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 国学丨  明代的风俗


明代风俗图



中华民族的古代风俗,时至今日很多已经消失不见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王弘力先生所绘《古代风俗百图》,并配以竹枝词,给我们展示曾经那些美好的传统风俗。



明代风俗图




明·贴门神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帝书》云:上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树,树荫如盖。每天他们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缚之喂虎。故家家户户于春节户悬『桃符』。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西游记》中便有唐王作恶梦,要秦琼、尉迟恭守宫门的故事。明代《万历嘉兴府志》:『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 国学丨  明代的风俗


明·磨镜
  

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

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
  

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镜听词》即有:『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梦粱录》即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与现今磨刀工相似。



明·妇女踢球


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

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
  

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明王誉昌《崇祯宫词》:『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婷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明代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画中三位妇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明钱福有《蹴鞠》诗:『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煞长安美少年。』清代年画中仍有戴花帽缠足妇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明·放纸鸢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

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北京称风筝为『鹞子』;缚竹笛于风筝背上,因风播响,称为『鹞鞭』。据说初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故易吹落。



明·猴戏
  

黄毛红臀小胡狲,翻斗爬竿踏车轮。

顶盔挥旗羊做马,妆扮美女笑煞人。
  

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有猴戏形象,可知我国驯猴作戏的历史甚早。迄明清时,玩猴者多为谋生之计流浪江湖。玩猴艺人多为一副扁担,挑两个箱子;或牵羊,带助手扛一长十字竹竿。在选好场地后,敲锣引人驻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担水、走索;或爬高竿;或开箱戴面具,穿戏衣走场。《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



月印池文化编辑整理,轉載須在刊首註明出處,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7151/67172325687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最美的哲理散文 中国散文大系哲理卷

眼睛是深入世界繁杂事物所含哲理的有力的立足点。眼睛当然会兼顾一切,它当然回注视着它的功劳与苦劳,是它让我穿越思想的束缚,踏入了那汇聚五千多年的民族文化的海洋的长期旅行;下面是有中国散文大系哲理卷,欢迎参阅。中国散文大系哲理

中国风俗大辞典 《中国风俗大辞典》

400 p.《中国风俗大辞典》上 363 p.《中国风俗大辞典》下191 p.[中国风俗大辞典]01 191 p.[中国风俗大辞典]02 191 p.[中国风俗大辞典]03762 p.中国风俗大辞典

声明:《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 国学丨  明代的风俗》为网友人走茶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