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在唐代诗人中选一位天纵之才,那么就非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莫属了。李白绝对是写诗的天才,诗霸中的学霸,遇强则强。
边塞诗人岑参写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雪花比作千万树梨花,够新颖大气了吧。李白微微一笑,我一片就顶你一千片!撸起袖子就写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诗人韦应物写笑,会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李白一脚踢开旅店的大门,批头就是: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诗圣杜甫写喝酒欠账,一副小心翼翼的: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而李白会一边喊小二再来一坛好酒,一边解下身上的玉佩,丢过去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相比其他的人,李白赢在气势。
无怪乎杜甫看了李白的诗说,李白天下无敌。
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说,何止是天下,天上也无敌,李白根本就是太白星下凡。
二
宣州县委书记汪伦是李白的铁杆粉丝,为了和自己的偶像见面,汪伦给李白发了一组桃花潭景区的公众号文章,图片漂亮,文字也诱人:
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酒鬼、不酒仙李白看到有酒,嗓子眼都开始冒烟了,买了高铁票就赶往汪伦家。等下了车,却未见公众号里的盛景。汪伦笑着向李白解释:
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有意思,而且在临走的时候,为了感念汪伦的情谊,写了那首著名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说实话,在李白众多诗作中绝非一流。但因为写的应景真切,所以读来非常动人。而汪伦也因为这首诗青史留名。
三
这就是李白,写一首应酬诗,互推一下都这么大威力,打个喷嚏都能上大唐娱乐头条。
可是,在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却打破了李白的神话。
那个人的名字叫崔颢,而那个地方叫做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今天湖北省武汉市,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同时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而崔颢,当他登上蛇山之巅黄鹤楼时,面对眼前风景,却思绪万千。他性格耿直,虽然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却并不得志。
楼下是长江水滚滚东去,楼中传说着仙人驾鹤的故事,饱经世事的崔颢蓦然升起一种感动,一种天地间博大的力量在胸中游走,这种力量令他百感交集。
我要留下点什么!
崔颢想着,咬咬笔头,认真地写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罢,他把笔一掷,转身离去。
四
喻守真说,此诗做意是吊古怀乡之作,所谓即景生感想者是也。
同时他认为此诗颔联是古诗句法,不合格律,是属于古人兴到笔随,偶弄狡狯,竟能传诵千古,究竟不可法。
而我觉得此诗前四句极尽折腾之能事,思绪飞扬,目空今古,如果一味如此则落入轻佻,所以沉着,全赖晴川两句对仗工整,作梁柱之用。结尾回到作者自身,蕴藉无穷。诗之飞扬固不可法,但章法结构却可以借鉴。
崔颢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想到了自己的无奈,想到了自己的渺小。
但他不曾想到,就是这样一首气势宏大的诗作,被《沧浪诗话》的作者严羽推为唐人七言律诗的NO.1,更是让从不服输的李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第一次公开认了怂。
五
不仅如此,这首诗成了黄鹤楼的最佳广告,让人有一种错觉,就是黄鹤楼要是不存在就太不正常了。所里历代此楼虽然被毁多次,但屡毁屡建。
今天的黄鹤楼应该是1981年重建,1985年落成。不过是三十多年的一个建筑,绝非古代遗迹。但正是因为崔颢的这首诗,黄鹤楼依然是人们心中不可缺少的胜地。
(这是挹风斋醋溜唐诗的第三十七集,文章纯属戏说,请勿较真。本集完)
你去过黄鹤楼吗?有什么感受呢?欢迎留言交流。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