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akeluowa
德拉克洛瓦,E.
Eugne Delacroix (1798~1863)
[] 法国画家。1798年4月26日生于沙朗通-圣莫里斯,1863年8月13日卒于巴黎。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荷兰画派、和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深深影响着之后的艺术家,特别是画家。
德拉克洛瓦诞生的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拿破仑进攻埃及失败后,回到法国举行了雾月十八日政变,并于1804年称帝,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政体。人民群众为争取自由、平等与篡夺政权的资产阶级,进行着殊死的搏斗。这一连串的事件自然成为日后使得德拉克洛瓦同情革命和对资产阶级政府不满的因素。
从儿童时代起,德拉克洛瓦就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氛的环境里,并且受过多方面的教育。他的父亲C.德拉克洛瓦是律师和外交官,曾任法国驻荷兰大使和马赛总督;母亲图瓦-奥邦对音乐的爱好直接影响了幼年时代的德拉克洛瓦,音乐在他的生命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当时音乐家中他最喜欢F.F.肖邦和G.罗西尼。他与肖邦有着深厚的友谊,把肖邦称为“我所看到的真正艺术家的典范”。
德拉克洛瓦不但尊重当代进步艺术家,而且极为推崇古代艺术大师。他之所以能进入艺术之门,得力于他的舅舅J.-H.里兹内尔的帮助。作为的学生的里兹内尔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鼓励他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P.盖兰画室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浪漫主义的先驱,并深受其影响。他与历史画家和保皇派画家交往;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但丁、W.莎士比亚、G.G.拜伦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图深受老年歌德的赞颂;他盛赞、、、,特别崇拜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他与诗人C.波德莱尔有着亲密的友谊,对W.A.莫扎特的天才赞叹不已。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
在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方面,除去伦勃朗外,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在表达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除鲁本斯外,很少人达到他那样动人心弦的程度;在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东西变成艺术形象上,除米开朗琪罗外,没有人具有他那样的才能。
1822年《但丁的小舟》(又名《但丁与维吉尔》)在沙龙中的展出不仅惊震了巴黎艺术界,同时也使德拉克洛瓦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人物。《但丁的小舟》取材于但丁的《神曲》第1部《地狱》的第8篇。在这幅画里德拉克洛瓦想通过诗人维吉尔与地狱中的魔鬼们的关系表现善与恶的矛盾。矛盾的一面是那些由于本身的贪欲、野心和逸乐而在地狱中受尽折磨的魔鬼们,为了求生他们甚至互相撕打亦在所不惜;矛盾的另一面是作为善良与人智代表的维吉尔,对那些罪恶深重的魔鬼们的求生欲望他严加拒绝。这种矛盾由于画面上人物形象的惊恐、愤怒的表情,郁闷的环境和沉抑的色调所形成的紧张、恐怖气氛而加强了。这幅画的出现引起了巴黎艺术界的巨大骚动。同时也给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它以它的情感洋溢的形象、悲剧性的力量、对于人类灾难的真实描写和构图的大胆而具有进步的革新倾向。
土耳其苏丹在希腊的残酷统治激发起了1821~1828年希腊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起义,但回答他们的却是血腥大屠杀。1822年的大屠杀激发起了人们对希腊人民的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抗议英法、德及其他各国进步人士用各种方式支援希腊的独立解放战争。年轻的德拉克洛瓦创作了两幅油画──《希俄斯的屠杀》和《迈索隆基翁废墟上的希腊》──来支援希腊人民。其中《希俄斯的屠杀》(1824)就是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了希腊人的受难和不屈,他把被残暴的土耳其人所俘虏的希腊人当成人类反对奴役的不倦斗争的悲惨形象来描绘,通过手无寸铁的希腊人和残暴的土耳其人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引起人们对希腊人民的同情和对土耳其侵略者的抗议。这幅充满人类的不幸与灾难、残酷与狂妄的作品在沙龙中展出时立刻受到社会舆论的攻击。它是使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斗争进一步尖锐化的作品,虽然学院派非难它,但却受到进步人士的爱戴,它使德拉克洛瓦一跃而为当代第一流的画家。
