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并不是突然的偶发事件,而是有一个逐步酿成的过程。朝鲜战争的远因是日本吞并朝鲜,近因则是美苏分割朝鲜。
历史上长期以来,朝鲜一直是中国的保护国。1894年,中国和日本因为朝鲜问题爆发甲午战争,结果中国战败,向日本割地赔款,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此后,朝鲜变成日本的保护国,改称大韩帝国。1904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战胜俄国之后,国势大增,于是乘势把韩国并入日本。1910年日韩合并,朝鲜正式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在二战结束之前的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举行雅尔塔会议,商议战后对日本的处置。日本取得的海外殖民地,主要有冲绳(琉球)、台湾和朝鲜,这三个地方的处分方式是不一样的。冲绳被美军占领,自然是由美军接管;台湾归还中国,由中华民国政府接管;朝鲜原则上独立,但在独立之前,先由美国和苏联共同接管一段时间。
后来,美苏两国签订以北纬38度线为界,两国分管朝鲜。从1945年到1947年,朝鲜由美国和苏联统治,北朝鲜在苏联的统治下,南朝鲜在美国的统治下。美苏两国分割朝鲜,成为朝鲜战争的近因。而朝鲜战争的直接原因,则是美苏两国在欧洲的“冷战”。
二战胜利后,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急速扩张,不仅军事占领了东欧,而且共产党的势力也渗透到西欧。战后,西欧各国的共产党都十分活跃,法国共产党曾一度成为法国的第一大党,意大利和西德的共产党也势力很大,大有通过和平选举夺权的可能性。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蔓延,在杜鲁门总统的主导下,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拿出巨款援助西欧国家恢复经济,缓解他们战后的贫困,以防止发生共产革命。也可以说,“马歇尔计划”是试图用金钱收买人心,收买西欧各国跟着美国走。
从后来的结果看,马歇尔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稳定了西欧各国的局势,笼络了人心,抑制了共产势力的发展。但美国的外援经费也是有限的,顾了西方,顾不上东方,为了集中经费援助西欧,就不得不削减在东方的开支。
当时的韩国在美国的统治下,那么美国也就有责任解决韩国人的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因为战后经济极度萧条,韩国人的吃、穿问题,都要依靠美国援助,这就成为美国的一大经济负担。为了集中财力搞马歇尔计划,美国就想从韩国抽身出去,让韩国独立,这样美国就可以把援助韩国的钱节省下来用于马歇尔计划了。
1947年11月,美国把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在联合国组成朝鲜临时委员会,决议由当地人民选举自己的政府,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但苏联拒绝联合国的这个决议。1948年5月,在美国占领的南朝鲜举行了选举,宣布建立大韩民国,李承晚当选总统。1948年8月,苏联占领的北朝鲜也举行了选举,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当选元首。
但是,南北朝鲜双方的政府互不承认,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只应该是一个国家,并认为自己是合法政府。
1948年开始,欧洲的冷战局势越演越烈,1948年6月出现苏联封锁柏林,导致战后第一场欧洲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愈发把力量的重点集中到欧洲,对亚洲就顾不上了。1949年毛泽东为首的中共打败蒋介石,夺取了中国大陆的政权,美国对此也是听之任之。
因为对于美国来说,如果帮助蒋介石,陷身于中国内战,那么它就顾不上欧洲那边了。美国决不能让欧洲翻船,而中国大陆翻船,则还是可以容忍的,所以美国默认了中共取得中国大陆的政权。
1949年美国和苏联的占领军,各自撤离了南北朝鲜,这样在朝鲜半岛上,就剩下北朝鲜政府和南朝鲜政府自己的军队了。在美军撤出朝鲜之后,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提出武力统一朝鲜的计划,斯大林也同意了这个计划。
当时金日成和斯大林认为,美国的重点在欧洲,这时候顾不上朝鲜。中国大陆的共产化,美国都可以默认,小小的朝鲜,美国更应该能默认了。因此,金日成和斯大林武力统一朝鲜的前提,是建立在美国不会出兵干涉的基础上。于是1950年6月,金日成发起了旨在统一朝鲜半岛的朝鲜战争。
平心而论,金日成和斯大林当时的估计是有合理性的,并没有大错,但事情却出乎他们的预料之外。美国一反过去在亚洲“不出手”的常态,居然出兵朝鲜了。由于金日成没有估计到美国会参战,所以没有做出这方面的预防措施。当美国参战时,金日成一时间乱了手脚,被打得大败。美国为什么会参战呢?这将在下面分析。
二
当时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可以分为两派:第一是以美国总统杜鲁门为首的“战争消极派”,第二是以驻日本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代表的“战争积极派”。
杜鲁门为首的消极派,主张美国的重点在欧洲,在亚洲以收缩为主。1950年1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讲话声明:“美国在亚洲的防务圈,是以菲律宾、冲绳、日本、阿留申群岛为界限。对于该防务圈以外的地方,美国不负有军事责任。”同时,艾奇逊还声明台湾不在该防务圈内,艾奇逊说:“即使中国大陆出兵攻击台湾,美国也不会介入。”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讲话中,不提朝鲜半岛在美国的亚洲防务圈之内,这也就造成金日成和斯大林判断美国不会出兵,因而发起了旨在统一朝鲜半岛的朝鲜战争。金日成和斯大林的判断并没有大错,因为杜鲁门等消极派,的确是不准备介入朝鲜战争的。
但美国的事情,并不是杜鲁门一个人说了算,还有另外一股势力,这就是以麦克阿瑟为首的战争积极派。麦克阿瑟作为军人,对打仗有一种天然的“爱好”,看到打仗的机会就不肯放弃。当北朝鲜的军队攻入南朝鲜,麦克阿瑟看到打仗的机会来了,积极四处游说,要求美国出兵介入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发起突然袭击,全线向南朝鲜进攻,朝鲜战争正式爆发。6月27日,联合国通过决议,认为北朝鲜方面是侵略者,并要求北朝鲜立即停止战争并撤军。6月28日,北朝鲜军占领汉城(首尔)。
这时,在日本的麦克阿瑟坐不住了,他亲自飞抵南朝鲜,会见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并给南朝鲜军打气。在没有得到美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麦克阿瑟就许诺说:“美国一定出兵援助。”同日,麦克阿瑟在没有得到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独断派驻扎在日本的美军飞机,对北朝鲜军进行空袭。
在美国国内,呼应麦克阿瑟的战争积极派也十分活跃,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游说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时间美国国内介入朝鲜战争的呼声强烈,作为消极派的杜鲁门总统也不能不考虑这种声音。1950年7月7日,在美国的主导下,以美军为首组成了17国联军,号称“联合国军”,准备介入朝鲜战争。此时,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全权指挥联合国军。
尽管美国组成了“联合国军”,准备介入朝鲜战争,但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对这场战争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杜鲁门希望战争的规模越小越好,战争的地区局限于38线以南的南朝鲜统治地区,杜鲁门并不希望美军进入38线以北的北朝鲜,以免扩大战争。
麦克阿瑟则希望战争的规模越大越好,战争不仅仅局限于38线以南的南朝鲜地区,要把战争扩大到整个朝鲜半岛,彻底“消灭”北朝鲜的军队。为此,麦克阿瑟制定了一个冒险性的大胆作战计划:在汉城附近的仁川实施登陆作战。
