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场阅兵中国唱喀秋莎 中国与喀秋莎的情缘 | 精选



作曲家马特维·勃朗特尔


同名火箭炮威力巨大

而在战争中,喀秋莎除了是这首浪漫歌曲外,同时也是一种大杀器的名号。


1941年7月14日,德军刚刚攻占了苏联战略重镇奥尔沙,正在利用奥尔沙火车站进行物资运输,下午2点30分,一阵突如其来的巨大呼啸声,紧接着是从未见过的密集炮火,只用了短短10秒钟就把火车站附近的一切都炸成碎片,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在战争中的第一次亮相。


之所以会把这种威力巨大的16管132毫米火箭炮叫作喀秋莎,是因为当时苏军对这种新式武器高度保密,根本就没起名称或代号,只是生产厂家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在炮管上印了一个字母“K”,作为共产国际兵工厂的标记,于是苏军士兵就根据这个字母“K”,就给火箭炮用了最常见的女生名字“喀秋莎”,这个名字就和那首爱情歌曲一样,迅速在苏军里传播开来。


喀秋莎火箭炮射程近,精度低,但是优点却更加鲜明,那就是多管火箭炮的最大特点,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射极其密集的炮弹,形成令人生畏的钢铁暴雨,用大面积的火力覆盖对目标进行有效杀伤,最适合打击集群目标。1门十六管喀秋莎一次齐射只需要8秒钟,就可以发射680千克的炮弹,杀伤范围几乎可以覆盖大半个足球场,威力可想而知。而且发射时火箭弹呼啸而出的巨大轰鸣更是摄人心魄,极具威慑力。当时德军就把喀秋莎火箭炮叫作“斯大林管风琴”。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时,喀秋莎还没有完成测试定型,但苏联立即决定全力开始生产。6月28日,第一个独立喀秋莎火箭炮连成立,装备2门喀秋莎。而此时整个苏联才总共只有7门。


奥尔沙之战后,德军也迅速注意到苏军装备的这种新式火箭炮,开始全力寻找这个火箭炮连。10月初,在莫斯科战役中,独立火箭炮连与德军渗透突进的先头部队遭遇,炮手迅速架炮,其他人员则拼死抵抗,为发射火箭炮争取时间。在打光所有火箭弹后为了不让这个秘密武器落入德军之手,炮手们又将火箭炮彻底炸毁。但这时火箭炮连已经被包围,随后战斗中全连从连长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大尉以下几乎全部牺牲。苏军的第一个火箭炮单位就以这样悲壮的结局落幕。但是,很快喀秋莎火箭炮就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在整个战争中,苏联总共生产了1.1万门各型火箭炮,其中M-13型就有6800门,总共成立了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到1945年5月柏林战役时,苏军一次就投入了2000门喀秋莎,给德军以沉重打击。


在1945年6月24日的胜利阅兵上,当喀秋莎火箭炮车队驶过红场时,全场掌声雷动,军民齐声高唱喀秋莎。将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表达了对于喀秋莎在战争中巨大贡献的赞誉。


朝鲜战场上的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中,这种正式名称为M-13的火箭炮也装备了志愿军炮兵,先后有8个喀秋莎火箭炮团在志愿军兵第21师的统一指挥下参战,喀秋莎这个美丽的名字也同样来到了朝鲜战场,同样给对手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打击。


尽管当时美军掌握着制空权,喀秋莎火箭炮又存在发射时火焰烟雾较大的缺陷,容易暴露目标,所以一般都是事先测定好目标,提前构筑好发射阵地,夜间隐蔽进入阵地,一个齐射最多两个齐射,就迅速撤出阵地。志愿军火箭炮部队采取“快去、猛打、快回”的游击战术,入朝作战两年半中,先后配属过12个军,协同步兵参加大小战斗30余次,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步兵的一致好评。炮兵21师当年的战斗总结中就写道:“对反击目标先以火箭齐放,尔后步兵攻击,形成了当时反击作战的战术,凡能经火箭齐放之目标,敌势必失去战斗能力,因而步兵能顺利攻占之。”


