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在我们眼中是营养得不能再营养得食物了,但是2004年某媒体的一则报道颠覆了我们对牛奶的认知,此后在其他媒体或个人的添油加醋或者断章取义之下,牛奶被妖魔化成“致癌物质”。
近几年,科学家纷纷出来为牛奶发声,进行科普和辟谣,但是理性的声音在肆意的谣言中总显得那么无力。与牛奶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柿子。
柿子致死
就在去年,一条消息让本就不平静的朋友圈更是炸开了锅。消息称一小姑娘吃了柿子喝了酸奶,然后不到半小时因中毒而死。把它称之为一则“消息”,实际上是侮辱了“消息”,这就是赤裸裸的谣言!文中并没有细节公布,仔细甄别后就能发现这是一个杜撰的故事。
国家出面辟谣
牛奶致癌、柿子酸奶同吃,这些只是食品谣言中的冰山一角。目前充斥网络各个角落的还有“微波炉致癌”、“打针西瓜致人中毒”等离谱的说法,弄得人心惶惶。无论多么权威的专家学者出来发声辟谣,这些谣言不仅没有被削弱的趋势,反而被进一步扭曲。
面对食品谣言漫天飞的网络,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官方网站连续发布了20个食品类的谣言,为大家一一辟谣、以正视听。
民福康希望国家此次所作的发声,能够让众多被谣言欺骗的群众认清谣言的本质,不信谣,不传谣。但这辟谣的成效究竟如何,还得继续依靠时间的检验。
谣言屡禁不止的背后是什么
这么多年来,民福康旗下的多个健康平台(如网站、陪你养生公众号、民福康养生公众号等),一直致力于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为大家鉴别那些夸张虚假的“伪养生理论”。只是面对内容更新快、传播速度广的网络,尽管民福康正竭尽全力,但仍然是杯水车薪。
中国是一个“舌尖上”的大国,民以食为天,但为何这些关于“舌尖”的谣言却屡禁不止呢?一次次辟谣,一次次死灰复燃。其背后究竟是什么?民福康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信息爆炸不可避免的弊端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利亦有弊。本来很科学的知识被断章取义或故意歪曲后,或者原本就没有的说法被无中生有后,通过网络的渠道大肆更新和传播。这是谣言能够存在的基础。
故意造谣,且造谣成本低
有些不法商人为了打击同类产品、为了囤积居奇,会进行恶意造谣。甚至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为了打击中国群众的信息、破坏中国本土市场,而进行抹黑造谣。
不仅如此,一些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而赚取点击量,会没有道德底线地进行谣言传播。再加上造谣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都极低,以上种种,都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群众对食品监管的不信任
个别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在群众心中留下了极为不良的印象,使得群众们对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体系充满了不信任。群众们一方面渴望着政府能够出面发声,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怀疑着政府的公信力。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了群众无法鉴别谣言、甚至主动相信谣言,为谣言的广为传播提供了“绿色通道”。
传播一个食品谣言很简单,但是想要给食品谣言辟谣,很多时候得动用不少检测设备和科研资源,辟谣并不容易。民福康会一如既往地为大家鉴别健康方面的谣言,为如今艰难的辟谣局面尽一份力。与此同时,民福康也呼吁大家:对待网络传言一定要理智,以免被谣言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