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打嗝不止怎么办 中医辨治
膈肌痉挛,属中医“哕”、“哕逆”、“呃逆”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笔者将本病分为以下5型辨治,获得满意疗效。
寒邪犯胃型:症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方用丁香散加减。药用丁香、柿蒂、高良姜、炙甘草、吴茱萸、肉桂、乌药、陈皮等。
胃火上冲型:症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和胃、降逆止呃,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药用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清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等。
肝胃气滞型:症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减嗳气,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治宜顺气解郁、降逆止呃,方用五磨饮子加减。药用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郁金等。
脾阳不足型:症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温补脾胃、和中降逆,方用理中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等。
胃阴亏虚型:症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治宜益胃养阴、和胃止呃,方用益胃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炙枇杷叶、柿蒂等。(伏新顺)
介绍两则以丁香为主药的治呃逆方丁香,别名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实)、丁子香。夏、秋季开花,浓香扑鼻。丁香含挥发油(丁香油)。丁香油中14%~21%为丁香酚、乙烯丁香酚、B-丁香烯、甲基正戊基酮、甲基正庚基酮、水杨酸甲脂等,故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在古代,它曾用于治疗口臭。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以丁香治牙痛、口腔溃疡也有一定的良效。
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公丁香气味较浓而力优,母丁香则气味较淡而力薄,故中医处方中大多使用公丁香。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此外,丁香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下面介绍两则以丁香为主药的治呃逆方。
丁香散 丁香、柿蒂各18克,高良姜、炙甘草各9克,共研细末,每次6克,温开水送服,不拘次数。方中高良姜能温中散寒止痛;炙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本方能温中祛寒,降气止呃,主治胃寒呃逆。现今常用来治疗单纯性膈肌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炎及胃、食道手术后引起膈肌痉挛属胃寒者。
丁香柿蒂汤 丁香、生姜各6克,柿蒂9克,人参3克。水煎2次,分2次温服,每日1剂。方中柿蒂降逆止呃,生姜温胃散寒降逆,人参补中益气,诸药配合,共奏温中益气、降逆止呕之功。本方主治胃气虚寒之呃逆,症见呃逆不已、呕吐及胸脘痞闷者。临床运用时可随症加减,如胃气不虚者,去人参;寒邪重者,加干姜5克或高良姜5克、吴茱萸3克等;兼气滞痰阻者,加制半夏6克、陈皮6克;呃逆较重者,加橘皮、竹茹各8克。现今此方常常用来治疗神经性呃逆、腹部手术后膈肌痉挛、顽固性呃逆、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属胃气虚寒、气逆不降者。
顽固呃逆病例谈关幼波老师的临证经验呃逆是指由于胃气上逆以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呃逆多数可自行停止,但也有极少数病例连连作呃昼夜不停,令人十分痛苦。下面结合两个顽固的呃逆病例谈谈关幼波老师的临证经验。
病案1
田某,男,72岁。
患者于一个月前因生气后饮酒引起呃逆频作,接连不断,昼夜无休止。有一次曾因严重呃逆而致气闭晕厥,经抢救恢复,唯呃逆依然。在当地用过中西药物未见功效,后转京诊治。到某医院做了全面检查,食道以及胃肠系统均未发现异常。诊为“膈肌痉挛”。由于治疗未见好转,前来我院就医。患者现寝食俱废,精神萎糜,痛苦病容,面色少华,语声低微,呼吸气弱,疲惫无力,走路需人搀扶。呃声频频,每呃一次都要吐一口黏痰,否则胸中窒塞难耐。舌质淡、舌苔薄白,两脉沉弦。
此为痰血互结、阻于膻中,气机不畅而致呃逆不止。治以活血化痰、平肝顺气。
处方:旋覆花10克,生赭石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瓜蒌30克,焦白术10克,藿 香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全当归10克,香附10克,草豆蔻5克,草河车10克,木瓜10克,生瓦楞30克,钩藤10克,藕节10克,生姜3克。
上药共服四剂,每日一剂水煎温服。白天呃逆顿减大半,夜间已安卧入睡,不再咳吐痰涎。尚感胸闷,纳少欠香,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弦。
上方去瓜萎、生姜,加党参10克,法半夏10克、丹皮10克、柿蒂6个。又进七剂,呃逆遂止,唯感气短,精神气色转佳,体力渐恢复,饮食二便如常。取上药方五倍量加生黄芪60克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一丸,日服三次。经一个多月调养前症未再复发。
病案2
张某,男,67岁。患者素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病史,于1966年冬季赴外地出差因不慎受凉而发呃逆证,犯病时连续几天几夜不停打呃,有时睡眠中也打。甚则气往上冲,大有气憋欲死之势,痛苦不可言状。多年来经常反复发作,西医诊为“膈肌痉挛”。自1981年冬至1982年夏此病又发,几乎每月发作三四,每次持续四五天,严重影响饮食睡眠,致使精神不振,身体日渐消瘦。曾用针灸,理疗及中西药物治疗,仅病情暂缓,未能根治。遂于1982年6月19日来我院诊治。
