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又叫柳棉,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宋苏轼《蝶恋花》词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句;清纳兰性德《山花子》也有“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等,这里的柳棉指的都是柳絮。在古诗词中“杨柳”这一意象是很常见的,它是离愁别绪的象征,又是思乡思亲的触媒。杨柳并不是杨树和柳树的并称,专指柳树,一般指垂柳,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有“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之句,庾信《春赋》也有“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等,其中的“杨花”亦是指柳絮。
描写杨花的诗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了。当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了《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我们先看一下章质夫的原词: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这是被苏轼赞为妙绝的杨花词。然而苏轼的和词更为人们所激赏,一些评价对这首原词颇有微词,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把杨花的情思写得极为细腻,不失为词中精品。
杨花虽无艳丽之色,清幽之香,但它飞舞的“功力”是其他花无法匹敌的,它“轻飞乱舞,点画青林”,还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作者言柳花好奇心强,他深入庭院,想探个究竟,简直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这是很多评家较为赞赏的两句。南宋黄升和魏庆之就非常欣赏这两句,黄升说它“形容居”,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必能及”。这两句写的是杨花的好奇“心理”,它不仅深入庭院,还紧贴着珠帘,试图在珠帘散开的时候,飞落到美人的闺房里。可是,东风不作美,它一次次地“尝试”却一次次地被风吹起来。最终,还是有“幸运”柳絮被吹到玉人闺房中的。作者在这两句中,以传神灵动的语言,刻画出柳絮轻盈的体态,并将其拟人化,赋予它神情、动作。心理,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下片改从闺中玉人写起,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这里,柳絮成了一个陪衬,闺中人成了主角,从这方面来看,词的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得用心玩味。
再来看一下苏轼的和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这是苏轼的一首咏杨花的婉约词,词人幽怨缠绵而又空灵,将毫不起眼的杨花写得十分惹人爱怜。
“似花还似非花”开篇即出手不凡,耐人寻味。杨花即柳絮、柳棉,说它“似花”是因为它可以像其他花那样开落有序,它既可以装点人间春色,也可以饱含深情地送春归去。说它“非花”是因为柳絮既没有其他花的美丽色彩,也没有怡人的花香,更是形态细小,开时不与人看,从不引人注目。这句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的独特风格。“也无人惜从教坠”句写杨花的飘落,也是杨花的归宿。因为不被人重视,它的零落也不教人觉得可惜。天下或美艳或清雅的花儿千千万万,几乎每一种花的凋谢都会惹人怜惜,唯独杨花没人怜爱。“坠”字,写杨花的零落,作者用这个极为沉重的词来形容轻盈的杨花,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流露出对杨花“无人惜”的哀怜;一个“惜”字,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这里用反衬法,以无人相惜来衬作者对杨花的拳拳之情,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三句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词句,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作者把杨花写成“春色”,想象奇妙,足见对其的赞美与偏爱。柳絮最终成为了逝去的春色,二分混于泥土,一分付于流水,最后都渐渐消失,不复存在。作者由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词的抒情题旨也达到了高潮。“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唐徐凝《忆扬州》有“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之句,宋叶清臣《贺圣朝·留别》也有“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相比之下,苏轼语意表达得更加蕴藉、含蓄、巧妙。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收束全词,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将眼泪与杨花融为一体,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妙趣横生。