杜鲁门反对麦克阿瑟的这个大胆作战计划,他甚至派太平洋舰队司令到东京,试图说服麦克阿瑟放弃仁川登陆,但麦克阿瑟还是坚持己见,杜鲁门也只得同意了。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成功,拦腰截断了北朝鲜军,从此朝鲜战场的局势逆转。
金日成没有预料到美军会大规模地介入朝鲜战争,对美军毫无防备,一下子被美军打得大败。美军乘胜追击,北朝鲜军退回到38线以北,美军“收复”了南朝鲜的失地。此时,杜鲁门为首的战争消极派,认为战争的目的已经达到,应该见好就收,不要越过38线作战。
而麦克阿瑟为首的战争积极派,认为应该越过38线,全歼北朝鲜军。由于麦克阿瑟具有前线指挥军队的全权,杜鲁门总统只好勉强同意美军越过38线攻击北朝鲜军,但前提是不得靠近中国边界,不要刺激中国和苏联参战。
1950年10月,杜鲁门招麦克阿瑟回美国讨论朝鲜战争的问题,但麦克阿瑟却声称自己太忙,不能回华盛顿。这样杜鲁门不得不“屈尊”,于1950年10月15日在太平洋的威克岛上会见了麦克阿瑟。杜鲁门郑重地告诉麦克阿瑟,让他只能打一场“有限的战争”,绝不可刺激中国和苏联,扩大战争。当时麦克阿瑟则答应说:将在感恩节(11月23日)之前结束战争。
但此后麦克阿瑟公然不理会杜鲁门的指示,指挥美军一直向北进军。10月25日,美军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军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这样在麦克阿瑟的“刺激”下,中国终于下决心参战,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志愿军入朝后,朝鲜战局又全局一变。志愿军大举反攻,一直打到38线,把美军赶回到38线以南。在这种情况下,麦克阿瑟又进一步提出扩大战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目标进行空袭,甚至提出用核武器解决中国军队。
杜鲁门怕麦克阿瑟继续不听指挥,轻举妄动下去,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动用总统的特权,发出总统令,解除了麦克阿瑟的所有职务,使朝鲜战争向缩小和缓和的趋势发展。杜鲁门说:“美国面临的危机,不仅仅是朝鲜问题,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力量都投入到朝鲜。”
如果没有麦克阿瑟为首的战争积极派,美国很可能不会介入朝鲜战争;即使介入,也很可能只局限在38线以南,不会打到鸭绿江边,不会导致中国参战。
因此,麦克阿瑟是除了金日成以外的第二个责任者。没有金日成,朝鲜战争就不会发生;没有麦克阿瑟,朝鲜战争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
上面分析了美国出兵朝鲜的背景,下面再分析一下中国出兵朝鲜的背景情况。
三
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斯大林支持金日成打响朝鲜战争,可是当美国出兵干涉之后,斯大林又不敢与美国直接对抗,而是让中国跟美国打,挽救北朝鲜。结果中国在付出重大牺牲后,拯救了北朝鲜。
这种看法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评论斯大林,并不太公平。因为斯大林的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毛泽东只是中国的领袖,金日成只是朝鲜的领袖,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
打个比方,广东省的省长,只要考虑把广东的事情搞好就行。广东省省长不会去试图解决新疆的问题,不会去策划发展西藏经济的问题。但国家主席就不一样,他不能仅仅思考广东省的问题,而是要全盘思考整个国家的问题,既要思考广东的问题,也要思考新疆西藏的问题。也就是说,区域性的领导人只考虑自己区域内的问题,而全国的领导人就要思考全国的问题。
当时的毛泽东和金日成,都是区域性的领导人,金日成只要思考北朝鲜的问题就行了,他不会去试图解决德国的问题,也不会去思考捷克斯洛伐克的困难。但斯大林不同,他既要考虑北朝鲜的问题,又要思考德国、捷克的问题。当时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是把整个世界作为一盘棋来考虑的。在整个世界这盘棋上,北朝鲜仅仅是一颗小小的棋子。
对与金日成来说,北朝鲜是他的全部;而对于斯大林来说,北朝鲜只不过是可争可弃的一颗棋子而已。对于毛泽东来说,当时他的棋盘上也只有中国这块土地,朝鲜半岛的问题并不在毛泽东的思考范围之内,毛泽东当然不会试图解决或插手朝鲜半岛的问题。
1950年初,金日成和毛泽东都向斯大林申请援助,金日成希望斯大林援助统一朝鲜半岛,毛泽东则希望斯大林援助统一中国,也就是解放台湾。解放军在1949年10月的金门岛战役中失利后,使解放军认清了渡海作战的难度,明白了要渡海解放台湾,必须有相当数量的飞机和军舰进行掩护和支援。当时飞机军舰这些重型武器,中国自己不能解决,只要靠苏联的援助。
对于斯大林来说,不可能同时帮助金日成和毛泽东,必须有一个先后次序。是先帮助金日成统一朝鲜半岛?还是先帮助毛泽东解放台湾?这是斯大林需要思考的问题。斯大林最后的思考结果是:先帮助金日成统一朝鲜半岛。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斯大林似乎应该先帮助毛泽东解放台湾,这样历史就会大大改写了。当然斯大林当时的决断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金日成提出的朝鲜战争,主要是地面战争,不需要太多的飞机等重型武器;而毛泽东提出的解放台湾,这需要相当数量的飞机等重型武器。对于斯大林来说,因为他的飞机数量有限,他要保留相当数量的飞机在欧洲,以防欧洲出现什么意外。因此,斯大林不希望把宝贵的飞机消耗在亚洲,所以决定先援助金日成统一朝鲜半岛。
不过,斯大林对金日成的作战指挥能力还是担心的,毕竟金日成在被扶植为北朝鲜领导人之前,只不过是苏军远东部队的一个营长,没有多少作战经验,更没有指挥过大型战役。如果是毛泽东,斯大林当然不需要有这种担心。所以,斯大林在同意金日成发起朝鲜战争的时候,也希望中国方面给予金日成一定的援助。
1950年5月,金日成在斯大林的指示下,秘密访问北京,与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讨论发起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问题。毛泽东当然不是很高兴,因为他当时正在积极准备解放台湾之战,因此希望金日成把朝鲜战争推迟到解放了台湾之后。
据资料显示,当时毛泽东这样说:他曾经设想北朝鲜在中国攻占了台湾后,再发动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那时中国就可以给予朝鲜充分的支援。既然现在北朝鲜决定先打,而这又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所以他表示同意并准备给予必要的协助。
毛泽东的支援措施,一方面是把解放军中大约数万人的朝鲜人士兵转交给金日成,还让解放军中一些有实战经验的朝鲜族指挥官回朝鲜,增强北朝鲜部队的实战经验和战斗力。另一方面,毛泽东则是给金日成一些自己的作战体会和忠告:不要急于打大城市,要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主要的战略是为了歼敌,而不是为了占地。
毛泽东的这个战略忠告,是很有道理的。比如你有10万士兵,攻下一个大城市,就要派1万士兵把守,那么能够用于作战的兵力就剩下9万了;再攻下一个大城市,再派1万士兵把守,那么能够用于作战的兵力就剩下8万了;占地越多,能够作战的兵力就越少,歼敌能力就越低。
相反,如果不占领大城市,你能够用于作战的兵力始终是10万,歼敌能力强。先把敌人的有生兵力消灭掉,最后再打大城市,那就等于是水到渠成,不费多大的力气。中国的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攻打大城市都比较容易,这就是因为事先已经把敌人的有生兵力消灭掉了。
从事后的情况来看,金日成并没有听毛泽东的忠告,而是急于占地,急于攻打大城市。朝鲜战争爆发后3天,金日成就攻占了南朝鲜首都汉城,这就引起了美国的震惊和警惕,刺激美国出兵干涉。如果金日成听从毛泽东的忠告,不急于拿下汉城,而是先寻找南朝鲜的有生部队把他们歼灭掉。如果南朝鲜的首都没有陷落,美国也不会太警惕,不至于立即出兵干涉。等到把南朝鲜的有生部队基本上歼灭之后,最后一举拿下汉城,这样美国即使想干涉,也为时已晚了。
