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传统的家庭伦理认为,孝心有三个基本的伦理内涵: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家长们在培养孩子孝心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语言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孩子父母或爷爷奶奶有多辛苦,从心理上让她们产生自主孝敬的动机。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忠诚。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一)、如何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
1、从小抓起,教会孩子明理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党孩子不会做的时候,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指责,当孩子做的好时,要多表扬鼓励他们。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2、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
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首先是明珠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吸取她们的意见。同事耗资应当在父母懂的知道帮助下去生活、学习。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妤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着、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由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3、让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要源于良心、良知、良能,这是孝心的亲情基础。但是,感恩这种情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必须通过教育。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如何关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样心疼,怎样衣不解带地照顾孩子……因为细节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喂妈妈梳头,给爷爷奶奶敲敲背、锤锤腿等等。
4、制定孝心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长参考。“五要”是了解父母,亲近父母,要关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体贴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响父母的工作与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
5、亲子互动,家园配合
以前在班上我就经常跟孩子说,今天是XX节,你们回去肯定要吃丰富的饭菜,不要忘记把最好吃的给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吃。另外家长千万不要把好吃的给孩子,让他们以为好吃的只有他们才可以吃,让他们养成不好的习惯,但是如果孩子孝敬你们,一定要接受。有很多家长都会说,只要孩子有孝心就行了,其实这是不行的,心领和亲身体验是两个概念,小孩只有做了,才能体验到。如果时间长了,孝心停留在口头上,到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孝心就没有了。
因此,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共同搞活动,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使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家长也可以主动与幼儿园配合,老师可以给学生出家庭调查问卷,要求幼儿和父母合作以“父母习惯了解多少”回家访问父母。
例如:(1)父母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2)父母回家都做哪些家务,花多少时间。(3)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生活习惯。(4)幼儿是否体会父母,体贴父母。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一个能和父母沟通,孝敬父母的方案。
当然,“孝心”不能仅局限在”孝敬、孝顺、孝养”父母及长辈这一层面上,“孝心”还应体现一种“责任”。因此,家园配合把“孝心”教育整合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从孩子接触的日常生活环境开始,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炼,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提升到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这一系列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孝心教育的系列活动,如“中国的地图像什么”“我们的民族”等等。
“孝心”教育,不是灌输“愚孝”和束缚孩子的个性,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互动中,提升孩子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未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祖国的新型人才。
总之,孝文化普及、孝子培养,绝不是仅靠简单的“工程”培养,便能一蹴而就。它既需整个社会全方位的秩序基础来支持,也有赖于孝文化内涵本身的整合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