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版的大陆禁书 香港出版的大陆禁书 这段历史,很少被大陆出版

六十多年前,一批大陆人流亡到台湾,“创造”了今天的“眷村”。

 

1949年国民党政府撤退至台湾后,为安置随行的六十多万国民党军队及其家眷,从台湾北部石门到南部恒春,分布台湾全岛,共建成八百多个仅供军眷居住的村落。类似于部队大院。“眷村”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民国三十八、九年国军撤退来台湾才发生的事情,逃离到台湾的“外省人”需要歇息、重整,住所一定要安定。国民党政府在这个时候开始提供了立即的“克难”式的“临时”帮助,从而开启了台湾的眷村历史。

 

大陆人对于“眷村”或许没什么概念,毕竟这段稍显尴尬的历史很难在教科书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但提起宋楚瑜、李安、侯孝贤、杨德昌,邓丽君、林青霞、张雨生、欧阳菲菲等等,一定首先想到他们来自台湾。没错,但他们都是眷村人。甚至有这么一个说法,眷村这个“小中国”承包了很大一部分的台湾“软实力”。

 

很多文献称眷村为“浓缩的中国社会”,眷村人来自五湖四海,身份证上的籍贯几乎可以拼贴出一个中国地图。眷村初建,每个村落都有完整的配套设施“国民政府给予军眷的相关福利除了硬体的建筑设施之外,还有医疗服务、就学补助、食量供给、水电费半价等,衣食住行无所不包。”保证封闭情况下也能正常生活,一起经历战争和生死之后,又在他乡一同克难,眷村既像小“国”,又像是大“家”。对于眷村子弟来说,虽不像父辈经历过战争,但成长于相对封闭的眷村。离开眷村的子弟们,总认为自己可以在所遇到到人中认出那些带着“眷村味”的朋友,他们认为,“只有眷村成长的孩子,才能呼吸到属于卷村里特有的空气。”

 

眷村一开始就以怪异的形态存在于历史之中,对大陆而言,是叛逃者,对台湾社会,是入侵者。台湾的省籍矛盾根植于台湾社会文化的深层心理因素中。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兴建设的眷村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由此造成与台湾本土的省籍隔阂。眷村第一代外省人怀着对中国的强烈认同,他们是坚决反‘台独’的一代,但‘拥蒋反共’也是他们浓重的意识形态。

 

1988年李登辉接任“总统”,为了巩固政治地位、独揽大权,将国民党政府称为“外来权力”并煽动省籍矛盾,提出“本土化”的政策。两岸关系上,试图分裂中国,提出“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可耻口号,树立了部分台湾民众对于外省人与祖国大陆的敌对情绪。“眷村”在台湾社会中的处境开始变得尴尬。“‘眷村’这个符号在政治斗争(例如每次选举)中被新兴的台湾国足主义者象征地定义为‘外省人’或‘中国民族主义’认同政治的最后堡垒。眷村的围墙(或更有象征的‘竹篱笆’)在象征层次上和五、六零年代国民党反共宣传下的‘铁幕’有平行的位置;都指生活其中(铁幕或竹围)的人们值得被同情与需要被解救的。然则,‘竹围里的眷村人’似乎又要比‘铁幕里的水深火热的同胞’较不值得同情,因为后者是不得不,而前者是被认为是为虎作伥、自甘下流。”

 

眷村第一代人对故土的沉重眷恋和游子性格也造成了与台湾本土社会的疏离,进而使得眷村的第二代成为台湾社会漫游者,受到身份认同的困扰。“第二代子弟从过往到现在,都是异类中的异类,那时一种畸零族群的什么人都不是的悲哀意识——在台湾被看成外省猪、去大陆是台胞、来美国则是外国人。”眷村二代戏称自己为“亚细亚孤儿”。第一代人虽然忍受着少小离家,老大难回的痛苦,但至少还有故乡和亲人可以怀念,眷村二代则实现了真正的无根,“回不去的是中国,中国,是永远回不去了,广州、苏州、杭州、徐州、北平、济南,那不是中国,我的中国不是那样的。”所以,更悲哀的是,眷村第二代人受够了父辈口中遥遥无期的家,但想融入台湾本土社会,依旧障碍重重。现在,眷村二代活跃于政界、商界、文艺界等个行业,然而翻开历史,对自己身世连个正确的注脚都没有,加上台湾城市化发展,眷村大面积拆除,如果连眷村都没有了“我是谁?我来自哪儿?”历史中都找不到明朗的证据,谁还能给出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政治家,对“眷村”历史黑不提白不提的暧昧态度自有道理,不必深究。只是历史的真相,我们有权知道。