患者现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饮食不进、时时呕吐,昼夜呃声不断,烦躁少寐,胸闷气短,气憋难耐。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象弦滑。
此为气凝痰血、客于膻中而发呃逆。治以活血化痰,平肝顺气。
处方:首乌藤30克,旋覆花10克,生赭石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瓜蒌20克,生地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木瓜10克,白豆蔻5克,丹皮10克,藕节10克,生石决30克,生瓦楞30克。
以上方为主随证加减,胸憋闷加青皮,荷梗;受寒凉则逆加重时加吴茱萸、生姜。头晕烦急、血压偏高可酌加川牛膝、钩藤。后期病情稳定出现心悸气短等正气虚弱时加党参,黄芪、当归等以助扶正。
经过四个多月的治疗,呃逆基本控制,一直未大发作。只是有时出现几声轻微的呃声,少许则止。患者精神气色已恢复如常人,纳食增加,二便正常。已上班工作。
按 呃逆乃系气机逆乱之证,患者虽多发于气怒之后,但治疗中若只知治气,一味地用疏气、理气甚至降气、破气的药物是难以收到满意效果的。盖此疾虽发病于气,然却受病于血。因暴怒气郁必然导致气机受阻。如若瘀血客于膻中,胃气当降而不降,逆气上冲则形成呃逆之症。若瘀血阻于心脏则可发真心痛,再者脾胃失健,津液不能按常脉络输布,凝而为痰,痰瘀互渍,遂使病情复杂,成为顽固难治之疾,所以医治此症单纯施以理气降逆还不够,需兼活血化痰方能奏效,故其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痰,平肝顺气降逆。方中用旋覆花耗有明目清头风之功效,主治胸胁痞满、呃逆、呕吐等证。生赭石平镇上冲之气逆。藿香取其芳香行气、醒脾开胃之功用以治疗呕恶、吐逆、纳呆等证。杏仁、橘红化痰、行气开胃,用瓜蒌不但可以助橘杏之化痰之力,而且还有理气宽胸之功。焦白术健脾和胃,赤芍凉血活血,白芍合当归养血柔肝。香附理气血,乃气中之血药。凡气血痰阻之疾,皆可佐之。取其香窜之性可使补药补而不滞。草河车清热凉血,解毒消肿,草豆蔻和中开胃,木瓜、生瓦楞、钩藤镇惊缓解痉挛,其中木瓜味酸入肝,可治疗右胁痛以及由于痉挛引起的各种疼痛症。生瓦楞不但止胃酸而且有扩张食道的作用,对于因气滞而引起的食道不利的呃逆症、噎膈反胃等均有一定的功效。藕节这味药,前人堤到藕者中空、行气开胃,活血凉血其节尤良。关幼波常用它来活血化瘀、行气宽中,有助于气机的通畅和痰血的消除。
总之,治疗呃逆,当从气血着手,此症虽大多由气而得,也只能用一些理气行气的药而不可过用破气之品,如青皮、枳实、丁香等。要认清发病于气,受病于血以及痰血阻滞这样一个病理过程。
关于虚实问题,中医认为“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例中患者平素体健,病后所现的一派虚象乃是由于呃逆日久,眠食受到严重影响,正气渐耗。这种虚是因病而虚,因此治疗当以治病为主,待病情平稳后再顾其虚。这样不但不致犯“闭门留寇”之戒,且有利于病后疗效的巩固。
竹茹 治疗呃逆、呕吐 竹茹性寒,善清胃热,能降气逆,故止呕呃。治疗呃逆、呕吐,余常用《济生方》中的橘皮竹茹汤。
方用:赤茯苓(去皮)9克,橘皮(去白)9克,枇杷叶(拭去毛)30克,麦门冬(去心)9克,青竹茹9克,半夏(汤洗7次)9克,人参9克,甘草(炙)5克。加生姜5片,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医方集解》中说:“此足阳明药也。胃火上冲,肝胆之火助之,肺金之气不得下降,故呕。竹茹、枇杷叶、麦门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则肝气亦平矣;二陈所以散逆气;赤茯苓所以降心火;生姜呕家之圣药;久病虚羸,故以人参、甘草、大枣扶其胃气也。”
患者张某,男,49岁,因“呃逆、烦燥、性格改变3天”于2013年3月7日入住我院。患者平素体健,近半月内反复感冒发热,在家中反复服用复方氨林巴比妥、地塞米松、青霉素等药物,对症处理。三日前汗出当风病情加重,出现呃逆、性格改变入住我院。症见间断性呃逆,发作时最少持续1时间,发无定时,不规则发热,无汗,不欲进食烦躁不安,坐卧不宁,不寐,不自主动作增多,对答基本切题,但言语略显颠倒。四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血细胞分析未见明显异常,头颅CT平扫提示右额叶脑梗死、右侧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死。舌质干、色淡,苔白厚,舌根部浮黄,脉弦细。虽有脑梗死,但病灶与临床表现不相符,不能排除病毒性脑炎的可能。入院后不配合治疗,反复揭起输液贴、自行拔出针头、折断输液管,仅配合口服药治疗,予以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预防黏膜损伤。
中医辨证认为:患者反复发汗,气阴两伤,腠理疏松,复汗出当风,病情加重。太阳、阳明两经同时受邪,一则腠理为之闭塞,故见发热无汗,太阳病不解,同时阳明受寒而未传阳明,郁热随经内传,热结下焦膀胱营份,故其人如狂,烦燥不安。二则寒邪客胃,胃气不降反升,发为呃逆。苔黄腻为表实郁热不得外宣之假象。因病程反复,正气已衰,无力抗邪,故脉弦细无力。四诊合参当属太阳病,表证未解,热结膀胱,同时正气偏弱而寒邪客胃。治疗: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同。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当前正气弱而表未解、且寒邪客胃,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解表,加升麻助麻黄宣肺,加大黄与升麻相伍一升一降调和胃气、僵蚕解痉止呕,炙甘草调和诸药,拟方如下:
麻黄6克,淡附片6克,细辛3克,大黄3克,炙甘草3克,僵蚕10克,升麻6克,上药取颗粒剂,每日1剂,姜汤冲服。
服药后烦燥明显,体温上升,达39.4℃,无汗,加用柴胡注射液4毫升肌注仍不能奏效。其人如狂,先后肌注、静脉注射地西泮各10毫克,均不能奏效,家属感到不安,请求转上级医院治疗。并于晚22时离开病区前往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在路途中全身热汗蕴蕴而出,汗出身凉,烦燥亦明显缓解,呃逆停止,烦躁减。达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后查生化系列、腹部彩超等均未见异常。经急诊科、神经内科、消化科等会诊后得出结论,虽有脑梗但病情不重,患者烦燥不能排除大量使用地塞米松相关,不考虑脑炎、脑膜炎,建议继续返回我院观察治疗,并于凌晨4时再次返回我院。