总而言之,在朝鲜战争爆发前,毛泽东没有想到过要插手朝鲜问题。有一种说法,说金日成事先没有通告中国方面,就发起了朝鲜战争,毛泽东还是通过外电才知道朝鲜战争的爆发。这种说法大概是过分了。尽管现在没有很具体的材料显示金日成对中方的通告,但根据当时的各种情况来看,金日成应该事先对中国进行过一定程度的通告,不过通告具体到什么程度,这就不得而知了。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北朝鲜军队胜利的一段时间,毛泽东也没有认真思考过朝鲜战争问题。只是在北朝鲜军队失利,金日成向中国发出求援之后,毛泽东才开始认真思考朝鲜的问题。
四
在谈到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之前,先看看现在人们的看法。目前对抗美援朝主要有两种流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中国不应该抗美援朝,理由是中国付出了十几万人的牺牲,几十亿人民币的战费,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第二种看法认为中国应该抗美援朝,理由是美军已经打到鸭绿江边了,如果中国不抗美援朝,美国下一步就要侵略中国了,所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第二种看法把“抗美援朝”和“保家卫国”联系起来,这基本上继承了当年中央对抗美援朝进行“战时宣传”的基调。其实抗美援朝的深层理由,并不是简单的“保家卫国”。
当年“保家卫国”的宣传,主要是针对老百姓的通俗化宣传。因为一般老百姓对抗美援朝的意义不理解,用“保家卫国”来强调出兵朝鲜的必要性,让老百姓树立起这场仗“不打不行”的概念。
在战争年代,战时为了鼓起人们对战争的支持和斗志,进行某种简单化、通俗化的“战时宣传”,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但战争过去之后,人们就会逐渐摒弃那种通俗化的“战时宣传”,开始认真反思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
对于朝鲜战争也是一样,50多年过去后,我们已经应该摒弃“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的战时概念,开始认真思考中国参战的深层原因。
首先,要改变“美国侵略朝鲜之后,下一步就要侵略中国”的战时宣传概念。美国当时并没有入侵或干涉中国的意图。如果美国有出兵中国干涉之意,那么它应该早在蒋介石还在大陆的时候,就出兵中国大陆,就不会对蒋介石“见死不救”。既然美国对蒋介石是“见死不救”,也就说明美国并没有武力干涉中国的意思。
当时毛泽东等人中共高层领导,对美国的意图应该是比较清楚的。毛泽东提出出兵朝鲜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担心美国会打到中国来。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决定出兵朝鲜呢?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学好友周世钊,记录了1950年代毛泽东跟他说起到抗美援朝问题时的一些谈话。2009年周世钊的儿子将周世钊的记录整理发表于《百年潮》杂志。周世钊记录的毛泽东的这些谈话,对我们理解毛泽东的决策思路,是比较重要的材料。这里摘要如下:
【1950年10月27日上午,毛泽东再次召见王季范和周世钊。毛泽东伤感地谈了任弼时逝世之事后,饶有兴趣地谈论起宗教和哲学问题。
周世钊感到很奇怪,于是问道:“主席今天为什么有这种闲情来谈宗教和哲学这些问题呢?朝鲜局势不是很紧张吗?”
毛泽东从容答道:“朝鲜局势日趋紧张,这段时间,我们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有很多天是睡不着的。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高枕而卧了。”
周世钊很不解,问:“这是为什么呢?”
毛泽东透露了这个消息:“因为我们的志愿军已经出国了。”
这是周世钊和王季范之前没有听到的消息。周世钊一方面感到兴奋,一方面更感到担心,因而提出一个问题:“有胜的把握吗?”
毛泽东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却反问王季范和周世钊:“你们对这个问题看法怎么样?”
王季范没有表示意见。周世钊稍稍考虑后陈述了他的看法:“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得到解放,这是建设新国家的大好机会。全国人民都希望和平建设,志愿军抗美援朝,是不是会影响和平建设呢?”】
这里,周世钊所提出的担心,并没有提到担心美国会入侵中国。周世钊的看法,代表了当时民众的主流看法,一般大致认为美国不会出兵中国,美国的目标只是朝鲜。因此,周世钊提出中国应该以和平建设为首要目标,含糊地质疑“抗美援朝”的决策。
对周世钊的这个看法,毛泽东是这样回答的:
【毛泽东说:“不错,我们急切需要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敌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现在美帝的侵略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
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方面向我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
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可是党内有很多人不同意。”】
上面毛泽东这段话的意思,是讲了出兵朝鲜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将在后面进行分析。这里先看毛泽东后面的话。
【周世钊听了还是十分担心,再一次提出刚才的疑问:“是不是有胜利的把握呢?”
毛泽东喝了口茶,不慌不忙地回答这个问题:“你们都知道,我是不打无把握的仗的。这次派志愿军出国,是有人不同意的,他们认为没有必胜的把握。我和中央一些同志经过周详的考虑和研究,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胜利是有把握的。”
毛泽东继续说:“我们估计,美帝的军队有一长三短。它的钢铁多,飞机大炮多,是它唯一的优势。但它在世界上的军事基地多,到处树敌,到处布防,兵源不足,是第一短;远隔重洋,是它的第二短;是为侵略而战,师出无名,士气十分低落,是它的致命伤。虽有一长,不能敌这三短。
毛泽东接着说:“我们则为抗美援朝而战,为保家卫国而战,士气高,兵源又足。我们并不希望速战速决,我们要进行持久战,一步一步消灭它的有生力量,使它每天都有伤亡。它一天不撤退,我们就打它一天,一年不撤退,就打它一年,十年不撤退,就打它十年。这样一来,它就伤亡多,受不了。到那时,它就只好心甘情愿进行和平解决。只要它愿意和平解决,我们就可结束战争。”
周世钊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它不在朝鲜战场上打、而派大军从我国海岸登陆怎么办?”
毛泽东说:“它不敢,那样做我们也不怕它。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它如果向我国进攻,就会引起苏联的参与。苏联参与,不一定要派兵东来,它可以在几天之间用兵西向,席卷欧洲,欧洲是美国必争之地,它要照顾欧洲,自然也就无力入侵我国了。”
周世钊继续发问:“假如美帝用飞机滥炸我国的重要都市呢?”
毛泽东继续分析道:“它也不敢,因为这同派兵登陆,同样是侵略。”
在毛泽东剖析了上述论点后,周世钊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我国抗美援朝,苏联却坐视不理呢?”
毛泽东笑着说道:“这个仗,我们有力量有把握打好,不必要苏联参加。我看美帝的侵略行径,一定会彻底失败,不管它怎样挣扎,终究是黔驴技穷,在中朝人民共同抗击之下,它是一定不能得逞的。”】
上面毛泽东这段话的意思,是讲了出兵朝鲜的“战术问题”,这个问题也将在后面进行分析。这里还是先看毛泽东后面的话。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周世钊和毛泽东大概在1954年见面时,又一次谈到了抗美援朝战争问题。
周世钊感叹:“1950年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真是够紧张的啊!那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得到解放,建设新国家是大好机会。人民希望和平建设自己的国家,那时您就决定抗美援朝,派志愿军到朝鲜作战。我当时怕影响我们的和平建设,但后来居然把美帝国主义打败了,这是了不起的事!”