 

这一期的书单,关于眷村,历史没有留给他们一个位置,便借写作诘问和追溯“我从哪里来”,甚至比历史更血性、更有温度。所以这些书既是文艺作品,也是拳拳到肉的离散故事。


《月球姓氏》



作者: 駱以軍 
出版社: 聯合文學
出版年: 2000-11
页数: 376
定价: 144.00元
装帧: 平裝
ISBN: 9789575228736


开启了台湾下个十年的家族史写作浪潮。告别人渣兄弟,自夜间的酒馆离开之后,这一次,小说家调动的是具有全景纵深视角,极其繁复华丽的身世大书。开枝散叶却无法落地生根的无头身世,断尾家族。迷宫中的将军,沙漠?婺迅瑼琐m队,离散后孤悬的姓氏,生殖战场上被吞吃歼灭的家族系谱……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原来家族史还可以有这种写法。书中说到历史的荒唐“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本来)都有着一个显赫的家世。且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共军围城(或渡江)的最后一刻,才糊里糊涂地翻墙逃走。”


《大江大海1949》


作者:龙应台

出版机构:天下杂志

出版时间:2009年

稽核项:366面:图,像,地图;23cm

丛书名:世纪对话系列;4

ISBN:9789862410493(平装)

价格:$380新台币


个人非常喜欢书开篇的序言部分的一段话:


如果,有人说,他们是战争的“失败者”, 
那么,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 
正是他们,以“失败”教导了我们,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 
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 
战争,有“胜利者”吗? 


当龙应台为收集史料奔走于台湾各个档案馆和台湾国防部各个机构时才发现有关1949年的资料如此之残缺不全。她说:“因为当时是溃散来台,因为是有一个集体战败心理,所以历史都不是战败者在说……所以当你在讲内战历史的时候,几乎都只有大陆的叙述。”所以才有必要出现这样一本书。


《大江大海1949》除了叙述父母故事外,讲述了许多社会名流颠沛流离的身世,如马英九、物理学家朱经武、世界著名遗传学家,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诗人痖弦、白先勇、香港实业家蒋震等。眷村人本身成为了活着的历史载体,他们一个个散落的人生,都是眷村历史的有机部分。


最让人动容的片段莫过于陪父亲看《四郎探母》:


台北的剧院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槐生去听——那时,他已经八十岁。 


不是因为我懂这出戏,而是,这一辈子我只听槐生唱过一首曲子。在留声机和黑胶唱片旋转的时代里,美君听周璇的“月圆花好”、“夜上海”,槐生只听“四郎探母”。在破旧的警官宿舍里,他坐在脱了线的藤椅中,天气闷热,蚊虫四处飞舞,但是那丝竹之声一起,他就开唱了: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 

香港出版的大陆禁书 香港出版的大陆禁书 这段历史,很少被大陆出版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槐生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哽咽出声。 
  

是想起十五岁那年,一根扁担两个竹篓不告而别的那一刻吗?是想起大雪纷飞,打碎了一碗饭的那一天吗?是想起那双颜色愈来愈模糊的手纳的布鞋底吗?是想到,槐生自己,和一千年前的四郎一样,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敌我的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再也见不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一整出戏,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也只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过纸巾。 
  

然后我意识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理着平头、须发皆白的老人也在拭泪,他身旁的中年儿子递过手帕后,用一只手从后面轻拍他的肩膀。 
  

谢幕的掌声中,人们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有的被人搀扶。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噙着泪。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彷佛交换了一组密码。散场的时候,人们往出口走去,但是走得特别慢,特别慢。


张启疆《消失的□□》



作者:张启疆

系列名:九歌文库454

出版社: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1996/12/01


在主角父亲的眼中,棒球是属于本省人的运动,升学、留学、或者报考军校,才是眷村子弟的最佳出路。那小说中的棒球,揉杂了族群间的矛盾,以及眷村子弟对父辈信仰的逃逸,因而球场上的失败,成为了双重的梦魇。爱国爱家、效忠领袖的信仰,以及家长、国家、领袖的紧密叠合,在小说中成为了主角记忆的牢笼。“可是你要人没人品,论德没德性,蒋总统都不会要你……”然而当领袖不再,信仰化作泡影,随之而来的却不是解脱,而是父辈与家国的永恒幽灵。小说让读者从“消失”本身,体会“记忆”的可能与不可能。


