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当代世界现代化实践中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当代世界现代化实践中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现代化实践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在当代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外延到内涵上都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认识,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 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 演进
[中图分类号]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15-0026-02
“发展”作为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专门述语,被广泛认为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转型基础上的进步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反映,则形成了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在当代主要是以研究现代化问题为核心内容的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群。发展观则是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它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问题进行的思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含对发展本质、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发展价值、发展代价、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要发展问题的认识。因为从事发展的主体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并且伴随着发展实践的进程,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在最近一个世纪,伴随着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30倍,工业生产4/5以上产值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经济成就前所未有。但是它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都是空前的,能源危机、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人类的环境问题在20世纪60—70年代不仅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成为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突出问题。
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们对发展等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产生了怀疑。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切尔·长逊发表了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轰动,引发了人们关于发展观念的争论。1972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合著《只有一个地球》一书问世,把人类对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指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3年,联合国第38届大会通过决议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和环境规划署合作编制《环境前景》文件。1987年该组织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将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这一定义进一步明确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委托蒙诺博士主持的《保护地球》报告中关于“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的思想。同时,布伦特兰夫人的报告还阐述了持续发展的战略,明确指出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表现在:一、生态持续性;二、经济的持续性;三、社会的持续性,把生态、经济、社会统一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1992年在巴西里的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会议通过的一系列决议和文件,特别是《21世纪议程》详尽而深切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为人类改善环境、完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在较长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物的上面,主要表现为在商品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比较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商品价值,而发展内容方面,人们又往往只重视经济物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只见物不见人或多见物少见人,发展的重心自然是落实在GDP增长、物质丰实上。而当人们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客体上时,人们自然容易对于客体的发展给出各种指标而忽视了人本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指标。更为严重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甚至发生手段与目的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把物质价值放在人的价值之上的情况。
发展过程中的严峻现实引起了人们的反思。阿力克斯·英格尔斯在70年代就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1983年法国经济学和社会学家佩鲁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写的《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为一切人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发展尺度和发展目的的观点,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他强调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内在的”,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展为中心,旨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共同体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这一关注由客体移向主体,标志着发展观上的一个质的转变,即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产生。1987年埃得加·欧文斯的《发展中世界的自由前景:伴随政治改革的经济发展》中进一步指出,“现在该是我们把政治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考虑问题的时候了——不仅考虑社会能够变得更有生产力的方式,而且考虑社会应该变得有生产力的质量:即是说人的发展重于物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强调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各种能力的增强,是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以及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保证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和破坏。它包含了三个具体层次的内容:一是满足人的基本的合理需要;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三是人的潜力和能力的发挥。人的基本的合理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但基本上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可用生活质量指标来衡量。人的素质的提高则包括人的健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人格。而人的潜力、人的能力则是指人的认识、理解、有意识地合理调整自身变迁的能力。这些能力又表现为思维的创造性和实践的创造性。
在新发展观理论的影响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开始,每年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阐明一个主旨: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人创造一个享受长寿、健康和有尊严的生活环境。围绕人类发展每年聚焦在一个主题上,如人类发展的概念和测量,人类发展的财政支持,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发展、民众参与、人类安全、男女平等等问题。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了一个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过去,发展被归结为经济的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主要指标。与这种传统的发展观不同,人类发展指数HDI超越了经济方面,在经济与道德,效率与公平,工具与目的,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上,力图沟通和谐与平衡。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三个基本因素: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寿命,通过预期寿命来衡量;知识,通过成人识字率和受教育平均年数来衡量;生活水平,通过购买力,也就是将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调整为当地生活费用的水准(购买力平价PPP)。在计算人类发展指数HDI之前,需要先产生以上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的指数。HDI则是这三项内容指数的简单平均值。从这三个要素可以看出,人类发展指数是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和谐的综合反映。由此可见,人类发展指数HDI的产生,是旧发展观转变为新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
发展观的这种历史演变,是人类对现代化实践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尽管由于缺少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国外的实践及其发展观演变有不少缺陷,但对于后发的我国现代化实践来说有许多启迪意义,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中共新疆乌鲁木齐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柳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7251/746275895020.html

更多阅读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理论与实践* 档案数字化加工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理论与实践*余英杰【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日渐增大。作为政府资讯重要来源之一的档案部门,在信息时代里如何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源,以方便、快捷、多样的形式为社会建设提供服务一直

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 校本研修的收获与体会

第七讲 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主讲 徐阿根(上海新中高级中学校长 “双特”: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引言: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成长存在内在的联系。1、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需植根于教育情境和教育实践。2、教师的专业成

声明:《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当代世界现代化实践中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为网友心尖爱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