入院第二天早8时查房:体温正常,呃逆无再次发作,睡眠较昨日明显好转,但仍不欲进食,治疗不配合,表情呆滞。大便4日未解。体格检查:体温36.6℃,心率70次/分,血压120/80毫米汞柱,查体心肺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仍无明显定位体征。
病情分析:经治疗当前无发热恶寒、呃逆停止,但精神不佳,时而烦燥、时而抑郁寡言,不欲进食,四日大便未解,且当前外邪已解,呃逆已止,舌淡红、苔白厚、脉滑。仍考虑为膀胱蓄血证,无少腹急结者,正虚故也,可攻之,方选桃核承气汤。并在地西泮镇静的基础上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益气扶正,注射用盐酸川芎嗪活血通络,补液营养支持。中药拟方如下:桃仁10克,桂枝6克,大黄3克,芒硝20克,炙甘草3克。取颗粒剂,每日1剂,水冲服。
入院第三日早8时查房:从昨日早晨起到现在无发热、无呃逆发作,烦燥明显减轻,无需镇静即可配合治疗,面唇色泽渐恢复正常,昨日改用桃核承气汤后到现在大便两次,便质干黑,今晨开始索要食物,但食欲仍不振。体温36.6℃,血压120/80毫米汞柱,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舌质浮红、苔白厚腻、脉弦。
患者索食,说明胃气始复,但仍食欲不振,索而未食,舌质浮红、苔白厚腻,脉弦,说明一则营分郁热未清,二则正虚痰湿内生,三则寒热交错,寒邪束表、郁热内迫,现外寒得解,郁热渐消,故舌质浮红而欲退,脉象弦而和稳。综上所述当前治疗当以扶正化湿祛痰为主,辅以少量清热之剂,加水蛭、大黄,桃核力弱,取抵挡汤去余热之意,拟方如下:
黄芪30克,白术20克,防风10克,藿香10克,苏叶6克,陈皮10克,姜半夏15克,茯苓15克,胆南星10克,苍术10克,车前子10克,厚朴10克,葛根15克,水蛭6克,炙甘草10克,大黄2袋颗粒剂,冲服。每日一剂,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煮50分钟去渣温服,早晚各煎1次。
入院第五日:经治疗患者近3日无发热、呃逆,饮食逐渐好转,睡眠佳,精神状况明显好转,性格改变未完全恢复,大小便基本正常。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正常,面色表情较入院时亦明显好转,言语对答基本正常,不愿继续治疗,自行出院。
出院后5日电话随访,饮食睡眠佳,大小便正常,精神状况进一步好转,并从事部分劳动。出院12日电话随访,病情再次加重,入住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神经内科,行脑脊液穿刺检查等诊断为病毒性脑炎。
按 本病实为过汗损伤正气诱发加重,又使用汗法治疗病情一度缓解。然因治疗时间短,未能继续治疗,并失于调护出院后病情再次加重。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而络肾、络脑,膀胱蓄血证的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脑炎有相似之处。而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因精神症状不能很好配合治疗。近5年我们遇到3例类似患者,桃核承气汤、抵挡汤对减轻烦躁等精神症状效果较佳。但因病源有限缺乏进一步临床观察。脑脊液穿刺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尤为重要,在无法进行该项检查的情况下应及早应用抗病毒药或联合抗菌药物行诊断性治疗。
陈宝贵多年临床治呃逆呃逆一证,古无是名,其在《内经》本谓之哕,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人以呃逆名之。观《内经》治哕之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然历考呃逆之证,其因不一。有胃中虚冷,阴凝阳滞而为呃者;有胃虚虚阳上逆,病深声哕者;有中焦脾胃虚寒,气逆为呃者;有下焦虚寒,阳气竭而为呃者,正以元阳无力,易为抑遏,不能畅达而然;有食滞而呃者;等等。此诸法不一,随证治之。
陈宝贵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呃逆之声低怯或时郑声的均少见,但见呃逆常见于呃声连连,声高响亮者,以肝郁气滞者为多。脾胃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者,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灵枢·经脉》篇云:“足厥阴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况五行之生克,木动则必犯土,胃病治肝,不过隔一之治。”
如治一女性,41岁。患者呃逆,呃声连连,时有恶心、反酸,嗳腐酸臭或未消化食物,纳食减少,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食滞胃脘证。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消食导滞为主。药用半夏1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川连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沉香10克,连翘15克,莱菔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服7剂而愈。
又治一男性患者,30岁,呃逆腹胀,时有胃脘疼痛,手足心热,按手足心、肘、肩时即呃逆,纳可,寐差,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胃气上逆证。治以疏肝和胃,理气止呃为主。药用半夏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川连10克,砂仁10克,茯苓15克,郁金10克,沉香10克,元胡10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服7剂而愈。
