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
本节主要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特点和其他特点。
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文是交际工具
语文是思想的工具、学习的工具、工作的工具、生活的工具。
(二)语文交际工具的重要性
语文交际工具具有广泛适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自身及其负载的内容都属文化的范畴。
(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
语文饱含着多样文化, 语文具有极强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
三、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语文是特殊的工具和特殊的文化
1.语文是特殊的工具。语文工具同其他工具不同,任何语文形式都是同其内容一起存在的。
2.语文是特殊的文化。语文文化同其他文化不同,语文不仅自身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而且,人类创造语文的目的还让它负载文化,让它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使文化得以交流。
(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语文工具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是这样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
2.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实质。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正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质上是实现人的完整性。
四、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
(一)语文课程的基础性
1.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2.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语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1.语文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
2.培养语文能力的途径是语文实践应用。
(三)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1.语文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2.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3.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4.语文课程资源的综合性。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任务
本节的学习要求主要是明确语文课程的以下任务: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一、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中外古今都十分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并对积累语言材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一)中外古今都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积累语言材料很重要,中外古今都十分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1.语言材料积累的作用。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能力,可以从中发现语文现象,认识和把握语文规律,生成新的话语,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良思维品质和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高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2、中国古代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3、世界各国都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4、现代语文教学强调语言积累。
(二)积累语言材料的具体要求
积累语言材料要注意数量和质量。数量表现为内容的广博性,质量表现为过程的应用性和目标的定向性,在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坚韧的态度,指导学生掌握多种方法。
1.内容的广博性。博采百花,酿成花蜜。"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2.过程的应用性。要在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应用语言材料培养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应用积累的语言材料,从中发现具有某种特殊性的语言现象,在现象的重复中发现规律,并培养观察现象和捕捉规律的敏锐性。要体验蕴含在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认识和把握字词句段篇的可组合性和不可组合性,等等。 3、目标的定向性。确定自己在一个时期内的努力方向,根据确定的目标方向,有意识地积累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语言材料。 4、态度的坚韧性。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要培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态度,不能一暴十寒。 5、方法的多样性。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应注意学习和总结多种多样的方法。
二、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语文能力,包括发展语文的一般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研究能力。
(一)发展语文的一般能力
语文的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运用工具检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
(二)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语文的应用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三)发展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
语文课程要适应自然、社会、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任务
1.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3.关注当代文化生活。 4.培养科学态度。5.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要求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注意语文教育的特点。 2.要注意语文课程任务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任务应体现现代观念。
四、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一)语文教学的两种偏向
语文教学要把别人的言语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这种转化容易出现两种偏向。
1.完全依赖感性。这种偏向否定语文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重在熟读背诵、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形成语感能力。语感能力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不依据法则,而是凭直觉直奔主旨,尽管对提高语文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如果语感能力培养不进一步升华为理论知识,则很难举一反三,提高语文能力的速度比较慢,质量也无法保证。2.完全依赖理性。过分强调语文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把语文课分解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点,把语言材料分解成各不相关的例词例句,用例词例句解释语文知识点。这样做,尽管对提高语文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失去了积蕴在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忽视了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文的实践应用,最后反而会造成语言贫乏、语文能力低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目标也无法达到。
(二)构建和应用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应该承担的任务
为了纠正完全依赖感性和完全依赖理性的两种偏向,语文课程应该承担构建和应用语文知识的任务,它要求: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构建和应用语文知识,从而完成语文知识观的转变,提高语文素养。
1.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构建和应用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应用活动中和社会生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在对语文材料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中发现和认识语文现象,在现象的多次重复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理性思考,发现语文规律,阐释语文规律,得到语言的、文学的、读写听说的等各方面的语文知识,然后应用所得语文知识,指导语文实践活动。 2.完成语文课程知识观的转变。"基础教育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课程目标。在这里,知识与技能是指一门学科中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知识点。过程与方法是指对所选择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当每一门学科实现了三者的真正统一的时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就完成了知识观的转型。"
对本章"案例研究"的分析提示: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在《斑羚飞渡》的六个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积累语言材料、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方面,这节课也较好地落实了语文课程的任务。特别是第五个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确实十分精彩,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得也很好。
但是,六个教学活动毕竟是教师的设定,它是否符合全体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规律?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阅读《斑羚飞渡》,对斑羚的爱的感情已经超越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上的"爱护",达到了"热爱"、"敬爱"甚至"崇敬",这以第五个教学活动同学们的感受中就可以知道,那么,第六个教学活动"给狩猎队写封信"会不会用理智代替情感,从而影响情感的培养?如果教学这篇课文,丰富第五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找出最让人感动的具体句子和段落,朗读给大家听,把自己对这部分的感受讲出来和大家分享,最后仿照《斑羚飞渡》,发现某一动物或植物的动人之处,写出来让大家交流。删去第二、第三个教学活动,是否教学任务更明确一些,任务也完成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