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神童移民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否无处可逃?




但在巨大的舆论风潮之中,中关村二小于12月13日发布《关于“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处理进展情况》,认定该事件为“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涉事学生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校方这一“反转”的努力引发了进一步的争议。——关于校园欺凌,我们从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一直难以找到好的解决之道。


“霸凌”与“玩闹”的分界在哪里?如何避免霸凌的发生?如何应对“霸凌”造成的创伤?书评君分别采访了心理咨询师宫雪萍和一线小学教师冷玉斌,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思考这一严肃的话题。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张畅


1

心理咨询师这样讲

应该看见孩子,而不要只看见事


宫学萍,专栏作家,心理咨询师。曾为《心理月刊》特邀策划。《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特约点评专家。


新京报:孩子在学校遭遇霸凌之后,校方或者家长经常会用“小孩之间闹着玩”来解释和安慰。如何区分“玩闹”和“霸凌”之间的界线呢?

 

宫学萍:如果不是当事人,谁都没办法去界定。这和“约会强奸”或者“有暴力色彩的性游戏”道理类似。从个体的层面,界线就是——双方的意志是否被尊重。双方都可以喊停的,就是玩闹或游戏;一方喊停,而另一方仍然继续的,就是霸凌。这在成年人当中很容易实现,但孩子很难。

 

从个人的视角来看,个人的意志可以左右行为,且行为可以随时暂停,个体不会因此而受损,有“主控感”——就不算霸凌。所以霸凌如何定性,应该由当事人来决定,由第三方(家长或学校)定性是不合适的,这应该属于话语霸凌。

 

新京报:从霸凌实施者的角度,有哪些因素会让他们对他人实施霸凌?他从中得到了哪些心理补偿呢?

 

宫学萍:小孩中的冲突游戏是游戏的一种。小朋友之间的打斗游戏,是双方都投入,结束之后双方心情都好,就是游戏。抢一个玩具、一个足球,抢夺唱歌谁站第一排,这属于冲突,但也不是霸凌。校园霸凌则是:以制造对方的痛苦为快乐,毫无目的。这和矛盾、冲突本质上不一样。

 

实施者和受害者的共性特点就是——他们社会交往的能力有欠缺。欺负别人的人,很容易让别人害怕自己,但很难在同伴中找到归属感,他们只能在小团体中占据高高在上的位置。这种人的形成有多种家庭原因:第一,在儿时的家庭环境中有施暴者,比如家长,让他们认为:世界分为打人和挨打。在他们的意识中,为了让自己不挨打,获得安全感,就只能成为打人的人。他们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二十年前这种家庭很多。

 

第二,孩子在两三岁时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比如推积木、撕纸。在成长过程中,他要学会把自己的力量掌控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他的社会任务,也是寻找自身现实感的过程。现在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占了便宜,就假装看不见,但其实这个孩子没有学会尊重其他的小朋友,除了听家长话之外,没有学会其他相处的模式。游戏是培养孩子之间人际关系的雏形,等这个孩子长大了,到了学校之后,他们缺少规则感,依然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新京报:一般来说,哪些人更容易成为霸凌的受害者?

 

宫学萍:一般和同伴不一样的人比较容易成为受害者。但我们不能把相关当因果,因为也有这类孩子不会被欺负。

 

受害者一般有两个特点:第一,自我保护的权力感缺失。这些孩子不认为自己有躲开痛苦的权利,不会要求对方停止,只会忍耐。第二,自我保护上效能感的缺失。所谓效能感,就是一件事在没做之前,一个人对这件事是否达成,有一个自我的估计。

 

为什么一个人既没有权利,又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呢?这在更早的互动关系中就已经形成了:家长会长期过度要求孩子顺从或服从,但其实孩子需要为自己说话的空间,需要有主权的感觉,比如隐私、日记、房间、身体。一般来说,一个孩子在家庭里处于什么位置,就会在社交人群中处于什么位置。

 

一个人反抗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是需要成功经验的积累的。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这种经验的积累,习惯了顺从,是不可能突然去反抗别人的。如何对家长说“不”是一个人基本的人格能力,但我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没有看中这一点。

 

新京报:霸凌对于实施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影响分别有哪些?心理干预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除此之外,家长或学校还可以怎样降低或治愈孩子的心理创伤?