再治一男性患者,43岁,呃逆、胃脘痞满反复发作1年,时有恶心,纳食正常,平素易急躁,舌暗红,舌苔腻,脉弦滑。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胃气上逆证。治以和胃降逆止呃为主。处方:半夏15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旋覆花(包煎)15克,代赭石15克,茯苓15克,藿香10克,赤芍10克,川连10克,荷叶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分3次温服,连服7天后复诊,仍有呃逆,胃痛减轻,舌淡红,苔腻。原方加沉香10克,郁金10克,莱菔子10克,继以理气降逆,继服7剂。服7剂后,仍有胃痛,呃逆稍有减轻,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原方去旋覆花、代赭石,加连翘15克,延胡索10克,连服14剂而愈。
古人治呃逆多以旋覆代赭汤为代表方,以降气为主,喜用旋覆花、代赭石、丁香等药降气止呃,以上3例有2例未用以上药物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且7剂而愈。其中1例用旋覆花及代赭石而疗效并不佳,反而去之后加用疏肝理气之药效果更好。由此可见,半夏为治呃逆之主药,其次为砂仁、陈皮等。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治疗肝郁为主或兼有肝郁症状之呃逆效果很好,不一定要用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之品。
二偏方治呃逆1.鲜山楂绞汁,成人每次服15~20毫升(小儿酌减),每日3~4次。或用中成药山楂丸、保和丸,每次1~2丸,缓缓嚼服,并饮少量温开水,每日3~4次。亦可用山楂切片徐徐含服。适用于呃逆轻症者。
2.生赭石30克(先煎),生山楂20克,枳壳、甘松各12克,木香、厚朴各9克,清半夏6克,旋覆花15克(另包)。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连用2~3剂可愈。适用于呃逆重症者。(郭旭光)
呃逆之因非独胃也案1 成某,女,22岁。呃逆4月余,伴左侧肋骨下疼痛。胸闷不畅,急躁易怒,四肢不温,月经提前或一月两次。色紫,有瘀块、量多。经期乳房及小腹有胀痛感。西医诊断为膈肌痉挛,兼肋间神经痛,用镇痛和镇静药均罔效。曾服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加减,均无显效,拖延数月不愈。常常坐而哭泣。诊见情志抑郁,面红,呃声洪亮而频发,腹平软,肝脾不大,腹部及肋间无异常。舌红苔黄,脉弦稍数。证属肝郁化热,蕴伏血分,热迫血行,故月经先期而来。热邪内陷,阳气被郁,不能外达四肢,故四肢不温。肝气逆乘肺胃,胃气上冲,故呃逆。肝气郁滞,经脉不利,故胸肋、乳房、少腹等肝经所过之处发生胀痛。治拟疏肝解郁,活血通降为主,方用四逆汤加味。处方: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郁金、全瓜蒌、旋覆花(布包)各9克,枳实、桃仁、红花、甘草各6克,白芍12克。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3剂后,患者精神愉快,呃逆已止,四肢转温,肋痛减。舌稍红,苔黄,脉弦。上方去川楝子、郁金、旋覆花,加白蒺藜、香附各9克,续服3剂。
三诊:药后症情续减,肋痛止,舌苔薄黄,脉弦,以丹栀逍遥散加味,嘱服3剂,以调经和巩固疗效。
案2 倪某,女,45岁。3年前因劳作后吃了凉饭菜,发生呃逆,初未介意,继而连续不止,日见严重,痛苦难耐,屡服中西药罔效。3月前旧病未除,又添头痛一症,时发时止,痛如锥刺,日轻夜重,并伴心悸眩晕,胸闷不舒。诊见精神忧郁,呃逆连声,面色晦滞,舌淡红,尖边有紫色瘀点,脉沉弦涩。此乃瘀血为患。王清任云:“因血府血瘀,将通左气门、右气门归并心上一根气管,从外挤严,吸气不能下行,随上出,故呃气。……速用此方(血府逐瘀汤)一剂见效。”又云:“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遵其旨意,投以血府逐瘀汤加味。处方:当归、赤芍、柴胡、川牛膝、旋覆花(布包)各9克,桃仁、红花、枳壳、川芎、桔梗、甘草、全蝎(研末分2次调服)各6克,生地12克,代赭石(先煎)15克。上方服5剂后,诸症大减,原方加减续服3剂而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按:本案呃逆一证,成某以疏肝解郁,活血通降为治获效,因肝主疏泄,其性条达,肝气郁结逆乘肺胃,胃气上逆则产生呃逆。倪某则用活血祛瘀而效验,其理以王清任所云为据,因血府瘀血,使气门不畅,气不下行呃逆。足见呃逆一证非独胃也,乃须辨证审因,去伪存真,方可用药。辨证得当方得良效。
患呃逆者诊治 今录一案呃逆乃胃痉挛所致。轻者多不药自愈,若见呃逆频作,或见气虚衰竭之体,每为临床重症。余侍诊家父时,常有患呃逆者诊治。今录一案以示之。
苏某,女,39岁。1987年3月5日初诊。患者平日情志不畅,常有胃痛发作,嗳气,呕恶,泛酸,呃逆时作。近日加重,连续呃逆一周,迭进中西药未缓解。精神日衰,不欲饮食。刻诊:形消体瘦,神疲。舌红,苔微黄。脉细数无力。家父诊后断其为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气逆上冲,发为呃逆。加之纳少,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致成气血衰弱之症。治疗当以补气健脾,安胃止呕降逆。方药:红参10克,黄连5克,苏叶5克,竹茹10克,生姜3片。患者脾胃不足,难以纳谷,恐其入药即吐。故嘱其水煎频频饮之。每日1剂。
患者服药2剂,呃逆大减。继服2剂后呃逆渐停,可进流质食物。于前方加枳壳5克,沉香3克,继服3剂。大便通,饮食进,呃逆未复。
家父云:此例患者,脾胃大虚,致成呃逆频作、食入即吐之势。故以功专力雄之红参,佐以小量之黄连,加竹茹、苏叶、生姜煎汤,缓缓频饮,使患者渐得药力。方中红参大补元气,以升阳益胃。黄连苦寒降逆,止呕安胃。佐以苏叶、竹茹,和胃去痰平呃。故治呃逆,功在脾胃运化得健,气机升降得和也。
顽固性呃逆的治疗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此病偶然发作者,多可不药自愈。若呃逆持续不断,则须服药治疗,始能渐平。久病见此多危。
陈宝贵教授认为呃逆主要病因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所致。其病机为胃失和降,气逆动膈。各种病因形成食滞、气郁、痰饮等病理产物,阻碍胃气下降,气上逆动膈而呃逆,故治疗以和胃降逆为主。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药组成:半夏10克,黄连6克,干姜6克,党参10克,枳壳6克,甘草10克,大枣3枚。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方解:半夏为降逆止呕之主药,又可以消痞散结,为君药。干姜温中散寒,黄连苦寒泄热又反佐半夏、干姜之辛温,为臣药。党参、大枣补脾,枳壳降气和胃,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顾护胃气。全方共奏和胃降逆之效,又兼有寒热平调,虚实兼顾之功。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具有促进胃动力作用,能双向调节胃肠运动,帮助消化,保护消化道黏膜,以及镇痛、利胆、提高机体免疫等多种药理学作用。