《全唐诗》中咏杨花、柳絮的佳作不胜枚举,有描摹柳絮的形态的,也有借柳絮抒惜别伤春之情的,而雍裕之的一首《柳絮》诗二者皆无,尤为人称道。柳絮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轻盈,诗人说柳絮“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没有风时,它才能刚刚落到地上,如果一有风它就飞满了天空。这两句,借“风”传神地将柳絮的轻盈之态描摹得淋漓尽致。柳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洁白似雪,东晋谢道韫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其他以絮喻雪的诗词更是屡见不鲜,所以作者为了避免重复使用前人用过的比喻,就以“莫近鬓毛生”一句加以补足。这一句显得十分俏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自古以来,诗人多喜以霜雪喻白发,而作者以柳絮似雪,转了一个弯以柳絮隐喻白发,构思实在是新奇。末句的俏皮之言,表面是说不愿柳絮粘在自己鬓前的毛发上,让他人误为是自己生了白发,实则间接巧妙地道出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杨花漫漫愁满天
柳絮轻盈细小,随风飘浮,如烟如雾,它是古代迁客骚人、漂泊游子、闺中女子等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它生于暮春时节,此时百花凋残,虽有满眼春光,却抵不了诗人们对韶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因此杨花飞舞为人平添了不少愁绪。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描写暮春时节杨柳青葱、杨花漫漫的情景。春已经深了,杨柳十分葱茏,柳条青翠绵长,从高处垂下,直贴到地面上,尽展缠绵依依之态。杨花忽然间就被春风吹落了,纷纷扬扬,挥之不去。杨花非常轻盈,如果风力稍猛,便向一个风向飞去,只有微风之下,才会忽高忽低,飞来飞去,搅得满天都是。一个“搅”字,写出杨花烦乱的样子,给人以“剪不断,理还乱”之感。这两句纯是景物描写,先写柳条,再写柳絮,读起来十分流畅自然,毫无人工雕琢之感,然细品之下可以发现,两句的词性、音调、意象、情思,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这两句渲染分别时的愁情,其中蕴藏的感情,读者隐隐可感。那低垂的柳丝,带着无限的惜别之意;那飘浮的杨花则是离愁别绪的真实写照。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两句写汴河岸边的景物,以隋堤杨柳转写愁绪。隋堤之上是无数青翠的杨柳,柳絮飘飞如雪,这是令人舒畅的春色,同时也是令人惆怅的触媒。那飞舞的柳絮凝结着多少兴亡之叹,它是隋炀帝荒淫亡国的见证,代表了历史的沧桑、繁华的逝去。所以作者说,行人千万不要在隋堤上远望美好的春景,春风一吹,那飘舞的杨花会让人愁肠百结的。不过,对于作者来说,更让人感怀不已的不是繁华易逝,而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尽管隋的覆辙在不远之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中汲取教训,这怎能不“愁杀人”呢?这两句诗人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委婉曲折,感情深沉。
“何处一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两句词借景抒情,表面上写闺中女子梦中都在怨恨杨花,实际上是在怨自己的丈夫。女子怨杨花,是因为它整整一个春天都在外游荡,从不肯消停,更不会留恋故土,杨花的这种特性和她的丈夫是一模一样的。闺中女子的怨恨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在受到无数次的伤害后才产生的,她“醉魂几度儿家”的痴癫神态,她的丈夫不会知道,至于自己酩酊醉了“几度”,想必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吧。“何处一春游荡”,这句是对杨花无情的质问,更是对自己丈夫无力的询问,当然杨花不会回答她,她的丈夫更不会回答她。就像沈从文《边城》里的那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是谁又能知道呢?李白《怨情》诗有“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其实恨就是爱的体现,是另一种形式的关心,无爱则无恨,最大的不关心就是冷漠了吧。闺中女对杨花、对丈夫的“恨”,归根结底都是爱的最深沉的表现。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扬子江即是长江,古时专称南京以下的那段,这里的扬子江也照应题目里面的“淮上”,即扬州,同属长江的下游。起句“扬子江”点明了诗人送别好友的地点;“杨柳”、“春”、“杨花”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这句用笔简洁,画面清新,富有情韵,给人一种天然风韵。“杨花愁杀渡江人”句借纷乱飞舞的杨花抒发离愁别绪。