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大类:
固定标志--指各部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凸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根据固定标志定位,如两眉之间定印堂,鼻尖定素髎,脐中定神阙,两乳头连线中点定膻中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绉纹、尖端等。根据活动标志定位,如屈肘纹头取曲池,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张口取听宫、听会,闭口取下关等。
全 身 各 部 主 要 体 表 标 志
部 位体 表 标 志说 明头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额角(发角)
完骨
枕外隆突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
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颞骨乳突
枕骨外侧最隆起的骨突面部眉间(印堂)
瞳孔、目中两眉头之间中点处
平视,瞳孔中央颈项部喉结
第7颈椎棘突喉头凸起胸部胸骨上窝
胸剑联合中点
乳头胸骨切迹上方凹陷处
胸骨体与剑突结合部
乳头中央腹部脐中(神阙)
耻骨联合上缘
髂前上棘脐窝中央
耻骨联合上缘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髂脊前部的上方突起处侧胸侧腹部腋窝顶点
第11肋端腋窝正中央最高点
第11肋骨游离端背腰骶部胸椎棘突1-12
腰椎棘突1-5
骶正中嵴、尾骨
肩胛冈根部点
肩峰角
髂后上棘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
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内连续处
髂嵴后部上方突起处上肢部腋前纹头
腋后纹头
肘横纹
肘尖
腕掌、背侧横纹腋窝皱襞的前端
腋窝皱襞的后端
尺骨鹰嘴
尺桡骨茎突远端连线上的横纹下肢部髀枢
股骨内侧髁
胫骨内侧髁
臀下横纹
犊鼻(外膝眼)
腘横纹
内踝尖
外踝尖股骨大转子
内辅骨上
内辅骨下
臀与大腿的移行部
髌韧带外侧凹陷处中央
腘窝处横纹
内踝向内侧的凸起处
外踝向外侧的凸起处
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在取穴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的方法。简便取穴法简便易行,临床应用时可与体表标志法、骨度法、指寸法结合起来。常用的简便取穴有下列几种:
取
风市,自然立正垂臂,股外侧中指端所指之处即是。
取
列缺,两手虎口自然平直相交,食指尖端所指处即是。
取
百会,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即是。
取
劳宫,半握拳,中指指尖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处即是。
采用骨度分寸折量法,不论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只要部位相同,其尺寸便相同。
骨 度 折 量 寸 表
部位示意图起 止 点折量分寸度量法说 明
头
面
部
12寸直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3寸直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后发际正中
3寸直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18寸直前额两发角(头维)之间9寸横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寸横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
腹
胁
部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脐中8寸直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寸直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
8寸横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寸直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背
腰
部
上
肢
部
下
肢
部
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则是面的划分。 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大体上都是分手足三阴三阳,在体表的皮肤也是按经络来区分(见图)。
2.主要作用
1)反应病症:体内脏腑、经络的病变,通过经络可反映到皮部,如《素问·皮部论》所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等。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则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
2)疾病传变:外部的病邪,可从皮部影响到经络、脏腑,《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
3)临床诊疗:皮部通过经络与脏腑联系,构成表里内外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临床上可以通过皮部诊察疾病,而皮肤针、刺络、敷贴等法,也都结合皮部理论运用。
十二皮部在诊断、治疗时手足相通,所谓“上下同法”。杨上善说:“阳阴之脉有手足,手则为上,足则为下。又手阳明在手为下,在头为上;足阳明在头为上,在足为下。诊色、行针皆同法也。余皆仿”。可知在诊察或治疗病症时可将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督脉合于太阳,任脉合于少阴,不另有皮部。六经辨证即以此为基础。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分别以“关、阖(害)、枢”为首,这在说明六经辨证的机理上有重要意义(详见第五章)。其名称见下表:
六 经 皮 部 名 称 表
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十 二 经 筋 分 布 部 位 简 表