表现希腊的另一幅作品迈索隆基翁废墟上的希腊,是一首献给为自己祖国的独立与自由而捐躯的希腊人民的颂歌。它歌颂迈索隆基翁的希腊人对土耳其侵略者不屈不挠的斗争。在这幅画里作为浪漫主义特征的象征手法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站立在废墟上的希腊妇女象征着残暴的土耳其军队铁蹄下坚贞不屈的希腊,她就是英勇的希腊的化身。
德拉克洛瓦对英国绘画的热爱促使他于1825年访问英国。英国绘画的鲜明色彩使他越发对法国学院派绘画线条的艰涩、色彩的贫瘠不满,从康斯特布尔的绘画中他发现了光、气氛和悲伤的绿色,发现了光与色调的微妙关系,这种影响明显地表现在回国后于1827年创作的《撒丹纳巴勒斯之死》中。
德拉克洛瓦喜欢从文学作品中,特别是从莎士比亚、歌德、拜伦、司各特的作品中选取题材。如根据拜伦的诗篇而创作的《撒丹纳巴勒斯之死》(1827)和《两个浮士卡里》,根据歌德的《浮士德》而创作的《浮士德在他的书斋里》(1827)和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而作的石版插图(1834),以及根据司各特的作品而作的《雷伯卡的被劫》(1846)等都是。《撒丹纳巴勒斯之死》描述阿尔及利亚第一王朝最后一个君主在谋反者包围王宫之际准备自焚的情景。它是一幅色彩缤纷、动人心弦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塞画面的人和动物给人一种闷塞、动乱的感觉,到处充满恐怖、绝望和凄惨。但所有运动都向主人公撒丹纳巴勒斯身上集中,使得整个画面仍然统一,相互间仍然有着联系。《两个浮士卡里》(1855)取材于威尼斯历史,描述作为总督的父亲决定将犯了通敌罪的儿子流放异乡的情景。它通过极为深刻的心理矛盾的表现、强烈的明暗对比、宏大的构图刻画了父子间爱与恨的矛盾、个人与集体的斗争。
[《撒丹纳巴勒斯之死》]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领导着人民》(1830)是人民争取自由和权利的颂歌,同时也是德拉克洛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这次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地把比喻和现实结合起来,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这种浪漫主义因素与四周真实环境的结合使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相融合的对比、奔放的笔触──这一切就是这幅画成功之处。
由于对现实的不满,为了逃避那个嘈杂、繁华的巴黎,德拉克洛瓦于1832年随法王路易?菲力普驻苏丹的大使C.de莫内尔伯爵到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去旅行。这次旅行似乎是德拉克洛瓦创作的分界线,这以前的作品都是环绕着可以作为他的创作特征的浪漫主义主题与形象而进行的,那就是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神话和宗教的题材以及东方生活的场景。这以后的许多作品,由于脱离生活,唯美倾向越来越浓厚了。作为这次旅行结果的《阿尔及尔妇女》(1834)就是一幅以色彩的协调与交错组成的复杂而美丽的作品。另一幅《摩洛哥犹太人的婚礼》(1839)表现的是按照古代传统举行的婚礼仪式,画家着重描绘了那种宁静的气氛。
[《阿尔及尔妇女》]
德拉克洛瓦喜爱充满动力的题材,喜欢表现野兽的那种无穷无尽的精力,而且把动物总是画得那么栩栩如生,像《猎虎》(1854)和《狮子的狩猎》(1855)就是这样的作品。
由于对当时资产阶级现实的不满,德拉克洛瓦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历史画上。他的历史画是以其对历史事件的新的阐述,对于热情洋溢的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大胆的富于诗意的构思而有别于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绘画塔耶堡之战(1837)《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1840)就是这样充满悲剧气氛和戏剧性的作品,是把历史、哲学、宗教和人们的受难结合在一起的雄伟的交响曲。
虽然德拉克洛瓦不是肖像画家,但却画了一些非常出色的肖像画,除《自画像》(约1837)外,《肖邦像》(1838)和《乔治?桑像》(1838)都是生动而准确地抓住对象精神面貌的杰作。
[《狮子的狩猎》]
1833年以后德拉克洛瓦先后为法国波旁宫的众议院(1833~1838)、波旁宫图书馆(1847)和卢森堡宫图书馆(1846)以及圣苏尔皮斯教堂(1861)绘制壁画,为卢佛尔宫的阿波罗画廊绘制天顶画(1849~1851)。这些纪念性油画固然表现了德拉克洛瓦丰富的想象力和绚烂的色彩,同时也显露了他晚年作品中生活与形象的空虚和贫困。
1863年 8月13日这位巨匠在巴黎菲尔斯滕贝格广场的公寓中逝世。他的遗产管理人在他的画室里找到他的作品共9000多件,其中油画853件,粉画和水彩画1525件,素描6629件,腐蚀版画24件,石版画109件,60余本速写本,另外还有设计的思考图、记忆画、古代大师作品的临摹等。
德拉克洛瓦把艺术从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的创作是以人民争取自由的题材、悲剧性的力量、大胆的构图和绚烂的色彩、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的强调为特征的。晚年由于脱离生活、浸沉于抽象和幻想的世界里,因而走上了主观主义的道路,反映在晚期作品中就是唯美倾向比早期更加浓厚了。
参考书目
吴达志:《德拉克洛亚》,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
吴达志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德拉克洛瓦,E."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