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和引言
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大于人与猪的差别。——史铁生”
二、术从简,道从心——对本书的评价
三、自序
1.一切学习和努力的三个目标:(1)解释问题,(2)解决问题,(3)预测问题
2.知识管理
(1)定义: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2)三个维度:①数据管理(技巧),②信息管理(应用),③底层规律(认知深度)
四、引言
1.知识的定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2.临界知识的定义: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一、知识管理的核心: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二、有深度的认知能力: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时,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三、提升认知效率就要找到临界知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
四、值得学的知识
1.对于没怎么接触过社会的人而言,接触一下社会各行业是有好处的,毕竟直接的生活经验很重要;但是,多元的经历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深度,从长期来看,也是低效的。
2.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3.“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在这个世界上,想做到极致,恰恰要学习“无用之用”
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
4.一生需要学习的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
(2)专业必修课: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
(3)通用必修课: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一、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1.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2.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3.要解决某个问题时,主动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二、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1.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减少“习惯性防卫”的影响→培养“绿灯思维”(积极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考虑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2.以慢为快:“结硬寨,打呆仗”,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三、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培养筛选和加工我们过去的经历(优势和弱点、错误假设和生活灵感),改变旧假设、发现新假设的能力,指引我们之后的道路,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1.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1)反思的应用
①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出结果
②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2)反思的效果
①不仅能够解释这件事情,②而且能够解释更多相关的事情,③让我们在看似孤立的事情背后建立了可能的联系,④让我们有可能用这个假设指导其他领域的行动。
(3)反思的作用
①发现知识误区,避免跳跃性假设,记反思日记:事实→大脑解读→假设→行为
②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多问问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错误或方法。
③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每日反思对标、“打卡”;每天反思对标同样的内容,自我催眠;对标管理过程标准化为“对标→对表(更加精细和易于比较)→对照”三个步骤
(4)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①从小是反思,深入突破:反思日记从反思的问题的过程入手,找到改进的办法
②把生活案例化处理:“教育的根本定义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得到了反馈”。
③培养些反思日记的习惯:通过分类让自己思考生活(写感受和思考),自定义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不断演变,提前分类,引入临界知识,用底层思维思考每天的生活。持续反思带来隐形的竞争力。
2.以教为学:知识输出额外的三个价值
(1)督促自己发现只是阻塞,打通已有知识
(2)强化记忆和认识
(3)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提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①备课要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②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3.刻意练习: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1)元认知:对我们思考过程的思考
(2)元认知与临界知识: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
(3)刻意练习与临界知识结合应用
①对基本核心知识画小圈
②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③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四、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1.记录
(1)如实地记录过程: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只有坚持做如实记录的人才能深刻理解这句话。如实记录的过程的第一个价值是有丰富的材料拿来吸取教训并且加速成长,第二个价值是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
(2)主动思考,挖掘看不见的关系:记录的过程,其实是联想、启发、归纳、研一的大集合,是调用自己所有知识去重新解构和重构问题的过程,是记录帮助学习快速提升的关键环节。
2.定期回顾:回顾,让我们能够在平淡生活中创造惊喜,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1)周/月度回顾:审视问题解决思路
(2)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3)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4)备份短信,对每一次对话录音,提醒定期回顾,建立核查清单,回顾重要人脉
(5)付费购买:影响提升认知效率的因素(①学习内容的数量和质量,②用于学习时间)引发提升认知效率的努力方向也有两个:①提升自己的学习内容的质量(买书)并增加数量,②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买时间)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一、学习临界知识的基础假设
1.复杂现象背后是简单规律,但简单是有限度的,且不适用于所有系统
2.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累加,而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二、发现临界知识的方法: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
1.兴趣入手
2.找到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4.没有解释,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三、天赋和临界知识的关系
