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五匹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而五位奚官则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五个奚官则因身份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苏东坡诗云:“龙眠心中有千驷,不为画肉兼画骨。”
作品中画家在画中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成功地描绘了马的外形以及表现了马的内在结构特点。图中每一匹马都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五匹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而五位奚官则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
据黄氏题跋,5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皆为雄马,均是西域的贡品,分属宋廷的左骐骥院和左天驷监。前3位控马者为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和装束,姿态各异,无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气质亦微异,有饱经风霜、谨小慎微者;有年轻气盛、执缰阔步者;有身穿官服、气度骄横者。马的造型因品种而异,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别,但性情都温顺平和,以示已被调教驯服。大凡画贡马的题材,马的神态和步态都是如此。
该画南宋时归内府收藏,入元,明,经柯九思,张霆发诸家递藏,康熙年间藏于河南商丘宋荦家,乾隆时入清宫,是流传有序的传世名迹。乾隆皇帝两次在《五马图》图上题文,着录于《石渠宝笈重编》。
这幅画在清宫珍藏200多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以赏赐溥杰的名义盗运出宫。据张伯驹《春游琐谈》记载,溥仪在天津日本租界张园居住时,日本某侯爵想以日金四万得李公麟的《五马图》卷,献给日本天皇。这时,溥仪愿以40件书画售日金40万,而《五马图》则不索价,献给日本天皇。此事又是陈宝琛经手,于是用溥仪的名义将40件书画赏给了陈宝琛的外甥刘可超,刘用其中的四件向天津盐业银行抵押4万元,其中有《秋山平远图》,《五马图》,《摹怀素书》和《姚山秋霁图》。押款两个月后,刘归还1万元,取走了《五马图》。自此以后,《五马图》藏于何处、藏于谁手一直云遮雾罩。
书画鉴赏大师杨仁凯在《国宝沉浮录》中考证,《五马图》真迹一直在日本私人手中秘藏,日本学者岛田修二郎在二战前还见过真迹,当时为日本京都大学某法学教授收藏,战后却宣称已被炸毁。
《五马图》所画是西域进贡的五匹名马和奚官、圉夫。画为长卷,分五段,此选二段。第一段画“凤头骢”旁站头戴毡帽、虬髯满腮的西域须官;第三段是一位袒裸右臂的圉人,一手执毛刷,一手执缰,牵着“好头赤”;五个部分以线描勾成,用概括精简的流畅的线条,施以极清淡的颜色辅助,含蓄地表现人物的民族特征和马的神态。构图以朴实的肖像形式,予人一种亲切感。《五马图》对后世影响甚大,成为后世画鞍马人物的最佳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