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_氧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包含了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两部分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气味,结合上节课中氧气的制取所采取的收集方法,介绍并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木炭、铁丝和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对比,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通过化学实验和小组讨论,学习了氧化反应及氧化物的概念。

教材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描述氧气与木炭、铁、蜡烛反应的实验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理解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氧化物在日常生活中见得也挺多,但其概念对初中生而言却比较陌生。化学性质尽管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水的分解与合成中接触过,但也只是认识到氢气的可燃性和氧气的助燃性,其他的化学性质学生并不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深入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这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三、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独立与个性化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倡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与体验中获得感悟与理解。而且我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谓教就是为了不教,所以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归纳整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五、教学用具准备

仪器、药品:制取好的氧气若干2瓶、锥形瓶(带导管、塞子)、长颈漏斗、锥形瓶、水槽、火柴、酒精灯、药匙、镊子、坩埚钳、木炭、铁丝、蜡烛、双氧水、二氧化锰、砂纸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程序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

1、复习旧知

2、提问、过渡、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空气的成分,同学们还记得空气中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什么吗?它的化学式怎样写呢?

2、(评价学生的回答)那么你们对氧气的性质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氧气的有关性质。

1、思索回答

2、倾听疑惑

1、回顾已有的

知识

2、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

氧气的

物理性质

活动一:

观察氧气

活动二:

闻氧气的气味

活动三:

氧气的溶解度实验

1、我们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往往需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物理性质,另一个便是?

2、那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看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板书: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3、(展示已制取好的氧气)

这里有一瓶我事先制取好的氧气,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氧气的颜色,状态是怎样的(白纸作陪衬并做摇晃状)?

4、那氧气的气味是怎样的呢?

有没有同学想上来闻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是什么气味?(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

5、评价学生闻气体的方法是否得当,并演示正确方法讲述原因

6、氧气能溶于水吗?鱼和我们人一样,生存也需要氧气,它们能生活在水中,这说明氧气能溶于水。

7、那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吗?(展示已制取好的氧气)这是已收集好的氧气,我把它倒扣到水槽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多吗?

这是否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啊?

8、小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1、化学性质

2、气味,状态,颜色,溶解度、密度

3、无色透明、

气态

4、(举手)一个学生演示,并回答:无味的。

5、理解赞同

6、能,表示赞同。

7、观察:不多、不容易

8、齐声回答、倾听

1、 回顾已有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内容埋下伏笔

2、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3、直观的了解氧气的颜色,状态

4、直观的知道氧气的气味

5、 使学生学会闻气体的方法

6-7、直观的了解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8.及时回顾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

氧气的

化学性质

活动四:

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活动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活动六:

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接下来我们观察一个实验,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并及时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一一展示实验器材)先用镊子夹取一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然后迅速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待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震荡。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在导学案上。

2、木炭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相比,哪种燃烧更旺一些?

3、试着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

4、接下来我们再来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

用砂纸把细铁丝檫亮,绕成螺旋状;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在酒精灯上点燃火柴,等火柴将要烧完时,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瓶底留有少量水)。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啊?

5、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下瓶壁,有什么感觉?(评价学生的回答)

6、小结: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试着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产生大量热,生成了一种黑色的固体

7、最后我们来做蜡烛燃烧的实验:点燃一根蜡烛,然后迅速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待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并震荡。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在导学案上。

试着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认真观察 倾听、记录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在氧气中燃烧更旺

3、在练习本上书写

4、火星四射、瓶底有黑色物质出现

5、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下瓶壁回答:发热。

6、倾听、记录

表示赞同

7、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激发疑问,

2.及时鼓励,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

活动四、五、六

通过实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其间穿插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的体验。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熟悉探究程序,使学生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氧化反应

氧化物

1、观察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

2、像这样有氧气参加的反应我们称之为?(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1、写出上述反应中的生成物的化学式,并观察它们有何共同点?

2、小结:

板书:化合物……

1、思考、讨论,都有氧气参加,反应条件都是点燃,反应物都有两种…

2、氧化反应

1、写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水的化学式;思考、讨论:都有氧元素,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倾听理解

引导学生从典型实例中,归纳出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课堂小结

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到这里就全部介绍完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点?

参照板书回答

引导学生及时自主地温故这节课的内容,加深理解与记忆。

完成导学案上的达标拓展

巡视学生的答题情况

积极思考、认真答题

《氧气的性质》导学案

年级:初三科目:化学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时间:

一、明确目标:

1、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描述氧气与木炭、铁、蜡烛反应的实验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二、前置自学:(5分钟)

阅读课本95页第1自然段与活动天地,完成以下内容:
1.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还可以用哪种方法?

2.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朝上放在桌面上?

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等。

三、展示交流:(5分钟)

展示“前置自学”问题。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实验探究:4-3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观察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区别,把所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现象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加入石灰水并振荡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铁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前,应将铁丝绕成状,目的是,在酒精灯上加热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能或不能)燃烧。把红热的铁丝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小组讨论】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沙的目的是。

3.蜡烛燃烧:

点燃一根蜡烛, 观察记录蜡烛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现象

空气

氧气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小组讨论】根据瓶壁上出现,可知燃烧产物有。蜡烛燃烧后还可能有什么产物?如何

检验?
【反思评价】

1、阅读96页下面图示,体会碳与氧气反应的微观过程,并分析木炭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明显不同的原因?
2、通过铁、石蜡、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对比实验,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怎样?

3.观察以上三个反应的共同之处?

<小结>氧化反应

4、写出上面所有实验中生成物的化学式、、,它们组成上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氧化物。

五、达标拓展:(10分钟)

1、关于氧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少与其他物质反应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_氧的性质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就能与多数物质反应

C、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反应

D、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一定条件下能与很多物质反应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高锰酸钾(KMO4)B氯酸钾(KClO3)C双氧水D空气

3、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是()

A、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B、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C、二者都是基本反应类型D、某反应可以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4、先写出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分析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____;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_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____。

1) 电解水:

2) 氢气在空气燃烧:

3)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4)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5) 碳在氧气燃烧:

6) 铁在氧气中燃烧:

7)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六、教(学)后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7551/663782734697.html

更多阅读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三化学第四单元第三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包含了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两部分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

《矩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矩形的性质》一课属初中平面几何重点知识教学。依据新课标要求,《矩形的性质》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教学上,而是要把经历探索图形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基本的推理技能放在首要位置。这部分教材是在学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关系。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声明:《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_氧的性质》为网友不帅哥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