从最后一句可知,诗人的好友要去的是潇湘一带,而诗人自己则要去陕西一代,二者同为行人,同为送别之人,此地一别相见之期非常渺茫,那青青的杨柳,那漫天飞舞的杨花无一不是离愁的象征,实在是“愁杀人”。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承接上句“试问闲愁都几许”,是对此句的巧妙作答。词人的愁,是“闲愁”,不是离愁,也不是秋愁,更不是乡愁。也正是因为愁之“闲”,所以才漫无边际,飘飘渺渺,让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愁本是无形之物,可是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将之有形化,说那闲愁,大概就像那一川无际的烟草,那满城无形的风絮,那梅子将要黄熟之时的绵绵细雨吧。作者妙笔生花,用极其巧妙的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变无形之虚为有形有质,情感表达十分妥当到位,真实可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展现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杨花零落月溶溶”句是对院中环境的描写,乍一看是一种十分清幽迷蒙的景色:杨花在空中飘浮着,在朦胧的月光照耀下更显得难以捉摸,就像烟雾一样轻盈。然而紧承之的是“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玉筝无人弄,积了一层厚厚的尘埃,画堂空洞洞的,十分冷清寂寥。因此,那“溶溶”的月色带给人的并不是美感,相反,它更容易引起人“月圆人缺”的惆怅之感,而那濛濛飘飞的杨花带给人的是挥之不去的哀愁。词人以零落的杨花、溶溶的月光、积尘的玉筝及空空的画堂等多种叠加的意象,极力渲染人物的孤独失落之感,为全词注入了无限悲凉之情。
虽无才思也是春
王国维说柳絮“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它是非常不起眼的,虽名为杨花,却没有花的姿色,连花开时都是隐藏在枝头的,只有飘落时才乱濛濛地飞舞在空中,为春天增添一丝生机。
韩愈说得好:“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笔下的草木都是有灵性的,它们知道春天不久就要走了,于是就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毫不示弱,它们飞的满天都是,为春天增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两句以拟人手法,刻画出柳絮飘飞的景象。“无才思”是说杨花、榆荚姿色平平,没有艳丽的色彩,更没有迷人的芳香。它们不畏“班门弄斧”的讥讽,避短用长,为“晚春”添色。就是这么不起眼的自然界的一员尚且懂得珍惜时光,更何况人呢?作者赞赏柳絮、榆荚的勇气,其实是说: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会辜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无才思”三字还有多种解读: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有所讽喻等等。以作者本身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应该是欣赏杨花榆荚那样敢于表现自我大的勇气的。
暮春时节,是百花逊色的时候,却是杨花尽显风情的时候。晏殊说“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将春风拟人化,是它不好好管教住这些杨花,任由这些杨花乱蓬蓬地扑打人面。一个“乱”字,不仅是写杨花的状态,更是道出了诗人内心的烦乱,一语双关。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住”,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虽然有忧愁情绪却没有衰颓情调,富有生趣。
张先,世称张三影,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三句为平生得意之句。其中的“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描写的就是杨花飞舞的情景。这二句,乍一看写得有些稀松平常,作者只是将眼前之景,直率写出,了了两句,淡墨一痕,并不能让人眼前为之一亮。但这两句的妙处也正在这里,以平淡的句子化入意境,才见功力。尤其是“堕絮”加了“无影”二字,最是生花之笔,整个画面立即就灵动起来。你看那柳絮身子飘忽,动作轻盈,兼有形神之妙,而且随着微风吹拂,花絮到处翻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若隐若现,忽有忽无,一点影子也不留在地面,真有一种捉摸不定的妙趣。他还写过“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之句,描写柳絮飘浮的月色,以写景工绝著称,尤为后人称道。夜色沉沉,万籁俱寂,院中的月色十分清亮,这时空中漂浮着无数的柳絮,杨花点点飞舞,花过后却看不出有一丝儿的倩影。“无数”言杨花之多,“无影”言柳絮细小、轻盈,是虚写,以杨花的无影来写月的皎洁而又朦胧的特点,使全词别有一种迷离之美。这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恬淡而又舒畅的心情。朱彝尊认为这句十分工绝,在“三影”之上。