毛泽东说:“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问题,1950年10月我就跟你谈过。我们不希望速战速决,我们要进行持久战。我们要一步一步地消灭它的有生力量,使它每天都有伤亡。它一天不撤退,我们就打它一天。它一年不撤退,我们就打它一年。它十年不撤退,我们就打它十年。这样一来,它就伤亡多,受不了。到那时,它只好心甘情愿同我们进行谈判,和平解决问题。只要它愿意和平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结束这场战争。这就是说,美帝侵略朝鲜之战,不管它怎样挣扎,它一定要彻底失败。”
毛泽东继续说:“我们那时基本上就是依靠小米加步枪的武器、依靠战士们的勇敢精神、依靠中朝人民的支持、依靠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与美帝国主义打仗。战争的结果,完全证明我们的估计是正确的。中朝人民胜利了,美帝国主义失败了,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毛泽东又说:“抗美援朝这一仗,我们不仅打出了军威,而且打出了国威。抗美援朝这一场战争我们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是经过抗美援朝这一场战争以后,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看来我们打这场战争还是值得的。”】
上面毛泽东的这段话,是在事后对抗美援朝进行的总结。
关于怎样理解毛泽东上述这些讲话,将在后面详细分析。
五
什么是“战略”?孙子兵法说得好:“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百战百胜”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选择。用今天的术语来说,这就叫“战略”,也就是这场战争“该不该打”的问题。如果是一场不该打的战争,即使是在军事上取胜了,也未必是好事。
2003年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一场典型的不该打的战争。尽管美国在战场上大获全胜,但战场上的胜利,并没有给美国带来什么利益,反而成为美国的包袱。事后美国人才醒悟过来,发动伊拉克战争是犯了巨大的战略错误。
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朝鲜战争,对于北朝鲜来说,金日成犯了战略错误,北朝鲜本不应该打这场战争;对于美国来说,也犯了战略错误,应该见好就收,不应该打过三八线,把战争扩大化。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派志愿军入朝参战吗?中国的抗美援朝战略正确吗?
1950年10月1日,正在黑海休假的斯大林,收到金日成的急电。金日成告诉斯大林,北朝鲜军队已经坚持不住了,急请斯大林派兵给予直接的军事援助。但斯大林却决定苏联不出兵北朝鲜,有人因此说:斯大林害怕与美国直接对抗。这种说法并不公正,因为在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苏联的国力尚无法与美国相比。
当时美国的国力,号称可以同时打“两个半战争”。第一个战争是欧洲战场,在欧洲与苏联开战;第二个战争是亚洲战场,在亚洲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开战;还有半个战争是对付世界其他地方的不测事件,例如中东冲突。
美国在强大国力的支撑下,在亚洲发起朝鲜战争的同时,在欧洲还可以有实力与苏联周旋;而苏联的国力就差多了,苏联不可能同时打“两个战争”,不可能同时在欧洲和亚洲与美国开战,苏联只能把力量集中在欧洲,与美国一争高低。因此,苏联对朝鲜战争的参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斯大林决定苏联不卷入朝鲜战争,而是集中力量在欧洲与美国周旋。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斯大林不卷入朝鲜战争是正确的,不该打的仗不打。不过,在苏联不参战的前提下,当北朝鲜军队被美军打得大败,金日成政权危在旦夕的时候,斯大林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任凭美军把金日成政权消灭,统一朝鲜半岛,这当然是下策;第二个选择是把希望寄予刚建国不久的新中国,期待新中国出兵朝鲜,帮助和挽救危在旦夕的金日成政权,这个显然是上策。
于是斯大林在收到金日成求援急电的当天,立即给北京拍电报:希望中国出兵援助朝鲜。不过斯大林并没有给中国下“命令”,而是让中国自己选择:中国既可以选择出兵,也可以选择不出兵。斯大林1950年10月1日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电报如下:
【我现正在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度假,对朝鲜的情况消息有点迟慢。但根据今天莫斯科传给我的消息来看,朝鲜同志们的情况,已经到了令人绝望的程度。
莫斯科早在9月16日,就对朝鲜同志发出警告:在仁川登陆的美军,其目的是把朝鲜的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与大后方隔绝起来。莫斯科警告说:应该尽快把在南方的主力部队撤退回来,在汉城的北方和东方构筑防线,至少守住三八线。可是朝鲜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的司令部,并没有执行金日成发出的部队撤退的命令,这样就给予美军分割和包围着这两个方面军的机会。现在由于朝鲜同志在汉城附近已经没有可以抵抗美军的部队,这样就不得不考虑美军打过三八线的事情。
根据目前的形势,如果你们有可能给予朝鲜军事援助的话,那么就请你们立即派兵推进到三八线,哪怕是五、六个师也好。这样的话,在你们的掩护下,朝鲜同志就可能在三八线以北组织起后备部队。当然,中国部队应由中国指挥员来统率,可以用志愿军的身份出现。
上述这件事,我没有告诉朝鲜同志,而且我也不打算告诉他们。但我相信,当他们得知这一消息时,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等待你们的回电。约瑟夫(斯大林)】
北京接到斯大林的电报后,立即开会进行商讨。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50年10月2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但会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会议决定10月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入朝作战问题。毛泽东要周恩来派飞机到西安,接彭德怀到北京参加会议。】
有人说斯大林的这份电报,是“逼”中国出兵,这是不正确的。斯大林完全是用商量的口气,中国可以出兵,也可以不出兵。正因为如此,中共高层才需要开会讨论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而且大部分人反对出兵。如果斯大林是“命令”中国出兵,那么中共政治局就没有必要讨论是否出兵的问题,而是讨论怎样出兵的问题。
斯大林在电报中,之所以特别说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北朝鲜方面,也是表示让中国方面可以自由决定。如果斯大林把这件事告诉北朝鲜,而中国又拒绝出兵的话,那么斯大林就不好向北朝鲜方面解释了。
1950年10月2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因为多数人反对,所以中共做出暂不出兵的意见。10月2日夜,毛泽东约见了苏联大使罗申,口述一封给斯大林的电报。该电报说:
【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去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的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
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和中国的公开对抗,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中共中央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
当然,我们不派兵援助,这对于正处在如此艰难境地的朝鲜同志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自己也于心不忍;但如果我们出动几个师,随后又被敌人驱赶回来,并由此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的整个和平建设计划将会被全部打乱,国内的许多人将会对我们不满(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创伤尚未医治,人民需要和平)。
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时不出兵,同时准备力量,这样做在与敌作战的时机上会比较有利。
由于暂时的失利,朝鲜应该换一种斗争方式,进行游击战。
我们将召开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都将出席。对此问题尚未做出最后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电报,我们想同您商量一下。如您同意,我们准备立刻让周恩来和林彪同志飞到您休养地,同您讨论这件事,并报告中国和朝鲜形势。】
毛泽东的上述电报,基本上是叙述了中央书记处的多数人意见,这些意见看上去似乎也都很有道理。不过这些看法并非毛泽东本人的意见,因为毛泽东本人是赞成和希望中国出兵的。为什么毛泽东反对中央多数人的意见,主张出兵朝鲜呢?这将在后面详细分析。
六
毛泽东的意见在中央成为少数,这并不少见。不过毛泽东有一套办法,就是自己的意见遭遇反对时,就召开“扩大”会议,把支持自己的人扩大进来,使自己的意见从少数变成多数,从而获得通过。
在这次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毛泽东再次成为少数。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950年10月1日,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麦克阿瑟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朝鲜人民军无条件“放下武器停止战斗”。当天,斯大林来电要求中国立即派出至少五六个师到三八线,以便让朝鲜组织起保卫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战斗。深夜,金日成紧急约见倪志亮(中国驻朝鲜大使),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请求。】
【1950年10月2日下午,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但会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会议决定10月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入朝作战问题。毛泽东要周恩来派飞机到西安,接彭德怀到北京参加会议。】
毛泽东想到把彭德怀招来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估计到彭德怀会支持出兵朝鲜的。当时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军区司令员,地位似乎不低,却还不是中央决策圈里面的人物。因为在10月4日彭德怀进北京之前,他居然还不知道斯大林10月1日发电报请中国出兵朝鲜一事。而在此之前,毛泽东已经与林彪商议过出兵朝鲜之事,并请林彪挂帅,但被林彪婉拒了。可见,毛泽东对林彪的信任是在彭德怀之上的。
据《彭德怀传》记述:【1950年10月4日,彭德怀正在西安的办公室里审阅开发和建设大西北的计划,准备赴京向中央汇报。这时,中央派来的两名干部进去请他立即乘飞机去北京开会,一刻也不能耽误,还要严格保密。彭德怀来不及向部属交代一下工作就匆匆上了飞机。他没有料到此去北京会使他到朝鲜去指挥一场恶仗。
10月4日下午4时左右,彭德怀到达中南海颐年堂会议厅。这时,他才知道开会是要讨论出兵援朝的问题。这次会上,彭德怀没有发言。晚上,彭德怀回到住处,辗转难眠,耳边老是回响着毛泽东说的那几句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10月5日上午,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约请彭德怀到中南海,毛泽东是想听听彭德怀的意见。彭德怀表示赞成出兵援朝的决策。毛泽东又问:“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
彭德怀问:“中央不是已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
毛泽东谈了林彪的情况后说:“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这个准备吧?”