加减:胃寒呃逆者改干姜为10克,加丁香10克,柿蒂10克;胃热呃逆者改黄连为10克,加竹茹10克,黄芩10克;胃虚呃逆者改党参20克,改干姜为生姜6克,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10克;气滞呃逆者加香附10克(或柴胡10克),厚朴10克,砂仁6克;阴虚呃逆者加玉竹10克,麦冬10克;痰湿呃逆者加茯苓10克,陈皮10克;呃逆伴有疼痛者加延胡索10克;呃逆伴胃溃疡或出血者加白及20克。
使用注意:此方为治疗呃逆常用之方,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当时情况辨证加减应用。如胃寒不重者可减少温胃药用量,胃热不重者可减少清热药用量,呃逆日久者可适当加入活血药等。治疗过程应时时顾护胃气,本着祛邪不伤正的原则,不然,一味攻伐,反可增病。
典型病例
患者陶某,女,45岁。2012年3月26日诊。患者近4个月来,每于食后出现呃逆不止,胃脘胀满,偶有反酸。平素畏寒,胃脘部得温则舒,受寒则痛,大便溏薄。查体胃脘部喜按。舌暗,苔白,脉细数。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据舌脉症诊断为呃逆,辨证为中焦虚弱,胃气上逆证。治疗原则为:温中补虚,降逆止呃。处方:姜半夏10克,黄连6克,党参20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砂仁6克,枳壳6克,旋覆花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玉竹10克,炒麦芽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诸症好转,已不呃逆反酸,稍有胃胀,大便已调,舌暗改善,苔中心微黄。上方去桂枝,加柴胡10克,予7剂继服。
三诊:已无任何症状。考虑到患者素虚,予香砂六君子汤7剂善后。
按:依据患者呃逆不止,平素畏寒,胃脘得温则舒,受寒则痛,大便溏薄。胃脘部喜按。舌暗,苔白,脉细数。诊断为呃逆,辨证为中焦虚弱,胃气上逆证。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呃为主。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姜半夏、旋覆花降逆止呃;党参、茯苓、干姜、桂枝、温中补虚;砂仁、枳壳理气和胃;黄连和胃除逆,反佐半夏、干姜、桂枝之辛温;玉竹益阴和胃,可避免辛温药伤阴之弊;麦芽助其运化;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呃之功。辨证准确,药方对证,故一诊后疗效明显。二诊时患者稍有胃胀,故加柴胡疏肝解郁。患者舌中心微黄,故去辛温之桂枝。三诊时患者已无症状,考虑患者素虚,故用香砂六君子汤善后。1月后回访患者良好。
陈宝贵教授强调,呃逆之病机为胃气上逆,气逆动膈所致,故治疗总以和胃降逆为主。治疗时首先应当辨别寒热虚实,进而分析其兼夹证。一般热证、实证治疗较易,但遇到虚证、寒证,注意降胃药用量不宜大,大则更伤胃气。因本病以虚为主,只要补虚的同时稍佐降胃药即可。切勿犯“虚虚实实”之诫。具体组方时还要考虑动静结合、升降结合、燥润结合等,要做到细致入微,使每一味药都发挥其作用,这样疗效会更著。西医的胃病(胃炎、胃溃疡、胃肿瘤等)、肝胆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很多都有呃逆之症状,皆可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一般性的呃逆较易治疗。久病或重病的呃逆,如肝硬化后期,重度脑损伤等,此时呃逆多为消化道出血前兆,应密切注意,防止病变。
韭菜籽 萝卜籽研末冲服治呃逆临床症状:呃逆,俗称“打嗝”。呃逆一症,轻重差别极为明显。如偶然发作,大都较轻,常可自行消失。若持续不断,患者痛苦不堪。
治疗方法:韭菜籽、萝卜籽各10克,炒黄,研成粉冲服,1日2次。
典型病例:患者,女,34岁。呃逆3 日,肌注阿托品治疗,虽可取效一时,但易复发。嘱用韭菜籽、萝卜籽各10克炒黄,研成粉冲服,服2次而愈,至今未发。
处方:橘皮、竹茹各9克,生姜、甘草各3 克,大枣5枚。
用法:上药加200毫升水煎煮,大火烧开后小火煮20分钟即可。早晚各服1次。
功效:理气健胃。主治呕吐、呃逆。 梁月华
治呃逆验方二则
1.鲜山楂绞汁.成人每次服150毫升(小儿酌减),每日3、4次。或用中成药山楂丸、保和丸,每次1~ 2丸,缓缓嚼服,并饮少量温开水.每日3~4次。亦可用山楂切片徐徐含服。此方适用于呃逆轻症者。
2.生赭石30克f先煎).生山楂20克,枳壳、甘松各12克.木香、厚朴各9克.清半夏6克,旋复花15克(另包)。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连用 2~3剂可愈..此方适用于呃逆重症者。 (萧旭)
王某某,男,72岁。2000年1月19日初诊。呃逆5个月,遇冷加重1个月。曾用针灸,口服中药及西药解痉挛药治疗,效果不显。患者仍呃声不停,只能进半流质食物,夜不寝,服安定也只能稍睡片刻,伴神疲,眩晕,胃脘痞满连胸胁,大便溏而不爽,鼻黏膜暗红,鼻甲肿大,咽喉后壁“污红”,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细。有嗜酒、吸烟史。心率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未闻及杂音,腹软,未扪及包块,肝脾未触及。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结果:胃窦炎。中医诊断:呃逆。证属湿热蕴结,遏阻气机,升降乖戾,逆而为呃。治疗:1.戒烟酒;2.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镇肝宣肺止呃。处方:半夏、党参、代赭石、丹参、石菖蒲、茯苓各15克,干姜、黄芩、黄连、枇杷叶、竹茹、厚朴、枳实、远志各10克,甘草6克。4剂,日1剂,水煎2次频频服。
1月22日二诊:一剂药后呃逆好转,4剂服完呃止,余症好转,舌暗红苔白腻,前方去旋覆花、代赭石、竹茹,加生姜、大枣继服6剂。
1月30日三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舌暗红苔薄白腻,予香砂养胃丸、复方丹参片和黄连素善后。