经 筋四 肢躯 干头 部足太阳之筋小趾上,外踝,踵,膝臀,夹脊,肩, 缺盆项,舌本,枕骨,头,鼻,目上,鼻旁,完骨足少阳之筋无名趾上,外踝膝外侧,外辅骨,髀,伏兔尻,季胁,腋下,膺乳,缺盆耳后,额角,颠上,颔,鼻旁,外眦足阳明之筋中三趾,附上,膝外侧,胫, 膝, 外辅骨,伏免,髀髀枢,胁,脊,阴器,腹,缺盆颈,口,鼻旁,鼻上,目下,耳前足太阴之筋大趾内侧,内踝,膝内辅骨,阴股,髀阴器,腹,脐,腹里,胁,胸中,脊足厥阴之筋大趾,内踝前,胫,内辅下,阴股阴器足少阴之筋小趾下,内踝下,内辅下,阴股阴器,脊内,夹膂项,枕骨手太阳之筋小指上,腕,肘内锐骨,腋下肩胛颈,耳后完骨,耳中,耳上,颔,外眦手少阳之筋无名指,腕,肘肩颈,曲颊,舌本,耳前,外眦,角手阳明之筋次指,腕,肘外,肩肩胛,夹脊颈,颊,鼻旁,角,颌手太阴之筋手少阴之筋小指内侧,锐骨,肘内侧,腋乳里,胸中,膈,脐十二经筋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灵枢·经脉》说:“筋为刚”;《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经筋的病候主要表现在肌肉抽动方面,如局部或全身肌肉拘急、抽搐、强直,以及弛缓、瘫痪不用等。临床常见的软组织劳损、肌肉风湿痛,以及运动神经疾病所引起的肌肉痉挛或瘫痪等,都属于经筋病范畴。由于经筋还联系耳、眼及胸膈部有关器官,因而可发生耳痛耳鸣、视力不良以及喘息、胃病等内脏症候。
经脉病候治疗多循经取穴,而经筋病候的治疗主要是“以痛为输”,即在患部或压痛处取穴。但因经筋受经脉气血的濡养,受经络的调节,故除局部取穴外,还应按经络循行远道取穴。
十五络脉分出部位的穴位称络穴。十二经脉的络脉从四肢肘膝以下本经络穴分出后,均走向与其相表里的经脉;任脉络脉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络脉从长强分出后挟膂上项,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十五络脉的穴名和分布部位如下表:
十 五 络 脉 分 布 部 位 简 表
络 脉穴 名
分 布 部 位
手太阴络手厥阴络
手少阴络列缺
内关
通里腕上寸半,别(分支)走手阳明;直入掌中,散入鱼际
腕上二寸,别走手少阳;系于心包,络心系
腕上寸半,别走手太阳;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手阳明络
手少阳络
手太阳络偏历
外关
支正腕上三寸,别入手太阳;上曲颊,偏齿,入耳
腕上二寸,合手厥阴;注胸中
腕上五寸,内注手少阴;上走肘,络肩足阳明络
足少阳络
足太阳络丰隆
光明
飞扬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络头顶、喉嗌
外踝上五寸,别走足厥阴;下络足跗
外踝上七寸,别走足少阴足太阴络
足厥阴络
足少阴络公孙
蠡沟
大钟本节后一寸,别走足阳明;入络肠胃
内踝上五寸,别走足少阳;上睾,结于茎
内踝后绕根,别走足太阳;上走心包,外贯腰脊任脉络
督脉络
脾之大络鸠尾
长强
大包下鸠尾,散于腹
挟膂上顶,散头上;别走太阳,入贯膂
出渊腋三寸,布胸胁
2.主要作用
十二络脉从络穴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主要起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又有循行路线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
躯干部的三络,分布于身前、身后、身侧,沟通躯干部的经气,主要起渗灌气血的作用。
络脉与经别都是加强表里两经间的关系,所不同者是:
经别主内,从肘膝分出后进入胸腹腔,主要加强表里两经在头面躯干及脏腑之间的联系。经别没有所属穴位,也没有所主病症,但其循行路线补充了经脉所未及,从而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络脉主外,从肘膝以下分出后走向相表里的经脉,主要沟通表里两经在四肢部的联系。络脉各有一络穴,并有所主病症,当表里两经病变时可取络穴治疗。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从四肢肘膝部分出深入体腔,分布于胸、腹和头部的重要支脉,其主要作用是沟通表里两经,加强与脏腑的联系。
1.分布概况
十二经别的分布有“离、合、出、入”的关系。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进入胸腹腔称“入”,于头颈部出来称“出”,与表里经脉相会称“合”。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部别行分出,延伸散布,深入体腔,在胸、腹部与各经所络属脏腑相联系,然后浅出体表;出颈项部后,阳经经别仍合于原分出的正经经脉上行头部,阴经经别则随同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上行头部注入六阳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组成六对,称“六合”。其分布概况如下表:
十 二 经 别 分 布 部 位 简 表
经别别,入胸腹部(合)出(颈项穴)合(阳经)
一
合
足太阳
足少阴
至分校合太阳属膀胱,之肾,散心
至肾,系舌本
出于项(天柱)
足太阳二合足少阳
足厥阴入毛际(维道),入季肋间
至毛际,合少阳属胆,上肝,贯心,夹咽
与别俱行出颐颔中 (天容)足少阳三
合足阳明
足太阴至髀,入腹里(气冲)
至髀,合阳明属胃,散脾,通心,循咽
与别俱行,络咽,贯舌本出于口(人迎)足阳明四
合手太阳
手少阴入腋
入腋(极泉)走心,系小肠
属心,走喉咙出于面(天窗)手太阳五
合手少阳
手厥阴 入缺盆
下腋三寸入胸中(天池)走三焦,散胸中
属三焦,循喉咙出耳后(天牖)手少阳六
合手阳明
手太阴入柱骨入腋(中府)走大肠,属肺, 循喉咙
入走肺,散大肠 出缺盆(扶突)手阳明
2.主要作用
1)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十二经别深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相表里的脏腑,进一步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2)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十二经别浅出于颈项部后,均合于阳经,使原本只有手少阴心经和足厥阴肝经的无穴通路上达头部的各阴经均通达于头部,从而加强了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
3)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十二经别的分布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分布范围,因而扩大了经络腧穴的主治范围。例如,足太阳经穴承山、承筋等穴可以治疗痔疾,就是因为足太阳经别“别入于肛”;手阳明经的商阳、二间等穴可主治喉痹,即是因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等等。
4)加强十二经脉与心的联系:足六经中通过足三阳经别与心直接联系,因而各经病候中均出现“心”的症候,如足阳明经的“惕然而惊,心欲动”,足少阳经的“心胁痛”、“心下澹灞,足太阳经的“狂、癫疾”等。另一方面也表明“心为五脏六腑大主”有经络联系的生理基础。
奇经八脉分布和交会经脉简表
八 脉分布部位交会经脉督 脉后正中线足太阳、任任 脉前正中线足阳明、督冲 脉腹第一侧线足少阴带 脉腰侧足少阳阳 蹻下肢外侧、肩、头部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阴 蹻下肢内侧、眼足少阴阳 维下肢外侧、肩、头顶足太阳、足少阳、手太阳、手少阳、督阴 维下肢内侧、腹第三侧线、颈足少阴、足太阳、足厥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