彭德怀沉默片刻,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毛泽东略带感慨地讲:“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北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
当天下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是否出兵援朝问题再次进行讨论。彭德怀说了自己的看法:“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如美国占领了朝鲜半岛,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
会议最后取得一致意见:“中国人民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同时决定参战部队由彭德怀挂帅!】
《毛泽东年谱》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述,《毛泽东年谱》说:
【10月4日下午,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毛泽东首先让大家讲讲出兵的不利情况。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的人,陈述的理由主要是: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医治战争创伤;建国才一年,经济十分困难;新解放区农村土改和城市民主改革还没有进行;国民党留下的众多土匪、特务、反革命分子没有肃清,人民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差和无制空、制海权,等等。他们的意见是,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
毛泽东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毛泽东最后宣布,明天继续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10月5日上午,毛泽东让邓小平去北京饭店接彭德怀到中南海,谈中国出兵援朝问题。
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昨天你没来得及发言。我们确实存在严重困难,但是我们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彭德怀说:“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你出兵援朝的决策。”
毛泽东问:“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
彭德怀反问:“中央不是已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
毛泽东谈了林彪的情况后说:“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有这个准备吧?”
彭德怀表示:“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毛泽东说:“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
10月5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讨论中仍有两种意见。周恩来支持出兵援朝的主张。
彭德怀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毛泽东针对林彪提出的美军高度现代化,还有原子弹等观点,说:“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它的原子弹,它无非是个纸老虎。”
经过会上的充分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会议最后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会议还决定由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并决定派周恩来、林彪去苏联同斯大林会谈。】
据《彭德怀传》的记述,彭德怀是在10月4日到北京会场之后,才知道中央开会是在讨论出兵援朝的问题。这天的会上彭德怀没有发言,彭德怀之所以没有发言的原因,一来大概可能是不了解情况,二来大概可能是心里有“疙瘩”,有点不满意。因为这么重大的事情,居然事先不告诉彭德怀,显然没有把彭德怀划入最重要的决策层之内。
也因为彭德怀没有发言,毛泽东有点不放心,怕彭德怀不支持出兵朝鲜。于是毛泽东第二天让邓小平把彭德怀请到自己住处,亲自给彭德怀做思想工作。当毛泽东问彭德怀谁挂帅合适时,彭德怀说:“中央不是已决定派林彪同志去吗?”显然,彭德怀是从别人那里听得到了什么消息,中央已经决定让林彪挂帅了。但林彪婉拒的事情,彭德怀还不知道。
彭德怀听毛泽东说让他挂帅出兵朝鲜,当然很高兴。彭德怀是个爱打仗的猛将,巴不得有打仗的机会。在毛泽东向彭德怀许诺让他挂帅之后,彭德怀在当天下午的会议上积极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的主张终于得到通过,中央做出了出兵朝鲜,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
七
要理解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动机,我们先要解释一下“大国”心态,否则是难于理解的。
世界由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国家组成,而每个国家人民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只管自己的事,别国的事情一概不管;有的国家就要管别国的事情,用政治术语说,就是“干涉”或者“介入”。
打个通俗的比方,《水浒传》有一个精彩的情节:两位武林好汉鲁智深和李忠,同时看到一个卖唱女被一个恶霸欺负。李忠的为人处世心态是明哲保身,不关自己的事就不管,恶霸只要没有侵害到自己的利益,李忠就不管;鲁智深的为人处世心态是打抱不平,看到不平之事就要管,尽管恶霸并没有侵犯到鲁智深的任何利益,但鲁智深也要管。
有人欣赏李忠的“明哲保身”哲学,也有人欣赏鲁智深的“打抱不平”哲学,但不管怎么说,这两种哲学的思考标准完全是两回事。如果用李忠的“明哲保身哲学”去评判鲁智深的行为,可以称之为“多管闲事”。鲁智深打抱不平,自己没得到任何好处不说,还惹了一身官司,太不值得了。李忠的哲学用现在的外交术语说,就是“韬光养晦”、“不强出头”。
但如果用鲁智深的哲学去评判李忠的行为,那又可以称之为“不算好汉”。鲁智深看不惯那种只知道明哲保身,不敢伸张正义的人,认为这些人不算好汉。鲁智深虽然因为打抱不平吃了不少苦头,但他始终无悔,还是照样“强出头”。
当毛泽东去世后,有人批评毛泽东支援亚、非、拉的外交政策是“多管闲事”、“强出头”,所以提倡“韬光养晦”、“不强出头”。这其实就是用李忠的哲学去批评鲁智深的哲学,两者根本说不到一起去。
国家也是一样,大部分国家都持李忠的哲学,这些国家一般被称为“小国”。尽管有些国家的领土辽阔,人口众多,但由于奉行“韬光养晦”和“不强出头”,所以也不算是大国。
大国就不一样,尽管未必能算是“打抱不平”,但别的国家的事情,大国会积极去“管”,或者说“干涉”、“介入”。比如最近乌克兰的国内纷争,绝大部分国家都不管,但美国就要去管,这就是“大国”心态。
在毛泽东时代,世界上有三个“大国”:美国、苏联和中国,这三个国家都积极去管别国的事情。当时中国不仅管了朝鲜的事,又管了越南的事,还要对外援助,支援亚非拉,这就是“大国”的行为。
据《毛泽东年谱》记述,1950年10月4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中国出兵援朝的问题时,毛泽东先让大家讲讲出兵的不利情况。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疑虑的人,他们指出种种理由,总的意见是: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毛泽东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毛泽东说“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我们站在旁边看,心里也难过”的这句话,就表示出鲁智深式的打抱不平心态。在朝鲜战争问题上,毛泽东积极主张出兵朝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泽东具有“打抱不平”的鲁智深心态,他想把中国领导成为鲁智深,而不是想把中国领导成为“韬光养晦”的李忠。
八
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永远冷静,总会感情用事,总会按照自己的性格做事。领导人也是人,领导人也会按照自己的性格做事。比如彭德怀和林彪,两人同为战将,同样是司令,但两人的性格却大不相同。
彭德怀属于鲁智深型,喜欢打抱不平的哲学。对于朝鲜出兵这件事,彭德怀不仅支持毛泽东的主张,更是像鲁智深那样,为了打抱不平,连自己个人的得失都不顾了。彭德怀在政治局会议上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为了援朝,就是把自己“打烂了”,也在所不惜,这种话只有彭德怀这样的人才能说出来。
林彪则是属于李忠型,遵从明哲保身的哲学。对于朝鲜出兵这件事,林彪主张不管别人的事,所以林彪也就反对出兵朝鲜。
朝鲜战争后来的事情,更能反映出彭德怀和林彪两人性格的不同。彭德怀当国防部长的时候,他的职责是主管军队,工业、农业等部门并不属于彭德怀管。可是彭德怀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看到不顺眼的事情,他就要管,就要说,甚至还要骂。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的《万言书》,其中一字不谈他主管的军队问题,全盘都是谈的工业和农业的问题。后来彭德怀夫人浦安修埋怨他说;“你是负责管军队的,为什么要去管农业问题?”