呃逆主要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和或久病重病之因,引起寒气凝结或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膈居肺胃之间,肺胃失于宣降,胃气上冲动膈出喉为呃。该患者年过七旬,精气亏虚,阳气不充,又兼呃逆遇冷更重,容易误为寒气凝结。但是四诊合参,系脏腑俱虚,嗜酒吸烟,蕴湿化热,灼津成痰,壅遏阳气,幹旋相悖而诸症现矣。证属寒热互结,虚实夹杂,升降失调,故用辛苦降法以治本,合镇肝宣肺以缓急取效。
升阳益胃治呃逆秦某,女,47岁。2011年6月12日初诊。素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每月10余日方净。一月前频发呃逆,服药罔效。经县医院检查,诊断为轻度贫血,膈肌痉挛。刻诊:呃逆连声,头晕心悸,汗出短气,周身倦怠,脘闷腹胀,大便溏薄,小便短黄,口干不欲饮,舌尖红,苔白微腻,脉弦细无力。此乃气血俱虚,劳倦内伤所致。立方当补益中气,升阳益胃为治。予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红参10g,黄芪18g,焦白术15g,云苓10g,陈皮5g,半夏6g,黄连3g,砂仁6g,炒白芍10g,柴胡5g,苏叶5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3剂。
二诊:药后呃逆顿止,嘱继服5剂,以资巩固疗效。药后头晕心悸均减,月经来潮,量中等,4天而经停,食欲增进,精神好转,诸症悉平。
按:中医认为,清阳不升,则头目昏晕;浊气不降,则脘闷腹胀不欲食,发为呃逆。病久气血亏虚,则可有心悸短气。本案方用六君子汤补气健脾,柴胡升发脾胃清阳,佐以黄连、苏叶,苦辛宣降,云苓、陈皮、半夏利湿健脾,姜、枣和胃。脾气得健,升降有序,呃逆自平。
巧用威灵仙治愈呃逆案例甘肃中医学院周信有教授,1921年生,临床7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就其临床巧用威灵仙治愈呃逆案例一则叙述于下。
张某,男,37岁。2011年8月5日初诊。呃逆1年余,2010年3月行胃镜检查回报:慢性浅表性胃炎。遍服西药,未见显效,且有加重之势。近2月来于晨起、饱餐、受凉及情绪波动时均可出现,求治于周信有教授处。查:舌质略暗,苔薄白,脉弦。处方:党参20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9克,姜半夏9克,枳实20克,厚朴9克,焦三仙各9克,砂仁9克,制附片9克(先煎),槟榔20克,生甘草6克,威灵仙20克。7剂,水煎服,日2次。
二诊:药后虽呃逆仍作,但觉胸、脘较前气顺许多,原方增威灵仙为30克,续服7剂。
三诊:呃逆之声、势、数均大减,病人服药之信心亦随病情好转而大增,于二诊方中加香附9克,余药同前,继进7剂。
四诊:患者欣然来告,呃逆之症嘎然若失,已与常人无二。周老查其舌、脉后,虑其病史1年有余,当遵三诊方药,继服7剂,巩固疗效,以期根治。
按:呃逆之症俗称“打嗝”,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致,中医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临床多用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化裁治疗。周老临床治疗脾胃诸病,喜用陈夏六君汤及香砂养胃汤加减。本案的特色在于威灵仙一药的使用。传统认为威灵仙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哽三大功效,常用量5~15克。《药品化义》言:“灵仙,其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可见,究其功用的实质在于走窜之性。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威灵仙对人体多处平滑肌均有松弛作用,故而威灵仙也用于食管、支气管、输尿管、胃及胆道等处平滑肌痉挛所致的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呃逆即是由于膈肌痉挛收缩而引起。周老临床用药,不仅重视中医本草文献所载的药性主治,也非常重视借鉴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新成果,“西为中用”,确为其临床证治的一大特色。至于方中香附,李时珍谓其为“气病之总司”,与威灵仙相伍,可增强理气止呃之效。另外,方中威灵仙周老用至30克,纯属个人经验与见解,亦为临床所少见,临床遇此类病症而欲用之者,当需仔细斟酌为宜。
单味砂仁治呃逆呃逆一症无论何种原因引起,其病机总属胃气不降使然。笔者多年在临床中单用砂仁治疗呃逆,疗效满意。具体用法是:取砂仁适量,放入口中嚼烂成糊状,缓缓咽下。病轻者当下即可止呃,病程长且顽固者,或症状缓解后呃逆又起的,依前法治之,需多服几次才能稳定。
考砂仁一药“味辛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和中调气,行郁消满……和中之品,莫妙如砂仁,冲和条达,不伤正气,调理脾胃之上品也”(清·黄元御《玉楸药解》),有“和胃醒脾,快气调中 ,通行结滞”之功(清·汪昂《本草备要》)。由此可见,砂仁是一味平和的行脾胃气滞之要药。笔者曾亲尝之,其气清淡,其味微辛,无论气滞还是气虚皆可应用,但妊娠妇女及气虚者应当慎用。砂仁通常入煎剂后下,但笔者体会嚼服治呃逆效更佳。此法简、便、廉、验,值得推广。(张志亭)
呃逆的中医辨证呃逆,古代中医称作“哕”。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认为“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深者,其为哕”。可见当时中医已经认识到,受寒与食积可致肺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呃逆也可能是病情较重的一种表现。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呃逆分为3种不同证型进行辨治,为后世诊疗奠定了基础。一是“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指出呃逆的腑实证型,腹胀满,辨清病因病机后,用通利的方法治疗;其二是“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指出寒证呃逆,手足厥冷,以橘皮、生姜温中运化为主治疗;其三是“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指出呃逆的气虚证型,用橘皮、竹茹、生姜、大枣、人参、甘草等益气健脾、化痰湿、和胃气。
