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读列宾,保存在特列恰科夫美术馆的《托尔斯泰肖像》,是印在一家刊物上的印刷品,我是在街头的报刊亭里买到的。初秋的街道上,车来人往,昏弱的街灯映在画面上,托尔斯泰给人一片宽广的感觉。这幅画像俄罗斯的暴风雪,铺天盖地,狂风挟带冰冷的雪花,把我的思想冻结。列宾是多年的情结,我尽可能地搜寻关于他的文字和画作。一次次地阅读,一次次地震撼。后来我看到他年轻时完成的史诗般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些劳苦大众的脚踩在大地上,泥土和血肉缠绕一起,身后是那条母亲河,艰难地行走一条落帆的木船。列宾的画排列起来,像一条起伏的山脉,生长在俄罗斯的大地上,供后人不断地攀登。
我走进画中和列宾跟随在托尔斯泰的身边,我听到马劳累时的喘息声,翻耕的泥土,泛着质朴的光泽,一排排清爽的气息,往鼻孔里钻。湿润的泥土贴在肌肤上,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托尔斯泰在大地上,写下了一个个真实、饱满的文字。稿纸和大地对于托尔斯泰是一样的,都是在书写,在播种。这种真实是大真实,大激情。列宾脱下画家的外衣,沉浸在艺术的创作中,他拿着写生簿,站在地中央,捕捉托尔斯泰的一举一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毒辣的阳光,伸出无数条贪婪的信子,吞噬人身体上的每一滴水份,舐尽植物的汁水。
这个时候,是劳动者和劳动者,享受创作过程的快乐,没有压力的身心彻底地放松,他们在为新作品而兴奋。列宾写道:“广大的耕地者一直毫无变化,有条不紊地来回一趟趟走着,不断增加犁沟的数目。变化的只是太阳投下的阴影,以及颜色越来越发暗的麻布衬衫,尤其是胸前、肩膀那些地方,因为汗渍和大量尘埃落到上面而变化更大。间或,当踏着松软的泥土上坡时,他会放下木犁,走到沟底,从瓶中喝几口稍稍掺白酒的水。他的脸庞在阳光下因有汗水而闪闪发亮,带着土的汗水顺凹陷的腮颊一道道流下来。”列宾离开了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离开了托尔斯泰,在长夜的灯下,伏案写回忆录的时候,这段情景在他的一生中是珍贵的,手指麻木,胳膊酸痛的感觉,攀伏在记忆中了。那一天,列宾从托尔斯泰的手中接过木犁,在土地上像孩了似的,歪歪斜斜地扶犁。费了很大的劲,才犁出一条垅沟。托尔斯泰腮上流下的汗水,像种子埋在列宾的心灵里。列宾的文字和他的线条一样,没虚伪的夸张,而是涨满了激情,选择简洁的色彩,表现大地上的托尔斯泰。三十多年的交往,托尔斯泰和列宾两位巨人,结下了情深谊厚的友情。他们像一片白桦林,使俄罗斯有了厚重的色彩,有了骄傲。
列宾是在苦难中长大的,无数在困苦中挣扎的生命,是他心灵中最痛的。他用真情感贴进苦苦活着的人们,用关爱的眼睛,抚摩身上的伤痕。列宾感受劳苦大众的生活,在荒凉的土地上奔走和寻找。在伏尔加河边,浑厚的、凄凉的歌声,冲击列宾年轻的心,他目击了劳苦大众的沮丧,也看到了平实和乐观。列宾手中的画笔,流露出火焰一般的激情,燃烧着调色盘上的颜料。列宾在画布边上,鼻孔塞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清潮气息,耳中回响伏尔加河水流动的韵律,四蹄动物,撩拨草棵的疾走声。二十六岁,在伏尔加河畔长期旅行,终于升起创作的帷幕,画出了俄罗斯史诗般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有一个叫卡宁的纤夫,深深吸引住了列宾。呆滞的目光,无望地向远方延伸。破烂的衣衫遮掩他的身体,筋疲力尽地被榨干了血脉。“卡宁却像虔诚的信徒,郁郁无语,也没生气。他不跟任何人搭腔,不做反驳,只是眉毛越来越接近缠在头上的破布,褪色的灰眼珠稚气地反映出天空……他在我心目中变成一个无法揭晓的大谜,我深深地爱上了他。”列宾用“我深深地爱上了他”表现对纤夫的敬意,我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画中,找寻卡宁。我在那一组雕塑般的人群中,在他们的眼神里就能找到卡宁。纤失的生活不是浪漫的,不是诗歌。弯曲的身子,驮着粗糙的纤绳。拉纤人不能唱歌,必须憋足了劲儿。船进入激流中,脚紧紧地扣住大地,否则要闪失后退。土地是最好的清洁剂,它能除去杂乱的浮躁,苦难滋养高贵的灵魂,变得博大和厚重。