林彪接替彭德怀当国防部长,主管军队以后,就只管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军队的事情,从不过问工业、农业等问题,毫不越权。有人以为这是林彪接受彭德怀的教训,学乖了,其实不然,林彪本人的性格就是这样。
后来林彪成为副统帅之后,也还是照样不管军队之外的事情,对周恩来主管的政务工作从不过问,更不插手,所以林彪与周恩来之间不会发生工作上的矛盾冲突,两人的关系相处得较好。相反,彭德怀主管军队的时候,因为经常插手周恩来政务部门的事情,所以彭德怀与周恩来的关系,就不是特别融洽。
毛泽东虽然也具有鲁智深式的性格,但毛泽东又跟彭德怀式的“大老粗”不同,而是同时具有细致的思考计谋。据毛泽东本人在1966年的《滴水洞家信》中,自我评价道:“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毛泽东这里所谓的“虎气”,应该就是鲁智深那样的“好汉哲学”;毛泽东这里所谓的“猴气”,应该就是诸葛亮那样的“深谋远虑”。
对于出兵朝鲜这件事,毛泽东不仅有出于“好汉哲学”打抱不平的“虎气”,也有出于“深谋远虑”的“猴气”。在朝鲜战争问题上,关于毛泽东的“虎气”部分,前面已经说过不少了,下面谈谈毛泽东的“猴气”部分。
新中国该不该出兵朝鲜的问题,其核心问题就是解放军能不能打败美军。如果解放军能打败美军,当然就应该出兵朝鲜;相反如果解放军打不过美军,当然就不应该出兵朝鲜。否则解放军在朝鲜打个大败仗,不仅援助不了朝鲜,反而自取其辱。
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张中国应该出兵朝鲜,其关键的核心就是毛泽东判断,解放军能打败美军。然而,在此之前,解放军从来没有跟美军交过手,因此毛泽东只能从各种情况判断估计,解放军与美军交手将会是什么结果。
孙子兵法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的今译如下:【事先预知胜利的要因有五点: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战,什么情况下不可战,就能取胜;知道兵多兵少的不同用法,就能取胜;全军上下齐心一致,就能取胜;以有准备的军队袭击没有准备的军队,就能取胜;主将有才干,而且君主又不干预,就能取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之道。可以这么说:了解敌方也了解己方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了解己方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己方的,每战必败。】
毛泽东事先能预知中方的胜利,就是按照孙子兵法的思考方式。下面就分析一下毛泽东是根据什么预知中方能取胜的。
九
《毛泽东年谱》中记述的毛泽东起草的一份未发出的电报,显示出毛泽东在出兵朝鲜前是怎样预测这场战争的。毛泽东起草的这封电报,本来是准备发给斯大林,但由于遭到不少人的反对,所以没有发出。
毛泽东起草的电报摘要如下:【1950年10月2日,关于派志愿军入朝参战问题,致电斯大林。电报说:
“(一)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二)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第一,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
第二,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
(三)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只要我军能在朝境内歼灭美国军队,主要地是歼灭其第八军(美国的一个有战斗力的老军),则第二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宣战)的严重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时的形势就变为于革命阵线和中国都是有利的了。
这就是说,朝鲜问题既以战胜美军的结果而在事实上结束了(在形式上可能还未结束,美国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承认朝鲜的胜利),那么,即使美国已和中国公开作战,这个战争也就可能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了。
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他们很怕战争)。”】
从这封电报来看,毛泽东对中国参战的结果作出了两个“坏预计”:
预计之一:美国有可能向中国宣战。毛泽东说:“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
预计之二:美国虽然不敢派陆军在中国登陆,但有可能派空军轰炸中国的大城市,派海军炮轰中国的沿海城市。毛泽东说:“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
为了阻止这两个“坏预计”的之出现,毛泽东认为只要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打仗打好了,就有可能阻止出现上述的“坏预计”。毛泽东说:“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只要我军能在朝境内歼灭美国军队,那时的形势就变为于革命阵线和中国都是有利的了。那么,即使美国已和中国公开作战,这个战争也就可能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了。”
毛泽东预测,只要中国军队在朝鲜打了漂亮仗,即使是美国对中国宣战,这个战争的规模就不会很大,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所以,毛泽东说:“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
那么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能战胜美军吗?这个问题毛泽东在该电报中并没有提到,不过在毛泽东与老同学周世钊的谈话记录中,提到了这个问题。这里摘录一段《毛泽东与周世钊谈话记录》如下:
【1950年10月27日上午,毛泽东再次召见王季范和周世钊,谈到出兵朝鲜问题。
周世钊听了还是十分担心,再一次提出刚才的疑问:“是不是有胜利的把握呢?”
毛泽东喝了口茶,不慌不忙地回答这个问题:“你们都知道,我是不打无把握的仗的。这次派志愿军出国,是有人不同意的,他们认为没有必胜的把握。我和中央一些同志经过周详的考虑和研究,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胜利是有把握的。”
毛泽东说:“我们估计,美帝的军队有一长三短。它的钢铁多,飞机大炮多,是它唯一的优势。但它在世界上的军事基地多,到处树敌,到处布防,兵源不足,是第一短;远隔重洋,是它的第二短;是为侵略而战,师出无名,士气十分低落,是它的致命伤。虽有一长,不能敌这三短。我们则为抗美援朝而战,为保家卫国而战,士气高,兵源又足。”
毛泽东说:“我们并不希望速战速决,我们要进行持久战,一步一步消灭它的有生力量,使它每天都有伤亡。它一天不撤退,我们就打它一天,一年不撤退,就打它一年,十年不撤退,就打它十年。这样一来,它就伤亡多,受不了。到那时,它就只好心甘情愿进行和平解决。只要它愿意和平解决,我们就可结束战争。”
周世钊又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它不在朝鲜战场上打、而派大军从我国海岸登陆怎么办?”
毛泽东说:“它不敢,那样做我们也不怕它。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它如果向我国进攻,就会引起苏联的参与。苏联参与,不一定要派兵东来,它可以在几天之间用兵西向,席卷欧洲。欧洲是美国必争之地,它要照顾欧洲,自然也就无力入侵我国了。”
周世钊继续发问:“假如美帝用飞机滥炸我国的重要都市呢?”
毛泽东继续分析道:“它也不敢,因为这同派兵登陆,同样是侵略。”
在毛泽东剖析了上述论点后,周世钊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我国抗美援朝,苏联却坐视不理呢?”