宋代医家严用和在张仲景橘皮竹茹汤基础上,加赤茯苓、枇杷叶、麦冬、制半夏,主治气阴两虚兼有痰浊、肺胃气逆所致之呃逆。《卫生家宝》中记载医家朱端章用顺气汤(丁香、柿蒂)“治呃逆神验,亦治久痢”。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呃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作呃忒、骞逆之声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秦景明《症因脉治》中用丁香柿蒂(丁香、柿蒂、党参、生姜),治疗胃中虚寒所致呃逆、呕吐、口淡、食少、脘闷胸痞、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
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著有“阳明湿温,气壅而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用橘皮、竹茹、柿蒂、姜汁化痰湿、降气逆,主治湿温呃逆,且注明“有痰火者,加竹沥、栝楼霜;有瘀血者,加桃仁”,将中医对呃逆的诊治再度推向深入。
现代已故著名中医谢昌仁2005年曾亲诊一例肺癌兼呃逆患者,所拟方药亦是张仲景橘皮竹茹汤加味化裁:橘皮10克,甘草4克,赤茯苓12克,炒竹茹10克,姜半夏10克,玄参15克,太子参12克,枇杷叶12克,薏苡仁15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鲜生姜一片。方用橘皮、生姜、制半夏化湿浊、降痰气;竹茹、枇杷叶清肺胃、止呃逆;太子参、甘草补肺脾、益胃气;玄参、薏苡仁、赤茯苓清心火、益脾阴;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利湿热、清邪毒。全方扶正祛邪、降逆止呃。
治呃逆妙方方药:公丁香、蒲公英各10克,柿蒂7个,半夏、生姜各6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
主治:顽固性呃逆。
疗效:临床治疗多例,服药1~3服均痊愈,疗效满意。
治中老年人顽固性呃逆方处方:黑芝麻200克,炒熟,捣烂,伴入适量白糖。每次5匙,温开水送服,宜睡前服。可连服5天以巩固疗效。
功效:补肾开滞,调理气机,治中老年人顽固性呃逆,诸药难效,失眠烦躁.便秘口干者。
治呃逆方二款处方与用法:白糖100克,砂仁50克。砂仁研末,与白糖调匀,每次20克.温开水送服。另方:红糖30克,生姜汁20克。红糖炒变色,加入生姜汁及100克水,煮至糖化即可温服。
功效:温中,止呃,主治脾胃虚寒导致的呃逆,腹中冷,手足凉等。
治呃逆不止方组成与用法:旋覆花10克,代赭石20克,柿蒂20克,香附10克,半夏10克,石决明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降逆止呃.治肝气不畅,呃逆不止,两胁胀满,脉弦有力者。
治呃逆验方 组方:代赭石20克,法半夏、建神曲各10克,橘络、陈皮各6克,厚朴10克,沉香粉(冲服)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3次,早、中、晚分服。
注:笔者用此方治呃逆十余例,一般患者,只服两剂可愈。其中有一严重患者,曾经西医及丁香、柿蒂等中药治疗,仍呃逆不止,且呃声响亮,日夜不停,连隔壁邻居均能听到,曾作钡餐摄片,未见器质性病变,即予上方两剂,服药后呃逆减轻,再服3剂,药尽而愈。
呃逆俗称打嗝,是隔肌和肋间肌突然收缩所引起,一般的呃逆不算是什么大毛病,喝些水便可消失。顽固性呃逆可由溃疡、脑瘤、癫痫等多种原因引起,但也有查不出病因的,却使人颇为难受。若经医生.确诊为疾病引起,应按有关方案进行治疗,其余的可参考下述化解方法。
1.用手食指或中指掐压位于颈部正中线胸骨上窝的天突穴,压时指尖下掐压,可起到降痰、利气、宽胸作用,能止呃逆。
2.用双手拇指端压在头部两侧太阳穴上,双手食指同时在眉骨上顺两边稍用力刮三下,可止嗝。
3.用右手拇、食指紧压左手少商穴,使酸痛感持续约1分钟;左手亦然,互换指压。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仍厘米处。
4.用双手大拇指同时按压双侧翳风穴,稍用力以感到酸胀难忍为度,按压1分钟左右即可。翳风穴位于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
5.喝几口温开水后,弯腰90度作鞠躬状,连续弯几次腰,打嗝可止。也可突然向后扭身,并向后上方看,能止嗝。
6.打嗝时,患者平卧床上,双腿屈曲。腹部放松,以中指点按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1~2分钟,便可恢复正常。
7.取艾条1支,点燃后放在患者床头边3-5分钟,呃逆即止;如继续燃10分钟左右,可治顽固性呃逆。艾条一般药店有售。
8.用鼻子闻少许胡椒粉,打个喷嚏,呃逆即止。
9.用中药五味子5粒,放口中慢慢咀嚼,约3分钟即可止嗝。
10.砂仁2克,放入口内慢慢细嚼,将嚼碎的药沫随唾液咽下,每日3次,有理气和胃止呃的功效。病程短者一般2次即可见效。
11.炒韭菜籽30克,加水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每天1剂。或将韭菜籽炒黄研末,日服3次,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可治顽固性呃逆。
12.山楂5-10个,温水煮熟,用时细D爵慢咽,将核吐出,并饮少量温开水。一般服后呃逆可止,连服3-5次可痊愈;儿童用量酌减。
13.生姜(选用新鲜多汁者)1块,洗净切成薄片,慢慢咀嚼,边嚼边咽生姜汁,一般嚼1-3片后呃逆可止,但有口腔炎、咽喉炎症者慎用。
呃逆_中药方集本病是气逆上冲,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 一种病症。一般同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气血亏虚导致胃失和降,上逆动膈而形成。若在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则 每为病势转向严重的预兆。其临床表现为:呃呃连声、响亮而急促,或呃声低怯、并伴有脘中冷气,口渴便秘,虚烦不安,心腹胀满 等为主症。
1.桔皮治呃逆
[配 方] 桔皮120克,生姜30克,开口川椒10粒。
[制用法] 将上药人锅内,兑2大碗水,煎至1碗时即可。
[功 效] 日徐徐呷之即止。
2.荔枝干治呃逆连声不止
[配 方] 荔枝干7个。
[制用法] 连皮核烧存性,研为细末。
[功 效] 白开水送下。每次9克, 日2次。
3.干姜附片治寒气犯胃所致的呃逆
[配 方] 干姜、附片、丁香、木香、羌 活、茴香各12克,食盐适量。
[制用法] 将前味药混合共碾成细末,贮瓶密封备用。