1951年9月1日,火箭炮203团支援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反击后洞里阵地的美军,203团采取“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黄昏后全团从集结地域向预设阵地开进,当晚进入阵地,迅速按观察所昼间测定的射击诸元和步兵协同的时间,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突然开火同时齐射。瞬间,384枚火箭弹就落在美军阵地上,美第7师2个营全部被覆盖在密集的炮弹之下,死伤惨重,步兵随即发起冲锋,一举夺回阵地。这就是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的在朝鲜的第一战。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15军军长秦基伟在回答志愿军总部需要什么支援时,第一个就是要的喀秋莎!志愿军总部随即将火箭炮兵第209团,编入由炮兵第7师指挥的战役炮兵群,投入上甘岭作战。


火箭炮兵209团装备24门喀秋莎,在步兵发起反击作战前,通常以全团24门喀秋莎进行火力准备,轰击预定攻击目标,极大杀伤敌军,为步兵反击开道。在阵地反复争夺中,只要步兵呼叫炮火支援,就以营或连齐射进行支援,压制敌军炮火,以炮火覆盖进攻的敌军步兵集群,有利配合了步兵。


在抗美援朝最后一战的金城反击战中,火箭炮部队更是活跃,仅团级规模的齐放射击就有69次,极大支援了步兵的进攻。当时步兵看到火箭炮发射时的壮观场面,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呼:“炮兵万岁!”,将喀秋莎火箭炮称之为炮兵之王。那时火箭炮部队的车号是“84”,在路上只要车号是“84”车的车都会得到主动让路的礼遇。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志愿军对喀秋莎的高度评价。

志愿军炮兵的“喀秋莎”


在红场上唱起喀秋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边倒的外交路线,开始了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喀秋莎》也随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人民最为熟悉和喜爱的苏联歌曲,五十年代的许多舞会上都会奏起这首歌,几乎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典型的标记。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喀秋莎》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经典的魅力是无穷的,也是足以经得起时间的打磨。90年代以后,中俄关系逐步改善,《喀秋莎》也再度成为人们所喜爱的歌曲在舞会上、在KTV里被广为传唱。甚至很多俄罗斯的企业,俄语培训机构都抢着用喀秋莎来做名字,因为在中国人的心里,几乎就已经是把喀秋莎和俄罗斯画上了等号。


《喀秋莎》博物馆


而这次解放军仪仗队参加俄罗斯的胜利阅兵,在进场时高唱《喀秋莎》,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不过解放军还从没有在阅兵式上,演唱既是爱情歌曲又是战斗歌曲的先例。这次也算是解放军的一大创举吧,选中《喀秋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首先是苏联歌曲,其次又是在战争年代最为流行的,非常贴切胜利阅兵的主题和氛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人民的友好感情,可谓一举数得。


如果解放军需要在胜利阅兵配上音乐,有人认为应该选择《莫斯科-北京》,也有人觉得是《神圣的战争》更好,但是仔细分析下,还是《喀秋莎》最合适。因为《莫斯科-北京》只表现出了中苏(俄)友谊,与战争胜利似乎并不太搭界。而《神圣的战争》固然是和战争密切相关,但是在中国的影响力就远不如《喀秋莎》,而且这个音乐铿锵有余,在胜利阅兵的欢庆氛围似乎不太合拍。只有《喀秋莎》既有战争的严酷又有爱情的温婉,同时还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苏联歌曲,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是再合适不过了。


喀秋莎

马特维·勃兰切尔 曲

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 词

寒柏 译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红场阅兵中国唱喀秋莎 中国与喀秋莎的情缘 | 精选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6651/21234539797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喀秋莎——伴奏乐谱 喀秋莎 刘美麟 伴奏

原文地址:喀秋莎——伴奏乐谱作者:意如飘云《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这当然是一首爱情歌曲。这首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

喀秋莎: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歌曲

2011-07-14 10:56:03|分类: 【原创散文】…… 字号有一首歌曲创作于幸福的和平年代,却唱响在战火硝烟的苏联卫国战争的战壕里。在纳粹德国蹂躏欧洲的苦难日子里,在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战斗中,这首歌曲给战斗的人们增添了巨大的力量。这首歌

红场大阅兵中国方阵排十国之首 排方阵 表示2 2 2 2 8

俄阅兵总彩排中国方阵队形独特 排十国之首图为解放军方阵参与阅兵式最后一次彩排。当地时间2015年5月7日,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举行胜利日红场阅兵最后一次彩排。中国人民解放军方阵亮相。  细心的观众发现,中国方阵在队形编排、步

声明:《红场阅兵中国唱喀秋莎 中国与喀秋莎的情缘 | 精选》为网友傻帽我恨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