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绘画练习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观察方法,不论是面对实物写生还是面对范画临摹,都存在观察方法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克服观察方法上的片面性,树立整体观念,我认为,首先应该从理论上提出“整体——局部——整体”的公式,要学生随时随地按这个公式进行观察,不要只看局部的细节。其次要向学生提出先打轮廓,局部深入,大小结合,内外结合,再回到整体调整的步骤方法;最后要借助垂直、水平线、倾斜线来纠正轮廓位置,但关键还在于经常提醒学生注意,甚至多用学生作业中不合要求的典型事例,以引起重视。在许多情况下,有了明确的步骤方法,学生也未必照此办理。例如:先打了外轮廓线,深入画进去的时候也会出现完全不顾外轮廓范围的情况,当然,也有不少情况,画家是从局部开始作画的,如初中课本第一册第二课中要学生画球鞋就从局部画起,这也未尝不可。所以在绘画教学中,重点在观察方法,难点也在观察方法,不仅要整体地观察对象,也要整体地观察自己的画面,这一点,必须引起学生注意,并主动予以积极配合,因为这是属于学生头脑里的思想方法问题,没有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作为外部条件的老师也都无济于事。
2.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发生在自己家庭、学校等环境中的一切生活现象中发现美,在我们学校、家庭以至社会生活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美,值得讴歌和描绘,关键在于要真诚的去观察和发现。例如: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团队活动等身边的人和事,教师引导学生们从自己的“童心”出发,赋予真挚的感情、天真的幻想。教师在引导学生注意发掘生活美的前提下,同时也要十分强调绘画创作的可视性特点,避免走向“一般化”和“文学化”。例如毕加索的《就餐》选择了妻子和儿子一起吃饭的生动场面,表现了母子之情和自己美满的家庭。教师要从可视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并由此挖掘出一定的生活意义,展示美好的理想。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启发学生联想时,既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又要教学生对于同一类问题的认识有基本思想及其方法。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够承前启后,合乎逻辑,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尽量联系学生已学到的绘画语言知识,尽量发挥其想象力,不要受某些绘画知识的束缚,诸如透视法、轮廓、调色规律等的限制。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要让他们受任何绘画条条框框的束缚,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充分反映其童心,显出稚拙的美。在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设计的教学重点在于开拓设计思想,给予一定的规范,在这个规范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审美经验的不足,这种想象始终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想象的思路和线索,如做音乐会的标志有哪些具体形象可以用为单位、学校、班级的象征,然后在什么地方加上一些文字可以表明第几届音乐会,构图上怎样安排可以构成另一种面貌等,最后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构思。教师可在黑板上边演示边启发学生的思路,在学生自己设计时教师仍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多数可以独立构思,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何开发人的创造力是本世纪美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诸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而艺术又被认为是最具有创造性的领域,那么,如何通过艺术活动,尤其是美术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据研究表明,所谓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智力活动,而是人们充分调动和运用人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与共同之处的能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因此,对初中学生来说,丰富其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谈话伙伴,而不是传统指导中的权威者、命令者和要求者出现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都只能以隐蔽的而不是强制的、直接的方式,自然地、含而不露地传递给学生,使之变成学生内心的需求与动力。这种教学原则所强调的不是某种具体的、刻板划一的教学方法,而是强调每一位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应该说,只有自身具有创造精神、富于创造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孩子。
总之,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只有遵循教学规律,从美术课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热爱美术,并把对美术的学习逐步变成一种主动的行为,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