毛泽东笑着说道:“这个仗,我们有力量有把握打好,不必要苏联参加。我看美帝的侵略行径,一定会彻底失败,不管它怎样挣扎,终究是黔驴技穷,在中朝人民共同抗击之下,它是一定不能得逞的。”】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毛泽东在战前,认真分析了美军,也分析了我方的军队。毛泽东分析认为美军的特点是“一长三短”,长处只是一个“武器装备好”,而短处则有三个:第一个短处是美国在世界各地都有基地,到处驻军,这样一来,美国可以集中到朝鲜打仗的兵力就有限了;相反中国没有外部包袱,可以把兵力全部集中到朝鲜,在人数上中方胜过美方。
第二个短处是美国离朝鲜很远,补给线长,武器粮食都要从美国运来,后勤供应难度较大。而中国与朝鲜接壤,补给线短,后勤供应比较容易解决。打仗的时候,后勤是否得到及时供应,是胜败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粮食弹药的供应不及时,军队不得不停下来等待粮食弹药,这样就会失去战机。
第三个短处是美军士兵不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战,当然打仗的士气就不会太高;中国士兵是为了保卫自己国家而战,所以士气高。打仗时军队的士气是非常重要的,士兵的士气高昂,敢打敢拼不怕死,可以大大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弥补武器装备的劣势。
毛泽东对周世钊说:“你们都知道,我是不打无把握的仗的。这次派志愿军出国,是有人不同意的,他们认为没有必胜的把握。”
毛泽东提出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胜的把握,怕美国,主要是怕美国的武器好。毛泽东也承认美国的武器好,但毛泽东辩证地认为,尽管美国的武器装备比中国强好,但美国不如中国之处也有三点:军队的人数不如中国多,士兵的士气不如中国高,后勤补给不如中国方便。
毛泽东总结说“(美国)虽有一长,不能敌这三短”,也就是说,总计美国和中国的长短因素,综合起来还是中国的优势大,所以毛泽东预测中国军队将能在朝鲜战场上战胜美国。因此,毛泽东对周世钊说:“我和中央一些同志经过周详的考虑和研究,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胜利是有把握的。”
毛泽东这里提到的“持久战”,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国力不如美国,打速决战肯定不如美国,可是只要有决心打持久战,美国终究拖不起这种没完没了的消耗战。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取胜,靠的就是持久战。
所以毛泽东说:“我们并不希望速战速决,我们要进行持久战,使它每天都有伤亡。十年不撤退,就打它十年。这样一来,它就伤亡多,受不了。到那时,它就只好心甘情愿进行和平解决。只要它愿意和平解决,我们就可结束战争。”
后来的战争结果,正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美国伤亡越来越多,承受不了了,只好与中国停战。不仅朝鲜战争如此,后来美国从越南战场撤军,也是因为伤亡太多,承受不了;最近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同样是因为经受不起没完没了的持久战。
当周世钊提出“美国直接派大军从我国海岸登陆怎么办”时,毛泽东认为美国不敢。因为如果美国把大军投入中国战场的话,欧洲必然空虚。这时候苏联只要出兵欧洲,美国就顾不过来了。所以毛泽东判断说:“欧洲是美国必争之地,它要照顾欧洲,自然也就无力入侵我国了。”
关于周世钊的问题“为什么只有我国抗美援朝,苏联却坐视不理呢?”毛泽东并没有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前面已经提到过,美苏的争夺焦点在欧洲,苏联把主要力量放在欧洲,对美国的威慑力更大。
毛泽东与周世钊谈话,基本谈到了他为什么能预测中国取胜的要因,这就是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的核心所在。而中央那些反对出兵朝鲜的人,只是看到了美国的武器装备强大的长处,却没有看到美国的短处。因此在朝鲜战争问题上,毛泽东再次显示出他高瞻远瞩的领导能力,而朝鲜战争的胜利,又使毛泽东的威信达到了他一生中的顶峰。
十
毛泽东关于出兵朝鲜的理由,既有事先可以说出口的理由,也有事先无法说出口的理由。这里再摘录一段《毛泽东与周世钊谈话记录》: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周世钊和毛泽东大概在1954年见面时,又一次谈到了抗美援朝战争问题。
周世钊感叹说:“1950年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真是够紧张的啊!那时您就决定抗美援朝,派志愿军到朝鲜作战。我当时怕影响我们的和平建设,但后来居然把美帝国主义打败了,这是了不起的事!”
毛泽东说:“我们那时基本上就是依靠小米加步枪的武器,依靠战士们的勇敢精神,依靠中朝人民的支持,依靠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与美帝国主义打仗。战争的结果,完全证明我们的估计是正确的。中朝人民胜利了,美帝国主义失败了,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毛泽东说:“抗美援朝这一仗,我们不仅打出了军威,而且打出了国威。抗美援朝这一场战争我们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是经过抗美援朝这一场战争以后,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看来我们打这场战争还是值得的。”】
毛泽东在战后说“我们打出了国威,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这就是一个事先无法说出口的理由。毛泽东在战前不可能说:“志愿军出兵朝鲜是为了打出国威,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因为在战争的胜负还不知道的情况下,怎么能说“打出国威”这样的大话,怎么能说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尽管毛泽东在战前没有说出这些理由,但在毛泽东的心里,其实他对志愿军出兵朝鲜最大的期待,最主要的理由,应该就是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什么是“国际地位”? 17世纪以来,欧洲人习惯上把国家分为“一等国”、“二等国”、“三等国”、“四等国”。在19世纪后半叶,世界上被称为“一等国”的有5个:大英帝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当时美国作为新兴国,只被认为是“二等国”,其他二等国还有: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被认为是三等国,而日本只被认为是四等国。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再下降,而日本一再上升。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之后,一跃成为世界上的一等国,挤入了“列强”的行列。
二次大战之后,随着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把国家分“等级”的思维不再盛行。按照《联合国宪章》,不论国家大小,地位一律平等。但这只是理论上或书本上的概念,在现实中,谁都知道,大国和小国是不可能平等的,事实上也是不平等的。
1945年之后,由于中国是战胜国,一时间被称为“四大国”,但那主要是中国自己的“自称”,在世界上被没有得到公认。因为中国在抗战中的表现并不出色,直到日本投降,中国也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收回失地,没有人真正认为中国是军事强国。
这次出兵朝鲜的机会,对于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树立国威,建立国际地位的好机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主要是要靠战争来确定的,而不是靠GDP等经济规模来决定的。比如当年的大清帝国,GDP的规模比英国也差不到哪里去,但国际地位就差太多了。
还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去争什么“国际地位”,国家得实惠,老百姓生活好就行。这种看法,又反映出典型的价值观的不同。
打个比方,一群人去饭店吃饭,吃完饭后有人抢着去付账,有人则缩在后面占便宜。按照缩在后面占便宜的人的价值观,抢着付账的人是在干傻事,占便宜得实惠是最重要的。不过在旁人的心中,肯定是吃亏付账的人,比较得到别人的尊重,比较有威信;而占便宜得实惠的人,就比较少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被别人小看。因此,抢着付账的人的钱也没有白花,他是花钱买来了“尊严”和“威信”。
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但至于花钱买“尊严”和“威信”是不是值得,这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观问题。前面提到毛泽东说:“抗美援朝这一场战争我们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是经过抗美援朝这一场战争以后,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看来我们打这场战争还是值得的。”
这也就是说,毛泽东的价值观,认为一个国家花代价去换取“尊严”和“威信”,是值得的。用不太恰当的比方,毛泽东就是那个抢着付账的人,他要为中国谋“威信”,为中国人民谋“尊严”。
一般来说,为国家谋利益比较容易,而为国家谋尊严,树立起国家的威信,就不那么容易。特别是要花代价谋尊严,花代价树威信的时候,很多人就不那么理解了。这就好比是占便宜得实惠的人,无法理解抢着付账的人的心态。对于抢着付账的人的价值观来说,一个人的尊严才是最重要的,损失实利去换取尊严,是值得的。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虽然十分贫穷,比巴西、墨西哥等国家要穷得多。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威信和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巴西等国。中国能树立起这样的威信,朝鲜战争的胜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一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阵亡18万多人,直接战费62亿人民币,折合26亿美元。有人因此说:中国参战朝鲜战争,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只是保住了一个金家王朝,不值得。
