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拉金 《高窗——菲利普·拉金诗集》:诗人在语调中存活

《高窗——菲利普·拉金诗集》:诗人在语调中存活

2016年02月23日 08:44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孟迷 田思敏


0人参与 0评论

舒丹丹

◎ 深圳特区报记者孟迷

实习生田思敏

倘若说艾略特支配着英国诗坛20世纪的上半叶,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则是20世纪下半叶战后英国诗坛的主宰。

“谁能面对/寂寞带来瞬时的悲伤/穿过草木丰茂的心灵/无声地徘徊?”拉金的诗歌建立在英国战后的精神废墟之上,他一反现代主义,冷眼看世界,精心地绘制出一代英国人的历史环境与精神肖像,对当代英国诗歌的传统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曾将雷蒙德·卡佛的诗歌系统译介到中国的诗歌翻译家舒丹丹,于2016年初推出最新译作《高窗——菲利普·拉金诗集》,翻译了拉金生前出版的四部诗集:《北方船》、《较少受骗者》、《降灵节婚礼》、《高窗》,还包括几个附录,收录了拉金在诗集之外发表的散轶之作。该译作不仅收录了拉金生前出版发表过的所有诗歌作品,还尊重与恢复拉金本人对其诗歌的有意的编排顺序,以它们最初的顺序呈现。

值此契机,本报记者专访了舒丹丹。

  伟大的诗人值得一译再译

对于舒丹丹而言,翻译拉金是一种精神上的疗愈和慰藉。“初读拉金原作,就觉得与我自己当时的心情有一种微妙的契合。”作为继艾略特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英语诗人,无论从学术重要性还是诗歌魅力来说,拉金都是非常值得译介的诗人。

上世纪80年代,老一代翻译家王佐良、周钰良等就对拉金诗歌有过零星的译介,后来又有傅浩的译介和专著《英国运动派诗学》作了文本和理论研究上的贡献,桑克译本《菲利普·拉金诗选》则是第一部系统译介拉金诗歌的中译版。“这些前辈的努力都为拉金诗歌在中国的译介作出了重要贡献。”舒丹丹说,“伟大的诗人是值得一译再译的,也许在不同译本所呈现出来的各个侧面中,诗人接近真实的面目会更加清晰。”

舒丹丹认为,拉金诗歌呈现一种“非玄学”的特点,没有宏阔的叙事背景,也不故弄玄虚。城市居民的生存与精神困境,是拉金最常涉及的主题,他的诗歌常常从生活事实和个人经验入手,评论周遭所见,直接而冷静地剖析自我和内心,具有很强的个人性,但又折射了一代英国人的精神共性。

“他一反虚弱的浪漫主义抒情风和庞德、艾略特以来晦涩的现代主义路径,用语质朴新颖,着力于描绘现代人生活与精神的细部,既继承英诗形式上的传统,又突破传统,将广阔而扎实的生活图景纳入诗歌的视野和内核,极大地扩展了英诗,开出了一代诗风。”

在译读过程中,舒丹丹认为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内在逻辑以及语言的意蕴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努力还原诗人极具个性的反讽语调和一种克制后的悲伤气息也是译者非常重要的功课,因为诗人在语调中存活。

  拉金张扬“非英雄主义”审美

英国本土意识,是拉金诗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即Englishness(英国性)。舒丹丹认为,本土意识并非拉金所独有,前辈诗人托马斯·哈代也是极具本土意识的代表。“拉金在诗体形式、诗歌风格和诗歌题材上都与哈代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拉金师法哈代。”

其实,拉金早年的诗歌创作受到以庞德和艾略特为代表的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较多,在诗歌意象、诗体形式和语言风格上都有对现代主义和意象主义的继承;但在批判性学习和研究美国现代诗歌的过程中,拉金对这些现代派诗歌的晦涩和断裂发出了质疑和抨击,转而师法具有英诗传统的“哈代风格”。