 

宫学萍: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个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成功,是否会畏畏缩缩,这和他小时候受没受过欺凌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他内心的图谱决定的。同样,欺凌他人的孩子长大后会不会犯罪,也没有直接的因果。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出现了一个正向的因素,比如一个正义的、温柔的人出现在他周围,他的人生观会不一样。成年人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对孩子很重要。至于心理治疗能不能抗衡和超越他家庭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对未成年的孩子而言,家庭因素影响更重大。

 

有一点需要警醒:大人会把自己对一件事的反应,以为是孩子自己的反应。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受欺负,会到学校闹,其实是觉得自己被羞辱了;或者把孩子揍一顿,认为孩子给自己添麻烦了。这是家长搞不清是孩子需要,还是自己需要。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长期被霸凌,并且升级为很严重的事件,说明家长对这个孩子的成长是有忽略的。

 

有的时候家长扑上去解决这件事,但孩子内心的声音没有被听到。我们应该培养一种能力,看见孩子,而不要只看见事。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有自己的愿望:怎样解决这件事的。我们要去关注被欺凌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

   关于校园暴力,宫学萍推荐阅读:


《小牲口》

作者:丁丁

版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年1月

▲点击图片买一本



2

一线小学教师这样讲

最理想的,是让恶的种子不致萌发


冷玉斌,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曾获“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著有《家庭学校:童年没有起跑线》。


新京报: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疏通和化解学生之间的嫉妒、不和、甚至仇恨?有哪些具体的经验可以分享?

 

冷玉斌: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师生关系”的经营。其中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此延伸出来的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关系。任何一个教育教学行为,其实都牵扯这些关系,可不慎乎?

 

要我说“经验”的话,那就是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关注学生,尝试理解,以诚以善,把握发展,了解班级动态。最理想的,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就能够观察到,让恶的种子不致萌发。就某校事件而言,且不提前因后果,单单将便纸篓拿起扔向同学本身,这本身有多少恶的力量驱使?这个扔篓子的同学平常在班上是什么情况?他(们)与被扔的同学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本班老师此前是不是一无所知?我觉得,从来没有一个问题是纯粹孤立的,任何问题的发生都是一系列问题的总爆发。

 

新京报:目前,我们对于反校园霸凌的法治尚不完善,这是否可以由人治来弥补?比如,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老师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健康和成长?在当下国内的教育环境中,是否做得到?

 

冷玉斌:关注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最理想的状况。“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师生关系无法良好维系的根本,不是不爱,而是冷漠。但在一个时常被撕裂的社会,教育也无法独自美好。身为老师,我只能作个体的努力,对于整体状况,并不乐观。

 

新京报:当下的学校教育对于考试和成绩的重视,往往高于对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视,从教师的角度,如何平衡考试和身心发展的双重需求?

 

冷玉斌:该作为的不作为,教师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努力这么做的教师,也多为个体之力——其实,该平衡的难道只有孩子?这种情形,对教师也同样构成伤害。

 

新京报:您的《家庭学校:童年没有起跑线》一书探讨了如何让家成为最好的教育现场,可否谈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习惯和观念养成的重要性?

 

冷玉斌: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它并不是“霸凌”问题的核心,却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当图画书《团圆》在国外获奖,除了为作品喝彩之外,必须看到,这册书所反映的普遍问题——无处不在的留守儿童的泪与痛——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家庭已经名存实亡,还谈什么家庭教育啊。

 

新京报:从儿童的阅读体验来说,多读一些真善美的内容是否有助于他们对这个世界心存善念,减少暴力行为?有没有哪些合适的儿童阅读的书目推荐?

校园欺凌神童移民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否无处可逃?

 

冷玉斌:这类的图画书很多,先推荐一本《喂,小蚂蚁》。某校事件或说“霸凌”现象,都是“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教育并未如人所希望的那样,在学校里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与发展,所以我再推荐刘清彦著的《阅读里的生命教育》,教师、家长、孩子都可以读。

 

今天中午,我读到作家北村的新作《安慰书》里的一句:“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压。看哪,受欺压的流泪,且无人安慰;欺压他们的有势力,也无人安慰他们。”忽然想,这两日,在滔滔“霸凌”议论里的那几个孩子,正是这样吧。


▼▼▼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7451/607345131729.html

更多阅读

我国校园欺凌现状 网上欺凌 网上欺凌-简介,网上欺凌-现状

网上欺凌,又称网络欺凌,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这一现象在青少年及未成年中亦多有发生,且危害性较大人更甚。随着社交网站的盛行,“网上欺凌”开始演变成全球的浪潮,成为越

有关校园欺凌的演讲稿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总结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总结  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

校园反欺凌主题班会ppt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课件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课件  班会目的及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精神,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活动中,同学们收看了关于校园欺凌的专题教育片,深刻体会到了校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 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总结5篇

 爱华小编分享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总结5篇  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总结一:  5月17日,按照国家部《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黔西南州兴义市盘江路小学以“校园反欺凌”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活动,想方设法从根子上预防

小学校园欺凌班会教案 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反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

声明:《校园欺凌神童移民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否无处可逃?》为网友挥袂客天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