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把春风比作一把精巧的剪刀,它裁出了柳叶,而无名氏的《暮春》却说,春风是一把锋利的剪刀,竟然把杨花全都剪了下来,同属比拟,一个是裁,一个是剪,一个说柳叶,一个说杨花,都是对春风的赞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吹作满城轻雪飞”,春风把杨花全都剪了下来,这还不算,还要把它们尽数吹起,杨花满城飘洒,像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无名氏的《暮春》比贺知章的《咏柳》更妙的是,春风不仅有造物者之巧,更有一颗情趣之心,不仅把春风比作剪刀,还要把杨花比作雪花。此诗借杨花歌咏春风,同时又借春风歌咏杨花。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把杨花比作雪花,说她是美的表现者,赞叹她装点了春天。诗中洋溢着诗人对春天的欣喜之情,比拟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温情脉脉非轻薄
杜甫在一首诗中说“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虽然没有恶意贬低柳絮的意味,却总让人对杨花有种不好的印象。而在某些诗人眼中,那“轻浮”的杨花却是十分多情的。它扑面沾衣,待人热情,虽然随风飘荡,却无癫狂放荡之态。
辛弃疾诗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安危而奔走,可是报国无门的惆怅也纠缠了他的一生。在他遭遇贬官,生活困顿,贫病交加之时,唯有杨花对他不离不弃。“杨花也笑人情浅,故故沾衣扑面”,它睥睨人间,却对作者充满深情,它乱濛濛地扑到人脸上,沾到人衣上,十分热情亲昵。这两句以拟人手法描写杨花对人的深情厚谊。杨花是不被人重视的,更是容易被人鄙夷的,人们惯以称之为“水性杨花”,以讽刺它的轻浮不专。可是在内心失落的作者看来,杨花却是十分有正义性的,它对人的情感是至始至终的,不会因为人的落拓而远离,也不会因为人的显贵而靠近,它还会为作者打抱不平,去嘲笑那些浅薄的世人。这一“笑”字,极其冷峻,流露出作者对那些享乐的妥协派无限鄙薄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麻木的世情充满了无可奈何之感。
海南是苏轼被贬之地,在宋时被视为“天涯海角”的蛮荒之地。被贬此地,前人多发飘零流落的悲慨,而苏轼却以热情洋溢的笔触,歌咏海南绚丽的春色,反映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他说海南的春景“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表现作者对海南怀有强烈的亲切感。杨花轻盈,遇风即飞,将杨花比作雪花的构思,在诗词中并不少见。但对于被贬在海南的苏轼来说,如此作比,还有另一番意趣。在中原,杨花多出现在暮春时节,此时春寒减却,天气和暖。而海南地处热带北缘,气候偏暖,早春时节杨花便已飘飞,而早春时的中原还可能是大雪纷飞呢。因此,作者用中原的飞雪来比喻海南的杨花,意在说明海南与中原的景色相近,那杨花让人如回到了故乡,“不似天涯”,十分温馨。作者这样写,显得趣味盎然,给人亲切之感,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更多有关柳絮(柳树)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www.xigutang.com)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拥轻衣”,说明天气已经回暖,作者轻装上阵,心情比较愉悦。“拥”与“轻衣”的搭配十分完美,寥寥数语,就把一种清风动袂、衣带飘然的风致,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我们可以想像,一个素衣洁足的诗僧,徜徉在西湖柳岸的花径上,周围是缤纷的花雨,耳边是纷乱的莺声,是一幅多么协调美丽的画卷!“杨花相送飞”点明暮春时节,运用拟人手法,写杨花一路“护送”行人,为行人引路的情状。“送”字极为传神,写出杨花扑面沾衣的热情之态,将杨花写得深情款款,表明作者对杨花的喜爱。这句表面上写的是杨花相送,实际上暗示了春风的和暖,一笔兼写春风、杨花,充满诗情画意。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两句,以否定词“未信”领起,虽说“未信”却有不得不信之意,表现了女子的孤独寂寥,同时也写出她敢于向现实挑战,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性格。她不信自己的爱情就这么落空了,那最不被人看重的杨花尚且有东风的管束,自己怎么能不如杨花呢。杨花似花又非花,姿色平平,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身不由己,居无定所,好像薄命红颜,一生无法寄托。女子以杨花自比,将悲凉之情以旷达之语道出,更显凄恻动人。苏轼可能借杨花的漂泊无依来写自己丧妻之后的失落之感。
杨花虽小,色淡无香,但它也是春的一员,为春天增添了不少情趣。至于它的品格,除了待人热情之外,还有就是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王安国说它“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它不像有的花儿一样飘落到名贵望族之家,它是自在逍遥的,随春风流转于空中,无所羁绊,十分飘逸。当然,诗中的柳絮本身是没有什么感情与品格的,只不过是诗人们的移情而已。千百年以后,我们看到漫天飞舞的柳絮,同样能够感同身受,“风起杨花愁杀人”,不一定非得有愁苦,有一丝感动终究都是好的。
(责任编辑:夏素筝)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