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关于司马光好学的记载
司马迁和朱熹都是宋朝人。司马迁是北宋名臣,而朱熹则是南宋时期的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大师,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一生有颇多著述,对不少前贤表示敬慕,并希望后人能够以这些前贤为表率。而司马光好学的故事,就记载在朱熹的笔下。
司马光好学图片
在朱熹的著作《三朝名臣言行录》中,北宋时期司马光好学的故事被记载下来。书中说,司马光小时候对自己的要求就非常严格,总是担心自己的记忆力和应答学问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当别人背诵好了之后,小司马光还是会一个人反复通读背诵,一直到达倒背如流的程度才罢休。
就因为他长久以来读书非常下功夫,所以凡是他念过的书,终其一生都不会忘记。司马光后来总结他的读书心得,认为抓住各种时间,不浪费光阴,是非常要紧的事情。他认为只要读书,就不能不背诵;然后在马背上的时候,在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都抓紧时间背诵读过的书,并且细细思虑文章书籍背后的思想,这样一来,就能收获良多了。
这就是朱熹关于司马光好学故事的记载。在这则故事中,司马光表达了自己对读书做学问的看法,而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编纂《资治通鉴》,取得各种伟大成就的原因。他的读书方法既是个人的体悟,也值得后人的借鉴。
司马光是哪个朝代的人
司马光这一名字,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可能在小时候我们就已经听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了,还知道司马光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那么,司马光到底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
北宋司马光雕像
根据史料的记载,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是北宋时期的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中世代在朝中担任要职。司马光在幼时便有神童之称,他以七岁之龄全篇背诵了《左氏春秋》一书,并且能够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公元1038年即仁宗宝元元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了仕途。
司马光在朝为官期间,一直尽心尽力辅佐皇帝,视国家兴亡为己任。公元1067年,神宗赵顼继位。年轻气盛的神宗想要振兴北宋王朝,他十分看好王安石的新政,便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同时,神宗也认为司马光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十分重用他。但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的政见不同,经常在上朝的时候大声争吵。司马光后来更是一怒之下辞官回乡,一走便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司马光每日用心编撰《资治通鉴》。
等到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元丰八年,宋神宗因病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朝政被皇太后把持。皇太后本来就是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于是她启用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司马光为副宰相。司马光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新法,还原旧法。司马光每天呕心沥血的工作,为北宋王朝耗尽了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故居
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司马光的故居在光山县城正大街中段,故居占地面积约为133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司马光就是在此地降生的,故居对于司马光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司马光故居图片欣赏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即真宗天禧三年,是陕州夏县人。司马光在幼时便有神童之称,他以七岁之龄,完整的背诵了《左氏春秋》一书,而且还能够理解书中的深刻含义。司马光于公元1038年即仁宗宝元元年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了仕途。司马光一共辅佐过四任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司马光除了拥有极高的政治天赋外,他的文学造诣也不容小觑。因后来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司马光一气之下辞官归故里,这一走便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他主持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司马光故居是经过整修的,但还是保持了它原有的样貌。故居的正门口悬挂着写有“司马光故居”这五个大字的牌匾,字迹遒劲有力。司马光故居的门口种植着许多参天的古柏,郁郁葱葱,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故居共有西门和东门两道门,在故居的南边是司马光生平的展室,北边则是民俗展室。司马光故居的中心部分则是由养粹亭、司马井和一组大型的司马光雕塑构成的。故居环境优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应有尽有。
司马光的名言
司马光除了拥有极其出众的政治才能外,他的文学素养也是极其的高。司马光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些名言在今天看来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司马光肖像图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句在现今的流传较为广泛,也是辩证才与德的关系。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如果他单单只有德,而不在意自己才能的培养,那么这个人即使拥有一颗想要做好事的心,也是不会成功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那个人光有才,没有德的话,那么他既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只看他自己怎么想了。如果无德,而他的才能又较为出色的话,那么他可能做得坏事的概率就会越大。才与德,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除了上面的这一句,这句“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在现今看来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与一个德行差的人交朋友,还不如跟一个没有什么天赋但积极努力的人交朋友。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德行差也会影响到身边的朋友,两人是相互影响的存在,所以选择朋友时要擦亮眼睛。
在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司马光认为要学习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即使不能学习到,也要借鉴一下。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的缺点,同时告诫自己要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