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十大诗人,觉得这种气吞山河,大气的、话题标准不该不来。对应爱诗,小编就想到了最爱吟诗作画的大观园的姊妹们,还成立了海棠诗社以进一步的作诗交流。伴随着《红楼梦》的鼎鼎有名,“红学”的研究也是轰轰烈烈。小编才疏学浅,并不敢肆意评判,有少许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
在阅读学习中最先让我回读,细细品味,发我深思的,是曹雪芹写的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谶语,是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这也像《红楼梦》的风格,曹雪芹刻意地,用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谜团,以喻人、喻事。正是这些充溢在字里行间的一个个谜团,把文章衬托得更有深意,有韵味,使人心痒难搔,兴味盎然。当深思后,破解了谜团,就是一种豁然开朗,又佩服曹雪芹精妙的设计,和含沙射影的魅力,伏笔玄机的奥秘。所以,曹雪芹对创作这部不朽作品的深刻用心,和为了让读者产生更深层次的体会与共鸣十分费心,也证明了他的文学功底。《红楼梦》就像是一座蒙着面纱的无比辉煌的文学艺术圣殿,外看辉煌精美,揭开面纱才更能体会细节的精妙之美。大观园中的海棠诗社和海棠诗,娘娘和众人的灯谜也是一个遮着面纱的圣典。
由娘娘的灯谜切入,姊妹们来了兴致,纷纷出迷,贾政也来凑了会热闹。贾母让四十而立、五十而不惑、心思缜密的贾政猜谜。只见元春“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的炮仗;迎春“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的算盘;探春“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的风筝;惜春“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的海灯。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只见后面写着七言律诗一首,却是宝钗所作,随念道:“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
细细体会,从贾母的“树倒猢狲散”就映射了,她去世后,贾家的步步衰亡;元春的爆竹也正如她荣华富贵,英年早逝;迎春的算盘的乒乓,波动的繁乱,影射了她出嫁后的不安宁生活;探春的风筝飘飘浮荡就是她的远嫁不归,游离在外;“海灯”运用佛教语,表明了惜春的归宿。宝钗的就像自己的结局,生活孤苦伶仃,诗句都透着悲凉,可惜。
但让小编觉得最最发人深思,细思极恐的是贾政的诗:“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虽然这很符合贾政一本正经,古板的形象,但是“有言必应”一句,把下文众姐妹的诗句做了预言,贾政的诗才真真正正成为了谶语,贾政为众人的诗迷悲哀,伤感,殊不知自己的诗才最一语成谶,最不应该。
细细去体会曹公的《红楼梦》,里面的故事细节确实有趣,里面的艺术手法,诗歌妙用,词藻的编排不愧为四大名著。你若是对这种既有表面意义又有深层内涵的文章有兴趣,那就入木三分,细细的品味《红楼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