拉金诗歌语言的庄谐并用和诗歌风格的通而不俗是对以庞德和艾略特为首的“精英化”诗歌理念的对抗,是对小人物的“非英雄主义”审美观的张扬。相较处于世纪之交的哈代,生长在二战后英国社会的拉金在情绪上更为悲观,譬如对于死亡的思考。

衰老、死亡和宿命论,是拉金诗歌中屡屡出现的主题。如《一座阿伦德尔墓》、《救护车》、《晨歌》、《大楼》等作品。舒丹丹认为,在拉金诗歌中的幻灭感和悲伤基调下,也浸润着诗人的英国精神和一种隐在的积极态度。“一方面,拉金认为个体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死亡的恐惧又使得生命获得另一种非宗教途径的超脱,世界的延续正在于个体的死亡和更新。”舒丹丹说,诗人正是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和书写来完成对死亡的对抗和超脱,这当然也体现了他深入生命情境思索的诗歌主张。

  翻译要把握平衡和复原美感

相比译介过的其他欧美诗人,如以感性见长、口语化为主的雷蒙德·卡佛,和以智性思考著称的保罗·穆顿,舒丹丹认为,翻译拉金的难度最大。“拉金的诗歌语言在平实和庄重、质朴和精巧、传统与后现代之间达到一种很好的平衡,并非单纯如外界所简单标签的‘平白、直接、口语化、俗言俚语’。”舒丹丹说,同时要尽可能传神地再现诗人的语调和气息,美感再植,复原拉金诗歌的“英国风味”也是翻译难度所在。

在拉金早期诗作《北方船》中,起句“And the wind rose in the morning sky”舒丹丹译为:“风起于清晨的天末”,被认为化用杜甫的“凉风起天末”一句,受到好评。舒丹丹认为,这个译法是信实于原文的,并无大的个人发挥,也许在于“天末”一词的选用上具有古典意味,但整句诗自然不泥古,仍是现代性笔法。

“我以为,在翻译欧美现代诗作中,在原文语境和语体色彩与古典吻合或相通的前提下,个别词句化用古典并无不可,但重点在于表现出古典的现代性笔法,而非套用古典形式和韵脚,一味泥古。从整体看,在我的拉金汉译本中,化用古典应该说不是主要的翻译技巧。 ”

菲利普.拉金 《高窗——菲利普·拉金诗集》:诗人在语调中存活

“如果有时间和兴致,在我自己的诗歌写作之外,也许会继续翻译爱尔兰诗人保罗·穆顿和美国女诗人简·赫斯菲尔德的诗歌,这两者都是我喜欢并已经译介过部分作品的诗人。”

  相关链接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英国诗人。1922年8月9日生于考文垂。194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曾先后工作于多个图书馆。1965年,拉金获英国女王诗歌金质奖章,被评论界誉为“英格兰现有最优秀诗人”。1984年,因拒绝受聘桂冠诗人,他被称为“非官方的桂冠诗人”。

[责任编辑:杜鑫茂 PN036]

标签:意象主义 语体色彩 译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6651/696995242819.html

更多阅读

普希金《致大海》 普希金致恰达耶夫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敖德萨的大海安抚着岸边普希金的苦闷,也给了他灵感完成了又一首经典的诗篇--《致大海》一个专制整体是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外国诗歌经典100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像本词条主要介绍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相关概况。诗歌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亲切和蔼。阅读节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

《穿普拉达的女王》的启示 穿普拉达的女王完整版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讲述的是一个刚从学校毕业想当记者的女孩子安迪在寻找工作无果的情况下进了一家顶级时装杂志给他们的总编米兰达(人称“时尚女魔头”)当助手的经历。这是一段紧张的职场经历,也让安迪明白了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

《致大海》作者:普希金

《致大海》——普希金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声明:《菲利普.拉金 《高窗——菲利普·拉金诗集》:诗人在语调中存活》为网友记忆承载将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