1.努力寻找天赋→找不到天赋兴趣凑→天赋不是神奇而是理所应当→从热爱的事情入手发现临界知识
2.“尝试新领域的各种可能性是发现天赋的一部分。——肯·罗宾逊”一旦我们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就更可能愿意深入钻研下去,如果你还知道在这个领域可以挖到临界知识,以此指导你的热情,那么,你就比别人更早地理解这些规律,也能更深刻地运用这些方法。
3.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内心的热情和天赋,才是让生活创造奇迹的剑刃。真正重要的的是:我们应当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自己的热情和独立思考。
四、临界知识的应用
1.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真正掌握它的关键。
2.在不同的场景中、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同一个临界知识。
3.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精英日课)
4.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2)大量持续联系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乔希·维茨金《学习之道》”
5.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1)学习知识的三个目标: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和预测问题
(2)掌握临界知识,克服应激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获得关键预见性认知
(3)结构性反应:不仅接触到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
(4)系统化思考:不是对问题本身做出反应,而是将问题背后推动的原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5)解释的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释):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①现象解释是应激反应,直接对表面的现象做解释
②技术规律则要更深刻,能够找到这个专业领域的重要规律
③底层规律跨越了专业限制,用更加基本的知识来解释现象
(6)未来的竞争是“预见性认知”的竞争,我们的认知方式大致分为归纳和演绎两种
(7)我们时时一个想法的可能性在不断提高,成本在不断降低,底层认知越来越重要
五、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1.能力圈: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2.实战级预见性认知必须处于我们的能力圈范围之中,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因此我们要跳出舒适圈,拓展能力圈(很困难)
3.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瞄准!扣动扳机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一、复利
1.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2.复利效应可以导致幂律分布
3.“利率”:做A导致B后,B对A能有多大的强化作用。利率的一点点差别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4.用复利的思路思考生活
二、概率论: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从长期来看,一直投入最大赔率的事情,终究会有回报。
1.老司机的经验之谈很可能是错误的,生活是概率分布的。
2.物理概率(频次概率):计算一件事情发生的频次占结果总数的百分比。
3.主观概率:就是猜。生活中可以通过提高信息质量来提高准确性。
4.决策树理论:列出目标或问题→列出实现目标的所有方案→对列出有方案可能的结果及其实现的概率→计算
5.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小概率下总有“幸运儿”,难以复制
6.概率是动态值:与和你相似的群体对比成功的概率,通过极致的努力改变获胜的概率。
三、黄金思维圈
1.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问“为什么”,也就是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2.
3.生活的各个角落都需要黄金思维圈;想要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一定要比别人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思维方式成就一个人
4.在what层面不会有创新,从why的层面思考问题,可以在how的层面产生创新想法。
5.每个人不能只囿于自己的岗位,觉得只做好分内之职就可以了,要对职位之间相互关联产生的结果负有一定责任。——《第五项修炼》
四、进化论
1.在变化的环境里,行动的跟进常常是迟缓的,我们会在新的环境中“与鬼共舞”。因此我们应该拥抱变化,构建信息优势,让自己及时看到环境的变化。
2.位置比努力更重要:要么自己成为人脉中心,要么结识更多的人脉中心。
3.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避免死于知道的太多却没有行动的正确的方法论
(1)祈祷自己拥有冒险的基因
(2)精益创业,最小成本试错:策略尝试、观察结果、保留策略(变异,后果,遗传)
(3)模仿领先者的行动
五、系统思考
1.最高效的方法总是反直觉,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
2.系统思考的两个重要假设:系统结构决定“部分”的行为,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回路网络关系。
3.时滞:系统思考中非常关键的概念,系统的关键常常被时滞带来的假象隐藏起来。
4.系统思考,通过系统模型分析,找到关键解(一个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对其施加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
5能从关系入手思考问题,了解系统背后结构的人知道一个秘密:.最有效地解决方案,行动的原因和结果在时空上并非紧密联系。
6.系统思考能力的训练
(1)关注“关系”而非“事物”;(2)分析系统结构;(3)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4)关系关键解有时在信息制高点。
六、二八法则
1.人脉的三个价值:情感(提供情感慰藉),信息(提供信息情报)和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2.破解人际关系的“结构洞”,打造人脉蜂窝。
3.人脉价值:分享资源与能力
(1)自我暴露:有助于快速建立信任
(2)做一个给予者。和朋友沟通中的三个黄金问题:①我怎样才能帮到你,②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③你觉得这件事情应当在去咨询谁?
4.人脉管理要遵循二八法则
七、安全空间:由于幂律分布定律,小概率事件会造成极端严重的后果
1.定义: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或在极端情况下,为了不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所做的准备(为了避免此前的努力付之一炬,我们应该构建安全空间,保证复利效应持续起作用)
2.构建安全空间的思路1——设计冗余备份(建立安全空间最常用的办法):ABZ计划
(1)完整备份(A):冗余的系统
(2)关键节点备份(Z):冗余的关键功能
(3)解决方案备份(Plan B):冗余的解决方案
3.构建安全控件的思路2——提高决策质量,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冗余的反面是“精简”,简单的法则最难坚持
4.构建安全空间的思路3——提升系统的反脆弱性,增强系统对极端事件的应对能力:构建反脆弱的安全空间,即不是对系统的结果进行应对,而是直接改变系统的性质
![《好好学习》(成甲)读书笔记](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206/2417060405241729746897.jpg)
八、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1.运用“黄金思维圈”,首先问问“为什么”
2.面对复杂系统,以终为始问的终点(目标是什么?),“系统思考”,找到核心突破的重点
3.借助“二八法则”,分解工作流程,找到核心环节
4.利用“复利模型”建立自己的品牌
5.“冗余备份”:采用双外包团队,准备外包内容。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