[功 效] 用时取药未适量,以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者的 脐孔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再将香盐炒热,用布包裹,趁热熨于肚脐处,冷则再炒再烫,持续40分钟,每天2—3次。
4. 白糖止呃
[配 方] 白糖1汤匙。
[制用法] 打呃时立即吃1汤匙白糖。持续打呃6周以上者, 可重复使用此法数次。
[功 效] 止呃。对呃逆有较好疗效。
5.冰糖芦根水治胃热各症
[配 方] 鲜芦根100克,冰糖50克。
[制用法] 加水共煮。代茶饮。
[功 效] 清热生津,祛烦止呕。治由于胃热引起的口臭烦渴、呃逆、呕吐等。
6.沙参治呃逆
[配 方] 沙参15克,法半夏10克,柿蒂6克,麦门冬15克,石斛15克,山药18克,枇杷叶10克,甘草3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舌红脉细者有效。
7.党参治呃逆
[配 方] 党参15克,丁香15克,炒柿蒂15克,吴茱萸10 克,木香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干姜6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治胃寒性呃逆。
8.二石龙牡汤治呃逆
[配 方] 代赭石、磁石、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陈皮12克,人参10克,木香6克。
[制用法] 水煎服,1日1剂,6剂1疗程,病情好转停药1-2 日,再服第2个疗程。
[功 效] 治顽固性呃逆。
9.益气止呃汤治癌症呃逆
[配 方] 人参、高良姜、干姜、柿蒂各6-9克,旋复花适量。
[制用法] 前药与代赭石、吴茱萸、丁香、炙甘草各6~12克,炒白术9-20克,共同煎汁,每天1剂,早晚分服,进食困难者可分数次服。
[功 效] 治癌症呃逆。
10.柴胡汤治呃声频繁
[配 方] 柴胡、郁金各20克,半夏、青皮、枳壳、竹菇各15 克,苏梗20克,香附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1日3次。
[功 效] 治呃声频繁,响声连连,神情忧郁,形体消瘦。
11.熟山汤治顽固性呃逆
[配 方] 熟地30克,山萸肉、生山药各20克,云苓15克,丹 皮30克,泽泻12克,五味子15克,吴茱萸、公丁香各12克,葛根 15克。
[制用法] 煎30分钟取汁,约5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服。
[功 效] 治重病及术后引起的顽固性呃逆。
12.首乌和鸡蛋治顽固性膈肌痉挛致呃逆
[配 方] 蒸首乌30-40克,鸡蛋2个。
[制用法] 将首乌放在锅内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 渣后打人鸡蛋,每日2次,服药吃鸡蛋,连服3日。
[功 效] 治顽固性膈肌痉挛致呃逆。
13.加减六味地黄汤治术后顽固性呃逆
[配 方] 熟地、泽泻、桃仁、赤芍各10克,山萸肉、山药、茯 苓、麦冬各15克。若热象重者,加金银花、连翘。
[制用法] 水煎,日1剂,内服。
[功 效] 治术后顽固性呃逆。
14.猪胆治顽固性呃逆
[配 方] 猪胆1只,赤小豆20粒。把赤小豆放人猪胆内,挂 房檐下阴干后共研细粉备用。
[制用法] 每日服2克,分2次用白开水冲服。
[功 效] 治顽固性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如果持续超过48小时不缓解称为顽固性呃逆,也称为难治性呃逆。呃逆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诱发,膈神经兴奋而引起膈肌不自主间歇性收缩,使空气快速吸入呼吸道内,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声响。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
砂仁性味辛温,归脾胃经。功效为化湿、行气、温中、安胎。如果得了顽固性呃逆,可用砂仁2克,慢慢细嚼,将嚼碎的药末随唾液咽下,一日3次。
中医止呃逆方:和胃降气呃逆的发生,主要由于胃气上逆所致。胃主纳、主降,以通降下行为顺。若因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久病、重病等,均可使胃气失降,上逆为呃。治疗方面,则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法。用自拟五香降气汤治之,疗效较佳。药用木香8克,丁香6克,沉香3克,降香6克,檀香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法:若偏于寒者,得热则减,可加吴茱萸3克、高良姜5克、柿蒂5克,以温中散寒降逆;胃火上逆而呃者,加石膏30克、竹茹10克,清火降逆;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加大黄、厚朴各10克,通腑泄热,腑气通,则胃气降,而呃逆自止。舌红口干烦渴者,加生地15克、麦冬10克,生津养胃;体虚呃逆,食少身倦者,加党参10克、大枣10枚,补益脾胃;冲气上逆较著者,重用代赭石、旋复花。若偶然呃逆,可采取搐鼻取嚏,或作深吸气。
按:呃逆一证,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膈肌痉挛引起,既可单独发生,亦可出现于某些急慢性疾病的后期,特别是在一些严重疾病中出现,谓之“土败胃绝”,为预后不良的反应,应加注意。
呃逆,俗称打呃,古书称为“口岁”,是以气逆上冲,喉中呃呃有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难以自制的一种症状。临床除呃逆外,且伴有嗳气胸闷,脘胁胀满,食纳减少等症。此病如偶然发作,大多轻微,可以不药而愈,如持续不断,须服药始能渐平。
呃逆治疗验方呃逆治疗方:赤芍、当归、白芍各12克,桃仁、枳壳、木香、苏子、郁金、炮姜各9克,红花、灵磁石、川朴、牛膝、炒麦芽各15克,丹参18克,生赭石末30克。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服,连服2~3剂。
打嗝掐按法
按压少商穴:在打嗝发作时,用拇指按压少商穴,使酸痛感持续半分钟,打嗝即可停止。
掐按中指:分别用自己的左右手指,用力掐住中指顶部,大约过1~2分钟以后,打嗝即可被制止。
掐按内关穴::用手指掐“内关穴”,此穴位于手腕内侧6~7厘米处,即第一横纹下约2横指的距离,其止打嗝的效果也比校好。
转自 小张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