不过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问一下:美国也参战了朝鲜战争,美国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美军阵亡5万多人,直接战费200亿美元。虽说美军死亡人数少于中国,但战费大大多于中国。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消耗弹药330万吨,志愿军只消耗弹药25万吨,可见美国是用昂贵的武器装备来弥补人员的损失。因此计算“人与物”的综合损失,双方是差不多的。
另外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人民币,折合13亿美元。不少人因此批评苏联和斯大林没有无偿援助中国,不符合“无私援助”的共产主义精神。不过这种看法是站在中国的立场来看问题,如果站在苏联的立场上,这个问题又有所不同。
最初斯大林是答应无偿援助中国的,事实上苏联也无偿援助了中国20个师的军事装备,但毛泽东对苏联这种的“无偿援助”并不放心。这是因为,朝鲜战争对苏联和中国的意义,是非常不一样的。在毛泽东的棋盘上,朝鲜战争是只能赢、不能输的一步棋,必须全力以赴;而在斯大林的棋盘上,朝鲜战争是可输、可赢的一步棋,苏联输得起,中国输不起。
在这样的前提下,斯大林就不会把全部武器“家当”拿出来,交给中国去打朝鲜战争,斯大林也舍不得把那么多武器装备消耗在朝鲜战场上,他要为欧洲战场做准备。因此,斯大林答应无偿援助中国一部分军事装备,但这批武器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
毛泽东也看出斯大林的想法,为了让斯大林多拿出一些武器来,中国主动提出自己出钱向苏联“购买”武器。由于中国当时拿不出现款,于是就向苏联借款买武器,战后再还。这样一来,斯大林觉得不是无偿给中国武器,而是卖武器有钱赚,所以就比较大方地“卖给”中国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
中国出钱向苏联买武器,可以说是明智之举。因为中国不出钱的话,苏联是可以无偿给中国一部分武器的,但不可能无偿给中国那么多的武器。中国买到的那些苏式武器装备,虽说赶不上美军的水平,但比解放军以前的装备好得多,这对于战胜美军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中国出这些钱买武器,是值得的。
如果说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家卫国”,那么美军出兵朝鲜是为了什么呢?按照中国的说法,美国是出于谋求“霸权”,但按照美国自己的说法,它出兵朝鲜也是为了“保家卫国”。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旨在推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美国出兵朝鲜,遏制社会主义的蔓延,也就是保卫美国。后来美国出兵越南和出兵伊拉克的时候,也都是这样宣传的。
尽管美国的政客们的这种宣传,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大部分美国人对此有疑问:难道南朝鲜丢了,美国就保不住了吗?显然,南朝鲜不属于美国的核心利益,对于美国来说,朝鲜战争也是一个可输可赢的棋子,它并不会使出全力来保卫南朝鲜。
这样就造成了,美国出兵朝鲜带有很大的机会主义性质。如果用较小的损失就可以取胜,美国当然愿意打这场战争;可是如果损失很大,还不能取得胜利,美国就会选择“停战”。毛泽东早就看出美国出兵朝鲜的机会主义性质,所以提出要跟美国打持久战,让美国付出巨大的损失,那时美国的政客们就不再提什么“保家卫国”了。
后来越南战争刚开始时,美国的政客们也是鼓吹出兵越南是为了“保家卫国”。可是当美军在越南遭到巨大损失,陷入战争的泥潭时,政客们就“忘了”这场战争“保家卫国”的初衷,不再提“保家卫国”,而是转而鼓吹“撤军”才符合美国的利益。
如果按照美国出兵越南是为了“保家卫国”的理论,那么美国从越南撤军,岂不就是不要“保家卫国”了吗?这种理论上的自相矛盾,美国人也见惯了,不再奇怪。
由此可见,美国所谓的“保家卫国”理论,只不过是一种宣传而已,并不是美国政客的真实想法。那么美国政客们真正要谋求的是什么呢?
十二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政府代表着大资本家集团的利益。前面说过,美国的政客选举,需要大量的选举经费,这些钱通常都是由大资本家“捐赠”的。政客们拿了大资本家的钱,就要替大资本家说话,就要为他们谋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美国最大的产业是军火产业,美国每年支出巨额的国防开支,这些国防费用的订单,最后都落到军火商们的手中,他们才是真正的得益者。因此军火商最喜欢战争,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他们希望每天都打仗,这样他们就可以每天赚大钱了。
美国出兵朝鲜,牺牲5万多士兵,支出200亿美元战费,这些钱都落到军火商们的手中。他们因为这场战争而发大财,他们从朝鲜战争中获得极大的私利。这样一来,就明白美国为什么要出兵朝鲜了。
美国的政客们,受到背后支持或操纵他们的军火商集团的怂恿,积极鼓吹战争的必要性,积极鼓吹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让选民们真的以为不打仗美国就保不住了,于是美国就出兵了。
等到美国战死几万人,支出几百亿战费,军火商们从中大赚了一笔之后,他们又开始鼓吹停战了。军火商们一方面喜欢战争,另一方面又害怕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把美国本土也卷进去,这样他们的军火工厂就要遭殃了。
因此,军火商最喜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这样的局部战争。美国先参战,使他们拿到几百亿美元的军火订单,大赚一笔之后,又赶紧停战,不让战争扩大化。
在分析了军火商们的利益之后,就不难理解接受军火商支持的美国政客们的行为。他们所谓“保家卫国”的背后的真意,不过是为军火商们赚大钱的幌子而已。
美国参战朝鲜,有人因此牺牲,也有人因此发大财。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军火商们的私人利益并不一致。对于军火商来说,他们并不在意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打赢或者打输,因为不管输赢,军火商们都因此而大赚了一笔,这就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不一致的典型。
苏联和中国与美国的体制不同。苏联虽说卖给中国大量军火,但斯大林本人或斯大林家族并没有因此得到什么私利;同样中国出兵朝鲜,毛泽东或毛泽东家族也没有因此得到什么私利。所以说,苏联和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如果打输,并不会有人因此而发大财。
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明白,中国宣传的“保家卫国”,与美国宣传的“保家卫国”,在表面上看上去似乎一样,但在本质上却是不一样的。
十三
朝鲜战争的参战者,美方虽说号称“联合国军”,有22国参加,其中美军人数约30万人,韩国军人数约10万人,其他国家只不过派出几千人规模的象征性部队,所以美方参战的主要是美军和韩国军队,合计约40万人。中方号称“志愿军”,入朝军队人数约80万,北朝鲜军队约30万,合计约110万。
在战争中的表现,中方以人海战术为优势,美方以先进武器为优势,最后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停战,回到战争以前的状态,所以战争的结果是双方基本打成平手。但如果考虑到中国志愿军是从中朝边境打到三八线,所以中方还算是胜者。
对于参战的北朝鲜和南朝鲜军队,双方都没有值得称道的表现,可以说战斗力不强。因此朝鲜战争主要是中国和美国两国打的。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志愿军的军纪相当好,基本上没有发生屠杀平民、强奸妇女等暴行。即使是美国等敌方,也没有关于中国志愿军有战争暴行的报道。
美军则有“老斤里事件”等屠杀平民的报道,不过美军的军纪也还是算不错的。相比之下,韩国军队的军纪最差,有些像国民党军队,以“讨伐共匪”的名义,大量屠杀有共产党嫌疑的“通匪分子”,据称有数十万朝鲜平民被屠杀。
1964年越南战争爆发后,韩国派出5万士兵到越南参战,这是美方除了美军之外(美军投入越南战场的人数约18万),参战人数最多的国家。在越南战争上,韩国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军纪却很差,丑闻不少,包括屠杀平民,强奸妇女等。
韩国出兵越南,帮助美国打仗,也从美国得到各种经济上的好处。首先是美国给韩国经济援助40亿美元,其中美国自己出20亿美元,日本、西德等国分担20亿美元。这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成为韩国经济起飞的原点,三星、现代、大宇等大公司由此诞生。从1965年到1975年的越南战争期间,韩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被称为“汉江奇迹”,这也是靠战争发财的典型。
其次,在越战期间,美国每年还给韩国数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另外,美国还给在越南参战的韩国士兵发军饷,虽然军饷只是美军士兵的一半,但也比当时一般韩国人的收入高得多。韩国士兵在越南打仗不多,赚钱倒不少,可谓一个美差。
在朝鲜战争后,北朝鲜和韩国相不承认,并随着美苏冷战,北朝鲜作为苏联阵营,韩国作为美国阵营,双方的关系尖锐对立。中国不承认韩国,而台湾则与韩国建交。在美国与中国建交后,韩国就成为台湾最为重要的外交国家。1980年代以后,中国与北朝鲜关系疏远,与韩国则逐步接近。1992年,中国与韩国正式建交,同时台湾与韩国断交。
中韩建交时,两国都挨骂了。韩国被台湾骂“背信弃义”,中国则被北朝鲜骂“背信弃义”。虽然北朝鲜没有与中国断交,但两国的关系急剧冷却。
从历史上来看,尽管中国和北朝鲜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又是邻国,但从抗美援朝之后,中朝两国的关系就一直不很融洽。下面就分析一下中国与北朝鲜关系不融洽的背景和原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