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之心路人皆知
很多人都听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司马迁之心,又何尝不是?只是司马昭是王朝篡位的是野心,而司马迁之心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持久恒心、坚忍决心和严谨细心。
司马迁雕塑
司马迁的心脏只有一个,但人就是这样奇怪,只是一个脆弱的心脏却能变化出无数的精神动力。他二十岁时走访全国各地,大禹治水的地方,屈原投江的地方,孔子讲课的地方,项王自刎的地方。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他一路上风雨兼程。最后影视用十三年时间写下五十二万字,讲述着三千年的历史,此司马迁之心为持久恒心。司马迁为了真实史料遍访全国,并且在当地仔细询问老者,认真记录史实。对于所搜集的历史通过层层筛选,凡是有疑点的资料皆不录用,此司马迁之心为严谨细心。
当全朝上下都在对投降匈奴的李陵口诛笔伐时,耿直的他站在客观角度,为与自己关系仅是泛泛之交的李陵说话,去不曾想被大怒的汉武帝收监入狱,并对他处以宫刑。原本想一死了之的司马迁为了史记坚持下来,以文王孔尼左丘孙膑等贤能激励自己,最后再忍受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完成了史家绝唱《史记》。此司马迁之心为坚忍决心。司马迁用这三颗心去完成历史的总结,我学习司马迁之心,完成对司马迁的归纳,虽不敢说司马迁之心全部包含在内,但这三颗心必然在内,如果说真的忘掉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腔热血不得志的伤心吧。
班固为何论司马迁为史记
班固是《汉书》的作者,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汉书》和《史记》都是我国四史之一。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说班固对司马迁写史记的评价。
班固画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这句话,出现在班固的《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中对司马迁以及他的著作《史记》的评价。原句是: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很多关于是非判断方面是存在一些错误的。比如说伦天仁大道是先讲的黄老之后说的六经。在叙述游侠的时候并没有记录下真正的处士,却让奸雄之人进入了列传。而在记录农商物产的《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推崇的是有势力的人,却羞辱了贫贱之辈,贬低了贫困人民。
由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我们可以看出班固对于司马迁《史记》的批判态度,他直接点出了《史记》中的不合理之处,给后人研究《史记》一定的启示。当然,作为四史之一和我国古代伟大的史书,《史记》无论在撰写形式和手法上,还是内容篇幅上,都是我国史书中的一座里程碑,《史书》对于研究汉朝之前的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大家对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的意思都已经明了,也建议大家正视《史记》这部史书,吸取它的精华所在。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司马迁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史官,文学家、史学家以及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成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深远。
司马迁塑像
司马迁成年之后被父亲派出去游历山河,天南海北的搜集了大量的旧识古文,这也给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司马迁尊父亲的遗愿,当上了太史,在长安为官的司马迁也因此认识到了许多当时的鸿儒大家,诸如董仲舒等人。董仲舒对司马迁的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也都在日后体现在了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当中。

后来因为李陵被俘,背反汉军投降匈奴的事件,司马迁仗义直言,认为李陵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因此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后来李陵被诬告是要带兵进攻长安,司马迁也因此被判了死刑。但是司马迁因未完成父亲的遗愿,编写史书,所以选择以宫刑代替死刑苟活了下来。
侥幸活下来之后,司马迁在悲痛中站起来,用了十数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部被称为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完成了自己太史公的使命。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司马迁承受着这样的伤害和屈辱,最后还能有这样的成就,这是一种怎样的毅力和决心。这份毅力和决心这也是司马迁为后人所称道的原因之一。
陈涉世家司马迁原文
《陈涉世家》是司马迁著作《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的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历史故事。陈涉世家司马迁都具体写了哪些事件呢?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图
在《陈涉世家》这篇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陈涉世家》完整而真实的再现了这次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局,并对陈涉在反抗秦朝暴政的斗争精神进行了详细刻画,体现了陈涉在农民起义的重要作用和他洞察时局的能力,以及优秀的组织才能。在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还反映出我国古代农民阶级的智慧和敢于抗争的反抗精神。
另外《陈涉世家》也形象的表现了陈胜和吴广这两个人物形象。两个人虽都是农民出身,但陈胜胸怀大志,十分有政治远见。他有智慧有勇气,具有组织群众、谋划起义和领导战争的杰出才能,因此成为农民起义中的杰出代表。司马迁对吴广的描写略微简单,但从他和陈胜谋划起义、诱杀将尉等事件中能够看出,吴广是一个机智多谋和勇敢无畏的人。从陈胜吴广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反抗暴政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
司马迁同时对农民起义军内部的矛盾斗争进行了描写,真实叙述了陈胜起义胜利,称王后的骄纵心理,渐渐变得贪图享乐、脱离群众,体现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司马迁巧妙的把握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发展进程,同时又善于用语言、动作以及神态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真实生动的为人们再现了这段农民起义历史。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让后人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图景,对于我国的历史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司马迁游历了哪些地方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一个史官,家里的条件还不错。后来司马谈到长安区做官,就让司马迁到全国各地去游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所以这也是司马迁有如此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司马迁
十岁的时候,司马迁来到了汉朝的都城,长安。当时的长安可以说是非常的繁荣,国力空前强大,经济繁荣,百家争鸣。这个时期,张骞奉命出使匈奴、卫青霍去病又大破匈奴,文化空前的繁盛。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司马迁能够有丰富的见闻,激发了司马迁写史的兴趣。
大概是二十岁的时候,司马迁就开始了外出游历,史书上记载司马迁先是南游江、淮,就是今天的江南、淮南地区了。之后又去了会稽(今绍兴),还去到了相传是大禹葬身的九疑山。之后要到了广西、贵州一带的沅水、湘水一带。之后又北上,到了山东汶水、泗水等地,在这一带还考察了许多战国时期的县市等。之后司马迁又到了河南一带,考察旧时的梁国、楚地等遗迹。司马迁还去了四川巴蜀一带,可以说是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也正是因为年轻时候的游历经历,司马迁收集到了民间大量的传说、旧闻、古事等素材,为司马迁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当然司马迁也是对这些传闻进行了认真摘选,没有将那些无稽之谈的话也编入到《史记》中。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关入大牢,司马迁的案子分到了当时一个名声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丝毫没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对司马迁严刑拷打,司马迁就是不认罪。不久之后,公孙敖传回了李陵在匈奴训练军队,要出兵长安的的假消息。汉武帝盛怒之下,处死了李陵的家人,还给司马迁定了诬罔罪。按照汉朝当时的律法,诬罔罪是要问斩的,但是律法中还有规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万的赎金或者受宫刑就免了死刑,司马迁当着一个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万的赎金,但是为了保住性命,司马迁就选择了宫刑。
原创历史大戏《司马迁》剧照
宫刑是汉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体上的摧残,还要承受心灵上的创伤,对人格是极大的侮辱。司马迁也一度悲痛欲绝要到自杀,但是司马迁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与毅力。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于是他选择了重于泰山之死。
从《史记》后的文章《报任安书》中,后人也能知道,司马迁当时是以前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顿,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被膑脚等惨痛的经历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强大起来,完成了父亲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