张启疆说:“这文,关系我的出生、出身和出声。如果灵魂有胎记,我笑谈轻喃的话语摺缝间,隐隐浮出一枚,攲斜狂草的墨迹:纠缠离散。”


很喜欢这样的两段话“你们的身世之谜另有一说: 你们的父亲是时代的遗腹子, 你们算是偏房所生。你们的故事开始于出生前, 连同大难不死的父亲, 分别遗弃在码头和对岸的码头。”


当眷村两代人面对故乡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作者写下“我可不可以脱离你的战争?脱离你的乡愁?去你的裔传?你的家乡根本就是一具破烂的、生不出儿子的坟场子宫。”触目惊心。


《逆旅》


作者: 郝誉翔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 2012-8
页数: 158
定价: 2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海峡两岸「这世代」书系

小说讲的是曾为流亡学生的郝福祯被国民党强迫抓入军队,后易名至台湾入左营海军担任军医,娶少女水月为妻。然而,在水月娘家省籍排斥下,初生的婴儿和抑郁的水月先后病殁。此后,郝福祯与作者的母亲结婚并生下三女,但又与诊所护士发生感情纠葛而离婚,女儿全归妻子养育,他一人漂泊迁移,一生往返大陆与台湾,寻找着自己的归宿。七十岁的父亲永远都是一个流亡学生,他渴望很多很多,来填补原初的飢饿与匮乏。


作为女儿,修补方式或许是,决定循著少年的大逃难路线,倒走回去,一步一步回头寻索父亲于仓皇中遗留下来的故事包袱。


郝誉翔说:“我之所以写《逆旅》,是因为1991年的夏天,台湾才刚开放赴大陆探亲不久,我就陪同我父亲回到山东老家。我的老家是偏远的农村,平度县官庄乡南坦坡村,而那是一个和台湾截然不同的世界。……我想要知道,我父亲在1949年,究竟是如何飘洋过海,流亡到台湾这座小岛上,而我又是如何诞生的。所以外省人的流亡意识,是《逆旅》的主题,而我也想以此去叩问中国现代历史重要的一页。”


《想念我眷村的兄弟》



作者: 朱天心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 朱天心作品系列
出版年: 2012-1-1
页数: 272页
定价: 27.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朱天心作品系列


朱天心在这本书的序说:“我十五岁之前出生、成长在眷村,那时中国大陆是我们最大的乡愁(不知下落的爷爷奶奶还在人世否?),从小我们受的党国教育和冷战时期国共对峙的局面,更强化了我们得与之誓不两立,但另一端的熟悉、浸淫、热爱中国的文化历史(文化中国),总总构成了我们被拉扯扭折的处境。”


本书是台湾作家朱天心的小说集,精选其自一九七三到一九九一年间所写的十一个中短篇小说。作者怀着极大的现实关注和眷村情怀,二十余年的创作几乎没有间断过这个主题,从早期新鲜利落、清新浪漫的描摹(《方舟上的日子》、《绿竹引》等),到八九十年代沧桑复杂、浓烈得几近呐喊的名篇《时移事往》、《想我眷村的兄弟们》等,刻画出一众不胜乡愁和困顿的老兵、在眷村成长、选择、流离的女孩和少年。


《聆听父亲》



作者: 张大春 
出版社: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4-9
页数: 272
定价: 45.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华语文学系列


作者说,开始写下一本书的时候了,它将被预先讲述给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听——在巨大无常且冷冽如月光一般的命运辗过这个孩子之前,这个不存在的孩子将会认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的父亲,以及他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他将认识他们。


一九九七年二月六日除夕夜,大春的父亲意外摔倒,从此再没站起。当时父亲对他说:“我大概是要死了。可也想不起要跟你交代什么,你说糟糕不糟糕?”


从小听父亲讲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国文化历史,很自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中国文化“乡愁”的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孩子生命即将开始的这一刻,开始调动生命的全部积蓄,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离开同方》



作者: 苏伟贞
出版社:华品文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7051/465595146730.html

更多阅读

怎么打开关闭的QQ新闻弹出窗口 qq弹出新闻怎么关闭

怎么打开关闭的QQ新闻弹出窗口——简介腾讯的QQ弹窗让大家都很烦恼,各种新闻广告弹出来……但是,有时习惯了这些弹窗,想看看新闻,那么,在关闭了这个新闻弹出窗口后,怎么再打开呢?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这个QQ新闻弹窗。怎么打开关闭的QQ新闻

声明:《香港出版的大陆禁书 香港出版的大陆禁书 这段历史,很少被大陆出版》为网友獨演獨鬧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