分析并剖开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源,所以他看到的山,已不是山的表面上的草木土石了,而是内在的矿藏,甚至是“风雨兴焉”之地。人生的第三个境界:看山依然是山。这时候就像佛经中说的,看破了红尘,回头再看山时,依然是山,世界本就是物质的世界,无论现象还是本质,已为一体,看形是山,看质也是山,山就是山,看穿了它,它还是山。大爱无言,大智即简。人生就是环形跑道上行走速度不同的一个人,起于此点,归于此点,不可重复。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智慧,人本不具有;年龄大了,慢慢就有了;最后是怎么来的,还怎么走,又慢慢地变没有了。真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
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界。细究发现,他们的表达形式各异,但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文人的最高境界是要“立言”的,为此他们思其文,工其句。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界:“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
这种说法使我想起了一个美国人,到中国呆了几天,回去后写了一本书;后来到中国呆了几个月,回去只写了一篇论文;再后来在中国呆了几年,回去后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这就像严羽所说的一、二境界。要达到“头头是道”的第三境界,非“及其透彻”不可。
最近又看到了做学问时,具体说是作读书笔记的三个境界:一是“提要钩玄”,二是“采花酿蜜”,三是“开山铸铜”。唐朝的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时:“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意思是,蜜蜂采花成蜜,不是采一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采集多种花蜜的。这样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写得精彩,也有新意。再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以上看来作读书笔记,先要知概要,可曰初读;后来要比较着读,将他人的观点进行综合比较,就有了自己思想的雏形;最高境界如学术研究,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可谓国人所钟爱的数字,从外形来看,三横是否代表着三才——“天、地、人”呢?我不得而知。著名儒学研究专家庞朴先生认为“三分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这种“一分为三”的智慧在中国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儒家的中庸之道正是这一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这样说来,有如此之多的“三个境界”也就不足为奇了。
境界虽有高低之分,但“境界”的初始值决不是零。我们说起某人在艺术或为人处世方面很好时,往往说“有些境界”。可见,“境界”在艺术方面不是一触即成的,也不是涉世之初就能达到的,而必须经过前期的积累,人生的磨砺,才能达到一般人所没有的造诣。虽然境界是个相对概念,但不人格的,根本就没有境界可言。境界是一座梯子,但不是梯子的下段;境界是一座山峰,而不是山脚。境界是梯子上半截的几级踏档,是山腰之上即将登顶的一段陡坡。
更多阅读
境界与知识阅读答案 营销的至高境界--识人(观体识人)
编者按: 做销售其实就是做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人为本”。做人有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做销售首先
藕与莼菜阅读答案 藕与莼菜散文欣赏阅读答案
藕与莼菜散文欣赏阅读答案叶圣陶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
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 祭孔大典阅读答案_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
祭孔大典阅读答案_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祭孔大典阅读答案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
摄影测量与遥感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阅读答案――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
思维像风儿一样自由阅读答案――记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刘先林不讲究吃,也不讲究喝,单单讲究空气流通。即使在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中,他家的窗户也处于洞开状态;办公室来了客人,刘先林让座,然后便“开窗,通风!”将已经
传统与现代 陈来阅读 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文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答案(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戏曲脸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戏曲脸谱不仅仅是供悦目的,而且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