两位大师,一个是用色彩,一个是用文字来表达。但是他们血脉是相通的,都和大地紧密挨近,根茎深深地扎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列宾在漫长的三十多年中,画了很多的托尔斯泰像。《托尔斯泰在看书》。展现了文学大师的私人空间。这绝不会像演员为了表演,为了剧情的渲染,而故意安排的一场戏。风儿轻轻地吹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筛落,浓郁的青草和泥土,酝酿了醉人的气息。托尔斯泰侧躺在大地上,穿一件家常的白色长袍,头枕着一株粗大的树根茎,他在读一本书。这是真实的托尔斯泰,在树液流动声中,身体舒展在松软的泥土上,这时心静了,气平和了。身心与大地相依相偎,在这过程中在酝酿又一些作品,这样的作品,不可能流于俗气。列宾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树木对列宾而言,是一种象征,它象征托尔斯泰的思想,像树木一样和土地紧密相连。在自然的景色中,列宾画出了大师的内心情感。在托尔斯泰的身上。列宾捕捉到自己影子。列宾终于找到了想看到的东西,他不是面对神情冷漠的模特,固定一种姿势,在一笔笔临摹。这一刻的情感饱涨汁液,听到神性的召唤。如果艺术家对生活没有感情,不敢把灵魂摊晒在阳光下,接受自然的检验,那么他不可能写出震撼人心灵的作品。形式只是表达的手法,而不是全部,最终是精神品质的决定。
作家、画家离开了真实,离开了生活,而是凭空捏造,这样的作品,像沙滩上筑起的沙雕,做得再精美,也经受不起一拨拨海水的冲击。
思想是语言的营养,当思想的汁液,注入文字的核中,发生了剧烈的裂变。它们在核的深处融汇一起,形成了一股激情、饱满的力量,寻找决口的当泄洪地。
一个画家离不开真实的生活,只有大自然能清除一切的浮躁和杂念。
列宾的画总是让我感动,在深夜伴着台灯,在喧闹的白天,心神不静的时候,是读不进的。
列宾晚年有一张照片,白色的丰富的胡须。如同树的根须,眉骨像凸出的山崖,而凹进的眼睛,像藏在山间的两泓泉水,对生命有着那么多深刻认识的一代大师,目光却充满了暖意,而没一缕阴险的冰冷。秋虫在长夜唱出凄凉的挽歌。我在灯下,在列宾的眼睛中寻踅苦难和绝望。有的人到了老年,性格变得暴躁、贪婪,生出了疯狂的占有欲。而有的老人,心胸却更加辽阔,让人有了欣赏的感觉。
列宾的画不是一遍读得懂的,需要每天读,在时间中慢慢地回味。
列宾画了很多的自画像,但是《年轻的列宾》是时间的路标,清淳的眼睛,像伏尔加河似的广大和辽远。画布上的色彩是一道闪电,堆积生命的电流,等待瞬间的爆发。
大自然是生命的基石
他身背画架,提着装满了画笔、调色板和油彩的画箱,又一次出发了。在俄罗斯的大地上,他感到坚实和幸福。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大自然的风情,更多的是热爱。
19世纪的伊萨克·列维坦,被称为“俄罗斯第一风景画家”他是俄罗斯的、也是世界的画家。列维坦忠诚地记录了大地上事情,一座木桥,一条河流,一片草场,一只丢弃的木船,一个歪斜的十字架,一株桦树,一朵乌云。这些平常的景物,透过列维坦苦难的眼睛,流露出深深的爱意。这样的情感,像山间渗出的泉水,一滴滴,一片片,形成了湍急的河流。在辽阔的土地上奔流。当他支起画架。面对大自然一草一木,怀念和回忆,过去和现在交织一体。一支画笔。一起一落,在绷紧的画布上留下了博大的痛苦的思索。贫困的童年生活,像一笔厚重的财富存在生命的银行中,影响了列维坦的一生。忧郁研磨的颜料,融入列维坦的画中,这种颜料和别的色彩的调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冲击人心的震撼。不论是乡村的蜂房,夕阳中的村庄,孤独中的小木桥。寂寞的教堂,列维坦让它们暴涨出诗意的生命。在给俄国文学大师契诃夫的一封信中,列维坦写道:“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大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
1884年,23岁的列维坦首次参加巡回画派巡回展览协会的画展。1891年成为它的会员。列维坦在大地上奔走、写生,他不想当一个伪“风景画家”。拿相机拍下一些景物,回到画室机械地加工,东移西凑。一座村庄,一处庄园,一条河流,一朵云絮,有着自己的精神背景,传说和朴素的大自然不可能复制。情和景交融的氛围,深藏一种复杂的东西,这里有爱和欢乐,有痛苦和绝望。这是普通的小河,三根剥皮的原木,漫不经心地搭在河上,桥的另一端是在泥泞的土路上铺了一段木板小路。伸向远处的林中。乡村的人,从桥上来来往往。列维坦根据古老的传说,创作这幅画作。1862年,31岁的列维坦在一所庄园里作画,在夜晚,享受一潮潮扑来的草香味,听虫鸣,听古老的故事。传说化作精灵,飘荡在园子的角落,像清晨的露珠打湿了画布,滴在调色盘上,列维坦创作了他的代表作《深渊旁》。看过画的人,被夕阳中的光线和静静的河水震动,一株株簇拥的树中,似乎传出一种声音,循着声音。沿着木板路人们走向远处的树木中。1892年,列维坦创作了《通往弗拉基米尔的路》,这幅画让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落泪,并不是画的技巧多么与众不同,而是画深处溢出的思想。这条路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太普通了,但它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它接通的前方是西伯利亚寒冷的、潮湿的矿井,那里是人间的地狱。1825年,十二月党人失败后,大批知识分子就是从这里被押往西伯利亚的。大块大块的阴云,遗弃的路标,在血和泪冲刷的流放路上,发生了多少感人的事情,列维坦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和良心。
伏尔加河养育了一代绘画大师列宾,也哺育了列维坦,给了他丰富的艺术养分,他的很多题材表现了母亲河的一情一景,一朝一夕。列维坦的生命之树深扎在大地上,展现性格,他不是别人,而是伊萨克·列维坦。一个人拒绝和时代的潮流合作,专注自己的艺术天地,这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
漫长的冬天将要结束了,乘着雪橇悄悄地远去。春天是诗人和画家笔下常现的题材。俄罗斯的一位大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写道:“二月。该弄点墨水来哭泣/和着泪水写二月的悲歌/这时那踩得直响的稀泥/闪出一派黑油油的春色。”俄罗斯的春天,少了冬天的粗犷,多了一些浪漫的诗意。列维坦送给春天的礼物是《三月》。雪后清爽的空气,有了一股春的味道,列维坦看到了明天,桦树重新披上新鲜的衣裳,大地野花烂漫,春天的希望让列维坦兴奋。列维坦对人民充满了关爱,他在想守林人经过长途的跋涉,终于回到家中,脱下笨重的大皮袄,坐在壁炉前,和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
列维坦的画作,对俄罗斯深刻的理解,不是停留在物象的表面上,发一些小情感的抒情。他驮载了太多的民族和生命的重量,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2008年9月5日于一苇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